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1
作者 张彦 邱文娟 +4 位作者 张惠文 陈婷 徐烽 顾学范 韩连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确诊年龄为32个月(15 d~9岁)。其中1例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2例迟发型、3例婴儿型。3例由新生儿筛查确诊;3例因临床表现就诊,起病时有发热、肌肉乏力伴肌酶增高。5例患儿表现为游离肉碱降低,棕榈酰基肉碱、十八碳烯酰肉碱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CPT2基因变异8个位点(携带双位点突变4例,携带单位点突变2例),3种为已知变异(p.R631C、p.T589M和p.D255G),5种为新报道变异(p.F352L、p.R498L、p.F434S、p.A515P、c.153-2A>G)。经PolyPhen2和SIFT软件预测,5个新报道变异中c.153-2A>G和p.F352L为疑似致病变异,p.R498L、p.F434S和p.A515P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结论:CPT2缺乏症临床表型多样,通过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后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 临床特征 CPT2基因 串联质谱技术 游离肉碱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缺陷症的生化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蔡敏 姚敏 +1 位作者 木户博 姚登兵 《交通医学》 2010年第6期592-595,F0004,共5页
目的:分析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CPTⅡ)缺陷症患者细胞生化学特性,为研究CPTⅡ缺陷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分子机制提供基本数据。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CPTⅡ基因突变类型;通过检测CPTⅡ残基酶活性和酶促动力学特征,分析正常和缺陷CP... 目的:分析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CPTⅡ)缺陷症患者细胞生化学特性,为研究CPTⅡ缺陷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分子机制提供基本数据。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CPTⅡ基因突变类型;通过检测CPTⅡ残基酶活性和酶促动力学特征,分析正常和缺陷CPTⅡ残基酶两者活性与CPTⅡ基因突变类型间关系;测定两者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分析两者细胞膜电位。结果:生化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CPTⅡ缺陷症患者细胞的CPTⅡ残基酶活性明显降低,且呈热不稳定性;细胞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显著不足;细胞膜电位显著较低。结论:CPTⅡ是一个热不稳定蛋白酶,CPTⅡ缺陷导致CPTⅡ残基酶活性明显降低,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显著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缺陷症 活性 脂肪酸β-氧化 三磷酸腺苷 膜电位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的表达变化
3
作者 许明生 刘伏元 +2 位作者 李红旗 崇爱国 严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2478-2480,共3页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tmitoyl transferase,CPT-1)mRNA表达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去探讨AS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AS模型,设对照组(普通饲料,...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tmitoyl transferase,CPT-1)mRNA表达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去探讨AS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AS模型,设对照组(普通饲料,n=8)、高脂组(高胆固醇饲料,n=9),第9周和第20周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第25周留取兔升主动脉、胸主动脉标本,病理形态学观察升主动脉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CPT-1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诱导兔高胆固醇血症和AS模型,外周血TC、TG、LDL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I/M)、I+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增大,AS血管平滑肌层CPT-1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固醇喂养明显升高兔血脂水平,AS血管平滑肌层CPT-1表达显著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致动脉粥样化动脉硬化 平滑 血管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
下载PDF
卵形鲳鲹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方玲玲 王忠良 +4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张健东 黄建盛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7-15,共9页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2 84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363 bp,编码787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URT)335 bp,5'非编码区142 bp;生物信息预测显示CPTⅠ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序列,脂溶指数高达85.63,亲水性平均值(GRAVY)为-0.213,具有2个跨膜区螺旋,在第312和367氨基酸残基处存在N-糖基化位点,在19个丝氨酸(Ser)、9个苏氨酸(Thr)和14个酪氨酸(Tyr)残基上可能发生磷酸化;二级结构中α螺旋(Alpha helix)占比例最大,为40.66%;该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卵形鲳鲹CPTⅠ蛋白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同源性最高,达94%,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鲷(Sparus aurata)的次之,均为93%,与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等的同源性较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 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分析
下载PDF
三种伞形科蔬菜作物棕榈酰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新业 李文静 +4 位作者 朱姝 孙艳香 王聪艳 闫训友 周志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5-1327,共13页
