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梗死模式 后循环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普清 王安平 +6 位作者 曹志华 陈华先 宋金辉 黄栎 周佩洋 王守安 李小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 并发狭窄 梗死模式
下载PDF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普清 刘焦枝 +6 位作者 王勇 柳娟娟 曹治华 王安平 王璞 郝世胜 丁志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模式
下载PDF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梗死147例的病因和梗死模式
4
作者 张晶晶 刘丽 高晓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25-429,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后动脉(PCA)梗死的病因和梗死模式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PCA供血区梗死患者,将其分入单纯PCA梗死组(105例)和多发梗死组(42例),比较两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梗死模式的差异。结果多发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31.0%... 目的分析大脑后动脉(PCA)梗死的病因和梗死模式构成。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PCA供血区梗死患者,将其分入单纯PCA梗死组(105例)和多发梗死组(42例),比较两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梗死模式的差异。结果多发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31.0%)和心脏病史的患者比例(42.9%)均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分别为11.4%和21.0%,P值均<0.01)。147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占44.2%);多发梗死组中心源性栓塞(CE)的患者比例(28.6%)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13.3%,P<0.01),而小动脉闭塞(SVO)的患者比例(0)显著低于单纯PCA梗死组(35.2%,P<0.01)。147例患者中,梗死模式以丘脑梗死最多见(占63.9%),其次为枕叶(32.7%);多发梗死组中深穿支梗死的患者比例(21.4%)显著低于单纯PCA梗死组(56.2%,P<0.01),而皮层梗死的患者比例(50.0%)显著高于单纯PCA梗死组(18.1%,P<0.01)。结论中国人PCA供血区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可能是LAA,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丘脑,后循环供血区单纯PCA梗死与多发梗死患者间病因和梗死模式的构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病因 梗死模式 机制
下载PDF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脑梗死模式的影响
5
作者 张晶晶 刘丽 +1 位作者 董志军 白雪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部位、数量及斑块形态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份收住伴有颈内动脉≥70%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和闭塞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病变组,... 目的探索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部位、数量及斑块形态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份收住伴有颈内动脉≥70%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狭窄组和闭塞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病变组,单侧病变和双侧病变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各组间梗死模式构成比差异性。结果共105名患者入组,颈内动脉狭窄重度狭窄患者75人(71.4%),闭塞患者30人(28.6%);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患者80人(76.2%),颅内病变25人(23.8%);单侧颈动脉病变患者65人(61.9%),双侧病变患者40人(38.1%),稳定斑块患者22人(29.3%),不稳定斑块55人(70.7%)。颈内动脉闭塞与狭窄患者间、颅内病变与颅外病变患者间以及稳定斑块患者与不稳定斑块患者间梗死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颈内动脉病变与单侧病变患者间梗死模式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颈动脉病变程度及部位、病变处斑块稳定性对于脑梗死模式有着明显影响,颈动脉病变数量对于梗死模式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梗死模式 斑块 病变部位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梗死模式的分类及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光耀 荆京 +4 位作者 孟霞 刘丽萍 赵性泉 王拥军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950-954,共5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梗死数目可分为无梗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单发梗死主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类,多发梗死则根据血管的供血范围进行分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的不同梗死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梗死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梗死数目可分为无梗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单发梗死主要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进行分类,多发梗死则根据血管的供血范围进行分类。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的不同梗死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梗死模式 病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颞前动脉的存在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梗死模式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朱明月 刘德志 +3 位作者 施伟 陈万红 资文杰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颞前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血管.在急性大脑中动脉( nuddle cerebml artery,MCA) 闭塞患者中,其可提供潜在血流,继而改变脑组织坏死进程.文中旨在探讨通过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 CA的M l段( imddle cerebralartery-Ml... 目的颞前动脉是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主要分支血管.在急性大脑中动脉( nuddle cerebml artery,MCA) 闭塞患者中,其可提供潜在血流,继而改变脑组织坏死进程.