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美国牧歌》中梅丽意识形态教育的失败
1
作者 苏鑫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51-153,共3页
电影《美国牧歌》(2016)改编自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出版于1997年并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电影结合美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讲述了犹太人瑞典佬对美国梦的追寻,而关键人物是瑞典佬的女儿梅丽,她成为美国社会的危险分子,直... 电影《美国牧歌》(2016)改编自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出版于1997年并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电影结合美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讲述了犹太人瑞典佬对美国梦的追寻,而关键人物是瑞典佬的女儿梅丽,她成为美国社会的危险分子,直接导致了瑞典佬美国梦的破灭。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失败成为理解梅丽如何从富家女成为恐怖分子的关键,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复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牧歌》电影 瑞典佬 梅丽 意识形态教育
下载PDF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夏季歌剧节《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象征主义解读
2
作者 封戈童 《歌剧》 2024年第9期58-65,共8页
2024年7月9日,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全新制作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Prinzregententheater)首演。摄政王剧院得名于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特波德。该剧院于1901年投入使用。剧院曾在二战的战火中被毁,于1988年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更加... 2024年7月9日,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全新制作在慕尼黑摄政王剧院(Prinzregententheater)首演。摄政王剧院得名于巴伐利亚摄政王柳特波德。该剧院于1901年投入使用。剧院曾在二战的战火中被毁,于1988年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更加全面的修工作更是一直持续到1996年。如今,该剧院已经成为慕尼黑东部的文化中心。剧院有1083个座位,其内部新艺术风格与古典主义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新艺术风格 歌剧节 剧院 象征主义
下载PDF
《梅丽迪恩》中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左金梅 于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0-63,共4页
爱丽丝.沃克在《梅丽迪恩》中将后殖民主义批判性、颠覆性、边缘性精神同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受殖民压抑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塑造了梅丽迪恩这一觉醒的、新型的黑人女性形象,说明了美国黑人女性以及整个黑人民族要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 爱丽丝.沃克在《梅丽迪恩》中将后殖民主义批判性、颠覆性、边缘性精神同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受殖民压抑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塑造了梅丽迪恩这一觉醒的、新型的黑人女性形象,说明了美国黑人女性以及整个黑人民族要找回自己的文化传统,必须揭开美国社会白人化的面纱,来重新书写自己被扭曲的历史,从而为解构西方白人文化“中心论”、解构男权中心体系、建立新的女性价值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黑人女性 梅丽迪恩 历史记忆
下载PDF
论沃克《梅丽迪安》的成长主题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燕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5-110,共6页
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作品《梅丽迪安》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小说。从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的成长主题进行分析,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小说同名主人公梅丽迪安如何克服母亲的阴影、婚恋的失败以及大学教育给她人生所造成的负... 艾丽丝.沃克的重要作品《梅丽迪安》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小说。从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的成长主题进行分析,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小说同名主人公梅丽迪安如何克服母亲的阴影、婚恋的失败以及大学教育给她人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印第安文化和黑人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妇女主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梅丽迪安》 成长主题
下载PDF
“主导动机”在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的结构力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荣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42,5,共13页
文章以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作为分析对象,从"主导动机"分析的角度入手,来揭示作品通过主导动机的贯穿,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使得作品的各个乐章(部分)之间的联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交响性,在此基础上,使得《佩... 文章以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作为分析对象,从"主导动机"分析的角度入手,来揭示作品通过主导动机的贯穿,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使得作品的各个乐章(部分)之间的联系具有高度的逻辑性与交响性,在此基础上,使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整体结构性质上具有奏鸣曲式的特征,进而来证明主导动机在作品中的结构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勋伯格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主导动机 曲式 结构力
下载PDF
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5)中的主导动机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唐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62,共8页
文章通过对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各个主导动机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定性归纳,具体阐述了这些动机的形态构造、表现作用、性格特征与相互关联,并指出勋伯格通过对作品中"主导动机"精心的设计与发展,将这些动机... 文章通过对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各个主导动机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定性归纳,具体阐述了这些动机的形态构造、表现作用、性格特征与相互关联,并指出勋伯格通过对作品中"主导动机"精心的设计与发展,将这些动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作品显得层次清晰、逻辑缜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勋伯格 交响诗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 5) 主导动机