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胡萝卜(Daucus carota)、芹菜(Apium graveolens)、香菜(Coriandrum sativum)3种伞形科蔬菜作物的棕榈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为深入探究该类蛋白在3种伞... 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胡萝卜(Daucus carota)、芹菜(Apium graveolens)、香菜(Coriandrum sativum)3种伞形科蔬菜作物的棕榈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为深入探究该类蛋白在3种伞形科作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利用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和hmmsearch程序,从胡萝卜、芹菜、香菜基因组中筛选、鉴定PAT家族成员;利用TBtools绘制PAT基因染色体分布图;利用Expasy分析PAT蛋白的等电点、分子量;利用TMHMM-2.0预测PAT蛋白跨膜区;利用CELLO v.2.5、WoLF PSORT预测PAT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利用MEGA6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MEME分析PAT蛋白保守基序;基于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及转录组数据,利用TBtools绘制基因表达热图,分析P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及胁迫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胡萝卜、芹菜及香菜基因组中各存在27、25、27个PAT基因,分别命名为DcPAT 1~27、AgPAT 1~25、CsPAT 1~27。这些PAT成员不均匀地分布于染色体上,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且均为跨膜蛋白。系统进化分析将伞形科及来源于其他物种的PAT蛋白分为7个类群(Group1~7),伞形科作物PAT蛋白在7个类群中均有分布。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PAT蛋白均含有DHHC-CRD结构域,该序列内的保守氨基酸残基在不同物种间已发生变异。荧光定量PCR和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AT基因在胡萝卜、芹菜、香菜不同组织间的表达水平有差异,但有部分成员在不同组织间均呈现高水平或低水平表达,另有部分DcPAT基因在盐胁迫和低温胁迫处理后,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形科 棕榈酰基转移酶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下载PDF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验证
6
作者 赵子骄 姜平 +3 位作者 于海滨 房希碧 赵志辉 吕文发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0-51,54,292,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CPT2基因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试验构建了绿色荧光CPT2过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荧光定量方法,检测CPT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在细胞水平验证了CPT2过表达载体的表达效率。结果表明:过表达组的CPT2基因mRN... 为进一步研究CPT2基因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试验构建了绿色荧光CPT2过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荧光定量方法,检测CPT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在细胞水平验证了CPT2过表达载体的表达效率。结果表明:过表达组的CPT2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空载组)相比有所提高。说明CPT2过表达载体转染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后,CPT2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 乳腺上皮细胞 脂代谢 过表达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线粒体内膜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在脂肪积聚肝细胞诱发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顾娟娟 姚敏 +6 位作者 蔡乱 方淼 王理 郑文杰 姚登兵 董志珍 姚登福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4,共6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线粒体内膜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I(CPT-Ⅱ)的动态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和诱癌组,分别以常规,高脂及含二乙基氨基芴(2-FAA)高脂饲料喂饲共14周。每2周处死对照鼠1只、脂肪肝和... 目的观察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线粒体内膜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I(CPT-Ⅱ)的动态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和诱癌组,分别以常规,高脂及含二乙基氨基芴(2-FAA)高脂饲料喂饲共14周。每2周处死对照鼠1只、脂肪肝和诱癌鼠各1组,留肝组织和血液。肝组织按HE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变性组、癌前组和癌变组。肝脂质以油红O染色,肝CPT-Ⅱ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以比浓度法比较组间肝CPT-Ⅱ浓度,并定量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摄入脂肪后SD鼠肝细胞见大量脂肪积聚,正常对照组脂肪含量明显低于脂肪肝(t=-11.556,P〈0.001)、变性组(t=-4.847,P=0.04)、癌前病变(t=-13.652,P=0.005)和癌变组(t=-10.896,P=0.008)。肝细胞变性、癌前病变和癌变组血清TG,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G和血清总胆固醇升高2-3倍。经2-FAA诱癌后肝细胞形态学表现为肝细胞发生变性、癌前病变和癌变的发展过程,伴有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变性、癌前病变和癌变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8倍(P〈0.05)。定量肝CPT-Ⅱ比浓度并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在肝细胞癌变期间显著低于对照和脂肪肝组(P〈0.05)。结论CPT-Ⅱ酶低表达或功能丧失致肝细胞脂肪积聚加重,对肝细胞恶性转化过程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 动态表达
原文传递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魏婷 张永煜 张庆华 《生命科学》 CSCD 2013年第6期614-620,共7页
