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官天培 胡婧 +3 位作者 罗贵平 李奎 宋跃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7,共6页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d、12~14d、14~16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孵化 育雏 巢址选择 四川
下载PDF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江燕琼 唐思贤 +1 位作者 丁志锋 胡慧建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2,共4页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羽色多态型 身体量度 种群数量
下载PDF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黄进文 赵世烨 +4 位作者 林宜舟 杨磊 陈远忠 唐思贤 胡慧建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8-294,共7页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羽色多态现象 易卵易雏 雏鸟生长
下载PDF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的冬季家域对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世烨 黄进文 +3 位作者 孟莉 田园 唐思贤 胡慧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3-546,共4页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于2008年11月14日至12月24日,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利用GPS存取地理坐标点信息,对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公平保护站黑、棕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家域进行对比研究,所得数据利用Arcview3.2和SPSS... 棕背伯劳Lanius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于2008年11月14日至12月24日,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利用GPS存取地理坐标点信息,对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公平保护站黑、棕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家域进行对比研究,所得数据利用Arcview3.2和SPSS13.0软件技术分析,以探讨不同色型间在家域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1)黑、棕两种色型棕背伯劳家域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270.96m^2±1807.72m^2、13425.83m^2±3038.82m^2,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被调查个体的家域形状均不规则,相邻家域间的重叠幅度均<1%;(3)不同色型棕背伯劳日平均活动时间区间和时间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据此认为,棕背伯劳两种色型在家域行为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羽色多态 家域 广东海丰
下载PDF
云南省发现白化棕背伯劳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力生 吴竹刚 胡建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07,共1页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白化 云南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雏鸟生长和出飞后行为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胡婧 官天培 +1 位作者 周材权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4,共3页
2005年3-5月对南充地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出飞之后的行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育雏期12~13d,观察21雏成活18只,成活率为85.7%。体重、体长和其他形态特征的生长都适用... 2005年3-5月对南充地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出飞之后的行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育雏期12~13d,观察21雏成活18只,成活率为85.7%。体重、体长和其他形态特征的生长都适用于Logistic方程拟合。出飞后笼养雏鸟的“理翅羽”和“一侧翅下展,同时同侧脚下伸”行为频率最高,分别为18.81%和1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雏鸟 生长发育 行为发育
下载PDF
不同色型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巢址选择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世烨 唐思贤 +1 位作者 丁志锋 胡慧建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5期154-158,共5页
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2)对59巢15个巢址因子进... 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2)对59巢15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个主成分的影响(5个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但差异不显著,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型 棕背伯劳 巢址选择 海丰
下载PDF
棕背伯劳繁殖期领域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鲁长虎 宋惠东 +1 位作者 杨广涛 王春 《野生动物》 1996年第2期10-12,共3页
棕背伯劳在繁殖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本文从鸣叫、飞行、栖位占据、领域面积变化和种间关系等5个方面阐述了棕背伯劳的领域性,并讨论了繁殖期各阶段领域性的变化。首次提出了领域栖位和非领域栖位的概念与划分,并明确了领域鸣... 棕背伯劳在繁殖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本文从鸣叫、飞行、栖位占据、领域面积变化和种间关系等5个方面阐述了棕背伯劳的领域性,并讨论了繁殖期各阶段领域性的变化。首次提出了领域栖位和非领域栖位的概念与划分,并明确了领域鸣叫和领域飞行等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繁殖期 领域性
下载PDF
棕背伯劳雏鸟鸣声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婧 官天培 +1 位作者 周材权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5日龄到14.5日龄的鸣叫进行了录制.声谱分析结果显示:棕背伯劳的鸣声发育分为两个阶段,4.5日龄到7.5日龄雏鸟的鸣叫均由单音节组成,单独成句.8.5日龄到14.5日龄的雏鸟声普除...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5日龄到14.5日龄的鸣叫进行了录制.声谱分析结果显示:棕背伯劳的鸣声发育分为两个阶段,4.5日龄到7.5日龄雏鸟的鸣叫均由单音节组成,单独成句.8.5日龄到14.5日龄的雏鸟声普除了单音节外,还出现了双音节、多音节组成的语句.14.5日雏鸟的鸣叫声组成接近成体的威胁鸣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鸣声 发育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育雏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官天培 胡婧 +1 位作者 周昭敏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67-169,共3页
