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杨伟铭 曹学伟 赵彩琼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 目的探讨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髋关节镜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断为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6岁,平均(32.8±10.8)岁。30例患者在髋关节镜下行盂唇修复术、髂前下棘成形术及股骨成形术。术前利用X线片、三维CT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复查CT了解减压情况。选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日常活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HOS-ADL),体育运动专用髋关节评分(hip outcome score-sports specific subscale,HOS-SSS)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随访(10.2±5.6)个月。CT提示该组患者均为髂前下棘Ⅱ型增生。患者术前HOS-ADL、HOS-SSS、mHHs评分分别为(50.8±8.3)分、(42.6±10.5)分、(60.5±13.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6.3±9.6)分、(83.8±8.5)分、(85.6±10.2)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术前VAS评分为(5.4±3.5)分,术后6个月时为(1.6±0.8)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结论利用髋关节镜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能对髂前下棘充分减压并可有效缓解症状,其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髂前下 髂前下撞击 盂唇损伤 股骨髋臼撞击
下载PDF
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治疗髂前下棘撞击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辉 李强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SSI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工作和髋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髂前下棘撞击并进行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的15例患者,患者髋关节功能利用iHO...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在SSI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其为临床工作和髋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髂前下棘撞击并进行髋关节镜下棘下减压术的15例患者,患者髋关节功能利用iHOT-33国际髋关节评分表、HOS-ADL评分表和mHHS评分表进行评估,髋关节疼痛利用VAS视觉评分表进行评估,并伴随髋关节活动度、肌力等指标评估;(2)术后对患者的疼痛、关节功能分别在术后2 w、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并以MCID法分析髋关节镜治疗髂前下棘撞击的有效性。结果(1)SSI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髋活动度与屈髋90°内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mHHS评分、HOS-ADL评分、iHOT-33评分与疼痛VAS评分数值的术前、术后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且术后mHHS评分、HOS-ADL评分、iHOT-33评分与疼痛VAS评分变化值分别为41.0、23.0、27.8和2.8,均大于各自的MCID值。结论髋关节镜下行棘下减压术可以有效改善SSI患者的低位髂前下棘撞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髂前下 髋关节撞击 髋关节镜
下载PDF
新型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萌萌 包利 +4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冯飞 侍管 唐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5-1329,共5页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脊柱模型(L_(1)-L6),模拟手术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BacFuse固定组(L_(3/4))、钉棒固定组(L_(3/4))及Topping-off组(L_(3/4)钉棒固定+L_(2/3)BacFuse固定)。搭建山羊腰椎手术模型力学测试系统,采用生物力学机器进行力学加载,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运动模式(4 Nm的力矩),采用视觉追踪系统进行定位捕捉,并完成力学及光学校准,通过计算得出L_(2/3)、L_(3/4)、L_(4/5)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27.27%,70%,38.1%及23.08%(P<0.05);钉棒固定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72.73%,80%,71.43%及73.08%(P<0.05)。②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2/3)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33.33%,25%及23.81%(P<0.05),前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2/3)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50%,44.44%,50%及58.96%(P<0.05);③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4/5)在后伸、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27.3%,17.39%(P<0.05),前屈、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4/5)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38.89%,22.73%及26.09%(P<0.05),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④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2/3)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分别减少37.04%,73.08%,56.67%及38.46%(P<0.05);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4/5)节段椎间活动度在前屈方向上减少20%(P<0.05),后伸、侧屈及旋转未见明显区别;⑤提示BacFuse能够显著减少置入节段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稳定性;相对于钉棒固定,仍然保留有较多的活动度,可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钉棒固定的Topping-off技术,显著减少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突间撑开融合装置 BacFuse 钉棒固定 生物力学 活动度
下载PDF
