-
题名形声字四大形符分类试说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向多林
-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44-47,共4页
-
文摘
二十多年前,梁东汉先生曾根据形符的表义功能,把形声字的形符分成两大类:一是“表示类属”的;二是“表示意义”的。这样分,显得太宽泛了,特别是第一类。梁先生本人也说:“第一类所表示的类属只是一个粗疏的范围,它只能表示总类属的性质。”可是,近三十年来,人们对形符表义功能的分类,基本上还束缚在梁先生那个“粗疏的范围”内。笔者有感于这种现状,参考前贤成说,根据形符在形声字中表义功能,试着将形符分成四个大类:一是“标类形符”,二是“相关形符”,三是“比况形符”,四是“标义形符”。
-
关键词
形符
表义
梁东汉
造字法
亦声
比喻意义
近三
方言字
十年
《方言》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浅析“亦声字”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章木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12-19,共8页
-
文摘
亦声字是汉语文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到今,许多语言学家虽作过探讨,但没有专题的论著。对于古代汉语的初学者来说,还比较陌生,有鉴于此,现就有关的种种问题,谈一些认识。
-
关键词
亦声
形符
汉语文字
古代汉语
同源字典
音同
兼义
古籀汇编
音训
梁东汉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五谈六书的转注——同姜亮夫先生商榷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孙中运
-
出处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7-11,共5页
-
文摘
姜亮夫先生的《古文字学》对六书的转注,有独到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姜先生对清儒们“四体二用”的偏见,持反对的态度。他说“有人率性把转注当为文字之用,以与象形等四体,作为造字法者相对立,到也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手法。但这不是乱麻,是非常有道理有条理的文字结构之一,快刀断水,抽刀而水合,斩也斩不断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
-
关键词
四体二用
造字法
姜亮夫
古文字学
文字结构
同意相受
梁东汉
初文
转语
《汉语大字典》
-
分类号
H1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字研究的新收获——读李荣先生的《文字问题》
- 4
-
-
作者
苏培成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8-59,共2页
-
文摘
李荣先生的《文字问题》(商务,1987年)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认为是汉字研究取得的新收获。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传统的汉字研究有两个不足。一个是有人脱离语言,专就文字研究文字,另一个是着重研究《说文》及其以前的文字,对刻板以后流行的印刷体,对现在通行的文字都不够注意。这种批评是准确的,中肯的。能够提出这种批评就说明对汉字研究的认识在深化。
-
关键词
汉字研究
李荣先
繁化
汉字问题
中国文字学
《简化字总表》
近代文字学
繁简
梁东汉
汉字学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新编说文解字》叙例(附:词条举例)
- 5
-
-
-
机构
<新编说文解字>编写组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10,共10页
-
文摘
《新编说文解字》是汕头大学梁东汉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副教授为副主编的探索早期汉语多义词词义系统的古代汉语字词专书。它的特点是: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基础材料,参稽金甲隶楷,吸取前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考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证实由字形求本义,由本义统帅引申义,并排除假借义的考证词义方法,以展示多义词词义的系统性。全书分四册,将陆续出版。在出版之前,我们把这部书的“叙例”和若干字条发表,旨在广泛征求专家、读者的宝贵意见,以便订正。
-
关键词
叙例
词义系统
古代汉语
梁东汉
上古音
专书
中古音
借义
现代学者
隶楷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字改革的历史根由和现实基础
- 6
-
-
作者
仉玉烛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40-46,76,共8页
-
文摘
汉字,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物,从它产生的一天起,就一直在传播和运用中经受着社会的检验。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到来,这种“检验”变得越发的频繁和苛刻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汉字作为信息传播、存储、交换和加工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人们格外需要重新检验这个工具是否适应,是否有效。其结果往往是使汉字系统得以改善,从而不断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
关键词
汉字改革
汉语词典
中华民族文明
夹用
废除汉字
现代汉语
语素义
梁东汉
表意性
能愿动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形声字述要
- 7
-
-
作者
沈光海
-
机构
湖州师专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72-78,共7页
-
文摘
造字之初,汉字大多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通观甲骨文,情况正是如此。甲骨文中,“洒”只作“酉”,“腋”只作“亦”,“臧”只作“(臣戈)”。“酉”是象形字(象酒坛形),“亦”是指事字(“大”下加两点,指示此处为人的臂腋),“(臣戈)”是会意字(臣戈会意,象施威武以征服臣妾)。后来,它们都变成了形声字。“酒”是水形酉声,“腋”
