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悼亡词《江城子》与弥尔顿《梦亡妻》艺术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黄丽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2期92-94,共3页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一为词,一为诗,题材各异,却是同一主题,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悼亡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一为词,一为诗,题材各异,却是同一主题,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悼亡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调、意象选择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这就形构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中西文化本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求同存异,不同风格的诗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城子》 梦亡妻 艺术比较
下载PDF
《梦亡妻》的情节与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63-66,共4页
弥尔顿这首十四行诗《梦亡妻》,主题哀戚,感情婉约,采取叙事形式并置于梦的情景之中,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他们愉快往事的无限缅怀,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让读者看到了诗人那积极的人生态... 弥尔顿这首十四行诗《梦亡妻》,主题哀戚,感情婉约,采取叙事形式并置于梦的情景之中,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他们愉快往事的无限缅怀,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让读者看到了诗人那积极的人生态度——黑暗的隧道里,光明就在前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梦亡妻 十四行诗 革命思想
下载PDF
从《鹧鸪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蒋倩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89-191,共3页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 中国北宋诗人贺铸的《鹧鸪天》和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同为悼亡诗,同样真挚感人,但二者在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方面却有较大不同:《鹧鸪天》通过大量平实朴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悲中有痛;《梦亡妻》则通过引用希腊神话传说和《圣经》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颂扬和怀念,悲中有慰。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比较,并试图从文化角度对这种差异做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鹧鸪天》 梦亡妻 表达方式 感情基调
下载PDF
弥尔顿《梦亡妻》审美空间的生成
4
作者 刘骥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78,共3页
依据认知语言学家的心理空间理论研究解读了弥尔顿的十四行诗《梦亡妻》的行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学空间系统,并通过对这些心理空间产生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读者对《梦亡妻》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而是一个与文本互动的过... 依据认知语言学家的心理空间理论研究解读了弥尔顿的十四行诗《梦亡妻》的行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学空间系统,并通过对这些心理空间产生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读者对《梦亡妻》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而是一个与文本互动的过程,是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利用自己的认知模式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由于读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或者认知图式的不同,建构的心理空间会有所不同,对诗歌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心理空间 梦亡妻 文本
下载PDF
梦的解析——《江城子·记梦》与《梦亡妻》对比分析
5
作者 南峰 唐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20-22,共3页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记梦的形式悼念亡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两首悼亡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梦者对亡妇的哀思。苏轼的梦中,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愿望;而弥尔顿的梦念还包...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记梦的形式悼念亡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两首悼亡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梦者对亡妇的哀思。苏轼的梦中,隐含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愿望;而弥尔顿的梦念还包含重获光明,一睹妻容以及性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江城子》 弥尔顿 梦亡妻 的解析
下载PDF
同一主题 两样情怀——《江城子》、《梦亡妻》比较谈 被引量:4
6
作者 谢燕红 《常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3期92-93,共2页
《江城子·记梦》、《梦亡妻》同是用记梦手法表现悼亡主题的佳作,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土壤、相异的人文背景,决定了两者风骚各领。本文着重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思想观念、文化性格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不同。
关键词 《江城子》 梦亡妻 手法 主题 感情色彩 思想观念 文化性格 英国
下载PDF
试比较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海林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与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弥尔顿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记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苦。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对...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与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弥尔顿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记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苦。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对梦境的描述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但是两篇诗歌表述风格却完全不一样。本文试着从语音、词汇、结构、修辞、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城子》 梦亡妻 异同点
下载PDF
弥尔顿《梦亡妻》和苏轼《江城子》之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侯孟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82-84,共3页