在真核生物的脂肪酸代谢过程中,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是长链脂肪酸由胞浆转移到线粒体氧化供能的关键限速酶。CPT1A基因可受到体内多种转录因子、激素以及代谢物的调节,同时影响相关代谢类疾... 在真核生物的脂肪酸代谢过程中,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是长链脂肪酸由胞浆转移到线粒体氧化供能的关键限速酶。CPT1A基因可受到体内多种转录因子、激素以及代谢物的调节,同时影响相关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的新靶点和热点。全面综述了CPT1A基因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与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脂肪酸β氧化 长链脂肪酸 代谢性疾病
原文传递
孕期高蛋白膳食对子代大鼠解偶联蛋白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董艳梅 孙长颢 +1 位作者 崔莉莉 王艳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对子代肥胖和肥胖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UCP)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表达的影响,寻找肥胖预防和治疗的靶标,寻求合理的孕期膳食。方法将Wistar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孕期全程分别食用标准膳食(SD)...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对子代肥胖和肥胖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UCP)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表达的影响,寻找肥胖预防和治疗的靶标,寻求合理的孕期膳食。方法将Wistar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孕期全程分别食用标准膳食(SD)和高蛋白质膳食(HPD)。所产雄性子鼠分别为对照组(CON)和高蛋白质组(HP),均由CON组的母亲喂养,24d断乳,用SD喂养至成年后,将CON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一组继续食用SD(CON);另一组食用高脂膳食(HFD),为高脂对照组(HFCON)。同时HP组也食用HFD,HFCON和HP组高脂诱导肥胖至实验结束。分期处死大鼠,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和褐色脂肪中UCP2、UCP3及CPT1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孕期HPD可降低子代断乳前后的体重和高脂诱导肥胖后的体重及肥胖率;断乳时和高脂诱导肥胖后HP组的血清TG分别低于CON和HFCON组;HP组UCP3和CPT1的表达持续高于CON和HFCON组,UCP2的表达在断乳后也持续高于CON和HFCON组;动态观察发现断乳时和高脂诱导肥胖后CPT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高脂诱导肥胖后UCP2、UCP3的表达也明显升高;但在食用SD至成年时CPT1的表达较断乳时略有下降,UCP3的表达与断乳时基本一致。结论孕期适当增加蛋白质摄人可降低子代成年高脂诱导肥胖发生的风险;程序性升高子代UCP2、UCP3和CPT1基因的表达;UCP2、UCP3和CPT1可通过参与脂肪酸氧化调节肥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解偶联蛋白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
原文传递
天津市农村40岁以上人群血脂水平与血清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朋辉 张静姝 +3 位作者 何宁 常改 李静 顾清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了解天津市农村40岁以上人群血脂状况,并分析其与血清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从天津市农村地区抽取719名40岁以上的人群,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目的了解天津市农村40岁以上人群血脂状况,并分析其与血清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从天津市农村地区抽取719名40岁以上的人群,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脂异常率为46.73%(336/719),男性为48.22%(163/338),女性为45.41%(173/38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PT1A与TC、LDL-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3和0.130(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只有LDL-C与CPT1A呈相关关系(P<0.01)。结论天津农村40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率偏高,血脂水平与血清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原文传递
姜黄素诱导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苑阳阳 王绵 +1 位作者 张楠 郭依依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75-381,共7页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代谢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C组)、高脂模型组...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代谢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C组)、高脂模型组(Model组)、姜黄素低剂量组(LC组,125 mg·kg-1·d-1),姜黄素中剂量组(MC组,250 mg·kg-1·d-1)、姜黄素高剂量组(HC组,500 mg·kg-1·d-1)剂量组和非诺贝特组(FF组,30 mg·kg-1·d-1),每组8只.NC、Model组给予玉米油(5 ml·kg-1·d-1)灌胃,姜黄素组和FF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药物用等量玉米油溶解),每日1次.干预10 d后除NC组外一次性腹腔注射75%新鲜蛋黄乳液(25 ml/kg)制备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NC组腹腔注射的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脂谱及肝脏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含量,苏木素伊红(HE)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及脂肪沉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PPAR-α、CPT-1A mRNA及蛋白含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检验.结果 低、中、高剂量姜黄素组血清TG、FFA水平及肝组织TG、FFA含量较Model组降低(t=2.196~27.350,均P〈0.05),肝细胞肿胀及空泡变程度减轻,脂滴含量减少.Model组PPAR-α、CPT-1A mRNA(0.009±0.003、0.048±0.012)表达较NC组(0.022±0.003、0.086±0.003)降低(t=-2.862、-30.262,均P〈0.05),姜黄素组较Model组升高(t=-22.870~-5.509,均P〈0.01);Model组PPAR-α、CPT-1A蛋白(0.64±0.05、0.128±0.012)表达较NC组(0.98±0.09、0.186±0.018)降低(t=-2.905、-4.145,均P〈0.05),LC、MC和HC组均较Model组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t=-31.065~-6.571,均P〈0.01).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上调PPAR-α/CPT-1A通路而降低血脂,改善肝脏脂代谢,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高脂血症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脂肪酸氧化
