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蓟马(Thripspalmi)对不同颜色粘卡的嗜好及其蓝色粘卡诱虫量的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华平 贝亚维 +1 位作者 顾秀慧 高春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35-337,共3页
The test on the preference of Thrips palmi to eight color sticky cards was carried out in an eggplant field. The thrip had the strongest preference to blue sticky card (P<0.01), and its preference order to the othe... The test on the preference of Thrips palmi to eight color sticky cards was carried out in an eggplant field. The thrip had the strongest preference to blue sticky card (P<0.01), and its preference order to the other 7 color cards was as follows: blue, turguoise, yellow, deep blue, green, orange, red and black. Results on the trapping effect of blue sticky card from east, south, west and north directions show that most thrips were trapped from the north,which exist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ose from the other three directions (P<0.05). Five blue sticky cards were set up at the heights of 73.9,101.7,129.5,157.3 and 185.1 cm above the ground to trap thrips, when the average height of eggplant was approximately 70 cm. More thrips were trapped of 73.9 and 101.7 cm height, which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ose at the other three heights. During 5 continuous 3 hour spans from 5 am to 8 pm, the numbers of female, male and total adult thrips trappe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棕榈蓟马 颜色粘卡 蓝色粘卡 诱虫量
下载PDF
蓟马属(Thrips linnaeus)4种蓟马简易鉴别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春慧 丛林 包文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87,94,共5页
由于黄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 Bagnall)、短角蓟马(Thrips brevicornis Priesner)和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外部形态结构差异甚微,为了快速鉴别4种蓟马,将蓟马用体积分数为75%酒精浸泡后整... 由于黄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 Bagnall)、短角蓟马(Thrips brevicornis Priesner)和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外部形态结构差异甚微,为了快速鉴别4种蓟马,将蓟马用体积分数为75%酒精浸泡后整姿拍摄生态图片,拍摄标本直接制作成玻片标本,使用Olympus BX53正置显微镜及其自带摄像机DP74的DIC模式进行玻片标本拍照。主要观察触角颜色、触角节数、腹部节Ⅲ-Ⅴ背片鬃Ⅱ (亚中对鬃)和鬃Ⅲ长度、大小和单眼间鬃的位置。结果表明:该4种蓟马主要在体色、触角、单眼间鬃、翅胸、前翅等13处部分极为相似;黄蓟马、短角蓟马和棕榈蓟马触角7节,八节黄蓟马触角为8节。黄蓟马、八节黄蓟马单眼间鬃位于前后单眼中心连线;短角蓟马、棕榈蓟马单眼间鬃位于前后单眼中心连线外侧。黄蓟马、八节黄蓟马、短角蓟马腹部背板节Ⅲ-Ⅴ背片鬃Ⅱ(亚中对鬃)比鬃Ⅲ短而细。棕榈蓟马腹部背板节Ⅲ-Ⅴ背片鬃Ⅱ大小和粗细相似于鬃Ⅲ。黄蓟马前翅前缘鬃27根,后脉鬃14根;八节黄蓟马前翅前缘鬃26根,后脉鬃13根;短角蓟马前翅前缘鬃27根,后脉鬃14根;棕榈蓟马前翅前缘鬃25根,后脉鬃13根,与文献描述并不相否,并且在鉴定过程中个别八节黄蓟马和短角蓟马的前脉端鬃出现不等距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八节黄蓟马 短角蓟马 棕榈蓟马
下载PDF
光谱和光强度对棕榈蓟马雌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安盛 于毅 +5 位作者 庄乾营 宋亚秋 彭宗英 周仙红 李丽莉 门兴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55-3561,共7页
室内研究了光谱、光强度对棕榈蓟马雌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40—605 nm波谱内棕榈蓟马雌成虫对14个单色光刺激的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其中蓝光483 nm处峰最高,趋光反应率达34.96%,其次为绿光498—524 nm、562—582 n... 室内研究了光谱、光强度对棕榈蓟马雌成虫的趋、避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40—605 nm波谱内棕榈蓟马雌成虫对14个单色光刺激的趋光行为反应为多峰型。其中蓝光483 nm处峰最高,趋光反应率达34.96%,其次为绿光498—524 nm、562—582 nm、紫外光340 nm处;其避光行为反应共有3个峰,其中紫外光380 nm处最高,避光率18.08%,另外2个峰分别在橙光605 nm、紫光420 nm处。在趋光率较高的单色光(340、483、524、582 nm)和避光率较高的单色光(380、605 nm)以及白光刺激下,棕榈蓟马雌成虫的趋光率随光强增强的增强而提高,而避光率则随着光强的增强而降低;光强最弱时仍均有一定趋光率,最强时均未出现高端平台。因此:棕榈蓟马雌成虫对不同单色光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光谱和光强度对其趋光行为和避光行为有较大影响,光强度的影响作用与波长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趋光 避光 行为
下载PDF
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 被引量:21
4
作者 顾秀慧 贝亚维 +1 位作者 高春先 陈华平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3,共3页