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分别是中西方悼亡诗中的名篇佳作。两首诗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探讨这两首诗在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两个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江城子》 梦亡妻 相似性 差异性
下载PDF
用旧合机不啻己出——弥尔顿《梦亡妻》中的用典
9
作者 李冬青 赵升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10,共7页
典故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含蓄蕴藉,特别是格律诗,受到格律和字数的严格限制,要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作者思想,常常需要运用典故来传情达意。典故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语言简洁,丰富文化蕴涵... 典故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含蓄蕴藉,特别是格律诗,受到格律和字数的严格限制,要用有限的字数表达作者思想,常常需要运用典故来传情达意。典故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语言简洁,丰富文化蕴涵。弥尔顿在《梦亡妻》中的用典与其人生际遇融合无间,有力地推动了诗歌的情感发展,升华了主题,并使诗歌言简意赅,增强了感染力,堪称是运用典故的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梦亡妻 用典
下载PDF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悼亡诗《梦亡妻》和《江城子》
10
作者 于海利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2X期206-207,220,共3页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种独特典型,融合了爱情和死亡的诗歌两大主题。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拥有着相同的主题——都是以记梦的方式来悼念已故的妻子,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千古流传。但由于时空差异,中...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种独特典型,融合了爱情和死亡的诗歌两大主题。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是中西方著名的悼亡诗,拥有着相同的主题——都是以记梦的方式来悼念已故的妻子,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千古流传。但由于时空差异,中西方文化、宗教、历史的影响,相同主题的两首诗也必然各有千秋。该文拟从互文性角度对两首诗词进行解读,比较其主题内容、修辞手段及体裁结构的异同,进而分析其存在的深刻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苏轼《江城子》 弥尔顿《梦亡妻
下载PDF
弥尔顿《梦亡妻》中两任妻子之考辨与中译本之比较——兼论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中译的互动
11
作者 卢炜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2年第2期69-85,共17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西方弥尔顿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争鸣。这次争鸣始于学界对《梦亡妻》一诗中两任妻子的考证,最终形成了“玛丽派”“凯瑟琳派”和“无具体人物派”三方观点的交融和互通。之后,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梦亡...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西方弥尔顿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争鸣。这次争鸣始于学界对《梦亡妻》一诗中两任妻子的考证,最终形成了“玛丽派”“凯瑟琳派”和“无具体人物派”三方观点的交融和互通。之后,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论证了《梦亡妻》的8个中译本对西方研究者相关学术观点的回应和补充。最后,本文试图通过《梦亡妻》体现的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及其评论间的关系,论证外国文学研究与外国文学中译的互动及其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梦亡妻 中译 互动
下载PDF
中外悼亡诗名篇比较研究——读苏轼《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梦亡妻》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兰玉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7-138,共2页
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 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弥尔顿 《江城子》 梦亡妻
原文传递
抚存悼亡 感今怀昔──苏轼与弥尔顿悼亡诗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金杰 《昌潍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44-46,共3页
本文对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两首中外悼亡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在深层意蕴、社会文化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同质性。
关键词 苏轼 弥尔顿 《江城子》 梦亡妻
下载PDF
探析中西方悼亡诗中的文化差异
14
作者 黄建华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祭祀哀悼,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民俗现象的象征,也是中西文学中历史久远,承载众多载体的文学主题之一。祭祀文学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学发展进程中都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和具体记载。悼亡诗即是此类题材中的精华代表作... 祭祀哀悼,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民俗现象的象征,也是中西文学中历史久远,承载众多载体的文学主题之一。祭祀文学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学发展进程中都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和具体记载。悼亡诗即是此类题材中的精华代表作之一。悼亡诗,顾名思义即是:"怀念亡故,感慨今夕"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城子 弥尔顿 中西方文学 中西文学 文学主题 借景抒情 梦亡妻 英语文学
原文传递
从《失乐园》浅析约翰·弥尔顿的婚姻爱情观
15
作者 廖飞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88-89,共2页
《失乐园》是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代表作,主要情节取自《圣经·旧约》的创世纪故事,但又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具有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这部史诗渗透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融入了作者的自由观、人生观。本文结合该... 《失乐园》是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代表作,主要情节取自《圣经·旧约》的创世纪故事,但又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具有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这部史诗渗透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融入了作者的自由观、人生观。本文结合该诗及弥尔顿的前期创作分析诗人的爱情观,力图给读者一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婚姻爱情观 人生观 梦亡妻 《失乐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