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业文化与都市中的现代人——论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 被引量:2
1
作者 曾娅先 郭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15,共3页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商业文化与海派氛围,加上现代中国激烈的社会矛盾催生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梅雨之夕》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人的现代心理。
关键词 商业文化 上海 新感觉派 施蛰存 梅雨之夕
下载PDF
《梅雨之夕》的U型和倒置U型的原型叙事结构 被引量:5
2
作者 胡笑梅 《黄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被称为"现代心理小说探索者"的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梅雨之夕》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以诗歌化的叙事笔法,探索现代都市人隐秘微妙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 被称为"现代心理小说探索者"的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梅雨之夕》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以诗歌化的叙事笔法,探索现代都市人隐秘微妙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梅雨之夕 原型叙事结构
下载PDF
修辞语篇中的问句叙事——《梅雨之夕》和《封锁》中问句的语用修辞比较
3
作者 张春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9,F0002,150,共11页
典型叙事作品(语篇)中的问句,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问答双方的主体间性和问句(非真值条件句)及其他类型的叙事句之间的互文性,是主体之间和文本之间交织交互的"亮点",是衔接和助推叙事展开的张力的一种"力的作用点"。... 典型叙事作品(语篇)中的问句,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问答双方的主体间性和问句(非真值条件句)及其他类型的叙事句之间的互文性,是主体之间和文本之间交织交互的"亮点",是衔接和助推叙事展开的张力的一种"力的作用点"。施蛰存《梅雨之夕》和张爱玲《封锁》中都有一定的零标记问句。《梅雨之夕》中的零标记问句主要是分布于内心"独白"或思忖之中,《封锁》中的零标记问句则主要分布于对话中。《梅雨之夕》和《封锁》中单一标记问句差别较小。复合标记问句主要见于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封锁》较为少见。复合标记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两大类。《梅雨之夕》和《封锁》区别最大的是三句组合问。总的说来,由零标记、单一标记到复合标记再到并用标记,施蛰存《梅雨之夕》和张爱玲《封锁》中的问句形式逐步复杂,语气总体趋强,且各得其所,各具语用价值,各具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梅雨之夕 张爱玲 《封锁》 问句 修辞 语用价值
下载PDF
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梅雨之夕》为个案
4
作者 徐诗颖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6期44-47,共4页
在我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作品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的小说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描绘,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重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 在我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作品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的小说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描绘,注重捕捉独特的人生感受。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并重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施蛰存的作品《梅雨之夕》,探究其中男女主人公内心意识流动的心理过程,以此体现他在努力追求中国式的潜意识描写方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突破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无意识 人格结构 梅雨之夕
下载PDF
试析《梅雨之夕》中的欲望法则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6-70,共5页
《梅雨之夕》是一篇可以归入心理分析范畴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有意识地借助了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拆解精神分析的文本游戏,解读这篇小说叙事的欲望结构和生产机制,分析语言背后无意识深层的欲望法则。
关键词 梅雨之夕 欲望主体 欲望对象 欲望法则
下载PDF
寻找的焦虑——《梅雨之夕》理想追求与现实存在的矛盾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景云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5-67,共3页
《梅雨之夕》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有着与主流文学不同的特质:全篇采用意识流手法,运用精神分析,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下的焦虑,表现出现代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 梅雨之夕 意识流 理想追求 现实存在
下载PDF
都市心灵的放纵与回归——析施蛰存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 被引量:3
7
作者 曹瑞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2期93-94,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家施蛰存的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叙述了一名男子在压抑的都市生活和伦理道德控制下的一次心灵的放纵与回归,构筑了一个精神流动的纯美世界。本文着意分析《梅雨之夕》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以期深入体味该文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 精神分析 意识流 梅雨之夕 主题意蕴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梅雨之夕》和《尤利西斯》中西意识流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6-42,共7页