原文传递
靛红衍生物类棕榈酰基转移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伟 董金娇 +4 位作者 朱昕悦 杨侃 刘振明 乔晓强 宋亚丽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3-1079,共7页
基于已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设计合成了12个靛红衍生物类棕榈酰基转移酶抑制剂,测定了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目标化合物结构均已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 基于已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设计合成了12个靛红衍生物类棕榈酰基转移酶抑制剂,测定了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目标化合物结构均已由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确证。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b对棕榈酰基转移酶高表达的MCF-7细胞表现出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IC_(50)=8.4μmol·L^(-1))相当,IC_(50)为12.0μmol·L^(-1)。化合物4b对He La细胞(IC_(50)=8.1μmol·L^(-1))的抑制活性优于顺铂(IC_(50)=40.1μmol·L^(-1))。同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均能完全进入3’-磷酸腺苷-5’-二磷酸(PAP)活性口袋内,且5b打分值最好,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红衍生物 棕榈酰基转移酶 合成 分子对接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下调锌指棕榈酰基转移酶9表达抑制乳腺癌进展
13
作者 李孟轩 代引海 +3 位作者 訾浩毅 王邑迪 张瑞 王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0-634,共5页
目的探讨锌指棕榈酰基转移酶9(ZDHHC9)的表达对乳腺癌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中ZDHHC9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用慢病毒感染方式在HCC1937细胞、MCF7细胞、SKBR3... 目的探讨锌指棕榈酰基转移酶9(ZDHHC9)的表达对乳腺癌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乳腺癌中ZDHHC9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用慢病毒感染方式在HCC1937细胞、MCF7细胞、SKBR3细胞中敲低ZDHHC9,每种细胞分别设置一个对照组(shNC)和两个敲低实验组(sh1、sh2),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检测(EdU)、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ZDHHC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和小室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验证ZDHHC9对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流式分析检测ZDHHC9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观察下调ZDHHC9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PI3K/Akt)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ras/raf/MEK/Erk)的影响。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ZDHHC9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CCK-8实验表明下调ZDHHC9后乳腺癌细胞增殖被抑制(HCC1937-shNC比HCC1937-sh1:2.577±0.012比1.887±0.077,t=15.319,P<0.01;MCF7-shNC比MCF7-sh1:0.905±0.016比0.398±0.053,t=16.034,P<0.01;SKBR3-shNC比SKBR3-sh1:2.322±0.090比1.786±0.022,t=10.067,P<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提示敲低ZDHHC9后集落形成数量减少[HCC1937-shNC比HCC1937-sh1:(472.333±48.211)个比(362.667±43.108)个,t=7.637,P<0.01;MCF7-shNC比MCF7-sh1:(176.667±37.448)个比(79.667±27.227)个,t=3.639,P<0.01;SKBR3-shNC比SKBR3-sh1:(296.333±19.553)个比(210.667±11.676)个,t=6.515,P<0.01];划痕实验提示敲低ZDHHC9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HCC1937-shNC比HCC1937-sh1:0.536±0.046比0.235±0.010,t=10.969,P<0.01;SKBR3-shNC比SKBR3-sh1:0.429±0.021比0.231±0.060,t=5.381,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下调ZDHHC9后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下降[HCC1937-shNC比HCC1937-sh1:(211.333±11.930)个比(73.667±5.508)个,t=18.146,P<0.01;SKBR3-shNC比SKBR3-sh1:(159.333±11.590)个比(45.333±7.024)个,t=14.570,P<0.01];流式细胞分析提示下调ZDHHC9导致细胞凋亡增加(HCC1937-shNC比HCC1937-sh1:0.121±0.007比0.157±0.004,t=6.634,P<0.01;SKBR3-shNC比SKBR3-sh1:0.124±0.0050.142±0.005,t=6.218,P<0.01);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敲低ZDHHC9抑制PI3K/Akt通路和ras/raf/MEK/Erk通路的激活被抑制[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相对表达量:MCF7-shNC比MCF7-sh1:0.931±0.005比0.707±0.002,t=24.193,P<0.0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相对表达量:MCF7-shNC比MCF7-sh1:1.418±0.010比1.206±0.053,t=6.748,P<0.01]。结论敲低ZDHHC9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锌指棕榈酰基转移酶9 增殖 迁移 凋亡