文中旨在探讨通过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 CA的M l段( imddle cerebralartery-Ml segment, MCA-M1) 闭塞后颜前动脉存在与梗死模式及梗死体积的改变, 并探讨其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 0 0 7年1 月至2 0 1 3年1 2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且影像学检查提示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闭塞的患者116例.同时依据有无颞前动脉分为2 组55例患者存在颞前动脉(颞前动脉存在组),61例患者颞前动脉缺失(颞前动脉缺失组).于人院期间均完成头颅M RI及血管学检查.对2 组进行临床基础资料的比较,采用A 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 T 评分方式分析组间病灶面积的差异,并采用改良R 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 mRS)评估患者3 个月功能预后.最后采用多因素LoglSt1C 回归分析3 个月预后良好(mRS≤2 )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颞前动脉存在组人院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aroke Scale, NIHSS)、出院NIHSS评分较颞前动脉缺失组显著降低,且ASPECTS评分≥7分、m R S评分〈 2 分例数显著升高(P 〈0.05).颞前动脉存在组多区域病灶梗死、穿通支动脉区域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颞前动脉缺失组(34.6% 53.1%,38.5% 57.8%,P 〈0.05) ;m R S评分≤2 发生率明显高于颞前动脉缺失组(73.1% 35.9%,P 〈0.001).5 5 例(47.4%)患者3 个月功能预后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颞前动脉存在(0 R = 0.188,9 5 % C I:0.062-0.572)、人院NIHSS评分(0 R = 1.578,9 5 % C I:1.326- 1.878)是患者3 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颞前动脉存在能够减小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 段闭塞患者梗死体积,改善患者临床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预后 颞前动脉 梗死模式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照新 霍会永 李军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3276-3279,共4页
大脑中动脉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受累的血管,由于其缺血机制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梗死模式的多样性。研究不同梗死模式下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制,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对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 梗死模式 干预治疗
下载PDF
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9
作者 吴敌 廖晓凌 +3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王伊龙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血管节段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2021年11月15日出院诊断为sVAD、s 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特点、受累血管节段等信息。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41例患者,其中单发脑梗死组患者17例(41.5%),多发脑梗死组24例(58.5%)。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患者数量对比:V3段[右侧7(41.2%)vs.8(33.3%),P=0.61;左侧7(41.2%)vs.7(29.2%),P=0.42];V4段[右侧9(52.9%)vs.6(25.0%),P=0.07;左侧6(35.3%)vs.8(34.8%),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数量对比:丘脑[0(0)vs.9(39.1%),P=0.005]、枕叶[0(0)vs.8(33.3%),P=0.01]、小脑[2(11.8%)vs.20(83.3%),P<0.001]、脑桥[1(5.9%)vs.11(45.8%),P=0.006]、延髓[14(82.4%)vs.3(12.5%),P<0.001],单发脑梗死组延髓最多见,其余部位在多发脑梗死组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数量的患者例数对比:单一节段7(41.2%)vs.9(37.5%)、两个节段7(41.2%)vs.9(37.5%)、多节段3(17.6%)vs.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本研究纳入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病例中,单发脑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主要受累血管节段为V3段、V4段,脑梗死病灶数量与受累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梗死模式 病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模式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桂荣 麻少辉 +3 位作者 令潇 杨玲 李海宁 张明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索影像学梗死模式在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责任血管及发生机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分为颈内动脉(ICA)梗死组68例,大脑中动脉(MCA)梗死... 目的:探索影像学梗死模式在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责任血管及发生机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分为颈内动脉(ICA)梗死组68例,大脑中动脉(MCA)梗死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下的脑梗死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A梗死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MCA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4±0.70)mmol/L vs.(2.08±0.49)mmol/L,t=2.00,P<0.05];两组间的临床病史、侧支循环情况、单双侧梗死、单发及多发梗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5例脑梗死患者共累及108支血管。其中37支为MCA病变所致,71支为ICA病变所致。ICA组中轻度狭窄血管的比例高于M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vs.8.1%,P<0.05);两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血管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梗死组和MCA梗死组发生大面积梗死分别为1/0例,散在皮层梗死2/2例,单独内分水岭梗死3/13例,单独外分水岭梗死7/9例,单独穿动脉梗死7/13例,散在皮层及内分水混合梗死4/16例,穿动脉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4/8例,穿动脉、散在皮层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9/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程度的ICA与MCA两组间梗死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塞的MCA组中发生穿动脉梗死的比例高于闭塞的ICA组(4/13 vs.0/16,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像学梗死模式在临床判定责任血管的价值依赖于后期更严谨的研究设计,此类依靠管腔狭窄程度作为分组指标的方法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梗死模式
