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黑锦蛇鳞片特征、脂肪酸和肌肉单糖分析
1
作者 黄笑然 杨文建 +4 位作者 万祥旭 周思宇 周宝丽 孟鑫 金志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41-144,150,共5页
为鉴定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鳞片特征,测定蛇油中脂肪酸和肌肉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蛇油和肌肉多糖,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甲酯化的蛇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同时,多糖经水解和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法... 为鉴定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鳞片特征,测定蛇油中脂肪酸和肌肉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蛇油和肌肉多糖,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甲酯化的蛇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同时,多糖经水解和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肌肉中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2.02,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脂肪酸相对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油酸(34.200%)、棕榈酸(22.600%)、亚油酸(22.200%)、硬脂酸(5.280%)。肌肉多糖中单糖主要有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2种,其中葡萄糖占比69.13%,葡萄糖醛酸占比1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 鳞片 脂肪酸 单糖
下载PDF
棕黑锦蛇赤峰亚种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_s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超文 马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22,共3页
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研究了棕黑锦蛇赤峰亚种的染色体,结果表明,该物种的2n=36,由8对大型的和10对微小的染色体组成,AF=50。No.4为性染色体(ZW型);所有大型染色体均显示端粒深染C带,但仅No.2、3、5和Z... 以骨髓细胞为材料研究了棕黑锦蛇赤峰亚种的染色体,结果表明,该物种的2n=36,由8对大型的和10对微小的染色体组成,AF=50。No.4为性染色体(ZW型);所有大型染色体均显示端粒深染C带,但仅No.2、3、5和Z染色体显示着丝粒浅染C带。W染色体为整条C带阳性;该物种一对NOR分布于微小染色体。锦蛇属核型可能经历过染色体间的着丝粒融合的罗伯逊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组型 C带 AG-NORS 棕黑锦蛇
下载PDF
湖北省爬行类新记录--棕黑腹链蛇 被引量:3
3
作者 戴宗兴 王美芳 +3 位作者 李兵 刘家武 吴法清 刘绪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棕黑腹链蛇 新记录 湖北省
下载PDF
人工养殖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螨的治疗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冰 陶思源 +3 位作者 王珊珊 薛伯强 李丕鹏 陆宇燕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为探索养殖条件下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虫——螨的有效治疗途径,选用了高锰酸钾、中药液和印楝素乳液对螨虫进行浸浴处理。结果表明:可将螨虫的死亡进程划分为假死、准死和死亡3个阶段;单个螨虫死亡时间顺序是印楝素<高锰酸钾溶液<中... 为探索养殖条件下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虫——螨的有效治疗途径,选用了高锰酸钾、中药液和印楝素乳液对螨虫进行浸浴处理。结果表明:可将螨虫的死亡进程划分为假死、准死和死亡3个阶段;单个螨虫死亡时间顺序是印楝素<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液<自来水;对大量螨虫群体进行浸浴发现,螨虫有聚团漂浮水面的现象,且幼虫处于虫团的表面,印楝素杀虫时间明显快于中药液,而且大群体存活时间长于小群体、幼虫存活时间长于成虫。在浸浴后的蛇体表涂抹凡士林会更好的灭螨,处理3次后即可基本治愈。试验表明,中药煎剂对蛇类螨虫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能较安全的驱除蛇体表寄生虫;印楝素对棕黑锦蛇体表寄生螨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为人工养殖的蛇类防治螨虫寄生拓宽了用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寄生螨 高锰酸钾 中药液 印楝素
下载PDF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Strauch)生态初步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正彦 周玉峰 《四川动物》 CSCD 2004年第3期188-190,共3页
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是东北最大形的蛇类 ,本文结合野外考察工作和室内饲养观察 ,着重介绍了其栖息地、繁殖习性、摄食行为等生态问题。
关键词 棕黑锦蛇 摄食 繁殖 生态习性
下载PDF
山东省昆嵛山的棕黑锦蛇非模亚种 被引量:3
6
作者 陆宇燕 黄清荣 +1 位作者 常林瑞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3期188-188,共1页
关键词 棕黑锦蛇非模亚种 昆嵛山 山东
下载PDF
棕黑锦蛇(E.schrenchi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彦华 高欣 李淑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7-81,共5页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棕黑锦蛇消化道的嗜银细胞.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分布曲线大体呈倒“V”字型,其中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幽门分布密度最高,以后各部分布密度依次降低.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 本文应用Grimelius法观察了棕黑锦蛇消化道的嗜银细胞.结果显示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其分布曲线大体呈倒“V”字型,其中食管分布密度最低,幽门分布密度最高,以后各部分布密度依次降低.嗜银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和上皮细胞基部.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其中锥体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腔或固有膜,梭形嗜银细胞两端都有突起,分别伸向肠腔和固有膜.通过形态学观察认为嗜银细胞兼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三种作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银细胞 形态学观察 棕黑锦蛇 消化道 分布密度 分布曲线 粘膜上皮 细胞分布 上皮细胞 细胞形态 细胞突起 作用途径 椭圆形 内分泌 旁分泌 体形 梭形 食管 幽门