2005年4-6月,对四川南充市市郊的3个样地,共11个棕背伯劳巢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观察,重点观察其中4个巢,其它巢为补充观察.结果显示:育雏期15±1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a,b,c3种,育雏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以模式c,模式b,模式a所占比... 2005年4-6月,对四川南充市市郊的3个样地,共11个棕背伯劳巢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观察,重点观察其中4个巢,其它巢为补充观察.结果显示:育雏期15±1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a,b,c3种,育雏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以模式c,模式b,模式a所占比重最大.雌鸟在3个育雏时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时和16∶00-17∶00时.喂食高峰在育雏前期和育雏中期都出现在10∶00-12∶00时和14∶00-16∶0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育雏 喂食 节律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鲁长虎 常家传 《野生动物》 1993年第4期19-21,共3页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南部广泛分布,数量较大。其生态研究较少,我们于1991年3月至8月在安徽省女山湖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繁殖
下载PDF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靳晓娜 郭延蜀 +1 位作者 宁继祖 薛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7-920,共4页
2008年3~8月,对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30次棕背伯劳的鸣声。根据对其行为和鸣声波谱图、语谱图特点的分析,繁殖期棕背伯劳的鸣声可分为:占区、驱逐、求偶、幼鸟乞食、召唤和应答6种叫声,... 2008年3~8月,对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30次棕背伯劳的鸣声。根据对其行为和鸣声波谱图、语谱图特点的分析,繁殖期棕背伯劳的鸣声可分为:占区、驱逐、求偶、幼鸟乞食、召唤和应答6种叫声,对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繁殖期 鸣声
下载PDF
棕背伯劳夏季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辜永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1期26-28,共3页
本文报导了棕背伯劳夏季的栖息环境、活动习性、繁殖及食物组成。棕背伯劳捕食的主要对象是危害农林业的害虫,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虫害的发生,是一种有益的鸟类。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生态 夏季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食性定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刚云 《怀化学院学报》 1992年第5期97-102,共2页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隶属于鸟纲,伯劳科,伯劳属。喙强而锐利,不似一般鸣禽而尖端钩曲如猛禽状,体长约28厘米许。头颈和上背呈珠灰色,向后至腰部渐转棕黄。头侧有黑色贯眼纹,翼及尾羽亦大多黑色。常活动于草坡疏树或农田村舍附近,广...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隶属于鸟纲,伯劳科,伯劳属。喙强而锐利,不似一般鸣禽而尖端钩曲如猛禽状,体长约28厘米许。头颈和上背呈珠灰色,向后至腰部渐转棕黄。头侧有黑色贯眼纹,翼及尾羽亦大多黑色。常活动于草坡疏树或农田村舍附近,广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鉴于棕背伯劳的食性分析,至目前为止未见报导,笔者于近两年时间对棕背伯劳的食性定性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现将结果报导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定性分析 胃内容物 食物 贯眼纹 有益系数 伯劳 端钩 肉食性 昆虫纲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淋波 高依敏 +4 位作者 李鹏 刘武华 黄杰 刘梦瑶 杨承忠 《江西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38-40,共3页
综述棕背伯劳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棕背伯劳色型分类存在的问题及色型多态现象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综述了棕背伯劳的食性和繁殖行为。
关键词 棕背伯劳 色型多态 食性 繁殖行为
下载PDF
居民小区里的棕背伯劳
16
作者 张斌 《自然与科技》 2011年第2期2-3,共2页
棕背伯劳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常见的小鸟。它们全长仅有25厘米,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呜禽。可它们却是呜禽中名副其实的猛禽。它们性情凶猛,以捕食蛙、蜥蜴、老鼠、鸟类、昆虫为食,甚至能袭击或捕杀大过自己的鸟... 棕背伯劳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常见的小鸟。它们全长仅有25厘米,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呜禽。可它们却是呜禽中名副其实的猛禽。它们性情凶猛,以捕食蛙、蜥蜴、老鼠、鸟类、昆虫为食,甚至能袭击或捕杀大过自己的鸟,如鹧鸪、斑鸠之类,就连体型较小的鹰也常被它们追逐。它们的外形非常威猛,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居民小区 雀形目 猛禽 鸟类 捕食 蜥蜴 老鼠
下载PDF
棕背伯劳及其饲养
17
作者 沈夏淦 《花卉》 2004年第7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棕背伯劳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饲养管理 鸟类
下载PDF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与MC1R基因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刚 李恩 +4 位作者 赵世烨 江燕琼 王莎莎 唐思贤 胡慧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8-694,共7页
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1receptor,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 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1receptor,MC1R)基因是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鸟类羽色的变异与MC1R基因的变异有密切关系。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存在羽色多态现象,有棕色型、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的分化。为了探究MC1R基因与棕背伯劳色型分化的关系,本研究对分布于广东省的3种色型共计11只棕背伯劳的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和氨基酸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11个实验个体的MC1R基因序列共有4种单倍型,其中黑色型和黑色白边型共享单倍型H3。(2)3种色型棕背伯劳MC1R基因编码区的第34–931位的899个碱基中共有47个碱基变异位点,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这些变异位点与黑色表型无对应关系。(3)黑色型与黑色白边型个体基因型在第268–303位编码区出现了36个碱基的缺失,对应着12个氨基酸的缺失,该缺失与黑色表型相对应。因此推测棕背伯劳的黑化与MC1R基因碱基片段的缺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羽色多态 MC1R基因
原文传递
凶猛的棕背伯劳
19
作者 姜雅风 《大自然》 2011年第2期31-33,共3页
棕背伯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国外分布于印度、伊朗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主要特征是头顶和颈背部灰色;背、腰和体侧棕色;颏、喉、胸及腹部中心部位白色;
关键词 棕背伯劳 长江流域 东南亚
原文传递
棕背伯劳色型之谜
20
作者 丁志锋 胡慧建 丁平 《大自然》 2010年第4期32-33,共2页
提起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凶猛的形象:上喙先端钩曲如鹰嘴,爪强健有力。它目光敏锐,善于俯冲而下捕捉地面上的蛙类、蜥蜴类、鼠类、蝗虫类,甚至正在飞行的蜻蜓、小鸟等。虽然伯劳性情凶悍.叫声粗哑刺耳,但古... 提起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凶猛的形象:上喙先端钩曲如鹰嘴,爪强健有力。它目光敏锐,善于俯冲而下捕捉地面上的蛙类、蜥蜴类、鼠类、蝗虫类,甚至正在飞行的蜻蜓、小鸟等。虽然伯劳性情凶悍.叫声粗哑刺耳,但古人却在它身上寄托了温柔和期许的情感,如南朝民歌《西洲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色型 蜥蜴类 鼠类 蜻蜓 叫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