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α-Fe_(2)O_(3)纳米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1
作者 林青 黎水平 +4 位作者 缪志鹏 丁忆 梁栋 王昭 张小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Au@α-Fe_(2)O_(3)纳米棒在55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其带隙由2.20 eV变窄至1.95 eV。Au@α-Fe_(2)O_(3)纳米棒的荧光强度和电化学阻抗显著降低,光电流从0.27μA·cm^(-2)增大至0.45μA·cm^(-2)。纳米Au粒子既拓宽了Au@α-Fe_(2)O_(3)纳米棒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与α-Fe_(2)O_(3)纳米棒相比,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变得更加稳定,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效率提高约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α-fe_(2)o_(3) 纳米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α-Fe_(2)O_(3)纳米棒的水热合成与阻变开关特性研究
2
作者 徐佳敏 余志强 +3 位作者 韩旭 陈诚 曲信儒 黄庆南 《广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沿[110]方向具有优先生长取向的α-Fe_(2)O_(3)纳米棒,设计了具有非易失性阻变开关性能的W/α-Fe2O_(3)/FTO阻变存储器。对W/α-Fe_(2)O_(3/)FTO器件的阻变开关特性进行分析发现,W/α-Fe_(2)O_(3)/FTO阻变存储器的电阻...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沿[110]方向具有优先生长取向的α-Fe_(2)O_(3)纳米棒,设计了具有非易失性阻变开关性能的W/α-Fe2O_(3)/FTO阻变存储器。对W/α-Fe_(2)O_(3/)FTO器件的阻变开关特性进行分析发现,W/α-Fe_(2)O_(3)/FTO阻变存储器的电阻比(RHRS/RLRS)在一个数量级以上,可保持100 s以上而无明显下降。此外,器件的载流子运输特性分别由LRS下的欧姆传导机制和HRS下的陷阱控制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机制决定。由氧空位的迁移引起的纳米导电细丝的部分形成与断裂可以解释W/α-Fe_(2)O_(3)/FTO阻变存储器的非易失性阻变开关行为。因此,基于α-Fe_(2)O_(3)纳米棒的阻变存储器件可能是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应用的潜在候选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 非易失性 氧空位 导电细丝
下载PDF
纳米α-Fe_(2)O_(3)/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
作者 陈丽娟 黄惠 沈培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3,162,共6页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对铁氰化钾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从280℃提高到700℃时,α-Fe_(2)O_(3)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由136.5m^(2)/g变为2.1m^(2)/g。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能显著提高铁氰化钾的电化学性能,与裸电极相比,氧化和还原电流均显著提高,其电化学催化性能与其纳米α-Fe_(2)O_(3)比表面积密切相关,比表面积越大峰电流就越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浓度在510^(-4)~510^(-3)mol/L范围内,铁氰化钾的还原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5×10^(-5)mol/L,该修饰电极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α-fe_(2)o_(3)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检测 铁氰化钾
下载PDF
玻纤负载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及其催化性能
4
作者 赵永男 郑翔云 +1 位作者 孙红玉 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考察其催化活性、pH值适用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CuFe2O4颗粒生长在α-Fe_(2)O_(3)颗粒表面,形成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在模拟太阳光辐射条件下,加入2 g FCGF和20 mmol/L的H_(2)O_(2),5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MB溶液在40 min后降解率达到97%,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α-Fe_(2)O_(3)与CuFe_(2)O_(4)降解率分别为20%和30%,其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异质结光催化剂产生的光诱导电位差驱动的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同时,FCGF在宽pH范围显示出较高活性,pH=10时,MB溶液40 min后降解效率仍达到63%;FCG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其催化性能没有衰减,反应40 min后MB降解率仍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CuFe_(2)o_(4) 玻璃纤维支架 光芬顿反应 MB降解
下载PDF
无水草酸辅助硝酸铁热分解制备高饱和磁化强度γ-Fe_(2)O_(3)纳米粒子
5