原文传递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旭晖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6期937-938,共2页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取左旋卡尼汀治疗,试验组47例于对照...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取左旋卡尼汀治疗,试验组47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疗程结束时LVEF、SV较对照组高,LVESD、LVEDD较对照组小,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脉隆注射液+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提升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隆注射液 棕榈酰基转移抑制剂 左旋卡尼汀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下载PDF
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孙洁 陈清 于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6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究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葡醛内酯... 目的探究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葡醛内酯片联合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白球比值(A/G)、血清白介素-10(IL-10)与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分别为(28.06±12.68)U/L、(27.16±14.37)U/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T-BIL、ALB、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为(8.76±3.29)μmol/L,低于对照组,ALB、A/G分别为(43.49±5.24)g/L、(0.92±0.2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IL-10、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为(12.28±3.35)pg/ml,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为(331.16±26.83)pg/m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棕榈酸酰基转移酶抑制剂联合葡醛内酯片治疗CMV感染所致肝损伤患儿效果显著,其保肝降酶作用、Th1/Th2免疫调节作用优于单用葡醛内酯,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基转移抑制剂 葡醛内酯片 巨细胞病毒 肝损伤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神经纤毛蛋白-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网膜素-1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青虹 王绪麟 +5 位作者 杨璐 夏荣江 曾晶 孙传衍 许有春 陈绵平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3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神经纤毛蛋白-1(NRP-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网膜素-1(Omentin-1)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5例(乳腺癌组)。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神经纤毛蛋白-1(NRP-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网膜素-1(Omentin-1)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5例(乳腺癌组)。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健康组)。检测各组血清sNRP-1、CPT1A、Omentin-1水平。随访2年,详细记录患者的预后状况,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乳腺癌组血清sNRP-1、CPT1A显著高于健康组,Omentin-1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血清sNRP-1、CPT1A、Omentin-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组血清sNRP-1、CPT1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Omentin-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期、血清sNRP-1和CPT1A升高、血清Omentin-1降低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NRP-1、CPT1A、Omentin-1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不良有关,肿瘤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期、血清sNRP-1和CPT1A升高、血清Omentin-1降低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联合检测血清sNRP-1、CPT1A、Omentin-1对判断患者的生存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神经纤毛蛋白-1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网膜素-1 乳腺癌
下载PDF
ZDHHC20对m5C阅读器YBX1的棕榈酰化修饰通过调节mRNA m5C甲基化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17
作者 罗城 蒙长远 +2 位作者 夏术森 黄珊 彭洪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棕榈酰基转移酶20(ZDHHC20)通过棕榈酰化修饰调节5-甲基胞嘧啶(m5C)阅读器Y-框结合蛋白1(YBX1)蛋白稳定性,并提高mRNA m5C修饰水平参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ZDHHC20 mRNA和蛋白在CRC... 目的:探讨棕榈酰基转移酶20(ZDHHC20)通过棕榈酰化修饰调节5-甲基胞嘧啶(m5C)阅读器Y-框结合蛋白1(YBX1)蛋白稳定性,并提高mRNA m5C修饰水平参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ZDHHC20 mRNA和蛋白在CRC组织中的表达及ZDHHC20表达水平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RT-qPCR检测CRC细胞中ZDHHC20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ZDHHC20对CRC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用于检测ZDHHC20对细胞侵袭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ZDHHC20与YBX1的相关性及YBX1蛋白的棕榈酰化修饰位点。酰基生物素交换法(ABE)富集棕榈酰化蛋白,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RC细胞中YBX1的棕榈酰化修饰。