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枣茎导管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响应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广龙 邓荣华 +1 位作者 马茵 魏学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268-8275,共8页
近期因全球变暖高温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必定发生改变而得以生存。然而关于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植物导管形态特征变化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地区形成的... 近期因全球变暖高温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必定发生改变而得以生存。然而关于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植物导管形态特征变化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地区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离析观察酸枣茎次生木质部导管,研究比较不同干旱条件下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的结构及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有多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比例不同。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三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到新疆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茎中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的长度、宽度和管径总体呈减小的趋势,管壁逐渐增厚;网纹导管的宽度和直径逐渐增大;梯纹导管的长度总体呈增大的趋势,管径以宁夏的最大,新疆的最小;木纤维的宽度、管径和管壁的厚度逐渐增大。生长在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的酸枣,其导管结构的变化,提高了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效率,可以快速补充酸枣在干旱环境中蒸腾散失的水分,抵御适应逆境,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导管分子 解剖结构 自然梯度干旱生境
下载PDF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78-6187,共10页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叶片可塑性 梯度干旱 生境 适应特征
下载PDF
酸枣根系导管结构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广龙 陈许兵 +4 位作者 Irshad Ahmad 刘家玮 智文芳 焦秀荣 周桂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4-773,共10页
根系导管是植物吸收和输送水分的主要通道,导管的结构将最终决定其导水功能和效率,研究导管结构的可塑性是理解植物对干旱梯度适应机制的关键。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离... 根系导管是植物吸收和输送水分的主要通道,导管的结构将最终决定其导水功能和效率,研究导管结构的可塑性是理解植物对干旱梯度适应机制的关键。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离析法和植物显微技术,探究酸枣根次生木质部导管对梯度干旱生境适应的结构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系次生木质部导管有6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数量和形态差异较大。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三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至吐鲁番随干旱加剧,根系中网纹导管管壁加厚,管尾变短;孔纹导管长度、宽度、直径减小,壁厚增加,管尾变长;螺纹导管长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变短;梯纹导管长度、宽度和直径均降低,从无尾型向有尾型转变;木纤维长度、宽度变小,管壁变薄,管尾加长。与烟台样地的导管相比,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样地的孔纹导管长度分别减小了17.63%、11.23%和7.67%;螺纹导管的管壁分别减小了20.2%、11.4%和14.6%;梯纹导管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小了29.1%、37.6%、31.4%和20.7%、48.5%、28.6%;木纤维的长度分别减小了0.7%、1.5%和2.6%,宽度减小了2.2%、4.7%和5.4%,管壁厚度减小了33.2%、29.3%和22.1%。说明酸枣植株根系导管的可塑性较大,导管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利于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吸收和转运。导管长度、管壁和管尾的变化增强了根系的韧性和伸展能力,利于根系深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并快速补充植株在干旱环境中的蒸腾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生境,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导管分子 解剖结构 梯度干旱 生境
下载PDF
酸枣根系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机制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广龙 陈许兵 +2 位作者 郭小倩 焦秀荣 周桂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810-5818,共9页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根系可塑性 梯度干旱 生境 适应机制
下载PDF
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时空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玮 王新兴 +9 位作者 杨昊天 杨荣 叶学华 刘新平 曾凡江 马健 李向义 高永平 刘宇 于秀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82-3591,共10页
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的时空规律及其对... 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的时空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空间上,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随着干旱加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减少,土壤有机碳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降低,而土壤全氮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增加,土壤有机碳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时间上,2005—2018年,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速率沿干旱梯度表现出由负转正的增加趋势,其中,干旱区呈减少趋势,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呈增加趋势,鄂尔多斯站和沙坡头站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土壤碳氮特征对降水量增加的敏感性沿干旱梯度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上凸”抛物线趋势,温度变化对土壤碳氮特征的调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梯度效应。土壤碳氮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对降水量和平均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均依次降低。不同干旱梯度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土壤碳氮 化学计量 干旱梯度 水热调控
下载PDF
不同干旱梯度下梭梭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
6
作者 郑晗晗 王泽 +5 位作者 任财 师雅鑫 谷林珠 唐玲 王潇曼 陈帅衡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为探究新疆奇台荒漠区不同干旱程度和干旱时间作用下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生长生理的动态响应特征,以两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模拟夏季高温时期荒漠土壤自然水分变化,以土壤田间持水量为基准,设置正常(田间持水量80%)、轻度干... 为探究新疆奇台荒漠区不同干旱程度和干旱时间作用下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幼苗生长生理的动态响应特征,以两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模拟夏季高温时期荒漠土壤自然水分变化,以土壤田间持水量为基准,设置正常(田间持水量80%)、轻度干旱(田间持水量60%)、中度干旱(田间持水量40%)和重度干旱(田间持水量20%)处理,并持续胁迫40 d。每隔10 d利用卷尺和便携式光合仪监测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采用多重比较方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境干旱加剧,幼苗株高和冠幅面积的增幅呈递减趋势,田间持水量60%处理持续胁迫10、20、30、40 d后,幼苗株高净增量的降幅较田间持水量20%处理的降幅分别小58.60%、38.18%、22.39%和7.49%。不同持续时间胁迫幼苗净光合速率的净减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第40天、第30天、第20天和第10天,各干旱处理胁迫20 d后净光合速率的净减值相对最低,较胁迫40 d后分别低54.00%、61.00%和74.00%。幼苗在不同干旱条件下生长生理响应的差异特征表现为:田间持水量60%处理胁迫10 d后幼苗主要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幅显著低于其他干旱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幼苗 干旱梯度 生长 生理 特性
