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现代”?怎样“主义”?——评梁秉钧、张松建对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章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60,164,共8页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 梁秉钧和张松建的两本研究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著都自觉而有效地参照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但过多地倚赖西方理论体系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的文本和历史语境。因此应该把论述的思路从"求同"转向"求通",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探索中国诗歌多样化的文本特质和思想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四十年代 梁秉钧 张松建 “求通”
下载PDF
诗化聊斋志怪——梁秉钧《志异十一首》与《聊斋志异》对照记
2
作者 凌逾 蓝陈平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5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梁秉钧的文学创作汲取中西文化之精华,其中一脉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纵观梁秉钧的创作,与志怪传统有深厚渊源,尤见于其聊斋组诗《志异十一首》。本文梳理其文学创作与志怪传统的呼应关系,剖析其聊斋组诗如何继承志怪元素,并细究其在传统... 梁秉钧的文学创作汲取中西文化之精华,其中一脉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纵观梁秉钧的创作,与志怪传统有深厚渊源,尤见于其聊斋组诗《志异十一首》。本文梳理其文学创作与志怪传统的呼应关系,剖析其聊斋组诗如何继承志怪元素,并细究其在传统志怪素材中衍生出哪些新义。梁秉钧不仅继承志怪素材的内容和不同寻常的异世界氛围,而且以诗意贯穿创作,将叙述主体与抒情主体融合,营造指向内心的诗歌张力。梁秉钧聊斋组诗虽短小,但依靠挪用、化用文言句子和强大的文本间性,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出人意表,意蕴丰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秉钧 《志异十一首》 志怪 《聊斋志异》
下载PDF
给平淡加点“料”——论梁秉钧诗作《黄色的辣椒》
3
作者 邵水一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6-207,共2页
关键词 梁秉钧 《黄色的辣椒》 诗歌评论 文化分析
下载PDF
在东西中游走——梁秉钧诗集《东西》中的另一种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婉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梁秉钧 诗集 《东西》 审美风格 文化身份 文化形态 香港文化
下载PDF
论梁秉钧的咏物诗
5
作者 黄雪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8-35,共8页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咏物诗”,既重视“物”自身内涵的呈现,也关注“物我”关系变化所带来的诗歌写作视角和表达技巧的转变。他从最朴素简约的物事出发,既沟通、延续、发展了古典文学的“咏物”传统,又代表、呈现了消费主义语境下后殖民...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咏物诗”,既重视“物”自身内涵的呈现,也关注“物我”关系变化所带来的诗歌写作视角和表达技巧的转变。他从最朴素简约的物事出发,既沟通、延续、发展了古典文学的“咏物”传统,又代表、呈现了消费主义语境下后殖民、后现代都市的物质需求和期待,更使“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等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话题在文本的层面得到了探索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秉钧 咏物诗 “东西” 游历 文化身份 对话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海外传播——叶维廉、梁秉钧的新诗翻译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於璐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引言叶维廉是著名诗人、翻译家、比较诗学研究者。他提出的著名的“模子”理论,对解决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异质文化间如何平等交流与对话的难题具有启示意义。过去的学者多关注叶维廉在古典诗歌译介、传统诗学的海外阐释和传播等方面的贡... 引言叶维廉是著名诗人、翻译家、比较诗学研究者。他提出的著名的“模子”理论,对解决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异质文化间如何平等交流与对话的难题具有启示意义。过去的学者多关注叶维廉在古典诗歌译介、传统诗学的海外阐释和传播等方面的贡献,①但鲜有研究论及他在汉语新诗翻译和传播方面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比较诗学 中西文学比较 传统诗学 汉语新诗 海外传播 梁秉钧 异质文化
原文传递
“亚洲的滋味”:梁秉钧的食馔诗学与文化政治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松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9-169,共21页
作为作家和文化批评家,梁秉钧在小说、新诗、散文、评论等方面均有卓越之贡献,成为香港文化品牌之一。从1997年开始,他致力于"食馔诗学"的实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历史记忆、身份认同、地缘政治等议题,在题材内容和美... 作为作家和文化批评家,梁秉钧在小说、新诗、散文、评论等方面均有卓越之贡献,成为香港文化品牌之一。从1997年开始,他致力于"食馔诗学"的实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历史记忆、身份认同、地缘政治等议题,在题材内容和美学风格上为现代汉诗贡献了一己之才情。本文以梁的五本诗集为文本抽样,杂糅文化批评理论,探勘他如何游走于历史与现代之际、本土与全球之间,透过经营精致繁复的食馔诗学,藉以表达他对历史、文化和政治的批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秉钧 食馔诗学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论“流散”语境下梁秉钧“发现的诗学” 被引量:1
8
作者 亚思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2,共9页