棘孢木霉与30%霜霉·嘧菌酯协同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畅 李小杰 +6 位作者 张梦丹 陈玉国 苗淑月 邱睿 白静科 尚颐茹 李淑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对尖孢镰刀菌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643 mL/L、2.36×10^(2)cfu/mL,且两者相容性好。除V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4∶6时无增效作用,其他8个混配比例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7∶3时增效比率最高,为1.16,抑菌率为68.3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5∶5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最好,为78.18%,其次为7∶3和1∶9,防效分别为77.27%和72.73%,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因此,可以将0.0643 mL/L 30%霜霉·嘧菌酯和2.36×10^(2)cfu/mL棘孢木霉Tr-0111以5∶5比例混匀复配应用于烟田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30%霜霉·嘧菌酯悬浮剂 孢木霉 复配
下载PDF
36份马棘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静 何玮 +4 位作者 徐远东 刘畅 马慧珍 孙万斌 范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2-551,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处理对马棘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其抗旱生理响应特征,为马棘抗旱种质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重庆地区广泛收集的36份野生马棘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的方式待马棘幼苗生长至第9...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处理对马棘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其抗旱生理响应特征,为马棘抗旱种质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重庆地区广泛收集的36份野生马棘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的方式待马棘幼苗生长至第90天时开始干旱处理,分别在胁迫0 d(对照组CK,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85%)、胁迫7 d(中度干旱,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50%)和胁迫14 d(重度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20%~25%)时测定各处理下马棘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相对含水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利用抗旱系数结合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对马棘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干旱胁迫下,36份马棘种质的生理响应变异丰富,不同种质的抗旱能力差异显著。通过对同一指标的均值比较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而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而呈“凸”字形变化;相对含水量(RWC)随着干旱程度增加而降低。7个检测指标中,POD活性的变异系数最大,而RWC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隶属函数、综合D值和聚类分析可将36份马棘种质的抗旱能力分为抗旱型(8份种质)和敏感型(28份种质)两类。通过对两种类型种质的生理指标分析发现,抗旱型种质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Pro含量高于敏感型种质。【结论】干旱胁迫下36份马棘种质资源的生理响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初步筛选出8份抗旱型马棘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种质资源评价 抗旱性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冠状位T2⁃weighted Dixon成像在棘间韧带退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磊 邹月芬 祁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冠状位T2⁃weighted Dixon成像在下腰痛人群中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8月因下腰痛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60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研...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冠状位T2⁃weighted Dixon成像在下腰痛人群中对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8月因下腰痛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60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研究组依据冠状位T2⁃weighted Dixon序列的脂像和水像把整条棘间韧带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混合型。混合型包括B⁃C、D⁃B、D⁃B⁃C、D⁃C 4个亚型。对照组采用矢状位T1WI/T2WI序列把棘间韧带中间部分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比较两组棘间韧带退变分型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显示,研究组Kappa系数:观察者内部为0.852~0.916,观察者间为0.747~0.753;对照组Kappa系数:观察者内部为0.801~0.823,观察者间为0.689~0.703。两组相匹配的122条棘间韧带分型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C型的发生率为54.1%,明显高于对照组9.0%。新增的混合型在研究组中发生率为46.7%,以B⁃C型和D⁃C型多见。结论:基于磁共振冠状位T2⁃weighted Dixon成像的棘间韧带退变分型方法可靠且可重复,提高了棘间韧带的可识别率和C型的检出率,还可进一步区分混合型及其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间韧带 磁共振成像 水脂分离技术
下载PDF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善星 陈疾忤 《中华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t=1.076,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t=6.116,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t=8.269,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t=9.591,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t=12.700,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t=12.593,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0,P=0.357;t=0.050,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髋臼撞击征 关节囊 关节镜检查 治疗结果 髂前下 棘下撞击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入路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效果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留林 钱丽华 +2 位作者 王君 印慧琴 杨纪实 《交通医学》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1例,按照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为腹腔镜组,26例行经阴道...