原文传递
24 h随访非增强CT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模式和体积的详细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宏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7期502-502,共1页
梗死模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转归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的Ospel等对ESCAPE-NA1(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rinetide in Subjects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Stroke)试验数据进... 梗死模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转归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的Ospel等对ESCAPE-NA1(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rinetide in Subjects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Stroke)试验数据进行了一项事后分析,旨在探讨24 h随访非增强CT扫描(noncontras CT,NCCT)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定性和定量梗死变量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缺血性卒中 增强CT扫描 临床转归 梗死模式 大血管闭塞 卡尔加里大学 事后分析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脑梗死临床和影像表现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雪 高晓梅 张亚丽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脑梗死模式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因急性脑梗死收住我院的伴有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50%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ICA...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致脑梗死模式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因急性脑梗死收住我院的伴有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50%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依据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ICA组和MCA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分型和影像分型的差异性。结果入组132名符合标准的患者,ICA组73人,MCA组59人。MCA组腔隙性脑梗死、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高于IC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2.5%VS 26.0%,P=0.002;50.8%VS19.2%,P<0.001)。ICA组完全前循环梗死的发生率、NIHSS评分和区域性梗死的发生率高于MC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2%VS 10.2%,P=0.001;5.6±3.0VS 3.7±1.5,P<0.05;28.8%VS 5.1%,P<0.001)。结论虽然MCA和ICA病变患者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相似,但是其临床及影像缺血模式有着明显差异性,加强血管损害和卒中模式相关性的理解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以及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大脑中动脉狭窄 梗死模式
下载PDF
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尚广芹 王志宏 姜积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CDFI或TCD筛选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水平,根... 目的探讨重度颈动脉颅外段(ICA)狭窄或闭塞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CDFI或TCD筛选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液动力学变化,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水平,根据MRI定位对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分析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模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区域梗死(Ⅰ型)和分水岭梗死(Ⅴ型)发生率较高,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梗死模式有关(P<0.01)。(2)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hs-CRP水平与脑梗死模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1)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能影响脑梗死的模式,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之一。(2)血清hs-CRP升高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是脑梗死的致病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 急性脑 梗死模式 Wills环侧支循环 血清HS-CRP水平
下载PDF
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相关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的关系研究
14
作者 吴敌 荆京 +2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9期993-1000,共8页
目的本研究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涉及自发性颈总动脉分叉夹层(spontaneous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dissection,sCCABD)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对与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颅... 目的本研究自发性颈动脉夹层涉及自发性颈总动脉分叉夹层(spontaneous common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dissection,sCCABD)及自发性颈内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ICAD),对与此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颅内缺血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组2014年12月1日—2021年11月15日住院的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影像学特征等信息。将患者分为颅内无梗死病灶组、单发梗死病灶组和多发梗死病灶组3组,比较不同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受累血管部位及节段数等的差异。结果研究纳入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17例,其中无梗死病灶组2例,单发梗死病灶组4例,多发梗死病灶组11例。无梗死病灶组夹层发生于C1升段(2例)、C2段(1例)、C3段(1例)、C4段(1例),单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在C1升段(5例)最多见,多发梗死病灶组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5例)和C3段(5例),C2段(4例)、C1球部(3例)和C4段(3例)次之,颈总动脉分叉(1例)和C5段(1例)最少。脑梗死灶分布模式:单发梗死病灶组表现为区域性梗死(2例)、局部梗死(1例)、深部较大梗死(1例);多发梗死病灶组以内分水岭梗死(4例)、区域性梗死(3例)最多见,局部梗死(2例)、深部较大梗死(2例)次之,浅表小面积梗死(1例)、深部较小梗死(1例)最少。结论本研究sCCABD及sICAD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多发脑梗死居多,血管夹层多发生于C1升段和C3段,C1球部、C2段和C4段次之,颈总动脉分叉和C5段最少,球部可以受累或闭塞,颅内缺血病灶的多少与受累血管节段数量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中 梗死模式 病因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心源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 被引量:21
