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突间固定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刘江 张晗硕 +5 位作者 丁逸苇 蒋强 李土胜 黄杰 杨广南 丁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89-3795,共7页
背景:在临床应用中,不附加椎间融合的单纯棘突间固定与椎弓根钉棒融合内固定具有相似固定效果,且可有效降低责任节段活动度及关节突应力,但单纯放置新型棘突间融合固定装置BacFuse后,棘突根部应力较为集中,易发生棘突骨折,若在置入椎间... 背景:在临床应用中,不附加椎间融合的单纯棘突间固定与椎弓根钉棒融合内固定具有相似固定效果,且可有效降低责任节段活动度及关节突应力,但单纯放置新型棘突间融合固定装置BacFuse后,棘突根部应力较为集中,易发生棘突骨折,若在置入椎间融合器的同时联合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分散Von Mises应力,降低棘突骨折风险,但其在有限元仿真模拟下具体的生物力学情况鲜有报道。目的:观察棘突间固定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一位26岁成年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资料,排除脊柱病变,并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腰椎L_(4)-L_(5)节段的正常有限元模型M0,在M0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内镜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术后即时模型M1、内镜减压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BacFuse)模型M2和棘突间固定(BacFuse)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模型M3,在4组模型的L_(4)椎体上表面施以相同应力,在L_(5)椎体下表面采用固定支撑,并分析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的活动度和终板下骨、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M0相比,在6种工况下模型M1活动度值大幅增加,模型M2、M3的活动度大幅减小;②与模型M0相比,在6种工况下模型M1椎体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模型M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大幅增加;③与模型M1相比,模型M3在6种工况下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与M2模型相比,模型M3在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大幅减小;④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均有明显增高;模型M2、M3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略微降低;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M3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明显降低;⑤提示BacFuse的置入能有效降低单纯椎间融合术中的终板下骨应力,降低融合器沉降及减压侧小关节骨折的风险,为椎间融合提供良好的稳定环境;椎间融合器的放置能减低棘突根部的应力,有利于降低棘突根部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内镜 棘突间固定 融合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椎板、小关节及棘突间固定并环形植骨治疗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被引量:6
2
作者 曾忠友 裴仁模 +2 位作者 裴斐 黄志海 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小关节 棘突间固定 环形植骨 治疗 盘退变性下腰痛
下载PDF
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不同棘突间撑开高度对植入节段椎间盘压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长征 姚庆强 +2 位作者 郑圣鼐 唐城 徐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279-7283,共5页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mm组。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0.05);支撑高度为14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棘突间固定 生物力学 动力性固定 应力分布
下载PDF
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不同棘突间撑开高度与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长征 马雪海 +5 位作者 郑进 郑圣鼐 姚庆强 唐城 黄浩 徐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8期8989-8992,共4页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棘突间固定 关节关节 支撑高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在下腰痛治疗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6502-6504,共3页
目的:了解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66-01/2004-10和Ovid数据库2003-01/2007-06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及下腰痛相关的文章,检索词"inter-spinous,low back pa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 目的:了解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66-01/2004-10和Ovid数据库2003-01/2007-06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及下腰痛相关的文章,检索词"inter-spinous,low back pa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类型、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减轻疼痛的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351篇,排除322篇。选择其中29篇进行分析,排除的文章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改善下腰痛的机制为对腰椎退变性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如对椎间盘纤维环后缘的负荷减轻作用、对椎间孔的撑开等。目前应用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如X-STOP,Wallis,DIAM,都是相对早期开发并经过测试的,所以其有效性,有用性和危险性及引发并发症情况正通过和即将通过临床试验得到证实。结论: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退变性下腰痛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可避免融合技术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 治疗应用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雪鹏 李茂强 +2 位作者 边振宇 周少波 朱六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7期1164-1165,共2页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退行性LSS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植于L3-4、L4-5或L5~S1棘突间。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退行性LSS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植于L3-4、L4-5或L5~S1棘突间。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在术前、术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除下肢VAS评分术后第1年和第2年稍有回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腰部VAS评分、ODI指数及RM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减压后植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LSS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棘突间固定系统 COFLEX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庆奇 侯景义 +2 位作者 叶继超 王敏 李斯明 《青岛医药卫生》 2015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6例,随访时间2年。通过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6例,随访时间2年。通过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中手术阶段前凸角及手术相邻阶段椎间盘的高度的测量分析其对手术阶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及相邻阶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结果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腰痛评分、下肢痛评分、JOA评分及Prolo功能评分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间点数据分析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所得前凸角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邻阶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术前及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棘突间固定可有效地缓解因椎管狭窄造成的腰部及下肢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在保留脊柱活动度及降低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效果良好,有较好的安全性,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棘突间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盘退变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固定装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9期3331-3333,共3页