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1例,按照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经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为腹腔镜组,26例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为阴式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评分以及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90.57±34.51)min,显著长于阴式组的(124.62±20.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POP-Q各指示点测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POP-Q各指示点测量水平较术前升高,腹腔镜组阴道长度(TVL)7.33±0.83 cm,显著高于阴式组的6.90±0.7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71%,显著低于阴式组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韧带固定术 中盆腔器官脱垂 经阴道手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贮藏温度对火棘鲜果采后生理及功效活性成分的影响
9
作者 陈一龙 商桑 +4 位作者 曾顺德 曾小峰 刁源 尹旭敏 高伦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91-96,103,共7页
以重庆彭水野生火棘鲜果为试材,研究贮藏温度对火棘功效活性成分原花青素、黄酮、总酚和VC含量的影响,分析相关抗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苯丙氨酸解氨酶(s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和次生代谢产物... 以重庆彭水野生火棘鲜果为试材,研究贮藏温度对火棘功效活性成分原花青素、黄酮、总酚和VC含量的影响,分析相关抗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苯丙氨酸解氨酶(s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和次生代谢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腐损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3、-1、1、3、5℃贮藏60 d原花青素保持率分别是初始含量的72.97%、65.43%、48.12%、29.76%、21.33%和19.22%;黄酮保持率分别为77.25%、76.27%、72.01%、60.39%、56.96%和35.19%;总酚保持率分别为83.66%、82.61%、62.80%、55.69%、48.51%和43.11%;VC保持率分别为87.17%、86.43%、75.46%、54.83%、36.06%和24.35%;SOD活性保持率分别为81.56%、79.78%、66.32%、27.86%、15.83%和11.25%;PAL活性保持率分别为57.43%、50.05%、42.00%、19.69%、15.62%和14.12%;MDA累积程度与初始含量相比,分别为2.19、2.59、4.51、6.52、7.52倍和8.54倍;腐损率与5℃贮藏60 d相比,分别低88.10%、87.94%、81.09%、54.25%和12.53%。-5、-3℃贮藏与5、3、1、-1℃贮藏相比均可有效保持原有功效成分、降低腐损率、减少MDA累积程度、保持较高SOD和PAL活性,但-5℃和-3℃贮藏差异不显著,-3℃可作为优选贮藏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温度 鲜果 采后生理 功效活性 影响
下载PDF
高温和液氮处理对马棘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彦 姜吉顺 +2 位作者 何玮 刘畅 罗燕 《草学》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马棘为豆科木兰属多年生小灌木,具有较高的饲用及生态价值,但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低,研发提高马棘种子萌发能力的技术措施,将为马棘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本试验以2022年收获的马棘种子为试材,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60℃)、液氮及... 马棘为豆科木兰属多年生小灌木,具有较高的饲用及生态价值,但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低,研发提高马棘种子萌发能力的技术措施,将为马棘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本试验以2022年收获的马棘种子为试材,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60℃)、液氮及其组合预处理,并开展发芽实验。其中,液氮和高温分别设计了4个种子处理时间,液氮处理的时间分别为0.5、1、2、5min;高温(60℃)处理的时间分别为10、30、60、180min;组合处理包括先高温后液氮处理及先液氮后高温处理两种方式;试验处理有自然萌发条件下的对照(CK)、8个单一处理及32个组合处理,共计41个。种子发芽周期结束后计算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平均萌发时间,并利用隶属函数的方法评价不同处理对马棘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马棘种子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为55%,不同时间高温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P>0.05);用液氮处理马棘种子1min后,发芽率可达78.5%,显著高于CK(P<0.05);先高温后液氮组合处理中,高温30min+液氮5min、高温60min+液氮2min两处理发芽率可达80%;先液氮后高温组合处理中,液氮1min+高温60min发芽率最高,可达82.5%,比CK发芽率高27.5%。液氮1min+高温60min处理,能显著提高马棘种子的发芽能力,且该方法处理种子,操作简单,耗时短,生产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处理 液氮处理 种子萌发
下载PDF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11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椎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突与椎板外缘定位 椎弓根技术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分析
12
作者 王根生 李青 +5 位作者 邹胜菊 许冬娣 汪丹 陈早琴 许红玲 高传龙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照组58例予以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1年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表(PFDI-20)、性功能问卷表(PISQ-12)评分、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以及并发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长,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PFDI-20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ISQ-12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提示2组手术前后最具代表性的C点及D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手术前后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Ap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术,手术时间虽然延长,但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性生活更加满意,并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前后壁修补 坐骨筋膜固定缝合术 盆腔器官脱垂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mmu-miR-8114和mmu-miR-3473b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小鼠中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马岩 韩静 +2 位作者 房志远 苏比·泰来提 于晓东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45-152,162,共9页
