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王府曲本”《梅玉配》
1
作者 欧阳世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梅玉配》继承《西厢记》、《牡丹亭》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反对封建礼教的传统。它以喜剧形式在礼赞年轻人的爱情的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细致的比较,让人们看到父母包办姻婚的可怕。
关键词 梅玉配 喜剧色彩 传统礼教 跨越地显示
下载PDF
带来欢乐与优雅的闽剧《梅玉配》
2
作者 蔡曙鹏 《福建艺术》 2017年第5期14-15,共2页
作为《春城洋溢华夏情》的重点节目的闽剧《梅玉配》,给春节增添了欢腾的喜气。喜剧是最集中的艺术幽默。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在滨海艺术中心演出的这部闽剧老戏,让观众享受地域特色浓厚的戏曲的音乐和观赏闽剧演员演绎喜剧的才华。
关键词 梅玉配 闽剧 滨海艺术中心 优雅 欢乐 地域特色 福建省 喜剧
下载PDF
清代秦腔、吹腔及其关系辨析——以《梅玉配》工尺谱和排印本《钵中莲》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海震 《戏曲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秦腔和吹腔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腔和腔调,但在历史上,它们又曾有过同台演唱、同场竞奏的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清抄本《梅玉配》剧本中工尺谱的误读等原因,出现有关乾隆年间在北京演出的秦腔实际是吹腔的看法,并逐渐成为戏曲... 秦腔和吹腔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腔和腔调,但在历史上,它们又曾有过同台演唱、同场竞奏的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清抄本《梅玉配》剧本中工尺谱的误读等原因,出现有关乾隆年间在北京演出的秦腔实际是吹腔的看法,并逐渐成为戏曲界对乾隆年间秦腔的主流看法。联系20世纪40年代刊登于《剧学月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玉配 钵中莲 排印本 缀白裘 乾隆时期 乾嘉时期 剧学月刊 演出剧目 潘先生 扬州梦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学院老校友改编演出京剧《梅玉配》并召开座谈会
4
作者 吾宇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梅玉配 中国戏曲学院
原文传递
忆尚小云的《梅玉配》
5
作者 刘遵三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京剧 表演艺术家 尚小云 梅玉配 演技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中国戏曲学院召开《梅玉配》研讨会
6
作者 陈有明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3-93,共1页
京剧骨子老戏《梅玉配》于2014年5月重登京剧舞台。6月6日,在中国戏曲学院,钮骠、奎生、萧润增、萧润德、马玉璋、陈国卿、赵景勃、张关正、蔡英莲、李文才、谯翠蓉、刘勉宗、和宝堂、舒桐、封杰与《梅玉配》主创人员马玉琪、寇春华... 京剧骨子老戏《梅玉配》于2014年5月重登京剧舞台。6月6日,在中国戏曲学院,钮骠、奎生、萧润增、萧润德、马玉璋、陈国卿、赵景勃、张关正、蔡英莲、李文才、谯翠蓉、刘勉宗、和宝堂、舒桐、封杰与《梅玉配》主创人员马玉琪、寇春华、温如华、夏永泉等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该剧成功之所在。与会者认为,该剧能够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学院 梅玉配 主创人员 京剧 成功
原文传递
西皮腔渊源形成新探 被引量:4
7
作者 海震 《戏曲研究》 2001年第1期28-38,共11页