15
作者 周琴 曾艳平 +1 位作者 梁静静 关景霞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5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和归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方法对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和归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cardioembolism,CE)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梗死灶分布特点。方法对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组)和心源性脑梗死(CE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入院时的NIHSS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2组患者的梗死灶在DWI上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 LA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CE组小(P=0.001),且以男性居多(P=0.000)。LAA组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较CE组多(P值均为0.000)。吸烟史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P=0.275)。CE组既往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更多(P=0.016)。CE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LAA组(P=0.000)。LAA组单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多于CE组(P=0.025),但LAA组和CE组组内均以多发性病灶更为常见(分别占各组总病例数的76.1%和88.9%)。CE组多发病灶主要为穿支动脉梗死加皮层梗死(PAI+PI)和皮层梗死加皮层梗死(PI+PI)两种表现形式,其中PAI+PI要明显多于LAA组(P=0.000),CE组无患者出现分水岭区(BZ)梗死,而LAA组多发病灶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分布形式的组合。结论 LAA与CE所致的前循环脑梗死不论在临床特征及梗死灶的分布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异有助于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对两者进行初步鉴别,以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梗死模式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原文传递
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今实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4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与临床表现类型特点。方法58例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MRI成像所示梗死灶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影像学分类,深部小梗死最常见,占55.17%,交界区梗死占24.14%,皮层区域内梗死占22.41%,有7例在MRI影像上正常。临床类型分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占48.28%,腔隙性脑梗死占22.41%,完全前循环脑梗死占5.17%。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MRI影像上脑梗死模式以深部小梗死为主;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类型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为主,亦可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或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或闭塞 MRI影像 梗死模式 临床表现 DSA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研究
17
作者 郑玉庭 徐玉珠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讨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分布部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梗死灶分布部位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连续就诊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DWI显示MCA供血区梗死灶的分布特点,将梗死分为穿支动脉型、分水岭型、区域型及混合型。利用ASPECT评分对MCA皮层供血区的划分方法,分别计算MCA各皮层区域FVH,计算FVH评分(0~7分)分值,并分为FVH≥4分和<4分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管狭窄程度、入院NIHSS评分及梗死部位差异。应用Spearman分析FVH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FVH评分对血管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进行分析,FVH≥4分患者51例,<4分患者163例。FVH≥4分组分水岭梗死比例(43.1%vs 20.9%)、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比例(41.7%vs 22.3%)、入院NIHSS评分[4(2~6)分vs 3(1~4)分]均高于FVH<4分组,而穿支动脉梗死型比例(19.6%vs 52.8%)低于FVH<4分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H≥4分组血管闭塞比例高于FVH<4分组(54.9%vs 9.2%,P<0.001),血管轻度狭窄比例低于FVH<4分组(9.8%vs 54.0%,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FVH评分与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及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04,P<0.001)。ROC曲线分析示FVH评分预测血管闭塞的最佳界值为3分,其诊断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0.1%。结论对于MCA供血区AIS患者,FVH评分可间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也可反映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灶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血管高信号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