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突间融合钢板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成会 丁文文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棘突间融合钢板与腰椎融合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 目的对比研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棘突间融合钢板与腰椎融合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44例采用棘突间融合钢板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中44例采用腰椎融合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住院总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下床活动、疼痛消失、住院总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6,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融合术进行治疗,能够控制操作时间,降低出血量,控制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和生活能力,缩短恢复时间,使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融合 棘突间融合钢板 手术
下载PDF
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对下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雷 于秀淳 鲁成林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3期55-60,71,72,共8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o10.0及Abaqus1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装置联合椎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o10.0及Abaqus1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UPS)、双侧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联合椎间融合(BPS)和棘突间融合装置固定联合椎间融合(ISF)三种手术模型。对各模型实加500N预载荷的同时以2N.m为间隔,自2N.m开始逐级累加至最大10N.m,观测其应力分布、相邻节段的角位移。结果各工况下三种手术组的角位移(ROM)均较INTACT组明显减小,减小的程度BPS最高,而ISF除右侧弯方向上均高于UPS;三种手术组范氏应力云图显示,BPS组与ISF组相似,UPS组存在较高的应力集中,范式应力峰值无论在椎间融合器还是在内固定器械上由大到小依次均为:UPS>ISF>BPS。结论 ISF联合椎间融合能够为下腰椎脊柱重建提供适度且足够的稳定性,因而可以为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内固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棘突间融合装置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有限元
下载PDF
棘突间融合器联合改良PLIF技术对腰椎早期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评价
3
作者 朱雷 于秀淳 赵卫东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器(interspinous fusion device,IFD)在联合改良PLIF技术时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0具小牛(L3-6)腰椎标本,每具均经过4组状态测试:正常组(INTACT组);棘突间融合器+L4/5椎间放置单枚Cage(IFD组);单侧钉棒固定+L4/5椎间... 目的探讨棘突间融合器(interspinous fusion device,IFD)在联合改良PLIF技术时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0具小牛(L3-6)腰椎标本,每具均经过4组状态测试:正常组(INTACT组);棘突间融合器+L4/5椎间放置单枚Cage(IFD组);单侧钉棒固定+L4/5椎间放置单枚Cage(UPS组)双侧钉棒固定+L4/5椎间放置单枚Cage(BPS组)。依次测试其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腰椎活动范围(ROM)。结果在所有工况下UPS组的稳定性最低(<0.05);IFD组与BP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棘突间融合器联合改良PLIF技术能够提供与双侧钉棒系统相似的稳定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双侧钉棒系统的替代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棘突间融合钢板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祖丹 李钦亮 李士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419-421,共3页
目的:分析棘突间钢板融合固定与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4/5)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我科收治2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4/5),其中棘突间融合钢板组(Bac Fuse组) 10例,腰椎融合... 目的:分析棘突间钢板融合固定与后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4/5)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我科收治2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4/5),其中棘突间融合钢板组(Bac Fuse组) 10例,腰椎融合组(PLIF组) 10例,分析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Bac Fuse组均较PLIF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棘突间钢板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融合钢板 腰椎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新型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萌萌 包利 +4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冯飞 侍管 唐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5-1329,共5页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脊柱模型(L_(1)-L6),模拟手术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BacFuse固定组(L_(3/4))、钉棒固定组(L_(3/4))及Topping-off组(L_(3/4)钉棒固定+L_(2/3)BacFuse固定)。搭建山羊腰椎手术模型力学测试系统,采用生物力学机器进行力学加载,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运动模式(4 Nm的力矩),采用视觉追踪系统进行定位捕捉,并完成力学及光学校准,通过计算得出L_(2/3)、L_(3/4)、L_(4/5)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27.27%,70%,38.1%及23.08%(P<0.05);钉棒固定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72.73%,80%,71.43%及73.08%(P<0.05)。②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2/3)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33.33%,25%及23.81%(P<0.05),前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2/3)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50%,44.44%,50%及58.96%(P<0.05);③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4/5)在后伸、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27.3%,17.39%(P<0.05),前屈、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4/5)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38.89%,22.73%及26.09%(P<0.05),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④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2/3)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分别减少37.04%,73.08%,56.67%及38.46%(P<0.05);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4/5)节段椎间活动度在前屈方向上减少20%(P<0.05),后伸、侧屈及旋转未见明显区别;⑤提示BacFuse能够显著减少置入节段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稳定性;相对于钉棒固定,仍然保留有较多的活动度,可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钉棒固定的Topping-off技术,显著减少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撑开融合装置 BacFuse 钉棒固定 生物力学 活动度
下载PDF
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海 侍管 +5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包利 冯飞 陈萌萌 单建林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与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2种术式卫生经济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00例腰椎... 目的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与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2种术式卫生经济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0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0例,女210例,年龄50~87岁,平均年龄67.9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使用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组(ISDFF组,n=200)和使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跟内固定术组(PLIF组,n=200)。所有患者完成1年术后随访。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总天数、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基本信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等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症状的缓解情况进行评估。比较总医疗费用、麻醉费用、手术费用及其他费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SDFF组患者平均年龄(70.84±8.93)岁,PLIF组(65.10±10.2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P=0.008)。