过表达ZDHHC20检测YBX1的棕榈酰化修饰水平,并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2-BP和放线菌酮处理后YBX1蛋白的稳定性,CCK-8和Transwell法检测YBX1对CR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LC-MS法检测YBX1对CRC细胞中m5C修饰水平的影响。结果:ZDHHC20 mRNA和蛋白在CR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P<0.05),且ZDHHC20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过表达ZDHHC20可促进CRC细胞增殖和侵袭(P<0.05)。ZDHHC20与YBX1表达水平正相关(P<0.05),且YBX1上存在多个潜在棕榈酰化修饰位点。YBX1是棕榈酰化修饰蛋白,ZDHHC20可提高YBX1蛋白棕榈酰化修饰水平及YBX1蛋白稳定性(P<0.05)。YBX1可促进CRC细胞增殖和侵袭,并提高CRC细胞的m5C修饰水平(P<0.05)。结论:ZDHHC20可通过棕榈酰化修饰增强YBX1蛋白稳定性,提高mRNA m5C修饰水平并促进CRC细胞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5-甲基胞嘧啶 Y-框结合蛋白1 棕榈酰基转移酶20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蛋白质棕榈酰化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18
作者 刘文颖 王舒衡 贾建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40-2356,共17页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ing)蛋白酰基转移酶(以下简称ZDHHC酶)在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棕榈酰化失调则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病因。本文综述了ZDHHC酶在神经系统中不同脑区和细胞类型的表达及功能差异,探讨了蛋白质棕榈酰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新兴作用。研究表明,ZDHHC酶在蛋白质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细胞类型依赖性。这种异质性可能是调节神经元功能和突触传递的关键机制之一。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病理蛋白(如淀粉样蛋白和亨廷顿蛋白)及其相关蛋白(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位点切割酶1)都可以被棕榈酰化。异常的棕榈酰化可能通过影响这些蛋白质的稳态,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通过调节这些病理蛋白的棕榈酰化状态,可能抑制其异常聚集及随之而来的神经毒性反应,进而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然而,当前的棕榈酰化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限制,特别是在量化方面尚未有简便的方法。现有的棕榈酰化检测方法主要基于棕榈酸和半胱氨酸的标记和分析,但这些方法通常复杂且成本较高。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导致棕榈酰蛋白质组的结果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挑战性。深入理解棕榈酰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揭示其致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化 阿尔茨海默病 棕榈酰基转移酶 酰基生物素交换
下载PDF
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罗清琼 沈凌云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11期164-169,共6页
棕榈酰化修饰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脂质修饰形式,是细胞维持胞内平衡和对细胞外刺激做出充分应答的重要分子机制,在调控蛋白质的稳定性和膜运输、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发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蛋白质棕榈酰化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靶向棕榈... 棕榈酰化修饰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脂质修饰形式,是细胞维持胞内平衡和对细胞外刺激做出充分应答的重要分子机制,在调控蛋白质的稳定性和膜运输、亚细胞定位及功能发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蛋白质棕榈酰化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靶向棕榈酰化修饰调控或可成为一种潜在的疾病治疗新策略。本文对近年来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在肿瘤、炎症性疾病、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了解蛋白棕榈酰化的生理病理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化 棕榈酰化 脂质修饰 棕榈酰基转移酶
下载PDF
脂肪酸代谢酶在坏死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铭益 王兴鹏 +2 位作者 吴恺 曾悦 黄晓曦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1-302,311,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脂肪酸代谢及转移酶(SCD-1、CPT-Ⅰ和CD36)在坏死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P)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高脂血症大鼠产生坏死型HLP大鼠模型。制模后第6、12、24h分别处死大... 目的:动态观察脂肪酸代谢及转移酶(SCD-1、CPT-Ⅰ和CD36)在坏死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P)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高脂血症大鼠产生坏死型HLP大鼠模型。制模后第6、12、24h分别处死大鼠,每组6只大鼠。对照组仅建立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测定血清淀粉酶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炎症程度。RT-PCR检测肝脏组织SCD-1、CPT-Ⅰ和CD36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SCD-1蛋白表达。结果:HL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病理学评分示HLP组大鼠急性胰腺炎程度加重。RT-PCR和免疫组化分析示HLP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CD-1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RT-PCR检测示HLP组大鼠肝脏组织中CPT-Ⅰ和CD36mRNA表达略高于对照组。结论:HLP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及转移酶异常表达,加重了肝脏组织细胞内外的脂质代谢紊乱,是加重坏死型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P) 硬脂酰辅A去饱和-1(SCD-1)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PT—Ⅰ) 脂肪酸转移CD36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