下载PDF
紫穗槐幼苗叶片对不同干旱梯度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崔大练 马玉心 +3 位作者 石戈 范美华 杜巍 张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1,185,共5页
研究了长期不同干旱梯度胁迫条件下紫穗槐幼苗叶片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轻度、中度、重度胁迫条件下SOD、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重度胁迫下SOD、POD活性与轻度、中度差异显著。胁迫前期(1... 研究了长期不同干旱梯度胁迫条件下紫穗槐幼苗叶片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轻度、中度、重度胁迫条件下SOD、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重度胁迫下SOD、POD活性与轻度、中度差异显著。胁迫前期(1~60d)SOD、POD活性变化具有波动现象,胁迫后期(60~120d)SOD活性下降,POD活性上升。轻度、中度、重度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高于对照,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重度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与轻度、中度差异显著,轻度、中度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从第80天始脯氨酸含量下降,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高。轻度、中度、重度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较小。轻度、中度、重度胁迫条件下MDA含量、细胞膜相对透性高于对照,且逐渐增高,重度与轻度、中度差异显著,细胞膜透性变化与MDA含量变化成明显的正相关,MDA含量变化与SOD活性变化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穗槐 干旱梯度 叶片 生理生态
下载PDF
自然干旱梯度下的酸枣表型变异 被引量:18
8
作者 邓荣华 高瑞如 +3 位作者 刘后鑫 赵亚锦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54-2961,共8页
表型变异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酸枣植物从中国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均有分布,其表型性状的变异可能解释其对自然干旱梯度的适应机制。为验证这一假说,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4个自然干旱梯度生境中生长的酸枣三年生植株... 表型变异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酸枣植物从中国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均有分布,其表型性状的变异可能解释其对自然干旱梯度的适应机制。为验证这一假说,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4个自然干旱梯度生境中生长的酸枣三年生植株的12个表型性状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酸枣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烟台到银川,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和叶柄长总体呈减小的趋势,而比叶面积呈增大的趋势;(2)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二次枝的长度、二次枝的基部粗、二次枝的枣吊数、茎比密度和茎水分含量均呈减小趋势,并且种子重和种子短轴长也均呈减小的趋势;(3)对沿干旱梯度分布的4个酸枣种群而言,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3.70%)>枝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2.41%)>种子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9.07%),并且酸枣性状间存在很强的协变。结果表明酸枣的地上部分形态性状沿干旱梯度表现出很强的变异,推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酸枣将通过这种表型变异的有效组合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表型变异 自然干旱梯度 表型性状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空间相关性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利 云文丽 +1 位作者 王炜 梁存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16个气象台站自1965以来的气象数据,结合地面考察与实地测定,对浑善达克沙地的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分区-2中出现了东部的重度受损区域主要是由于这一区域的...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及其毗邻地区16个气象台站自1965以来的气象数据,结合地面考察与实地测定,对浑善达克沙地的重度沙化区与干旱梯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分区-2中出现了东部的重度受损区域主要是由于这一区域的降水量与草甸草原区的降水持平,但热量条件更为优越,适合农垦,所以成为农牧交错带。但沙地基质的流动性决定了在这一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大面积沙地被开垦为农田后又被弃耕,出现大面积的次生裸沙地。气候分区-4中出现了浑善达克沙地中面积最大的重度受损区,这一区域气候特点属于典型草原到荒漠草原的过渡类型,沙地的原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和旱生灌木为主。由于强度放牧以及相对匮乏的降雨造就了本区内的大面积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干旱梯度 重度沙化区 空间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干旱发生频率梯度下油松单木含碳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涛 高露双 +2 位作者 徐程扬 朱济友 袁景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25,159,共8页
【目的】掌握干旱发生频率梯度下油松茎干含碳率特征,有利于了解油松响应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策略,并准确揭示该地区油松林碳储量和碳汇功能动态及分布格局。【方法】基于地理干旱划分区,选取克旗、黑里河、千山、松山、灵空山、米亚罗... 【目的】掌握干旱发生频率梯度下油松茎干含碳率特征,有利于了解油松响应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策略,并准确揭示该地区油松林碳储量和碳汇功能动态及分布格局。【方法】基于地理干旱划分区,选取克旗、黑里河、千山、松山、灵空山、米亚罗、贺兰山7个涵盖所有地理干旱划分区的典型研究区,根据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构建不同频率梯度(低频-中频-高频),分析不同干旱频率梯度下油松茎干含碳率差异性及其与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干旱划分区间油松茎干含碳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干旱区内油松含碳率最高(45.87%±1.76%),半湿润区次之(45.55%±3.62%),半干旱区最低(42.28%±1.90%),略低于湿润区(43.30%±2.72%)。各干旱划分区内,含碳率与PDSI无明显相关性(P>0.05)。(2)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对油松含碳率具有显著负影响(P<0.01),低频区油松含碳率最高(46.33%±3.97%),中频区次之(43.82%±3.39%),高频区最低(41.56%±0.83%),且在湿润区的低频区含碳率与PD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R=0.997)。【结论】相比于以降水量为依据的地理干旱划分区,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对油松含碳率影响更为显著,湿润区低频干旱事件将增强油松固碳能力,提高其含碳率,有利于油松林碳汇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干旱频率梯度 含碳率 帕尔默干旱指数
下载PDF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干旱胁迫下巨菌草光合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苏涛 陈思齐 +5 位作者 李妍 史文娇 苏德伟 林辉 罗海凌 周晶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06-2420,共15页