用 2 5.4 mm× 76.2 mm,凹面直径为 18mm的两片凹玻片 ,相对合在一起 ,使凹面相对合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组成小型的饲养器 ,内放 10 mm× 10 mm新鲜的茄子叶片 ,供虫子取食并保湿。应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技术 ,具有装置简... 用 2 5.4 mm× 76.2 mm,凹面直径为 18mm的两片凹玻片 ,相对合在一起 ,使凹面相对合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组成小型的饲养器 ,内放 10 mm× 10 mm新鲜的茄子叶片 ,供虫子取食并保湿。应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技术 ,具有装置简单、不易逃逸、操作方便以及便于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等特点。在2 0 ,2 5,2 8,30和 32℃下 ,用凹玻片饲养 ,棕榈蓟马从初孵若虫到羽化成虫阶段的成活率分别为 77.78% ,65.96% ,82 .61% ,66.67%和 56.5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技术 棕榈蓟马 凹玻片 蓟马 缨翅目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泽华 孙艳艳 +4 位作者 魏书军 马永军 石宝才 赵尔成 宫亚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1-224,共4页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棕榈蓟马的有效药剂,采用玻璃残留处理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蔬菜上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虫活性最高的是乙基多杀菌素,其48 h 的 LC50值为0.19 mg/L;其次是阿维菌素、溴氰虫... 为筛选出用于防治棕榈蓟马的有效药剂,采用玻璃残留处理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蔬菜上棕榈蓟马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虫活性最高的是乙基多杀菌素,其48 h 的 LC50值为0.19 mg/L;其次是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和啶虫脒,LC50值为54.45~76.48 mg/L,呋虫胺的毒力最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棕榈蓟马药后1~14 d 的防效均达90.88%以上,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是防治棕榈蓟马的首选药剂,推荐轮换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杀虫剂 室内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顾秀慧 贝亚维 +1 位作者 高春先 陈华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866-868,共3页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 ,用种群增长模型来分析 ,露地栽培的成虫、若虫种群增长率r分别为0 .0 6 30和 0 .0 80 1,设施栽培分别为 0 .0 983和 0 .10 36 .设施栽培的逻辑斯蒂曲线的K值为 33 .90 ,明显大于露地栽培的K值 2 3 .5 0 ....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 ,用种群增长模型来分析 ,露地栽培的成虫、若虫种群增长率r分别为0 .0 6 30和 0 .0 80 1,设施栽培分别为 0 .0 983和 0 .10 36 .设施栽培的逻辑斯蒂曲线的K值为 33 .90 ,明显大于露地栽培的K值 2 3 .5 0 .棕榈蓟马种群在茄子上空间分布调查结果 ,成、若虫的M M回归式分别为M =0 .6 0 11+1.46 8M和M =7.2 5 15 + 2 .0 6 40M .成虫 +若虫的M M回归式为M =7.5 138+ 1.9119M .在每抽样单元平均密度在 10~ 10 0头时 ,所需样本数量为 78~ 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种群增长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茄子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棕榈蓟马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薛春丽 张宏瑞 田学军 肖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0-563,共4页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67%、71.49%、76.93%和84.66%,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是(2.999±0.017)×107、(2.869±0.041)×106、(3.569±0.053)×105、(8.724±0.094)×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成虫的LT50值分别为(7.73±0.11)、(5.61±0.16)、(5.04±0.16)、(4.59±0.09)d;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若虫的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6.82%、54.97%、72.63%、78.85%和87.69%,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为(1.123±0.007)×107、(1.199±0.018)×106、(1.873±0.017)×105、(6.682±0.041)×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7.15±0.13)、(5.48±0.14)、(4.99±0.23)、(4.32±0.2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棕榈蓟马 毒力
下载PDF
日光温室防治棕榈蓟马药剂筛选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安盛 庄乾营 +3 位作者 周仙红 李丽莉 门兴元 于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0-183,共4页
采用浸叶法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温室棕榈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并对效果较好的2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棕榈蓟马成虫的LC50分别为0.079mg/L和0.443mg/L,而阿维菌素、灭多威、... 采用浸叶法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温室棕榈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并对效果较好的2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棕榈蓟马成虫的LC50分别为0.079mg/L和0.443mg/L,而阿维菌素、灭多威、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为47.908~206.236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使用剂量以80~60 g/667m2和30~20 g/667m2防治效果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棕榈蓟马 室内毒力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山东省棕榈蓟马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被引量:7