目的探索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在通过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小鼠过敏反应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体内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收集脾脏单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过敏性小鼠和非过敏小鼠之间mRNAs和miRNAs的差异表达。使用Targetscan和m... 目的探索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在通过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小鼠过敏反应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体内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收集脾脏单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过敏性小鼠和非过敏小鼠之间mRNAs和miRNAs的差异表达。使用Targetscan和miRanda软件预测mRNAs和miRNAs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并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识别核心基因,通过富集分析探讨核心基因的生物学作用。最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关键结果。结果过敏与非过敏小鼠之间存在1642个差异表达的mRNAs。对18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分析,鉴定出60个差异表达的靶标基因,其中在PPI网络中连通度最大的前10个基因被认定为核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核心基因主要参与NF-kappa B信号通路。基于miRNAs与mRNAs之间的负调控作用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发现mmu-miR-8114与Atf3以及mmu-miR-3473b与Myd88具有靶向调控关系,并与NF-kappa 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qRT-PCR验证了mmu-miR-8114和mmu-miR-3473b在过敏小鼠中下调表达,Atf3、Myd88、Socs3在过敏小鼠中上调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NF-kappa B信号通路在过敏小鼠中的活性增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mmu-miR-8114和mmu-miR-3473b通过NF-kappa B信号通路调控导致小鼠过敏反应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球蚴 过敏 微小核糖核酸 NF-kappa B信号通路
下载PDF
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观察
14
作者 张云 蒋翠翠 +2 位作者 杨磊 李亚 赵锦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POP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阴道子宫切除联合SSLF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POP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阴道子宫切除联合SSLF治疗,对照组采用阴道子宫切除联合阴道前或后壁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2组患者术前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各指示点测量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POP-Q各指示点测量值相比,2组患者术后测量值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测量值更低(P<0.05)。术前PFDI-20、PFIQ-7评分2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的26.47%(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LF治疗POP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盆底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脏器脱垂 阴道骶韧带悬吊术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住院时间 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 盆底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对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68例脑电图影响的研究
15
作者 唐宇晖 杨银升 景晓伟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LEV)对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门诊诊断BECTS患儿资料,根据抗癫痫发作药物,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服用奥卡西平(OXC),研究组服用...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LEV)对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门诊诊断BECTS患儿资料,根据抗癫痫发作药物,分为对照组36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服用奥卡西平(OXC),研究组服用左乙拉西坦(LEV)。比较2组癫痫发作控制效果、脑电图痫样放电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BECTS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Z=2.596,P<0.05)。研究组脑电图痫样放电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Z=2.045,P<0.05)。研究组癫痫发作控制效果和脑电图痫样放电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EV可有效控制患儿脑电图痫样放电频率和癫痫发作频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癫痫 中央颞区 左乙拉西坦 脑电图
下载PDF
甘南牦牛棘球蚴病免疫试验
16
作者 邓延平 崔王芳 +11 位作者 后双喜 仇桂红 杜海科 张福亨 杨非 惠阿林 陈文景 仁青卓玛 中拉毛草 李小玲 孙瑞明 拉忠草 《甘肃畜牧兽医》 2024年第3期86-90,95,共6页