作者 高波 赵斯琴 长山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8-1582,共5页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 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_(2)O_(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_(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_(3))_(3)·9H_(2)O中添加C_(2)H_(2)O_(4),可以制备出饱和磁化强度为76.3 emu/g的棒状γ-Fe_(2)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水硝酸铁 高饱和磁化强度 γ-fe_(2)o_(3) 一步固相法
下载PDF
原位生长的α-Fe_(2)O_(3)/ZnO异质纳米棒阵列对乙醇气体的高选择性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隋丽丽 黄微微 +8 位作者 王平 徐英明 程晓丽 霍丽华 姜惠烨 赵冰 张文治 王政军 刘亚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7-865,共9页
采用两步溶液法在陶瓷管上原位生长了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为载体,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α-Fe_(2)O_(3)纳米粒子,生成异质α-Fe_(2)O_(3)/ZnO复合纳米材料。α-Fe_(2)O_(3)/ZnO纳米棒直径30~80 nm,长1μm左右,交叉排列形成... 采用两步溶液法在陶瓷管上原位生长了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ZnO纳米棒为载体,通过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α-Fe_(2)O_(3)纳米粒子,生成异质α-Fe_(2)O_(3)/ZnO复合纳米材料。α-Fe_(2)O_(3)/ZnO纳米棒直径30~80 nm,长1μm左右,交叉排列形成纳米棒阵列,α-Fe_(2)O_(3)纳米粒子粒径约10 nm,均匀分布在ZnO纳米棒表面。将纯ZnO和α-Fe_(2)O_(3)/ZnO纳米棒阵列制成气敏元件,测试并对比了2种气敏元件的气敏性能,揭示其气敏机理。结果表明:α-Fe_(2)O_(3)纳米粒子的复合显著提高了ZnO纳米棒阵列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工作温度370℃时,对100μL/L乙醇气体的响应值为85.4,是同条件下ZnO器件对乙醇响应值(9.4)的9.1倍,响应时间7 s,最低检出限为0.01μL/L。相关研究可以应用于痕量乙醇的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长法 α-fe_(2)o_(3) ZNo 纳米阵列 异质结构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衍生α-Fe_(2)O_(3)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实验研究
7
作者 郭路路 赵姝姝 +3 位作者 杨桂茂 徐军 张旭光 杨志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研制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对于工业生产安全和人体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物质脱脂棉为模板,采用金属盐溶液浸泡法和空气中煅烧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α-Fe_(2)O_(3)微米管,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 研制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对于工业生产安全和人体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物质脱脂棉为模板,采用金属盐溶液浸泡法和空气中煅烧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α-Fe_(2)O_(3)微米管,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α-Fe_(2)O_(3)的物相组成与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所制备的α-Fe_(2)O_(3)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丙酮传感性能,包括高响应(192.51%@20×10^(-6)),低检测限(1×10^(-6)),优异的重复性和选择性,并分析传感器的敏感机制。该工作不仅为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简便设计提供了方案,而且在构建用于高性能丙酮气体检测系统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气体传感器 生物质模板 多孔材料 α-fe_(2)o_(3)
下载PDF
ε-Fe_(2)O_(3)/FeO界面结构与相变机理研究
8
作者 陈珊珊 靳千千 +6 位作者 熊婷 田敏 姚婷婷 江亦潇 陈春林 马秀良 叶恒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531,共7页
本文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rTiO_(3)(111)衬底上生长了ε-Fe_(2)O_(3)薄膜,并应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HR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薄膜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XRD和XPS的研究结果表明ε-Fe_(2)O_(3)(001)... 本文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rTiO_(3)(111)衬底上生长了ε-Fe_(2)O_(3)薄膜,并应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HR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薄膜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XRD和XPS的研究结果表明ε-Fe_(2)O_(3)(001)薄膜在SrTiO_(3)(111)衬底上外延生长,薄膜中Fe离子为+3价。TEM的结果表明,在TEM样品制备过程中,由于高能Ar离子束轰击,ε-Fe_(2)O_(3)/SrTiO_(3)界面上容易发生相变形成FeO。ε-Fe_(2)O_(3)/FeO/SrTiO_(3)的外延关系为ε-Fe_(2)O_(3)(001)[110]//FeO(111)[112]//SrTiO_(3)(111)[112]。基于ε-Fe_(2)O_(3)/FeO界面结构与取向关系,分析了离子束辐照诱导ε-Fe_(2)O_(3)→FeO相变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fe_(2)o_(3) ε-fe_(2)o_(3)/Feo异质界面 显微结构 相变机制 脉冲激光沉积