9
作者 侯海霞 于毅 +2 位作者 周仙红 刘永杰 张安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1-154,共4页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4个蔬菜产区棕榈蓟马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济南、聊城和泰安地区的棕榈蓟...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4个蔬菜产区棕榈蓟马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济南、聊城和泰安地区的棕榈蓟马种群对7种药剂基本处于敏感状态,寿光地区的棕榈蓟马对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吡蚜酮产生了6.99~10.83倍的低水平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棕榈蓟马 田间种群 抗药性
下载PDF
温度对棕榈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贝亚维 顾秀慧 +1 位作者 高春先 陈华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312-315,共4页
: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棕榈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17.5℃、20℃、22.5℃、25℃、28℃、30℃和32℃不同恒温条件下饲养,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24天、34.95天、29.99天、20.49天、... :报道了不同温度对棕榈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17.5℃、20℃、22.5℃、25℃、28℃、30℃和32℃不同恒温条件下饲养,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24天、34.95天、29.99天、20.49天、15.82天、13.12天、11.41天和10.13天;棕榈蓟马的卵、若虫、预蛹和蛹及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80℃、12.11℃、12.15℃和11.68℃;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分别为70.36日度、79.63日度、59.87日度和2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发育历期 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棕榈蓟马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薛春丽 田学军 陈斌 沈登荣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8X期92-95,共4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b050230菌株,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棕榈蓟马的成虫和若虫具有较高的毒力,用浓度为3.0×108个·mL-1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接种8d后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累... 采用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b050230菌株,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棕榈蓟马的成虫和若虫具有较高的毒力,用浓度为3.0×108个·mL-1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接种8d后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6%和83.25%,致死中时间(LT50)最短分别为4.43d和4.79d,第8天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106×105个·mL-1和3.284×105个·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球孢白僵菌 成虫 若虫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棕榈蓟马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泽华 石宝才 +1 位作者 宫亚军 魏书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29,共2页
棕榈蓟马虫个体小,颜色较浅,肉眼不易识别。为害严重时可使茄科蔬菜减产20%~50%,豆科蔬菜减产20%~35%,葫芦科蔬菜减产5%~40%。
关键词 棕榈蓟马 识别 防治 葫芦科蔬菜 茄科蔬菜 豆科蔬菜 减产 肉眼
下载PDF
棕榈蓟马在茄子不同叶位的种群数量分布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贝亚维 陈华平 +1 位作者 顾秀慧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棕榈蓟马(ThripspalmiKarny)成虫与若虫在茄子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及一张叶片的叶背、叶面上的种群数量动态分布是不同的。成虫与若虫种群数量,在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上的平均分布比例分别为513%,32... 棕榈蓟马(ThripspalmiKarny)成虫与若虫在茄子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及一张叶片的叶背、叶面上的种群数量动态分布是不同的。成虫与若虫种群数量,在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上的平均分布比例分别为513%,321%,16.6%和31.8%,44.7%,23.5%,在同一张叶片的叶面、叶背上平均分布比例分别为56.27%,43.73%和26.59%,7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蓟马 茄子 种群数量 动态分布
下载PDF
棕榈蓟马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孙士卿 邓裕亮 +1 位作者 李惠 张宏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538-12541,12587,共5页
概述了棕榈蓟马的分布、寄主与为害、鉴定方法、室内饲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棕榈蓟马 分布 为害 鉴定 饲养 生物学 防治
下载PDF
山东地区棕榈蓟马对甜瓜黄斑病毒的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代惠洁 刘锦 +3 位作者 刘永杰 乔宁 马井玉 张安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64,共4页