下载PDF
樟树叶棕黑色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蒋益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Duncan法检验,确立了樟树叶棕黑色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其提取率。结果表明,用1∶150(g/ml)的pH13.0 NaOH溶液,在100℃恒温浸提45min,提取效率较好;该法提取率为72.2%。
关键词 樟树 棕黑色色素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下载PDF
棕黑锦蛇卵的孵化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玉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7-38,52,共3页
从1975-1990年,观察了棕黑锦蛇卵在室内的孵化。共获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棕黑锦蛇51条,其中雌蛇26条。收集卵83枚,在室温下孵化,孵化期为45-62天。仔蛇第一次蜕皮后即可饮水捕食。投饲乳鼠(每只重... 从1975-1990年,观察了棕黑锦蛇卵在室内的孵化。共获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棕黑锦蛇51条,其中雌蛇26条。收集卵83枚,在室温下孵化,孵化期为45-62天。仔蛇第一次蜕皮后即可饮水捕食。投饲乳鼠(每只重2.5-3.5克)咬住猎物不松口,并缠绕挤压,然后寻其头部吞食,如食物丰富,仔蛇易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类 孵化 棕黑锦蛇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棕黑锦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建丽 刘思宇 +1 位作者 刘艳爽 曹明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80-85,共6页
为对棕黑锦蛇的人工养殖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pH(5.0、5.4、5.8、 6.2 、6.6、7.0、7.4、7.8、8.2、8.6、9.0、9.4、9.8、10.2、10.6)和温度(23℃、26℃、29℃、32℃、35℃、38℃、41℃、44℃、47℃、50℃、53℃、56... 为对棕黑锦蛇的人工养殖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pH(5.0、5.4、5.8、 6.2 、6.6、7.0、7.4、7.8、8.2、8.6、9.0、9.4、9.8、10.2、10.6)和温度(23℃、26℃、29℃、32℃、35℃、38℃、41℃、44℃、47℃、50℃、53℃、56℃)对棕黑锦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棕黑锦蛇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脏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适pH分别是6.6、6.2、6.6、6.6、7.0和5.8,蛋白酶活力的最适pH分别是9.8、6.6、9.0、8.6、5.8和10.2,脂肪酶活力的最适pH分别是6.2、5.4、5.8、6.6、7.4和5.8。棕黑锦蛇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脏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分别是32℃、35℃、35℃、35℃、38℃和29℃;蛋白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分别是38℃、41℃、38℃、44℃、47℃和53℃;脂肪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分别是38℃、47℃、38℃、35℃、41℃和44℃。在最适pH和温度条件下,棕黑锦蛇消化系统6个组织中淀粉酶活力胰脏>食道>肝脏>胃>小肠>大肠,且差异显著( P<0.05);蛋白酶活力小肠>肝脏>胰脏>食道>胃>大肠,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胰脏>肝脏>小肠>胃>食道>大肠,且差异显著(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酶学分析 最适温度 最适PH 消化酶 酶活力
下载PDF
棕黑锦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解剖 被引量:9
11
作者 邵帅 李丕鹏 +3 位作者 陆宇燕 谢冰楠 周正彦 王勇 《蛇志》 2009年第4期263-267,共5页
目的解剖观察东北体型最大的棕黑锦蛇,了解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及特点。方法采自辽宁东部丹东市和桓仁县棕黑锦蛇共6条,其中雌性3条,雄性3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后,沿腹面正中线部位将皮肤从泄殖孔剪至颏部,对消化和呼吸... 目的解剖观察东北体型最大的棕黑锦蛇,了解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及特点。方法采自辽宁东部丹东市和桓仁县棕黑锦蛇共6条,其中雌性3条,雄性3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后,沿腹面正中线部位将皮肤从泄殖孔剪至颏部,对消化和呼吸系统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蛇类相似,但也有其特点:上颌的两侧左右各有两排细小的牙齿,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呼吸系统主要由气管和肺构成。气管位于食管腹面,末端连接正常的右肺,末端一侧则连接着退化的左肺。右肺长囊状,明显分为呼吸部和气囊部。左肺很小,呈卵圆形囊状。结论由于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各蛇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表现形态结构方面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解剖
下载PDF
樟树落叶棕黑色色素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春台 刘学群 +1 位作者 林滢 郝丽红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4-47,共4页