ISDFF组手术时间(59.21±16.22)min,PLIF组手术时间(81.31±17.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P<0.001)。ISDFF组出血量(33.24±11.31)mL,PLIF组出血量(67.30±17.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2,P<0.001)。ISDFF组手术切口长度(8.27±2.53)cm,PLIF组手术切口长度(11.15±1.9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5,P<0.001)。ISDFF组住院总时间为(15.15±0.54)d,PLIF组住院总时间为(19.86±0.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01)。两组术前ODI、JOA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组内ODI、JOA及VAS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术后组间比较,ODI、JOA及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PLIF组2例浅层感染,2例硬膜撕裂;ISDFF组术后出现1例棘突骨折。ISDFF住院总费57450±8670(元),PLIF住院总费75770±164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01)。ISDFF手术费1864±38.19(元),PLIF手术费2352±41.39(元),存在统计学差异(t=8.65,P<0.0001)。ISDFF抗菌药物使用费635.5±64.69(元),PLIF抗菌药物使用费1449±307.1(元),存在统计学差异(t=2.59,P<0.001)。ISDFF手术时一次性医用材料费38990±300(元),PLIF手术时一次性医用材料费52110±15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P<0.001)。ISDFF组优良率为92%,PLIF组优良率为86%。本研究采用住院总费用作为衡量成本的指标,进一步做成本—效果评价。每获1例优良患者,ISDFF组消耗成本为62450元,PLIF组消耗成本为88100元。结论ISDFF有利于降低国内医保费用,符合国家降低医疗开支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且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术 腰椎出症 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贾璞 陈浩 +4 位作者 包利 冯飞 侍管 单建林 唐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338-342,F0003,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且符合纳入... 目的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女性22例,男性10例,患者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2.0±2.0)岁。门诊复查随访24个月。在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及24个月随访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及影像学测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NA方差分析检验;术前、术后以及术前、随访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2例患者均伴随一种或多种常见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32个节段。视觉模拟评分评分由术前(6.22±0.91)分降至24个月随访的(1.94±0.76)分(t=16.52,P<0.001)、Oswer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由术前(54.17±10.65)分减至24个月(19.91±4.20)分(t=15.89,P<0.001),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分则从(11.69±3.36)分增至(23.44±1.66)分(t=-19.90,P<0.001);影像学改变,终板角度由术前的(9.12±4.65)°减至24个月随访的(6.77±2.70)°(t=3.53,P=0.001);椎间盘后缘高度由(0.68±0.19)cm增至24个月随访(0.76±0.19)cm(t=-2.45,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可以缓解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棘突间融合系统是一种适用于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新型微创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腰椎 治疗结果 高龄 腰椎管狭窄 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
原文传递
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早期退变性腰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4 位作者 蒋纯志 桂鉴超 徐燕 殷信道 姜闻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荷时IPD受力小;后伸时IPD可分担椎间盘负荷,但L5椎弓根负荷增大。结论基于CT及CAD可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棘突间撑开器可分担后伸时椎间盘的负荷,但可能会增加L5椎弓根崩裂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腰椎活动节段 融合固定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的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刚 陈广栋 +2 位作者 陈建常 张洋 刘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7期3201-3204,共4页
背景:非融合技术可以避免椎间盘髓核摘除和脊柱融合固定治疗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椎间盘丧失原有的生物力学功能或加剧蜕变。目的:总结各种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特点、疗效及置入后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2 PubMed数据... 背景:非融合技术可以避免椎间盘髓核摘除和脊柱融合固定治疗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椎间盘丧失原有的生物力学功能或加剧蜕变。目的:总结各种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特点、疗效及置入后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作者检索1990/2012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与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条文献。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能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防止过度后伸,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横截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负荷和小关节负荷,控制异常活动,保持运动功能来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腰椎棘突间植入物可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特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分别以X-STOP和Coflex为代表。由于不同的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植入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适应症状有所不同,应通过鉴别患者的不同发病原因,选择最合适的棘突间非融合器械进行个体化治疗,使其植入后更加符合生理情况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植入物 腰椎退行性病变 生物力学 医学植入物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辉 刘华渝 +4 位作者 郭庆山 宗兆文 赵玉峰 唐颖 沈岳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439-1441,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9月间,采用美国通用国际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 目的评价采用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9月间,采用美国通用国际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5例;均采用减压、髓核摘除、棘突间弹性Coflex植入固定治疗。结果 18例腰腿痛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全部得到了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采用VAS(0~10分)评分:术前9.6~6.7(平均8.5),术后0~5.3(平均4.1);术前椎间高度为(10.2±0.64)mm,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为(11.5±0.71)mm。结论术前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术前作好周密的准备,术中规范仔细的操作,术后科学的康复,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可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弹性固定 腰椎 腰椎不稳
下载PDF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在下腰痛治疗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6502-6504,共3页