梁秉钧将"香港意识"熔炼为一种诗学,或可称为"发现的诗学"。其"发现的过程"藉由观看、倾听和品尝等不同层面展开,打开视觉、听觉及味觉的感官入口,建立个体与世界的关联。其中视觉层面所采用的"移... 梁秉钧将"香港意识"熔炼为一种诗学,或可称为"发现的诗学"。其"发现的过程"藉由观看、倾听和品尝等不同层面展开,打开视觉、听觉及味觉的感官入口,建立个体与世界的关联。其中视觉层面所采用的"移动透视"演变自中国传统山水画,超脱了西方绘画几何学的"焦点透视"。而在听觉层面,梁秉钧强化了新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不仅借鉴"纽约派"的"变化的音步"来写诗,还热衷于探讨传媒影像的声色互动。1997年之后梁秉钧还拓展了味觉的诗学维度,探索"舌尖上的世界",考察"流散文化"的复杂变迁。除了锤炼语言文字,梁秉钧也利用综合媒体来演绎纷繁混杂的都市生活,在传统文学文本遭遇视听影像冲击的今天可谓别开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也斯 梁秉钧 发现的诗学 流散写作 香港文化
原文传递
与也斯谈梁秉钧
9
作者 李孝聪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181,共9页
要来的人不能来,要去的旅程未知能否成行静止在这里,有些什么在肺里发热,蚀成了两瓣疏落的叶子,喉咙在发痒忍住了许多睡不着的夜晚不敢咳出来,怕惹起周围恐慌的目光,脚步沓杂四边的座位在一剎那撤空了你大概也没有想到,诗中的非典型情境... 要来的人不能来,要去的旅程未知能否成行静止在这里,有些什么在肺里发热,蚀成了两瓣疏落的叶子,喉咙在发痒忍住了许多睡不着的夜晚不敢咳出来,怕惹起周围恐慌的目光,脚步沓杂四边的座位在一剎那撤空了你大概也没有想到,诗中的非典型情境,想不到现在竟然会成了今天的新日常吧。在瘟疫蔓延的日子就自自然然想起梁秉钧这首诗。梁秉钧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成为我们朋友圈子记忆的一部分,说出来你一定会笑我们太文艺腔,但也许已经成了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秉钧 典型情境 记忆
原文传递
《华文文学》2012年总目录
10
作者 黄洁玲 《华文文学》 2012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刘再复 马华文学 严歌苓 高行健 东南亚华文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新诗 白话诗 诗歌 华语电影 冯雪峰 梁秉钧 专辑 王德威 加拿大 北美洲 欧阳昱 北塔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澳大利亚 大洋洲
下载PDF
香港作家也斯:沙漠里也会有仙人掌
11
作者 韧雾 《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第3期64-65,共2页
正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钧,1949年出生于广东新会,长于香港。1984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著名诗人、作家,并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职。也斯致力于发掘香港文学的本土价值,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 正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钧,1949年出生于广东新会,长于香港。1984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著名诗人、作家,并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职。也斯致力于发掘香港文学的本土价值,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2012年香港书展也斯被评为年度作家,表彰他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坛的卓越成就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价值 马尔克斯 文学评论 梁秉钧 知识分子 四字成语 中文系 仙人掌
下载PDF
寻访怀正文化社原址及“怀正书系”
12
作者 钱虹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1989年4月初,我应邀去复旦大学出席“第四届全国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巧遇中国香港大学讲师梁秉钧(也斯)先生。他说临行前受《香港文学》主编刘以鬯先生的委托,要去刘家旧居(即20世纪40年代怀正文化社原址)拍一些照... 1989年4月初,我应邀去复旦大学出席“第四届全国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巧遇中国香港大学讲师梁秉钧(也斯)先生。他说临行前受《香港文学》主编刘以鬯先生的委托,要去刘家旧居(即20世纪40年代怀正文化社原址)拍一些照片,请我和陈子善先生做向导带路,我们欣然奉陪。会议结束前的一个星期日上午,我们乘一辆出租车从复旦大学东苑宾馆出发。正值清明时节,细雨蒙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香港文学 陈子善 清明时节 台港 刘以鬯 梁秉钧 学术讨论会
原文传递
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在首师大举行讲座
13
作者 寇硕恒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年第1期245-246,共2页
2017年11月6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亚洲的滋味’——梁秉钧的食馔诗学及其文化政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 2017年11月6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松建教授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亚洲的滋味’——梁秉钧的食馔诗学及其文化政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孟庆澍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张二棍先生、著名诗人西渡先生等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秉钧 南洋理工大学
原文传递
远方的风:《诗探索》“外国诗论译丛”述评
14
作者 郑政恒 《诗探索》 2020年第7期62-72,共11页
—、前记《诗探索》是当今中国新诗研究的重镇,地位超然,关于《诗探索》创刊开始30年的历程,刘福春的《〈诗探索〉纪事》①已有纪录,在此不必由笔者来做宏观鸟瞰了。笔者在2002年左右开始接触《诗探索》,印象最深刻的是特辑“梁秉钧研究... —、前记《诗探索》是当今中国新诗研究的重镇,地位超然,关于《诗探索》创刊开始30年的历程,刘福春的《〈诗探索〉纪事》①已有纪录,在此不必由笔者来做宏观鸟瞰了。笔者在2002年左右开始接触《诗探索》,印象最深刻的是特辑“梁秉钧研究”(2002年第3—4辑,总第47—48辑),专题中有王光明的《梁秉钧:与城市对话》、周蕾的《一种食事的伦理观》(叶新康译)和梁秉钧的《诗·食物·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探索 新诗研究 王光明 梁秉钧 周蕾 刘福春 诗论 伦理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