下载PDF
对话与狂欢——以巴赫金理论解读《梅丽迪安》 被引量:1
7
作者 鲁娅辉 张慧敏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7-49,77,共4页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qu...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迪安》 巴赫金 对话性 狂欢化
下载PDF
谈《梅丽迪安》的艺术表现手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艳颖 《艺术广角》 2009年第4期87-88,共2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梅丽迪安》这部小说的布局和结构上,采用了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蒙太奇和意识流。作者按照蒙太奇剪辑法来铺展故事,间或插入意识流,呈现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以变化多端的事件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加深了对人...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梅丽迪安》这部小说的布局和结构上,采用了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蒙太奇和意识流。作者按照蒙太奇剪辑法来铺展故事,间或插入意识流,呈现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以变化多端的事件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加深了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它所要揭示的社会和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太奇 意识流 传统心理分析方法 梅丽迪安》
下载PDF
边缘与颠覆——《梅丽迪安》的女性主义诗学解读
9
作者 鲁娅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42-44,共3页
作为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小说,《梅丽迪安》集中体现了法国派女性主义的主张,即从符号学和社会学的层面探讨女性主义诗学建立的三步骤,认同母亲、认同父亲与建立女性话语。
关键词 梅丽迪安》 内在性 超越性 女性话语
下载PDF
陌生化——《梅丽迪安》的人物塑造
10
作者 水彩琴 《社科纵横》 2008年第5期171-173,共3页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长篇小说《梅丽迪安》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传统人物的反传统塑造带给小说的陌生化效果,为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 梅丽迪安》 人物塑造 陌生化
下载PDF
论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的梦幻性
11
作者 林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7-119,共3页
梦幻性是理解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的关键点,歌剧通过独特的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音乐主题,构建起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德彪西对创造梦幻般音乐世界的执迷,体现了他对音乐、梦以及人的心灵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层领悟。
关键词 德彪西 歌剧 《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 梦幻性
下载PDF
伟大的妇女主义战士——《梅丽迪恩》的文本细读
12
作者 孙小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梅丽迪恩》中再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原貌,在反映社会变革的同时记述了主人公梅丽迪恩的成长经历。从一个普通的黑人女孩到勇敢的妇女主义战士的成长过程中,小说不断体现着作者后期所提出...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梅丽迪恩》中再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原貌,在反映社会变革的同时记述了主人公梅丽迪恩的成长经历。从一个普通的黑人女孩到勇敢的妇女主义战士的成长过程中,小说不断体现着作者后期所提出的妇女主义主张:反种族主义、反性别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毫无疑问,《梅丽迪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妇女主义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迪恩》 反种族主义 反性别主义 非洲中心主义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影像化的“孤独的帆”——重评前苏联电影《梅丽小姐》
13
作者 王欣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0-43,共4页
1955年前苏联电影《梅丽小姐》以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同名篇章改编而成。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导演安宁斯基将原作中的日记片段重新编排,将作为电影表现手法的内心独白同莱蒙托夫的创作意图融合,揭示主人公毕巧林的内心世界和他无... 1955年前苏联电影《梅丽小姐》以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同名篇章改编而成。在忠实于原著的前提下,导演安宁斯基将原作中的日记片段重新编排,将作为电影表现手法的内心独白同莱蒙托夫的创作意图融合,揭示主人公毕巧林的内心世界和他无情的自我分析,突出莱蒙托夫文学创作中"孤独的帆"的主题,是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中"忠实性改编"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小姐》 电影 改编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
下载PDF
《梅丽迪安》的女性主义诗学建构
14
作者 鲁娅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A02期46-49,共4页
由于深受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艾丽斯.沃克在她的小说《梅丽迪安》中从后心理学和解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主义诗学的建立及其实质。它的建立包括:以母亲自居,从属于象征秩序;以父亲自居,创造一个从同一象征秩序中获得的身份特征;最... 由于深受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艾丽斯.沃克在她的小说《梅丽迪安》中从后心理学和解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主义诗学的建立及其实质。它的建立包括:以母亲自居,从属于象征秩序;以父亲自居,创造一个从同一象征秩序中获得的身份特征;最后,通过书写自我建立一种与父权制相对的记号系统。其实质是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和压迫妇女的二元对立,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标准和独特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迪安》 女性主义诗学 内在性 超越性
下载PDF
挣脱传统羁绊 再塑健康人生——《梅丽迪安》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5
作者 水彩琴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0-32,共3页