“意识流”的起源、流行、发展和成熟都是在西方,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通过对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的起源、流行、发展和成熟都是在西方,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通过对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梅雨之夕》采用“循规联想”和“道德印象”的“意识流”表现技巧;《尤利西斯》则采用“自由联想”和“感官印象”的“意识流”表现技巧。两部意识流作品的表现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通过比较进一步阐明了“意识流”小说的本质及中国化的变异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尤利西斯》 意识流 心理描写
下载PDF
心理视角下对《梅雨之夕》的解读
9
作者 李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9Z期39-40,共2页
作为20世纪30年代闻名国内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施蛰存的文学作品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而《梅雨之夕》更是这些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浅薄见解,主要就《梅雨之夕》创作的基础... 作为20世纪30年代闻名国内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施蛰存的文学作品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而《梅雨之夕》更是这些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浅薄见解,主要就《梅雨之夕》创作的基础、创作主题所在及创作艺术来展开综合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艺术创造 心理解读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梅雨之夕》
10
作者 滕云 《艺海》 2013年第9期166-167,共2页
施蛰存是19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在艺术上,他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革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品《梅雨之夕》,深受西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关键词 施蛰存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梅雨之夕
下载PDF
《梅雨之夕》:初恋之情的颂歌——兼谈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表情技巧
11
作者 杜秀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年第2期286-,共1页
文章认为“《梅雨之夕》目的不在于写人物和故事,而是用梅雨之夕中的美丽少女这颗火花去引爆‘我’那埋在心底的‘初恋’之情,坦露人物深层的心理世界”,“这篇小说很象诗体小说”, “但是,《梅雨之夕》对‘初恋之情’的咏赞,又与一般... 文章认为“《梅雨之夕》目的不在于写人物和故事,而是用梅雨之夕中的美丽少女这颗火花去引爆‘我’那埋在心底的‘初恋’之情,坦露人物深层的心理世界”,“这篇小说很象诗体小说”, “但是,《梅雨之夕》对‘初恋之情’的咏赞,又与一般的诗体小说不同,带有心理分析小说的抒情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施蛰存 心理分析 心理世界 自然景物 景物描写 服从心理 感应能力 心理活动 空间的
下载PDF
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读《梅雨之夕》
12
作者 唐伦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第10期177-178,181,共3页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人性困惑 人生理想 现实冲突
下载PDF
都市边缘人的符号书写——浅析施蛰存短篇小说《梅雨之夕》
13
作者 曹李馨 《文教资料》 2020年第13期7-8,21,共3页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对都市空间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进行了细腻的描摹。他的都市边缘人描写,体现出符号化的典型意义。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发,挖掘主人公潜藏的心理状态;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对都市空间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进行了细腻的描摹。他的都市边缘人描写,体现出符号化的典型意义。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发,挖掘主人公潜藏的心理状态;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探究"我"与都市的微妙关系;对两类都市边缘人进行比较,总结这一符号化书写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梅雨之夕 都市 边缘人
下载PDF
自我的迷失与寻找——对《梅雨之夕》的新批评解读
14
作者 唐小茜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28期86-88,共3页
《梅雨之夕》是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作品。小说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我”是一个迷失于都市生活中却不自知的人。“我”多次刻意表现着与旁人的不同,这是迷失的自我在潜意识里因对自己不满而意图寻找真正自我的表现。“我”和姑娘的邂逅,... 《梅雨之夕》是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作品。小说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我”是一个迷失于都市生活中却不自知的人。“我”多次刻意表现着与旁人的不同,这是迷失的自我在潜意识里因对自己不满而意图寻找真正自我的表现。“我”和姑娘的邂逅,实际上是“我”把她当作了过去还未迷失的自我。姑娘隐喻了过去的“我”,妻子隐喻了现在的“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新批评 反讽 隐喻 象征
下载PDF
施蛰存现代志怪中的“巫鬼”文化——“搜神”二记与《梅雨之夕》比较谈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瑶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0-89,共10页
作为一名热衷传统文化的现代作家,施蛰存一直在寻找中西合璧的合理路径。其小说集《梅雨之夕》不仅在意象、人物、时间、空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六朝志怪资源,更从创作原则、人物形象、主旨立意、结构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现代草新... 作为一名热衷传统文化的现代作家,施蛰存一直在寻找中西合璧的合理路径。其小说集《梅雨之夕》不仅在意象、人物、时间、空间、情节等方面继承了六朝志怪资源,更从创作原则、人物形象、主旨立意、结构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现代草新:从突出内容到注重方法。施蛰存的现代志怪不仅为被新文化运动所排斥的巫鬼文化提供了重新进入新文学语境的合法性,也间接诠释着海派文化的驳杂包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志怪 巫鬼文化 “搜神”二记 梅雨之夕