随着脊柱内固定系统及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带来的远期并发症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为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手术方法来代替腰椎融合术,并进... 随着脊柱内固定系统及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带来的远期并发症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为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手术方法来代替腰椎融合术,并进行了大量关于腰椎非融合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对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源性腰痛、节段性不稳及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等领域具有较为乐观的前景。目前虽然完全不能取代融合术,但至少可以作为非手术治疗与融合术的代替方法。由于是新生事物,缺乏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有关术后并发症的报道极少,本文就腰椎非融合技术在目前阶段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 棘突间固定装置
下载PDF
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王守赟 慈元 张光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33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棘突间固定器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VAS评分及椎间高度。结果:31例患者中,术前9.6~6.7分(平均8.5分),术后... 目的:观察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31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棘突间固定器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VAS评分及椎间高度。结果:31例患者中,术前9.6~6.7分(平均8.5分),术后0~5.3分(平均4.1分);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11.5±0.71)mm。结论:采用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固定 腰椎出症 疗效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仿真
10
作者 王晓宇 赵改平 +1 位作者 宋梅 李冬燕 《建模与仿真》 2022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比较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与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装置的腰椎术后生物力学性能,为腰椎术式的临床应用与改进创新提供借鉴。基于医学影像数据建立人体腰骶椎L3-S1节段...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比较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与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装置的腰椎术后生物力学性能,为腰椎术式的临床应用与改进创新提供借鉴。基于医学影像数据建立人体腰骶椎L3-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结合临床手术方案建立TLIF与Coflex术后有限元模型,模拟腰骶椎的屈伸、侧弯与旋转运动,比较不同工况下的腰椎活动度与器械应力分布。仿真结果表明,TLIF与Coflex术式对责任节段屈伸活动度的限制作用相近,TLIF术式对责任节段侧弯运动的限制作用更强,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两类内固定器械的最大应力都发生在后伸运动下,且TLIF钉–棒系统的总体应力更高,在术后应尽量避免过度的后伸运动,降低器械的断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孔椎融合术 动态固定系统 脊柱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3-555,共3页
随着腰椎坚强固定术后并发症包括腰椎活动度下降、邻近节段退变和断钉、断棒等屡屡发生,“动态稳定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员,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结合了生物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 随着腰椎坚强固定术后并发症包括腰椎活动度下降、邻近节段退变和断钉、断棒等屡屡发生,“动态稳定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作为其中重要的成员,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结合了生物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材料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类新型脊柱外科器械,一经问世就展示出其先进的理念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ISP的作用机制、分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逐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活动度 棘突间固定 临床应用 系统 邻近节段退变 术后并发症 生物力学 外科器械
原文传递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中道 梅伟 +1 位作者 杨勇 翟明玉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3期33-34,44,共3页
为了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在35例38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置入Coflex棘突间内固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前术后进行... 为了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在35例38个节段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置入Coflex棘突间内固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前术后进行JOA、VAS评分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显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小。提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简便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动态固定 棘突间固定 非融合
下载PDF
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13
作者 张建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0例,分为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组和单纯棘突间固定系统应用组,各45例。... [目的]探讨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0例,分为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组和单纯棘突间固定系统应用组,各4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进行评价。术后定期随访(30~54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不良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相比,联合应用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组(75.6%)(P<0.05)。从随访结果分析看,联合应用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应用组(P<0.05)。[结论]棘突间固定系统与融合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较单纯棘突间固定系统应用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固定系统 融合固定系统 腰椎退变性
原文传递
基于Coflex改良设计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曲绍东 海涌 +1 位作者 苏庆军 曲绍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71-3578,共8页
背景:国内应用较广的棘突间动态系统Coflex存在较高的棘突骨折并发症发生率。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改良的Coflex设计中与脊柱棘突的接触中的刚性限制,为半刚性限制,从而减少在脊柱屈伸,侧屈及旋转活动中棘突的受力情况,降低棘突骨... 背景:国内应用较广的棘突间动态系统Coflex存在较高的棘突骨折并发症发生率。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改良的Coflex设计中与脊柱棘突的接触中的刚性限制,为半刚性限制,从而减少在脊柱屈伸,侧屈及旋转活动中棘突的受力情况,降低棘突骨折的发生。方法:提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影像系统中腹部CT扫描患者的图像,建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在CAD软件Solid Works软件中建立Coflex及改良后的系统模型;在SolidW orks软件中进行棘突模型简化,在ANSYS软件中分析假体模型在拉力、剪切力和轴向旋转力作用下的静态受力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拉力、横向剪切力和旋转力作用下,与Coflex系统相比,改良后的系统中棘突模型应力明显减小(P<0.01)。说明改良后的模型在棘突骨骼受力方面均优于原方案,能够减少在脊柱受力情况下的棘突应力,降低了棘突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腰椎退变 棘突间固定 邻近节段病 COFLEX 骨折 动态稳定