-
关键词
省声
表声
梁东汉
右文说
积微居小学述林
兼义
说文通训定声
杨树达
《康熙字典》
黄承吉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浅释形声字表音表义的矛盾现象
- 8
-
-
作者
刘玄恩
-
出处
《惠阳师专学报》
1984年第1期68-71,共4页
-
文摘
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之一。汉字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体字、中美洲马雅人的图形文字一样是世界上渊源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创立于公元前3000——2600年间,初为苏美利人所用。这种文字起源于简单的图画,有几百简单符号都是表意的。这种文字后来于公元前3000——600年间为巴比伦人所借用,几经改造使成为一种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复合字。
-
关键词
表义
圣体
省声
造字法
表意功能
通假字
梁东汉
浅释
象形符号
能产性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转注异说辩证
- 9
-
-
作者
孙剑艺
-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0-14,23,共6页
-
文摘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
-
关键词
同意相受
保氏
造字法
高亨
文字发展
省声
四体二用
梁东汉
说文系传
假借字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汉字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 10
-
-
作者
杨汝福
-
出处
《河池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7-23,共7页
-
文摘
一、汉字对中华民族盼贡献——加速了汉语的发展和统一;记载了灿烂的科学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有极大的作用。二、汉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汉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汉字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对东南亚(日、朝、新加坡等)国家的语言发展有巨大贡献。三,汉字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具有明显的“易读性”;很强的“适应性”;突出的“优越性”。
-
关键词
线形文字
人类社会
新加坡共和国
易读性
中国文字学
社会进步
梁东汉
徐德江
遣唐使
汉音
-
分类号
G6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论形声造字法
- 11
-
-
作者
王信泰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87-93,共7页
-
文摘
汉字六书中,形声造字法有其明显的优势;它是表意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因素。本文拟从能产性强、造字量大,字形稳定、认用方便等方面谈谈形声造字法的优势问题;同时指出它作为表意体系文字造字法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声字占现代汉字总数的90%以上,研究形声问题无疑是掌握整个汉字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
-
关键词
造字法
表意体系
能产性
形符
四体二用
省声
梁东汉
《康熙字典》
造字方法
隶变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说“转注”
- 12
-
-
作者
艾荫范
解保勤
-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70-76,共7页
-
文摘
记得在大学就学时,听先生说“六书”,唯独“转注”之法,当时未尽其奥。后来,翻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恍然若有所悟,觉得“转注”之于朱氏,颇如恩格斯加给普列斯特列的那句评语:“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这在当时未始不带着青年人的浮薄,然而现在这些浅陋见解,也确实是从那时肇端的。时光易逝,转瞬廿年,学殖荒疏,苗而不秀,可慨也已.近来,读了几位先达论小学的文章,又听说朱氏辞书已经再版,鼓舞之余,略理思绪,狂简之作,亮多舛误,时贤大雅,匡其不敏云。
-
关键词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
若有所悟
义符
造字法
词义学
假借字
梁东汉
表义
依声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文字改革》月刊1957年索引(8月—12月)
- 13
-
-
-
出处
《语文建设》
1957年第12期49-50,共2页
-
-
关键词
梁东汉
简字
简化方案
周有光
法晤
周立波
丁勉哉
章伯钧
蒋善国
中国文字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会意”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14
-
-
作者
张学城
-
机构
南通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古籍研究》
2006年第2期74-78,共5页
-
文摘
"六书"是传统汉语文字学研究最核心的问题。从产生至现代一直有学者对其展开探讨争鸣,不断提出见仁见智的观点。但由于以往的学者在研究方法和材料上的缺陷,仍然遗留了大量问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而其中尤以"会意"值得关注。下面就把目前学界"会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一、名称问题"六书"细目,许慎、班固、郑众三家列举的名称各不相同,其中"会意"一目许慎与郑众同,而班固则为"象意"。"象意"与"会意"名称相异,是否同实?
-
关键词
郑众
汉语文字
梁东汉
汉字发展
说文系传
说文释例
中国文字学
汉字教学
传世典籍
汉字研究
-
分类号
H122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