关于西皮腔的渊源,清人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日西皮调'的说法是论者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它一般被看做是西皮腔源于'西秦腔'的重要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有一函带工尺谱的清抄本《梅玉配... 关于西皮腔的渊源,清人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中'谓甘肃腔日西皮调'的说法是论者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它一般被看做是西皮腔源于'西秦腔'的重要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收藏有一函带工尺谱的清抄本《梅玉配》,其中有一段唱词前写有'唱西皮'三字,工尺谱却为吹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腔 皮腔 西皮调 戏曲声腔 湖广腔 梅玉配 荆河戏 武陵戏 二六板 自山
原文传递
王瑶卿先生传略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乃崇 《戏曲艺术》 1981年第3期41-50,共10页
王瑶卿先生是我国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的京剧舞台艺术革新家、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关键词 王瑶卿 京剧表演艺术 时小福 谭鑫培 戏曲教育 五花洞 尚和玉 中国戏曲研究院 言菊朋 梅玉配
原文传递
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先生解放前二、三事 被引量:2
9
作者 蒋忠兴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47-48,共2页
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先生解放前二、三事蒋忠兴郑奕奏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闻名本世纪的闽剧四大名旦之首。1902年,在一个凄雨苦风的日子里,长乐县马头村一个贫苦家庭"哇哇"生厂一个小男孩,这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 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先生解放前二、三事蒋忠兴郑奕奏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闻名本世纪的闽剧四大名旦之首。1902年,在一个凄雨苦风的日子里,长乐县马头村一个贫苦家庭"哇哇"生厂一个小男孩,这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先生。郑奕奏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奕奏 四大名旦 凤阳花鼓 领衔主演 时装戏 县马 京剧大师 梅玉配 红绡 黛玉葬花
原文传递
诲人不倦的师尊——回忆王瑶卿先生
10
作者 李洪春 《戏曲艺术》 1981年第4期34-37,共4页
王瑶卿先生是京剧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艺术巨匠,他把京剧旦行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他精于因戏、因人设计唱腔和表演;也善于因人、因戏授徒传艺。不要说那些不同流派的旦角演员都受过他的教益,就是我这唱生行的,也受到过他的许多指教... 王瑶卿先生是京剧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艺术巨匠,他把京剧旦行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他精于因戏、因人设计唱腔和表演;也善于因人、因戏授徒传艺。不要说那些不同流派的旦角演员都受过他的教益,就是我这唱生行的,也受到过他的许多指教,使我永怀难忘。 王先生比我大十七岁,和我父亲交谊甚厚,我称他为大叔、凤卿为二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卿 梅玉配 时小福 金仲仁 言菊朋 堂会戏 凤卿 杨小朵 樊江关 罗寿山
原文传递
从奉恩将军到京剧演员
11
作者 金玉书 《戏曲艺术》 1986年第1期93-96,共4页
一 我的父亲金仲仁,本名爱新觉罗·春元。1886年2月19日(光绪十二年正月十六日)生在北京一个清室皇族贵胄家庭中。祖父爱新觉罗·阿昌阿,是礼烈亲王的后裔。虽然父亲出生时祖父已经去世,但还是承袭了祖父“奉恩将军”的爵位。 ... 一 我的父亲金仲仁,本名爱新觉罗·春元。1886年2月19日(光绪十二年正月十六日)生在北京一个清室皇族贵胄家庭中。祖父爱新觉罗·阿昌阿,是礼烈亲王的后裔。虽然父亲出生时祖父已经去世,但还是承袭了祖父“奉恩将军”的爵位。 父亲幼年时,各皇族间争权夺势的斗争极为严重,有权势的皇族对这寡母孤儿的父亲一家,视为可欺凌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演员 奉恩将军 金仲仁 十三妹 乾坤福寿镜 荀慧生 西皮原板 甩发 程砚秋 梅玉配
原文传递
吴素秋的心愿
12