下载PDF
聚吡咯微胶囊γ-Fe_(2)O_(3)的合成及在膨胀阻燃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泽瑞 龙邈天 +1 位作者 颜龙 徐志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5,共9页
以聚吡咯(PPy)微胶囊γ-Fe_(2)O_(3)得到的PPy-Fe_(2)O_(3)为协效剂、二氨基二苯甲烷改性聚磷酸铵(DDP)为阻燃剂制备了膨胀阻燃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结合极限氧指数(LOI)、UL94、热重分析、锥形量热仪及扫描电镜探究PPy-Fe_(2)O_(3)对... 以聚吡咯(PPy)微胶囊γ-Fe_(2)O_(3)得到的PPy-Fe_(2)O_(3)为协效剂、二氨基二苯甲烷改性聚磷酸铵(DDP)为阻燃剂制备了膨胀阻燃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结合极限氧指数(LOI)、UL94、热重分析、锥形量热仪及扫描电镜探究PPy-Fe_(2)O_(3)对EP/DDP体系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及成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y-Fe_(2)O_(3)的加入可增强EP/DDP体系的阻燃性能、抑烟性能及热稳定性。利用PPy-Fe_(2)O_(3)与DDP复配有助于形成更加致密和稳定的炭层结构以减少热释放和生烟量,其中添加0.2%PPy-Fe_(2)O_(3)与9.8%DDP可使EP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与峰值生烟速率(PSPR)分别下降12.3%与11.0%,并成功通过UL94 V-0级且具有35.5%的LOI值。热重分析表明,PPy-Fe_(2)O_(3)的加入显著提高了EP/DDP体系的热稳定性与成炭性能,其中含0.2%PPy-Fe_(2)O_(3)的EP复合材料在700℃时的残炭量达到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fe_(2)o_(3) 聚吡咯 环氧树脂 阻燃性能 微胶囊
下载PDF
4A分子筛负载Ce和γ-Fe_(2)O_(3)去除水中Sb(Ⅲ)和Sb(Ⅴ)的研究
10
作者 严振 邱兆富 +3 位作者 金锡标 王远 刘畅 杨骥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95,共10页
为深度处理水中的三价锑[Sb(Ⅲ)]和五价锑[Sb(Ⅴ)],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铈(Ce)、铁(γ-Fe_(2)O_(3))负载的4A分子筛新型吸附剂(4A@Ce-Fe)。Ce和γ-Fe_(2)O_(3)的负载显著提高了4A分子筛对锑的吸附能力,当铈铁质量比为1∶3、p H=7.0时,4A@Ce... 为深度处理水中的三价锑[Sb(Ⅲ)]和五价锑[Sb(Ⅴ)],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铈(Ce)、铁(γ-Fe_(2)O_(3))负载的4A分子筛新型吸附剂(4A@Ce-Fe)。Ce和γ-Fe_(2)O_(3)的负载显著提高了4A分子筛对锑的吸附能力,当铈铁质量比为1∶3、p H=7.0时,4A@Ce-Fe对Sb(Ⅲ)和Sb(Ⅴ)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50.50 mg/g和10.03 mg/g。4A@Ce-Fe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3.70 emu/g,有良好的磁分离性能。Langmuir等温线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Sb(Ⅲ)的吸附,而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等温线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Sb(Ⅴ)的吸附。吸附动力学数据拟合表明,Sb(Ⅲ)和Sb(Ⅴ)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4A@Ce-Fe在初始pH为4.0~10.0时有较好的吸附效果,Ce、Fe几乎没有溶出;共存Cl^(-)、SO_(4)^(2-)和NO_(3)^(-)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小,而共存HCO_(3)^(-)和H_(2)PO_(4)^(-)的影响则较大。XRD、SEM、BET、FTIR、XPS等测试结果表明,Sb(Ⅲ)和Sb(Ⅴ)在4A@Ce-Fe上可能的吸附机理包括离子交换、表面络合和氧化还原反应,其中M—O—Sb配合物的形成对Sb的吸附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分子筛 铈负载 γ-fe_(2)o_(3)负载 锑吸附
下载PDF
雪花状Fe_(2)O_(3)-AgNPs SERS基底在大豆基天然酯绝缘油-糠醛检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盈 邓保家 +5 位作者 雷宇 王明亮 李淑藩 朱磊 陈伟根 万福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文通过一步水热合成了雪花状三氧化二铁(α-Fe_(2)O_(3))纳米材料,并通过化学还原法在其表面原位生长银纳米颗粒(AgNPs),并将其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用于检测大豆基天然酯油中的糠醛浓度。根据扫面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本文通过一步水热合成了雪花状三氧化二铁(α-Fe_(2)O_(3))纳米材料,并通过化学还原法在其表面原位生长银纳米颗粒(AgNPs),并将其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用于检测大豆基天然酯油中的糠醛浓度。根据扫面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化学工作站以及拉曼光谱仪(Raman)分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RhB作为探针分子,最低检测限为10-11 mol/L(M),而且相较于单一AgNPs基底,α-Fe_(2)O_(3)-AgNPs的SERS性能更优异。将α-Fe_(2)O_(3)-AgNPs基底进行功能化处理,使其表面修饰4-ATP分子,并用于检测大豆基天然酯绝缘油中的糠醛,最低检测限能达到0.05 mg/L。检测结果完全满足电力行业绝缘油的老化标准(重度老化,4mg/L;中度老化,0.5 mg/L;轻度老化,0.1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花Fe_(2)o_(3)-AgNPs SERS 糠醛 大豆基天然酯绝缘油