《梅丽迪安》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其中男主人公杜鲁门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黑人民族现实的深切关注。文章通过对杜鲁门双重性格的分析指出,主人公的这一特殊性格不仅体现了沃克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梅丽迪安》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其中男主人公杜鲁门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黑人民族现实的深切关注。文章通过对杜鲁门双重性格的分析指出,主人公的这一特殊性格不仅体现了沃克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而且反映出作者寄予黑人男子的深切希望:摆脱种族、性别观念的束缚,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实现男子精神的复归,勇敢担负起解放黑人民族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迪安》 杜鲁门 双重性格 男子精神
下载PDF
德彪西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创作的艺术特征
16
作者 王丽娟 《大舞台》 2010年第8期122-123,共2页
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该剧在继承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新的音乐语汇、新的创作理念,同时又结合自己的个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其... 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该剧在继承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新的音乐语汇、新的创作理念,同时又结合自己的个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改变了20世纪歌剧的总体方向,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歌剧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彪西 《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种族 性别 身份——论《梅丽迪安》中艾丽斯·沃克的种族观
17
作者 鲁娅辉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00-202,215,共4页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种族经验成为了美国人生活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作家,艾丽斯.沃克从种族经验入手,对《梅丽迪安》中的黑白困惑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跨种族关系的确立来建构黑人的种族身份。这种对种族生存现状...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种族经验成为了美国人生活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个对政治敏感的作家,艾丽斯.沃克从种族经验入手,对《梅丽迪安》中的黑白困惑和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跨种族关系的确立来建构黑人的种族身份。这种对种族生存现状和问题的探讨,体现了沃克对黑人的人文关怀,为解决黑人当下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丽迪安》 种族观 黑人性 种族身份
下载PDF
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的音乐结构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丹红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71,共11页
本文论述了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的两大特征,认为作曲家通过贯穿始终的C-#F对比性调性布局和主导动机在戏剧关键部位的运用来支撑起全剧的结构框架,使之达到在散化的表象下高度控制的戏剧效果,这种反... 本文论述了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的两大特征,认为作曲家通过贯穿始终的C-#F对比性调性布局和主导动机在戏剧关键部位的运用来支撑起全剧的结构框架,使之达到在散化的表象下高度控制的戏剧效果,这种反传统的创作思路对20世纪的歌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调性框架 C-~#F 主导动机 控制 散文化 德彪西 《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下载PDF
流连于梦境(下)——对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二幕之声乐旋律与和声的分析
19
作者 李查宁 任堃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7-111,共15页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历时十年、经过不断思索与探求而完成的歌剧,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充盈着德彪西的理想和向往。这部歌剧,纯真且敏捷,轻柔而绵延,美妙且含蓄,独特而令...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历时十年、经过不断思索与探求而完成的歌剧,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充盈着德彪西的理想和向往。这部歌剧,纯真且敏捷,轻柔而绵延,美妙且含蓄,独特而令人惊叹,甚至独树一帜。在音乐方面,这部歌剧,则充分代表着德彪西的写作风格与审美追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在作品中占据极高比重的声乐旋律与和声入手,通过选取第一、二幕之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分析,来归纳其特点与特色,进而了解整部作品的一些技术特点与风格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与梳理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技术特点与风格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德彪西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声乐 旋律 和声 印象主义
下载PDF
流连于梦境(上)——对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二幕之声乐旋律与和声的分析
20
作者 李查宁 任堃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0-103,共14页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历时十年、经过不断思索与探求而完成的歌剧,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充盈着德彪西的理想和向往。这部歌剧,纯真且敏捷,轻柔而绵延,美妙且含蓄,独特而令...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历时十年、经过不断思索与探求而完成的歌剧,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充盈着德彪西的理想和向往。这部歌剧,纯真且敏捷,轻柔而绵延,美妙且含蓄,独特而令人惊叹,甚至独树一帜。在音乐方面,这部歌剧,则充分代表着德彪西的写作风格与审美追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在作品中占据极高比重的声乐旋律与和声入手,通过选取第一、二幕之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分析,来归纳其特点与特色,进而了解整部作品的一些技术特点与风格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与梳理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技术特点与风格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德彪西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声乐 旋律 和声 印象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