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何处是吾乡——《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家园意识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30,共7页
中华民族5 000余年的农耕文化,铸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寻根归家意识。家园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之所系、神之所向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寄托。《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梁文华、詹姆斯父子对于地理家园、精神家园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
中华民族5 000余年的农耕文化,铸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寻根归家意识。家园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之所系、神之所向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寄托。《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梁文华、詹姆斯父子对于地理家园、精神家园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追求,却成了无家可归者。之所以无家可归,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动荡的时局使梁氏父子成了地理上的无家可归者;深层的原因是尴尬、杂糅的文化身份使其在文化冲突中产生困惑,由此成了心理上的无家可归者;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生活状态。无家可归的实质主要是在人与环境、角色与关系、主体与客体的适应上发生了偏差,使梁氏父子无法融入现实环境、角色关系混乱、主体性丧失,由此导致其身心无处安放,灵魂无处寄托。在社会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像梁氏父子被迫或者自愿远离故土的当代社会,研究以梁氏父子为代表的两代旅美知识分子无家可归及其对家园苦苦寻觅的精神苦旅,不但具有历史的、文学的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生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
梁文华
詹姆斯
家园意识
无家可归
精神苦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何处是吾乡——《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家园意识对比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媛
机构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基金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赛珍珠中西文化建设事业研究--赛珍珠与<亚洲>关系考论(2015WY061J)
文摘
中华民族5 000余年的农耕文化,铸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寻根归家意识。家园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之所系、神之所向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寄托。《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梁文华、詹姆斯父子对于地理家园、精神家园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追求,却成了无家可归者。之所以无家可归,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动荡的时局使梁氏父子成了地理上的无家可归者;深层的原因是尴尬、杂糅的文化身份使其在文化冲突中产生困惑,由此成了心理上的无家可归者;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生活状态。无家可归的实质主要是在人与环境、角色与关系、主体与客体的适应上发生了偏差,使梁氏父子无法融入现实环境、角色关系混乱、主体性丧失,由此导致其身心无处安放,灵魂无处寄托。在社会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像梁氏父子被迫或者自愿远离故土的当代社会,研究以梁氏父子为代表的两代旅美知识分子无家可归及其对家园苦苦寻觅的精神苦旅,不但具有历史的、文学的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生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同胞》
梁文华
詹姆斯
家园意识
无家可归
精神苦旅
Keywords
Kinfolk
Liang wenhua
James
homeland consciousness
displacement and homelessness
pilgrimage in metaphysical world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何处是吾乡——《同胞》中两代旅美知识分子家园意识对比研究
张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