下载PDF
Superwetting Ag/α-Fe_(2)O_(3) anchored mesh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for efficient water purificat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Jiakai Li Changpeng Lv +5 位作者 Jiajia Song Xiaoling Zhang Xizhen Huang Yingzhuo Ma Haijie Cao Na Liu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9-103,共15页
Superwetting materials have draw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y wastewater due to their preferable anti-fouling property and selective oil/water separation.However,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fabrica... Superwetting materials have draw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y wastewater due to their preferable anti-fouling property and selective oil/water separation.However,it is still a challenge to fabricate multifunctional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s,which can be stably applied to purify the actual complicated wastewater.Here,a Ag/Ag/α-Fe_(2)O_(3) heterostructure anchored copper mesh was intentionally synthesized using a facile two-step hydrothermal method.The resultant mesh with superhydrophilicity and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ity was capable of separating various oil/water mixtures with superior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high permeationflux driven by gravity.Benefiting from the joint effects of the smaller band gap of Ag/α-Fe_(2)O_(3) heterojunction,inherent antibacterial capacity of Ag/α-Fe_(2)O_(3) and Ag nanoparticles,favorable conductive substrate,as well a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ith superwettability,such mesh presented remarkably enhanced degradation capability toward organic dye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Escherichia coli(E.coli)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compared with the pure Ag/α-Fe_(2)O_(3) coated mesh.Impressively,the mesh exhibited bifunctional water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in which organic dyes were eliminated simultaneously from water during oil/water separation in onefiltration process.More importantly,this mesh behaved exceptional chemical resistance,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reusability.Therefore,this material with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 may hold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steady water purification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wetting Ag/α-fe_(2)o_(3)heterostructur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Water purification Long-term reusability
下载PDF