原文传递
梅雨之夕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蛰存 《芳草(小说月刊)》 2012年第8期10-14,共5页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它会得溅起泥水猛力地洒上我的衣裤,甚至会连嘴里也拜受了美味。我常常在办公室里,当公事空闲的时候,凝望着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丝,对同事们谈起我对于...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所嫌厌的是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它会得溅起泥水猛力地洒上我的衣裤,甚至会连嘴里也拜受了美味。我常常在办公室里,当公事空闲的时候,凝望着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丝,对同事们谈起我对于这些自私的车轮的怨苦。下雨天是不必省钱的,你可以坐车,舒服些。他们会这样善意地劝告我。但我并不曾屈就了他们的好心,我不是为了省钱,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我的寓所离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来,便是电车也不必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拜受 小姐们 我不知道 新感觉派 人力车夫 施蛰存 想不起 小说选 我将
原文传递
“本土化”之城与“想象”之城——当前城市文学的城市品格及写作期待 被引量:3
17
作者 俞敏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58,共5页
新世纪以来,关于城市经验及城市书写的话题越来越丰富而又高频率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应该与新时期以来中国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新一代拥有强烈的城市生存体验的作家正渐趋成为文坛创作的主力有关。换言之,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 新世纪以来,关于城市经验及城市书写的话题越来越丰富而又高频率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应该与新时期以来中国进行的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新一代拥有强烈的城市生存体验的作家正渐趋成为文坛创作的主力有关。换言之,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以乡土叙事为中心的话,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史则将越来越突出城市文学的显要地位。这一方面,来自于城市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场景或背景在作品中大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 城市地域 乡土叙事 中国文学史 生存体验 城市经验 上海弄堂 梅雨之夕 “本土化” 二十一世纪
下载PDF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进才 《开封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22-25,共4页
反讽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其最根本点在于事实和表象的对照。它有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两种。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主要是体现于作品叙事结构之中的情景反讽,包括个别情景反讽和总体性反讽。这种反讽所引起的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复杂的,... 反讽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其最根本点在于事实和表象的对照。它有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两种。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主要是体现于作品叙事结构之中的情景反讽,包括个别情景反讽和总体性反讽。这种反讽所引起的读者的审美感受是复杂的,同时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文艺创作 叙事结构 善女人行品 审美感受 将军底头 爱欲 上海文坛 刘呐鸥 梅雨之夕
下载PDF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文学地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阅读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诗咏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11-25,共15页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人文学科研究中有关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少文化地理学家亦十分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空间和地景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本文透过引入地理和空间视角,从文化...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人文学科研究中有关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少文化地理学家亦十分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空间和地景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本文透过引入地理和空间视角,从文化地理学出发,阅读和分析《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文学地景,探讨施蛰存都市小说的空间是如何产生、说明和体现了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总括来说,这些小说里对地理和空间的想象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其特点包括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符码化、以消费为中心、印刷的想象共同体的存在,以及新的城乡关系。这个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城市空间,一方面与上海30年代的现代生活经验互相重叠,另方面亦创造了上海市民对于世界主义的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文学地景 文本中的城市空间 施蛰存 都市小说 梅雨之夕 《善女人行品》
下载PDF
都市化中的乡村与都市里的乡村——心理分析派小说论之一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鸿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在近代型大都会向被视为异己的乡土中国,心理分析派的小说常因其表现都市中上层的畸形生活与欧化气派而引人注目;但假若去掉那沾满洋派商标的有色眼镜,也许会看到一双忧郁的乡下人的眼睛。通过对此流派特别是其中施蛰存。
关键词 小说论 施蛰存 乡土中国 心理分析 穆时英 人的眼睛 梅雨之夕 代型 乡村文明 现代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