作者 周鼎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35-36,共2页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是观众都熟悉和喜爱的老演员。前不久,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她与李鸣盛先生在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主办的纪念会上演出了京剧《游龙戏凤》,获得了观众欢迎声。她扮相秀美,身段轻盈,做工细致,台风绮丽...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是观众都熟悉和喜爱的老演员。前不久,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她与李鸣盛先生在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主办的纪念会上演出了京剧《游龙戏凤》,获得了观众欢迎声。她扮相秀美,身段轻盈,做工细致,台风绮丽,把一个天真烂漫、袅袅婷婷的小家碧玉,塑造得栩栩如生。散场后,许多观众边走边议论:“古稀之年的人了,演小姑娘还是那样惟妙惟肖。”前不久,我采访了吴素秋。“你问我是如何保持艺术青春的吗?”吴素秋放下画笔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素秋 京剧表演艺术 游龙戏凤 李鸣盛 徽班 金少山 梅玉配 芙蓉草 纪念会 荀慧生
原文传递
回忆我的母亲雪艳琴
13
作者 丁士娥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雪艳琴 京剧团 《玉堂春》 《霸王别姬》 《贵妃醉酒》 《四郎探母》 戏曲学校 杨贵妃 梅玉配 马连良 王瑶卿 虞姬 杨小楼 十三妹
原文传递
哦,他们三人……
14
作者 乔梅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1-33,共3页
他们三人,同是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们三人,又同是在偶然的机会被闽剧界名家“拾”来的。林瑛——三十年前前后后我和她相识、分手与重聚,竟都是因为她的“戏”。这位39岁的女演员早已成名了。优秀青年演员奖、优秀演员一等... 他们三人,同是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们三人,又同是在偶然的机会被闽剧界名家“拾”来的。林瑛——三十年前前后后我和她相识、分手与重聚,竟都是因为她的“戏”。这位39岁的女演员早已成名了。优秀青年演员奖、优秀演员一等奖、金牌奖、总分第一名……这些奖加起来有一大溜;全国第五届妇代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五、六届青联委员、福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这些头衔加起来有一长串。可我每回见到她白净的俏脸和雍容的风姿,总会闪现出30年前一个机灵“鬼丫头”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家协会 林瑛 郑奕奏 李铭玉 政协委员 青联委员 “三八”红旗手 地方戏曲 梅玉配 金牌奖
原文传递
于连泉
15
作者 劲梅 《中国京剧》 1993年第2期47-47,共1页
于连泉(1900—1967)艺名筱翠花,北京人,原籍山东蓬莱。1909年进鸣盛和科班,学梆子花旦戏,后又学京剧青衣。1915年某日,他在富连成科班代人演出《遗翠花》一剧,扮演丫环翠香,被富社录取,并由萧长华先生取名筱翠花。在富社三年,他学演了... 于连泉(1900—1967)艺名筱翠花,北京人,原籍山东蓬莱。1909年进鸣盛和科班,学梆子花旦戏,后又学京剧青衣。1915年某日,他在富连成科班代人演出《遗翠花》一剧,扮演丫环翠香,被富社录取,并由萧长华先生取名筱翠花。在富社三年,他学演了大量花旦戏。1918年出科,技艺日进。他曾拜田桂凤为师,并向冯子和、侯俊山、余玉琴、王瑶卿等人请益。他做工细腻传神,跷功好,基本功扎实深厚,眼神运用有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筱翠花 侯俊山 富连成 王瑶卿 萧长华 跷功 余玉琴 冯子和 田桂凤 梅玉配
原文传递
谈京剧中的京白
16
作者 刘淑兰 《中国京剧》 1994年第5期14-15,共2页
谈京剧中的京白刘淑兰“京白”,是京剧“宾白”的一种,它是以北京方言土语为基础,经过若干年的提炼加工,形成独具风采的方言白即“京白”。京白特点是语调明快、吐字清晰、小字眼浓厚“哈、吧、吗、呢、哪、啊、呀、啦、哎、咳、哟... 谈京剧中的京白刘淑兰“京白”,是京剧“宾白”的一种,它是以北京方言土语为基础,经过若干年的提炼加工,形成独具风采的方言白即“京白”。京白特点是语调明快、吐字清晰、小字眼浓厚“哈、吧、吗、呢、哪、啊、呀、啦、哎、咳、哟”,流利自然,传神入化,散发着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具风采 刘淑兰 薛金莲 焦赞 梅玉配 穆顺 樊江关 王瑶卿 《四郎探母》 辕门斩子