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清除乙烯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卫玲 梁嘉伟 +5 位作者 罗文翰 陈国健 陈克之 潘宣洲 肖乃玉 仲芸芸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提高纳米TiO_(2)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及乙烯清除效果。方法本文以FeCl_(3)·6H_(2)O和TiF4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以α-Fe_(2)O_(3)为核、以TiO_(2)为壳的纳米复合型材料α-Fe_(2)O_(3)@TiO_(2),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 提高纳米TiO_(2)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及乙烯清除效果。方法本文以FeCl_(3)·6H_(2)O和TiF4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以α-Fe_(2)O_(3)为核、以TiO_(2)为壳的纳米复合型材料α-Fe_(2)O_(3)@TiO_(2),通过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等光化学表征及乙烯清除实验,研究其光催化和乙烯清除能力。结果制备得到的α-Fe_(2)O_(3)粒子具有稳定的棒状结构,粒径长度为100~200 nm,宽度为50~100 nm;TiO_(2)粒子为分散均匀的锐钛型空心球,直径为100~200 nm;合成的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的禁带宽度降低到1.91 eV;DMPO-·O_(2)^(-)和DMPO-·OH的电子信号强度增大;具有优异的乙烯清除能力。结论本实验制备得到的α-Fe_(2)O_(3)@TiO_(2)纳米核壳球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和乙烯清除能力,有望将其应用在果蔬保鲜中,实现杀菌、氧化分解有机物以及去除异味等功效,以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Tio_(2) 形貌特征 光催化 乙烯清除
下载PDF
具有交换各向异性的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诱导的偏置现象
14
作者 赵云 蔡伟强 +2 位作者 孙梓健 马锡英 张晓渝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Fe_(3)O_(4)颗粒的固相氧化反应制备出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颗粒,并在低于反铁磁奈尔温度(955 K)高磁场(1 T)下进行场冷却,对亚铁磁/反铁磁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磁学性能进行... 采用Fe_(3)O_(4)颗粒的固相氧化反应制备出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颗粒,并在低于反铁磁奈尔温度(955 K)高磁场(1 T)下进行场冷却,对亚铁磁/反铁磁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磁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发现,随着亚铁磁Fe_(3)O_(4)表面反铁磁层α-Fe_(2)O_(3)厚度的增加,颗粒矫顽力从约57 Oe增大到4525 Oe,磁滞回线呈现出蜂腰状。当反铁磁层厚度约为533 nm时,核壳结构磁滞回线出现增强的交换偏置场~601 Oe。理论计算表明,由于亚铁磁性的Fe_(3)O_(4)和反铁磁性的α-Fe_(2)O_(3)界面处存在相互交换作用,当反铁磁厚度大于510 nm时,核壳结构各向异性能和塞曼能都高于界面交换能时,亚铁磁/反铁磁核壳体系会出现交换偏置的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α-fe_(2)o_(3)核壳结构 亚铁磁/反铁磁体系 交换偏置 蜂腰磁滞回线
下载PDF
铝配合物的电合成及低温制备α-Al_2O_3纳米棒状晶须
15
作者 徐世前 周幸福 +1 位作者 范益群 褚道葆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5-668,共4页
采用铝金属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中,电解铝一步法制备了纳米Al2O3前驱体铝配合物Al(OCH2CH2OCH3)3,Al(OEt)3,Al(OBu)3,Al(acac)3(acac为乙酰丙酮基).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进行表征.同时采用... 采用铝金属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中,电解铝一步法制备了纳米Al2O3前驱体铝配合物Al(OCH2CH2OCH3)3,Al(OEt)3,Al(OBu)3,Al(acac)3(acac为乙酰丙酮基).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进行表征.同时采用含Al(OCH2CH2OCH3)3的电解液直接水解制备纳米Al2O3,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电解合成Al(OCH2CH2OCH3)3,Al(acac)3的电流效率较Al(OEt)3,Al(OBu)3高;采用异丙醇溶液电解铝之前电极表面必须进行粗糙化处理.Al(acac)3和Al(OCH2CH2OCH3)3在醇溶液中溶解,可以作为直接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纳米Al2O3的原料.制备得到的纳米Al2O3在200℃形成γ-Al2O3网络状纳米颗粒,粒径在10~20nm,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逐渐融合形成纳米棒状晶须,晶形由γ-Al2O3转变为α-Al2O3,经800℃煅烧后形成α-Al2O3。纳米棒状晶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配合物 铝阳极 有机电解合成 溶胶一凝胶 Α-AL2o3 纳米晶须
下载PDF
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
16
作者 郭小峰 刘诗语 +3 位作者 杨磊 付宇凡 李欣欣 杨丰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3-1346,共4页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 采用水热法,以FeCl_(3)·6H_(2)O和NaH_(2)PO_(4)·2H2O为原料,制备了α-Fe_(2)O_(3)纳米颗粒,然后以TEOS作为硅源,CTAB作为造孔剂,制备α-Fe_(2)O_(3)包覆SiO_(2)的介孔材料,然后对SiO_(2)包覆的α-Fe_(2)O_(3)掺杂过渡金属Cu_(2)O,得到α-Fe_(2)O_(3)@SiO_(2)@Cu_(2)O核壳结构复合物,并且利用XRD对制备的产品进行表征,进行光催化活性的评价。结果表明,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亚甲基蓝浓度为15 mg/L,当催化剂用量为5 mg,90 min的降解率达到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纳米材料 Sio_(2)介孔材料 过渡金属Cu_(2)o 光催化 亚甲基蓝