本试验旨在进一步加强甘南州牦牛棘球蚴病综合防治工作,为完善甘南州牦牛棘球蚴病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数据,围绕“切断病原循环链”的防控思路,运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品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本地牦牛开展免疫保护试验和安... 本试验旨在进一步加强甘南州牦牛棘球蚴病综合防治工作,为完善甘南州牦牛棘球蚴病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数据,围绕“切断病原循环链”的防控思路,运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制品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本地牦牛开展免疫保护试验和安全性试验,并按照免疫后不同时段对试验动物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分析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及保护效果。结果表明: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甘南牦牛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免疫组在注射疫苗后,不仅对棘球蚴病有一定的抑制和抵抗作用,而且缩短了生长周期、促进了体重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蚴病 免疫 安全性 保护效果
下载PDF
头颈半棘肌间平面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
17
作者 熊瑞昌 张桦 +1 位作者 章扬 胡凯 《中外医疗》 2024年第6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半棘肌间平面(Inter Semispinal Plane,ISP)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3年6—9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行择期颈椎后路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 目的探讨头颈半棘肌间平面(Inter Semispinal Plane,ISP)阻滞对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应激与镇痛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3年6—9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行择期颈椎后路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麻醉诱导前行ISP阻滞,对照组直接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12、24、48 h的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量、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切皮即刻、手术开始后1 h及出室时的心率(Heart Rate,HR)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术后24、48 h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4、12、24 h静息状态VAS评分分别为(6.87±0.90)分、(5.86±1.01)分、(3.23±1.10)分、(2.47±1.2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33±0.95)分、(7.23±1.01)分、(3.97±1.10)分、(3.17±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0、5.255、3.440、4.873,P均<0.05);两组术后48 h的静息状态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与术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研究组切皮即刻、手术开始后1 h及出室时的HR与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24、48 h的血清IL-6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ISP阻滞可安全用于颈椎后路手术老年患者,能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并能提供充分的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半肌间平面阻滞 颈椎后路手术 镇痛 应激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一例报告
18
作者 刘焱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本文报告一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成功治疗腰椎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病例。SCM与O... 本文报告一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成功治疗腰椎双棘突畸形伴脊髓纵裂畸形(split cord malformation,SCM)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病例。SCM与OVCF合并的情况在临床上相对罕见,针对这种情况的临床治疗指南并不多。对于SCM患者,尤其是当患者同时遭受OVCF时,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复杂性增加,需避免加剧脊髓损伤或引起新的骨折。本报告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过程,探讨了PVP在此类复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突畸形伴脊髓纵裂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温度和17α-甲基睾酮、来曲唑对棘胸蛙雄性化研究
19
作者 李娟 张廖瑞林 +4 位作者 周洁 侯金亮 李鸿 黄艳飞 向建国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5期1-7,10,共8页
棘胸蛙雄性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个体,全雄育种技术已成为棘胸蛙养殖业的迫切需要。以5400尾出膜7 d(开口摄食)的棘胸蛙蝌蚪为试验对象,在21℃(TNR)、24℃(TNR)、27℃(TNR)三个水温条件下,探讨来曲唑(LZ)、17α-甲基睾酮(MT)、17α-甲基睾... 棘胸蛙雄性个体大于同龄雌性个体,全雄育种技术已成为棘胸蛙养殖业的迫切需要。以5400尾出膜7 d(开口摄食)的棘胸蛙蝌蚪为试验对象,在21℃(TNR)、24℃(TNR)、27℃(TNR)三个水温条件下,探讨来曲唑(LZ)、17α-甲基睾酮(MT)、17α-甲基睾酮与来曲唑组合(ML)对棘胸蛙雄性化的影响。以未添加激素为对照组(CK),实验组分别在饲料中添加100 mg/kg LZ、80 mg/kg MT、40 mg/kg MT与50 mg/kg LZ组合(ML),分别在三个温度下饲养,通过性腺形态学与组织学判定幼蛙性别。结果表明:水温21℃、24℃、27℃时,CK组雄性率分别为43.07%±0.06%、47.86%±0.04%、62.16%±0.02%,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0、0、10.00%;LZ组雄性率分别为48.52%±0.02%、56.41%±0.05%、77.77%±0.01%,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14.29%、20.00%、40.00%;MT组和ML组雄性率均为100%,中间态性腺的出现率分别为0、0、36.36%和33.33%、28.57%、37.04%;27℃下变态的幼蛙个体普遍小于21℃和24℃,但无显著差异。综上,水温21~24℃下,在棘胸蛙蝌蚪期饲料中全程添加80 mg/kg MT或40 mg/kg MT与50 mg/kg LZ(ML),更有利于棘胸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和性腺向雄性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化 温度 17α-甲基睾酮 来曲唑 胸蛙
下载PDF
食药兼用型酸枣新品种尹棘1号的选育
20
作者 孙文元 滕霄 +2 位作者 卢相义 冯珺珩 陈超 《中国果树》 2024年第5期151-152,共2页
尹棘1号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选育出的酸枣新品种,平均单果重5.4 g,果实倒卵圆形,果皮紫红色,果核较大、倒卵形、硬化,含仁率100%,出仁率21.5%,酸枣仁皂苷A含量0.090%,斯皮诺素含量0.103%,适宜仁用。
关键词 酸枣 新品种 1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