在山东济南董家镇温室内发现疑似感染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MYSV)的黄瓜植株,通过RT-PCR检测,获得大约500bp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确认,该病毒为MYSV;对发病植株温室内采集的棕榈蓟马进行RT-PCR检测,发现33.3%的棕榈蓟... 在山东济南董家镇温室内发现疑似感染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MYSV)的黄瓜植株,通过RT-PCR检测,获得大约500bp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确认,该病毒为MYSV;对发病植株温室内采集的棕榈蓟马进行RT-PCR检测,发现33.3%的棕榈蓟马体内携带MYSV。室内试验中,MYSV感病株率随着带毒棕榈蓟马数量和取食时间增加而明显升高,表明棕榈蓟马能有效传播MYSV,其种群数量和取食时间对MYSV的传播具有显著的影响,生产中可通过防控棕榈蓟马预防MYSV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黄斑病毒 棕榈蓟马 传毒
下载PDF
十字花科蔬菜棕榈蓟马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乃芹 于凌春 王明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在调查棕榈蓟马种群发生动态基础上,以"中甘11号"为试材,以阿维菌素、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功夫、啶虫脒为药剂,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药剂单施或混配对棕榈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露地十字花科蔬菜棕榈蓟马的发生... 在调查棕榈蓟马种群发生动态基础上,以"中甘11号"为试材,以阿维菌素、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功夫、啶虫脒为药剂,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药剂单施或混配对棕榈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露地十字花科蔬菜棕榈蓟马的发生高峰集中在7~9月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棕榈蓟马对5%阿维菌素EC、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2.5%功夫EC 5种农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而10%吡虫啉WP与4.5%高效氯氰菊酯EC、5%啶虫脒WP与2.5%功夫EC按1∶1混配后2 000倍液喷雾,对棕榈蓟马1、3、7d防效均在80%以上,与5种单剂相比差异显著,生产上应合理混用,以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效。对棕榈蓟马的综合治理应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混配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蔬菜 棕榈蓟马 发生动态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凤山 张安盛 +1 位作者 庄乾营 邢光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作用,为应用龟纹瓢虫防控棕榈蓟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龟纹瓢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 [目的]探讨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作用,为应用龟纹瓢虫防控棕榈蓟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龟纹瓢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龟纹瓢虫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逐渐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龟纹瓢虫2龄若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上限分别为41.2、69.9头/d。[结论]龟纹瓢虫幼虫对棕榈蓟马有较强的捕食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纹瓢虫 棕榈蓟马 捕食功能 搜寻效应
下载PDF
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凤山 张安盛 邢光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79,共3页
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 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草蛉 棕榈蓟马 捕食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干扰反应
下载PDF
三七果实棕榈蓟马的危害和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葵 张宏瑞 +2 位作者 李正跃 陈昱君 杨建忠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3-485,共3页
目的:明确三七果实蓟马的主要种类,并筛选高效低毒农药品种。方法:采集三七果实上的蓟马,室内制片鉴定。在田间设立小区,进行药剂筛选。结果:经鉴定,三七果实的蓟马主要是棕榈蓟马(Thripsp palmi),主要危害三年三七的果实,使果实褪色干... 目的:明确三七果实蓟马的主要种类,并筛选高效低毒农药品种。方法:采集三七果实上的蓟马,室内制片鉴定。在田间设立小区,进行药剂筛选。结果:经鉴定,三七果实的蓟马主要是棕榈蓟马(Thripsp palmi),主要危害三年三七的果实,使果实褪色干瘪,严重影响三七的结果率。对棕榈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40%速扑杀和金亮瓜,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药后10 d调查,其防效分别达到79.6%、89.9%和87.9%;其次是全红,药后10 d防效分别达到73.2%。结论:在三七果实棕榈蓟马的化学防治中可以交替使用上述四种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果实 棕榈蓟马 危害 药剂防治
下载PDF
棕榈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侯海霞 刘永杰 +1 位作者 于毅 张安盛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棕榈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仅直接取食为害作物,而且可以持久性地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对经济作物构成威胁。本文综述了棕榈蓟马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种类、病原特征以及棕榈蓟马传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棕榈蓟马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 传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