目的:了解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66-01/2004-10和Ovid数据库2003-01/2007-06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及下腰痛相关的文章,检索词"inter-spinous,low back pa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 目的:了解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的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 1966-01/2004-10和Ovid数据库2003-01/2007-06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及下腰痛相关的文章,检索词"inter-spinous,low back pa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的摘要。选择文献所述内容与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类型、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减轻疼痛的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351篇,排除322篇。选择其中29篇进行分析,排除的文章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改善下腰痛的机制为对腰椎退变性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如对椎间盘纤维环后缘的负荷减轻作用、对椎间孔的撑开等。目前应用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如X-STOP,Wallis,DIAM,都是相对早期开发并经过测试的,所以其有效性,有用性和危险性及引发并发症情况正通过和即将通过临床试验得到证实。结论: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器治疗腰椎退变性下腰痛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可避免融合技术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融合固定器 治疗应用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郝鸿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196-1197,122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的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独的后路减压手术。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的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独的后路减压手术。结果:所有患者都植骨融合,融合率为100.0%。治疗组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良率为79.2%,两组优良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第3天伤椎的矢状面指数(SI)、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ABC)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百分比(ISH)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3周两组相比,治疗组SI、ABC和ISH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丢失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现象,后路减压联合棘突间植骨融合的应用能在预防术后矫正丢失的基础上,提高治疗优良率和恢复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外科学 胸椎 腰椎 @后路减压联合植骨融合
下载PDF
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13
作者 占卫兵 范乃人 +1 位作者 杨志芬 刘立群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6期70-71,共2页
目的研究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以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本院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非... 目的研究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以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本院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早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弹性固定 手术时 疗效
下载PDF
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棘突间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杨国雄 颜慧枚 张雄辉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6期36-37,共2页
目的:分析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棘突间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136例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将入选1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目的:分析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棘突间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136例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将入选1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棘突间固定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6%(65/68)和97.1%(66/68),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棘突间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常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相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非融合固定术固定 腰椎管狭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椎板间插装融合治疗初次术后的腰椎失败综合征
15
作者 王少飞 胡迪 +2 位作者 杨永辉 杨嘉 晁建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插装融合(interlaminar lumbar instrumented fusion,ILIFTM)方法治疗初次术后腰椎稳定的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月采用小切口椎板间插装融合(Ⅰ组)方法对17例退变腰椎术后进行再次手...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插装融合(interlaminar lumbar instrumented fusion,ILIFTM)方法治疗初次术后腰椎稳定的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月采用小切口椎板间插装融合(Ⅰ组)方法对17例退变腰椎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时间为40 d^26个月,平均16个月,病变节段24个,其中L3~4节段4例,L4~5节段4例,L5、S1节段3例,L3~4和L4~5双节段3例,L4~5和L5、S1双节段3例。并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11月采用传统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Ⅱ组)21例共29个节段的初次腰椎退变术后再次手术治疗病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背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时间的变化,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均获得12~23个月的随访,平均15.8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痛和腿痛的VAS和O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手术前后ODI、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组少于Ⅱ组。Ⅰ组术前椎管横截面积平均(58.75±18.5)mm2;术后椎管横截面积平均(102.15±22.1)mm2。术后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明显扩大。两组均获融合或可能融合。结论椎板间插装融合具有兼顾减压和脊柱后柱稳定性重建,同时也给脊髓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防护罩",与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固定融合方法简便、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插装融合 腰椎失败综合征 棘突间融合 防护
下载PDF
棘突间撑开融合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海 许峰 +3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包利 冯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影像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32±6.09) min,平均出血量(52.42±8.54) ml,平均住院时间(8.23±1.24) d。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27±4.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6.37±1.4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7±0.84)分,ODI由术前(71.27±11.35)%降低至末次随访的(28.63±5.44)%,JOA评分由术前(11.47±2.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4.02±2.11)分,上述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PDH由术前的(0.72±0.16)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0.87±0.18) cm,FH由术前的(2.07±0.32)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20±0.34)cm,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SDFF作为一种脊柱内牵引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近期疗效良好,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 腰椎出症 撑开融合固定器(ISDFF)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世磊 皮国富 +1 位作者 刘宏建 王义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99-1401,共3页
目的比较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LD)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LDwithCoflexsystem)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LD(A组)患者5... 目的比较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LD)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LDwithCoflexsystem)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LD(A组)患者53例,随访时间(21.9±12.6)个月;接受LDwithCoflexsystem(B组)患者21例,随访时间(13.0±9.7)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所有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评分,比较两组受访者疗效。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为(13.3±1.2,19.0±1.1),B组为(13.0±1.2,19.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JOA评分A组为(21.9±1.2、24.2±0.9),B组为(25.1±0.8、27.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withCoflexsystem在治疗中青年LDH患者远期疗效优于LD,此术式对中青年患者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出症 融合弹性内固定术 COFLEX 髓核摘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