从樟树落叶中提取得到的棕黑色色素在pH4.0~8.0的水溶液中对光、热稳定;在pH3.5以下易于析出;pH高于6.5的溶液呈橙红色;pH低于6.2为橙黄色.这种棕黑色色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巨大芽孢... 从樟树落叶中提取得到的棕黑色色素在pH4.0~8.0的水溶液中对光、热稳定;在pH3.5以下易于析出;pH高于6.5的溶液呈橙红色;pH低于6.2为橙黄色.这种棕黑色色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及毛霉等6种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浓度(MIC50)为100~4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叶片 棕黑 色素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帅 谢冰楠 《科技资讯》 2012年第7期234-234,共1页
本文主要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棕黑锦蛇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消化道管壁具有典型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肝细胞单层,胞质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胰腺泡... 本文主要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棕黑锦蛇消化系统及部分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主要结果如下: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消化道管壁具有典型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四层,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肝细胞单层,胞质有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胰腺泡由腺细胞和泡心细胞组成,胰岛不发达;胸腺组织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甲状腺滤泡因功能状态不同而有形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器官 组织结构
下载PDF
棕黑腐质霉(Humicola fuscoatra)导致真菌性腹膜炎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澎 谢秀丽 +4 位作者 王贺 窦红涛 孙宏莉 王辉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报道1例由棕黑腐质霉属(Humicola fuscoatra)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自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腐质霉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棕黑腐质霉导致的人类感染罕见。现对棕黑腐质霉的真菌学特点进行研究,并进行分子测序。体外药物敏感... 报道1例由棕黑腐质霉属(Humicola fuscoatra)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自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腐质霉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棕黑腐质霉导致的人类感染罕见。现对棕黑腐质霉的真菌学特点进行研究,并进行分子测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伊曲康唑的MIC为0.008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16μg/mL,两性霉素B的MIC为1.5μg/mL。患者拔除腹透管,改行血液透析。口服伊曲康唑0.1 g/12 h,28 d后病情明显改善,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腐质霉 真菌性腹膜炎 真菌感染
下载PDF
棕黑锦蛇的研究概况及保护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玉如 汪志如 +1 位作者 涂翔宇 吕霞 《蛇志》 2011年第2期122-125,共4页
本文对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进行分类学等研究,棕黑锦蛇被认为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e s.schrenckii)和赤峰亚种(Elaphe s.anomala),但也有学者将后者提升为种,即赤峰锦蛇(Elapheanomala)。有关该种分类问题,仍需要进一步... 本文对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进行分类学等研究,棕黑锦蛇被认为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e s.schrenckii)和赤峰亚种(Elaphe s.anomala),但也有学者将后者提升为种,即赤峰锦蛇(Elapheanomala)。有关该种分类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作为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体形最大的蛇种,棕黑锦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研究极为有限,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过度利用导致野外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建议加强棕黑锦蛇生态学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分类 生态 人工养殖
下载PDF
棕黑锦蛇雌雄个体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16
作者 杨春文 徐靖博 +2 位作者 张广臣 金建丽 田新民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4-236,共3页
为了给棕黑锦蛇的人工养殖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依据,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棕黑锦蛇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雌、雄个体分别分离出21条、22条谱带。在电泳迁移率为0.014,0.036,0.... 为了给棕黑锦蛇的人工养殖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的生理生化指标依据,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对棕黑锦蛇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雌、雄个体分别分离出21条、22条谱带。在电泳迁移率为0.014,0.036,0.072,0.093,0.112,0.141,0.164,0.202,0.256,0.276,0.302,0.334,0.379,0.425,0.483,0.569,0.615,0.689,0.744,0.773,0.826位置处的21条谱带为雌雄个体共有,在电泳迁移率为0.354位置处的谱带为雄性个体所特有,雌性个体在电泳迁移率为0.112位置处的谱带明显比雄性的颜色深、活性强。雌雄个体血清蛋白谱带的数量、分布和血清蛋白活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血清蛋白 电泳迁移率 雌雄个体