下载PDF
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辉 刘华渝 +4 位作者 郭庆山 宗兆文 赵玉峰 唐颖 沈岳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439-1441,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9月间,采用美国通用国际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 目的评价采用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9月间,采用美国通用国际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例;均采用减压、髓核摘除、棘突间弹性Coflex植入固定治疗。结果 18例腰腿痛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全部得到了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采用VAS(0~10分)评分:术前9.6~6.7(平均8.5),术后0~5.3(平均4.1);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为(11.5±0.71)mm。结论术前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术前作好周密的准备,术中规范仔细的操作,术后科学的康复,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可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性弹性固定 腰椎 腰椎不稳
下载PDF
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雄健 曾志杰 刘永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市中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行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并发症、临... 目的 探讨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市中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行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并发症、临床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腿痛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35±45)min,出血量为(430±32)mL,住院时间为(12.2±3.6)d;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为4.29%。JOA评分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94.29%(66/70);术后12个月优良率为97.14%(68/70)。术后VAS评分[术后6个月:(2.24±1.14)分,术后12个月:(1.63±0.92)分]较术前[(8.56±1.2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12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腰椎椎间融合率为64.29%(45/70),术后12个月融合率达97.14%(6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手术方式未增加手术风险,保留了腰椎后柱稳定性,椎间融合确切,有效避免医源性不稳,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减压固定 单Cage椎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费琦 邱贵兴 王以朋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8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本文回顾了一种腰椎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内固定"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分类和各种内固定物的适应证,并通过回顾国外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和初步的临床应用报道,对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提... 本文回顾了一种腰椎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内固定"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分类和各种内固定物的适应证,并通过回顾国外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和初步的临床应用报道,对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出展望并评价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为国内进一步开展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动态稳定 固定
下载PDF
棘突间弹性固定器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志勇 白波 +1 位作者 尹知训 董伟强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年第12期1194-1196,共3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flex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试验组采取常... 目的探讨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flex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试验组采取常规减压+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内固定。对两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腰腿痛症状均能获得良好的缓解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Coflex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能为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弹性固定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喻林 石志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4期8737-8741,共5页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置入物的一类,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随着内固定器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材料构成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和人造橡...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置入物的一类,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可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随着内固定器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的材料构成范围也很广泛,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和人造橡胶复合物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在退变性椎管狭窄、椎间盘原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诸如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对腰椎后柱结构的影响及其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制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等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临床适应证也有待于长期随访最终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固定 非融合 生物力学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求勇 李亚伟 +4 位作者 王硕 孙飞 赵倩 匡凌浩 王宪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9-661,共3页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5.75±14.2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17±10.82) ml,住院时间平均(10.50±1.50) d。术后全部病例下腰痛以及神经症状皆明显缓解,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36±2.6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2.61±1.37)分;腰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04±2.3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1.09±0.86)分;ODI由术前(40.09±23.47)%减少为术后1年的(12.32±9.91)%;RM由术前(18.55±7.01)减少为术后1年的(3.55±1.50),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棘突周围骨折、置入物脱落或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后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短节段 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