本研究以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法,利用CIRAS-3光合仪测定巨菌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3-吲哚... 本研究以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法,利用CIRAS-3光合仪测定巨菌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ZT)对干旱胁迫下巨菌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5%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未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巨菌草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P_(n)、T_(r)、G_(s)和WUE显著降低;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IAA、ZT发现,25μmol·L^(−1)MeJA、510μmol·L^(−1)IAA、6μmol·L^(−1)ZT浓度下的P_(n)、T_(r)、G_(s)和WUE显著高于对照(P<0.05);MeJA、IAA、ZT影响巨菌草光合特性的最佳浓度依次为25、510、6μmol·L^(−1);通过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不同时段下巨菌草喷施25μmol·L^(−1)MeJA、510μmol·L^(−1)IAA、6μmol·L^(−1)ZT,发现MeJA最佳影响时段为胁迫的后半段时间(8~24 h),而IAA和ZT为胁迫的前半段时间(1~8 h)。本研究揭示了MeJA、IAA、ZT对干旱胁迫下巨菌草光合指标的影响机制,为研究其对巨菌草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胁迫 干旱胁迫梯度 植物生长调节剂梯度 茉莉酸甲酯 3-吲哚乙酸 玉米素 光合指标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绿的定量贡献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丽 高光耀 +4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永喆 周潮伟 王凯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74-728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m^(-2)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绿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随机森林模型 干旱梯度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and Vegetation Activity along Topographic Gradient in an Arid River Valley, SW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LIU Wen XU Xianli +2 位作者 LUO Jiancheng SHEN Zhanfeng ZHONG Qiuh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74-285,共12页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haracterizing the landscape, but their impacts are still restri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s of anthropogenic acti...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haracterizing the landscape, but their impacts are still restri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vegetation activity and topography through describ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and vegetation activity (represented by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long topographic gradient in a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isting landscape pattern is controll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s well as topographic factors. Intensiv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mainly occur in areas with relatively low elevation, gentle and concave slopes, as these areas are easy and convenient to attain for human. Be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by human, some land cover types (mainly grassland and shrub) are only found in relatively harsher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also finds that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W) used in other places only reflects runoff generation capacity, but not indicate the real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is are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W, and NDVI and length slope factor (LSF) show that runoff and erosion have complex effects on vegetation activity. Greater values of W and LSF will lead to stronger capacity to produce runoff and transport sediment, and thereby increas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deposition, whereas beyond a certain threshold runoff and erosion are so strong that they would destruct vegetation growth.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needed to successfully restore native vegetation, improve l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Anthropogenic activity Vegetation activity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China
下载PDF
中国旱区水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琳 卫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3-713,共11页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及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机制,对于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3—2017年的水文、气候数据和CASA模型模拟的NPP数据,分析了中国旱区水循环变...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及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机制,对于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3—2017年的水文、气候数据和CASA模型模拟的NPP数据,分析了中国旱区水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NPP的影响,并采用气候枢轴点方法量化了不同干旱梯度下NPP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系数和阈值。结果表明:中国旱区整体呈暖湿化趋势,降水、蒸散和土壤水年均增加2.94 mm·a^(-1)、1.79 mm·a^(-1)和0.0005 m^(3)·m-3·a^(-1),水循环过程加速;中国旱区平均NPP为146.82 g C·m^(-2)·a^(-1),年均增加0.93 g C·m^(-2)·a^(-1);NPP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山西、内蒙东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降水、蒸散、土壤水与NPP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781和0.702,P<0.05),其中NPP对蒸散的响应最敏感;当降水、蒸散和土壤水分别达到349.05 mm、391.34 mm和0.081 m^(3)·m^(-3)阈值时,NPP将从低于平均值向高于平均值转变;不同干旱梯度下,半干旱区NPP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最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限制地区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旱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变化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枢轴点 干旱梯度
原文传递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may decrease plant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under future drier conditions 被引量:1