下载PDF
棕黑疣螈种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及大围山疣螈新种描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桃艳 饶定齐 +2 位作者 刘宁 李飚 袁思棋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89,共5页
采用贝叶斯法对棕黑疣螈种组1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ND2基因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该种组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2)红瘰疣螈不是棕黑疣螈的同物异名,支持红瘰疣螈物种地位的有效性;(3)采自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大围山的2个标本与红... 采用贝叶斯法对棕黑疣螈种组1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ND2基因重建了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该种组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2)红瘰疣螈不是棕黑疣螈的同物异名,支持红瘰疣螈物种地位的有效性;(3)采自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大围山的2个标本与红瘰疣螈亲缘关系较近,并构成姐妹群,其种间遗传距离已达到种级水平。其地理居群物种为一未描述新种,定名为大围山疣螈。新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前肢长于后肢或后肢略长;头部和前后臂为棕黑色,颞部和指、趾端为棕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疣螈种组 系统发育 大围山疣螈 红瘰疣螈 新种
下载PDF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肾脏病变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宏珠 程建鑫 +2 位作者 张冰 李丕鹏 陆宇燕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提高人工养蛇的成活率,对实验室饲养的棕黑锦蛇进行初步健康检查。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部分蛇患有肾脏疾病,病变肾脏可分为两类: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组织学观察,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病变肾脏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而... 为提高人工养蛇的成活率,对实验室饲养的棕黑锦蛇进行初步健康检查。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部分蛇患有肾脏疾病,病变肾脏可分为两类:肾脏水肿和肾脏坏死。组织学观察,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类似哺乳动物病变肾脏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而这两种病变均为肾衰竭的前期表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棕黑锦蛇肾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损伤,导致了其生活状态不佳,而引起疾患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肾脏 肾小球硬化 肾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棕黑锦蛇雌雄个体不同器官/组织同工酶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易诚 杨春文 +2 位作者 金建丽 刘思宇 陈佳丽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8-221,共4页
为了研究棕黑锦蛇雌雄个体不同器官/组织同工酶,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棕黑锦蛇心脏、肝脏、肾脏、肌肉、大脑、肺脏、睾丸7种器官/组织(雌性6种)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进行分离... 为了研究棕黑锦蛇雌雄个体不同器官/组织同工酶,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棕黑锦蛇心脏、肝脏、肾脏、肌肉、大脑、肺脏、睾丸7种器官/组织(雌性6种)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棕黑锦蛇不同组织中共分离出LDH1~LDH5、电泳迁移率为0.129~0.291的5条谱带,共分离出SOD1~SOD13、电泳迁移率为0.093~0.954的13条谱带,共分离出EST1~EST9、电泳迁移率为0.121~0.595的9条谱带。各种器官/组织中,心脏中LDH同工酶活力最强,肝脏中SOD同工酶活力最强,肾脏中EST同工酶活力最强。棕黑锦蛇雌雄个体之间及同一个体、不同器官/组织之间同工酶谱带分布和酶的活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乳酸脱氢酶(LDH)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酯酶(EST) 同工酶
下载PDF
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和Ag-NORs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玉茹 周正彦 李丕鹏 《野生动物》 201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 初步研究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核型及Ag-NORs特征,并与已经报道的安徽产赤峰锦蛇有关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山地区的棕黑锦蛇染色体2n=36,由8对大型染色体和10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可分为A、B和C3组,性染色体属于ZZ/ZW型,Ag-NORs也都位于1对微小染色体上。棕黑锦蛇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值上与赤峰锦蛇有差异,染色体其他特征,包括数目、形态、染色体类型等,在2蛇之间基本一致。锦蛇属染色体属名变化较大,但多数种类2n=36。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染色体数目相同,且仅在第8对和W染色体上有差异,由于核型存在地理多态性,单纯依据上述差异尚不能为这2种蛇的分类提供充足的证据。今后,除继续对不同地理分布的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外,对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的分类问题还需要从整合分类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 赤峰锦蛇 核型 分类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