下载PDF
盐酸浓度对多孔中空棒状In_2O_3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刘斌 宋玉哲 +2 位作者 韩根亮 左显维 徐武德 《甘肃科学学报》 2016年第2期20-23,共4页
用化学腐蚀的方法把ZnO/In_2O_3核壳结构中的ZnO纳米棒除去形成多孔中空棒状的In_2O_3纳米结构,探讨化学腐蚀中ZnO核恰好完全去除,且壳层In_2O_3中空形貌不被破坏时HCl的最佳浓度。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产物的物相、微... 用化学腐蚀的方法把ZnO/In_2O_3核壳结构中的ZnO纳米棒除去形成多孔中空棒状的In_2O_3纳米结构,探讨化学腐蚀中ZnO核恰好完全去除,且壳层In_2O_3中空形貌不被破坏时HCl的最佳浓度。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产物的物相、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H=1的HCl既可保证ZnO完全去除,又不影响In_2O_3多孔中空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腐蚀 核壳结构 HCl浓度 中空多孔In2o3
下载PDF
棒状结构的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及研究
18
作者 刘俊杰 冯永来 吴雄伟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5期37-39,42,共4页
用VGCF为模板,用共沉淀方法辅助合成了棒状结构的LiNi_(1/3)Co_(1/3)Mn_(1/3)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为棒状且表面多孔,并表现... 用VGCF为模板,用共沉淀方法辅助合成了棒状结构的LiNi_(1/3)Co_(1/3)Mn_(1/3)O_2。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为棒状且表面多孔,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 2 C(1 C=17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其容量为160 m Ah/g以上,在1 C下经过250个循环后容量仍然有115. 2 m Ah/g,对于制备其他棒状结构的锂离子正极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1/3Co1/3MN1/3o2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
下载PDF
铁尾矿制取α-Fe_(2)O_(3)/C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9
作者 闫佩 李思南 +3 位作者 武豪 黄文杰 韩蕊 王嘉禛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解决铁尾矿堆存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经济且高效的方法,从而实现铁尾矿的高附加值利用。文章以铁尾矿为原料,制备出具有长方体、团簇和裂纹孔隙结构的α-Fe_(2)O_(3)。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对α-Fe_(2)O_(3)进行包覆,研究碳包覆量对... 解决铁尾矿堆存问题需要找到合适、经济且高效的方法,从而实现铁尾矿的高附加值利用。文章以铁尾矿为原料,制备出具有长方体、团簇和裂纹孔隙结构的α-Fe_(2)O_(3)。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对α-Fe_(2)O_(3)进行包覆,研究碳包覆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包覆碳的α-Fe_(2)O_(3),添加12.5%葡萄糖的α-Fe_(2)O_(3)/C复合材料倍率性能较好,在1 A·g^(-1)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234 mAh·g^(-1),可能是源于葡萄糖碳化在α-Fe_(2)O_(3)颗粒间构建了导电桥梁,促进大电流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文章对促进铁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和扩大氧化铁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α-fe_(2)o_(3)/C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棒状Al_(2)O_(3)及Al_(2)O_(3)-ZrO_(2)陶瓷复合粉体 被引量:1
20
作者 靳元勋 霍地 孙旭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309-314,共6页
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为配合剂,以简易的液相法合成出微纳米纤维状Al和Al-Zr前体,煅烧处理制备了棒状α-Al_(2)O_(3)和Al_(2)O_(3)-ZrO_(2)复合陶瓷粉体。同时研究了DPTA∶Al^(3+)质量比、反应温度与时间对陶瓷粉体形态的影响。利用... 采用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为配合剂,以简易的液相法合成出微纳米纤维状Al和Al-Zr前体,煅烧处理制备了棒状α-Al_(2)O_(3)和Al_(2)O_(3)-ZrO_(2)复合陶瓷粉体。同时研究了DPTA∶Al^(3+)质量比、反应温度与时间对陶瓷粉体形态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分析(TG/DSC)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较高的DTPA∶Al^(3+)质量比以及较长的反应时间有利于制备高长径比的纤维棒状Al和Al-Zr配合物前体。合成纳米纤维状α-Al_(2)O_(3)和Al_(2)O_(3)-ZrO_(2)前体的最优条件是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5h,DTPA∶Al^(3+)比例为1.2∶1。相应地,该前体煅烧后可以制备出棒状α-Al_(2)O_(3)和Al_(2)O_(3)-ZrO_(2)复合陶瓷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 α-Al_(2)o_(3) Al_(2)o_(3)-Zro_(2) 液相法 二乙三胺五乙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