15
作者 Yun-Hua Liu Jun-Hui Cheng +2 位作者 Bernhard Schmid Li-Song Tang Jian-Dong She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Aims Woody pla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grassland types along the altitudinal/climatic gradients in Xinjiang,China.Considering previously reported change in carbon(C)storage following woody plant encroachm... Aims Woody plan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grassland types along the altitudinal/climatic gradients in Xinjiang,China.Considering previously reported change in carbon(C)storage following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in grasslands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limate on this change,we predicted that a positive effect of woody plants on plant C storage in semiarid grasslands may revert to a negative effect in arid grasslands.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boveground C(AGC)and belowground C(BGC)storage among grassland types and then tested our prediction.Methods We measured the living AGC storage,litter C(LC)and BGC storage of plants in two physiognomic types,wooded grasslands(aboveground biomass of woody plants at least 50%)and pure grasslands without woody plants in six grassland types representing a gradient form semiarid to arid conditions across Xinjiang.Important Findings Living AGC,LC,BGC and total plant C storage increased from desert to mountain meadows.These increases could also be explained by increasing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or decreasing 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suggesting that grassland types indeed represented an aridity gradient.Woody plants had an effect on the plant C storage both in size and in distribution relative to pure grasslands.The dire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effect of woody plants varied with grassland types due to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climate,with wetter conditions promoting a positive effect of woody plants.Woody plants increased vegetation-level AGC through their high AGC relative to herbaceous plants.However,more negative effects of woody plants on herbaceous plants with increasing aridity led to a weaker increase in the living AGC in arid desert,steppe desert and desert steppe than in the less arid other grassland types.Under greater aridity(lower MAP and higher MAT),woody plants allocated less biomass to roots and had lower BGC and had a more negative impact on herbaceous plant production,thereby reducing vegetation-level BGC in the desert,steppe desert and desert steppe.In sum,this resulted in a negative effect of woody plants on total plant C storage in the most arid grasslands in Xinjiang.As a consequence,we predict that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may decrease rather than increase C storage in grasslands under future drier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aridity gradients plant C storage CLIMATE grassland types XINJIANG
原文传递
Fungal Community-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Relationships Along a Climate Gradient 被引量:2
16
作者 C.SHERMAN I.GRISHKAN +1 位作者 G.BARNESS Y.STEINBERGER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37-449,共13页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nt litter is a major process of equivalent status to primary production in ecosystem functioning.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litter fungal community along a cl...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nt litter is a major process of equivalent status to primary production in ecosystem functioning.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litter fungal community along a climate gradient ranging from arid desert to humid-Mediterranean regions in Israel was examined using wheat straw litter bags placed at four selected sites along the climate gradient,arid,semi-arid,Mediterranean,and humid-Mediterranean sites.Lit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ver a two-year decomposition period to evaluate litter weight loss,moisture,C:N ratio,fungal composition,and isolate density.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was found to be the highes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study at the Mediterranean and arid sites.Although the Shannon-Wiener index values of the fungal communities in the litter samples were the highest at the humid-Mediterranean site,the number of fungal speci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four study sites.Different fungal groups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 study sites:Basidiomycota,Mucoromycotina,and teleomorphic Ascomycot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humid-Mediterranean site,while Coelomycetes were mostly affected by the arid site.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limate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saprotrophic fungal communities in the decomposing litter and in mediating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community structure fungal diversity litter bag Mediterranean region saprotrophic fungi Shannon-Wiener inde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