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山生态关键带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与系统发育结构
1
作者 王俊伟 明升平 +1 位作者 许敏 拉琼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77-2786,共10页
为探讨高海拔植物群落多样性海拔格局及其群落构建机制,本研究以生态过渡带布丹拉山南坡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系统发育结构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样方调查共记录了298种种子植物,隶属... 为探讨高海拔植物群落多样性海拔格局及其群落构建机制,本研究以生态过渡带布丹拉山南坡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系统发育结构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样方调查共记录了298种种子植物,隶属于45科149属。布丹拉山南坡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和海拔相关性均不明显,但沿海拔梯度升高,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显著增大。Shannon-Wiener指数与其他物种多样性指数、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之间都显著正相关,系统发育结构指数与其他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布丹拉山南坡植物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主体上表现为聚集,沿海拔梯度并无明显变化趋势。表明高山生态过渡带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海拔关系都不显著,生境过滤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群落构建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渡带 物种多样性 群落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多样性 系统发育结构 海拔格局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及功能性状的不同坡向荒漠植物群落构建研究——以博湖县沙化封禁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紫荆 刘彬 +1 位作者 王军强 余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6-3957,共12页
荒漠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荒漠生态系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系统平衡稳定的维持。基于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相结合的方法,以博湖县沙化封禁保护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纵向沙垄的不同坡向上(丘间、阴坡、阳坡)设置样方,进... 荒漠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荒漠生态系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系统平衡稳定的维持。基于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相结合的方法,以博湖县沙化封禁保护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纵向沙垄的不同坡向上(丘间、阴坡、阳坡)设置样方,进行植物群落物种功能性状和土壤因子的调查与测定,通过检验植物群落物种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分析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物种系统发育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表现模式,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筛选出影响物种共存的环境因子,进而揭示研究区干旱荒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主要以耐旱的灌木和藜科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不同坡向土壤因子具有异质性,丘间、阴坡土壤养分、水分更为丰富。(2)研究区样地植物群落物种10个功能性状指标的系统发育信号K值均小于1,说明物种功能性状受系统进化影响较小,物种功能性状未表现出系统发育保守性。(3)不同坡向系统发育结构均趋于发散,限制相似性在植物分布中占主导作用;丘间和阴坡上较丰富的土壤肥力是物种功能结构发散的主要原因,阳坡物种功能结构表现为聚集效应,生境过滤为其驱动因素。(4)功能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表明,有效磷、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是显著影响博湖县沙化封禁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在干旱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养分是植物物种共存的主要限制条件,不同坡向生态位分化的驱动因素不同,植物通过塑造自身功能性状表型以改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因此,在对研究区封禁保育的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到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养分以及土壤种子库等来实现人工造林和对林木的抚育,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功能性状 系统发育结构 功能性状结构 沙化封禁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晓果 卢文科 +1 位作者 叶铎 温远光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25-533,共9页
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共存物种的生态和进化相似性是用于验证群落构建机制的关键信息之一,生态学家常用系统发育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间接或直接估算相似性,从而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方... 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共存物种的生态和进化相似性是用于验证群落构建机制的关键信息之一,生态学家常用系统发育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间接或直接估算相似性,从而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均能检验生境过滤和竞争排斥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并为解决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之争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现代物种共存理论,在不同的功能性状进化模式下,不同生态过程构建的群落功能结构和系统发育结构可能不同,聚集的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可能在性状进化保守的情况下由生境过滤过程构建,也有可能在性状趋同进化的情况下由竞争排斥过程构建而成,因此检验功能性状系统发育信号对于推断群落构建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研究将能更加精确地推断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研究干扰和次生林演替对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物种共存机制的影响,将有助于认识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干扰的响应及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构建机制,为群落的管理和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结构 功能性状 群落构建机制 生境过滤 竞争排斥
下载PDF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雷宏 杨俊仙 曹翠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为了揭示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的主导力量,检测了11个典型喀斯特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以及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各群落在物种系统进化上累积的信... 为了揭示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的主导力量,检测了11个典型喀斯特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以及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各群落在物种系统进化上累积的信息相近。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飞蛾槭(Acer oblongum)、荚蒾(Viburnum dilatatum)—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圆果化香—黄皮(Clausena lansium)、圆果化香—荚蒾、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光叶槭(Acer laevigatum)、栲(Castanopsis fargesii)—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紫树(Nyssa sinensis)—山胡椒(Lindera glauca)林系统发育结构聚集。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短叶黄杉—化香、梧桐(Firmiana simplex)—青冈林系统发育结构均匀。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分布格局表现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的群落位于山体的漏斗、沟谷、中坡、下坡、山垭口的部位,而系统发育结构均匀的群落位于山体的上坡、山脊的部位。