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山景区大风变化特征及偏南大风的天气学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白爱娟
张永红
吴佳浩
于进江
丁李敏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气象局
陕西省华阴市华山气象站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4-1163,共10页
-
基金
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2020-ZJ-739-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507802)
泸州市科学技术与人才工作局院地校地科技合作研发项目(2019-YD-81)。
-
文摘
利用2012-2017年逐小时风速资料,分析了华山景区大风天气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并以春秋季对景区索道运行产生严重影响的两次偏南大风为例,分析了大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以17 m·s-1作为大风阈值,景区大风多发生在21:00(北京时)至次日凌晨,相反午后到黄昏大风较少发生。华山南峰站位置偏南,海拔高,偏南气流与秦岭北坡夜间下山风作用,导致偏南大风多。华山站靠北,海拔低,除偏南大风外,冷锋后偏北气流影响,西北大风频次也较高。两次偏南大风前环流一致呈“东高西低”形势,华山位于华北高压向西北低压过渡的南北向等高线密集带中,梯度风原理是风速加大的动力机制。大风发生前,陕西关中为-4 hPa的强3 h变压区,变压风引起辐合上升,与高压后部偏南风越过秦岭后的干绝热下沉运动,加上关中不稳定上升运动,诱导夜间下山风增强,是偏南大风形成的热力因子。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大风前3 h华山站降温5℃以上,前7 h降压4 hPa以上;且大风前温度露点差大于10℃,气压和气温的超前降低可作为大风预警的有效因子。大风时景区附近的雷达图像有片状弱回波,但没有大风速区,表明受地形遮蔽,距离景区最近的泾河雷达不足以反映大风特征。
-
关键词
大风
华山景区
梯度风原理
环流形势
变压
-
Keywords
Gale
Huashan Mountain Scenic Spot
gradient wi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ressure variation
-
分类号
P432.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