原文传递
济南北园出了个路三宝
17
作者 路延捷 《春秋》 2016年第2期62-62,共1页
清末民初,在济南有"赛江南"之誉的鱼米之乡北园大杨庄,曾经走出一位名震京师的著名京剧花旦路三宝。他出生在大杨庄村东头的一个世代以种植稻米和蔬菜为生的农民之家。光绪三年(丁丑)正月二十四日(1877年3月8日)已时,路三宝出生... 清末民初,在济南有"赛江南"之誉的鱼米之乡北园大杨庄,曾经走出一位名震京师的著名京剧花旦路三宝。他出生在大杨庄村东头的一个世代以种植稻米和蔬菜为生的农民之家。光绪三年(丁丑)正月二十四日(1877年3月8日)已时,路三宝出生于北园大家杨庄东头路家。名振铭,字厚田,号芷园,又号玉珊。早年在章丘庆和戏班搭班学唱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园 大杨庄 芷园 光绪三年 杨庄村 章丘 王瑶卿 五彩舆 梅玉配 坐楼杀惜
原文传递
闽剧宽慰着我们的乡愁
18
作者 乔梅 《闽都文化》 2016年第2期55-58,共4页
2015年9月,一台由福建省文化厅和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名为"守护传统,返本开新"的闽剧晚会,在福州隆重上演了。令戏迷们备感兴奋的是:移居美国20多年的闽剧名家林聪中(美国闽苑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李少华(美国闽苑文化交流协会... 2015年9月,一台由福建省文化厅和省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名为"守护传统,返本开新"的闽剧晚会,在福州隆重上演了。令戏迷们备感兴奋的是:移居美国20多年的闽剧名家林聪中(美国闽苑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李少华(美国闽苑文化交流协会艺术总监)回来了,移居香港24年的闽剧名艺人陈楠回来了,他们都出现在了闽剧舞台上!36年前,他们曾同台主演过闽剧名剧《梅玉配》,36年后的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玉配 返本开新 文化交流 林聪 郑奕奏 艺术总监 经典剧目 李少华 李铭玉 梦尘
原文传递
亦庄亦谐足风流——闽剧传统剧目漫谈
19
作者 王晓珊 《闽都文化》 2016年第2期48-54,共7页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以"逗腔"为核心唱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闽剧的源流可远溯至明末福州西郊洪塘乡曹学佺之家班,清光绪至宣统年间,闽剧三大源流合并,且又吸收了乱弹诸腔如徽、京等其他剧种的养分,形成一个诸腔汇聚...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以"逗腔"为核心唱腔,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闽剧的源流可远溯至明末福州西郊洪塘乡曹学佺之家班,清光绪至宣统年间,闽剧三大源流合并,且又吸收了乱弹诸腔如徽、京等其他剧种的养分,形成一个诸腔汇聚、具有完整戏曲艺术形态的剧种。闽剧剧目构成丰富多样,现保存有传统剧目1300多个,可分为市民戏、儒林戏、江湖戏及徽京剧目、时装戏、夫人戏、连台本戏等不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塘乡 时装戏 核心唱腔 家班 戏曲创作 郑奕奏 至明 林务夏 梅玉配 可远
原文传递
超越自我,演活角色
20
作者 黄振 《福建歌声》 2012年第4期56-57,共2页
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是我省戏剧艺术团体最活跃的时期.那时全省十几个越剧团中,最有艺术活力、最具人气榜的,就数沙县越剧团,而我,就是该团的主演。我先后主演过数十个主要角色.其中:《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墙头马上》的李倩... 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是我省戏剧艺术团体最活跃的时期.那时全省十几个越剧团中,最有艺术活力、最具人气榜的,就数沙县越剧团,而我,就是该团的主演。我先后主演过数十个主要角色.其中:《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墙头马上》的李倩君,《牡丹对课》中饰白牡丹,《牙痕记》中扮演顾夙英,《梅玉配》中的沈红芳,《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自我 《哑女告状》 《墙头马上》 艺术团体 梅玉配 八十年代 越剧团 主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