以地形部位上坡为界划分两种生境,学生氏t检验表明两种生境下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差异显著,说明茂兰喀斯特地区山体的地形部位是构建和维持喀斯特森林类型的主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群落构建 系统发育结构 地形部位 茂兰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长白山次生杨桦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晓宇 廖嘉星 +1 位作者 侯嫚嫚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20,共7页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5.2 hm^2次生杨桦林样地的群落构建机制。以样地内47种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径级结构下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群落系统发...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5.2 hm^2次生杨桦林样地的群落构建机制。以样地内47种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径级结构下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发散程度先增大后减小;而随着径级的增加,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呈现向发散变化的趋势。这表明竞争排除作用和非生物的筛选作用共同影响群落构建的结果。其中,在较小的尺度上竞争排除作用是决定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而在较大尺度上则是非生物的过滤作用起主要作用。通过对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与空间因子、环境因子进行方差分解,发现环境因子对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解释力较强。其中,土壤水分和土壤深度起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群落系统发育 空间尺度 径级结构 环境解释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不同恢复途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6
作者 李婧怡 陈晓霞 +6 位作者 李梦玮 张楠楠 周志琼 李晓明 丁建林 何其华 石福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71-3482,共12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作为西南林区主体,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该区域植被恢复方式主要为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比较不同恢复方式下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与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策略... 川西亚高山森林作为西南林区主体,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该区域植被恢复方式主要为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比较不同恢复方式下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于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与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不同恢复模式形成的的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途径下,乔木层物种数都呈现增加趋势,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1种、7种、8种;(2)华山松人工林中华山松重要值从48.06%降低到31.1%,乡土阔叶树种四川蜡瓣花进入乔木层,2020年重要值增大至21.62%,油松人工林中油松重要值逐渐降低,从43.59%降至29.76%;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乡土树种锐齿槲栎逐渐成为第一优势种,2020年重要值增至19.9%。(3)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中,温带区系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71.43%,80.77%和84%,温带区系特征明显。(4)华山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径级结构均为偏正态分布;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径级分布呈倒“J”形,以小径级个体为主。(5)不同林型的乔木层高度在15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油松人工林>华山松人工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6)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显著大于两个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最大;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油松人工林较大,均匀度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人工林恢复速度大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但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更新能力更强,且更有利于多样性的保存。两个人工林逐渐由常绿针叶林演替为以常绿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演替为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演替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恢复模式 亚高山森林
下载PDF
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以长沙市为例
7
作者 杨呵 李小马 +1 位作者 刘欢瑶 李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97,共6页
以传统遥感植被指数模型法为基础,加入群落结构指标以提升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以长沙市为例,根据90个样地调查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建立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间的指数模型,分析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 以传统遥感植被指数模型法为基础,加入群落结构指标以提升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以长沙市为例,根据90个样地调查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建立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间的指数模型,分析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提出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估算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精度,即决定系数(R^(2))较低,为0.35。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如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群落结构指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能显著提高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精度,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的R^(2)分别提升至0.70、0.57、0.56、0.57。根据Sentinel-2A遥感影像和全球森林冠层高度数据估算出长沙市三环内建成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为599.1 Gg,碳密度为32.03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群落结构 指数模型 碳储量 碳汇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苏俊 朱贵青 +3 位作者 张雪 吴捷录 王定一 吴福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3,共12页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 以地带性植被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袋排除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分析常绿阔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群。以米槠凋落叶完全分解为研究期间,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6417头,隶属3门12纲27目114科,其中白蚁科为优势类群。2种林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总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均于30 d到达峰值,而中小型为15 d,类群数均在91 d达到峰值,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类群数显著降低,其中中小型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度的响应更为迅速,降低了33.67%;林型转换后,土壤无脊椎动物各功能群个体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杂食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对林型转换最为敏感,降幅达37.85%;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均有所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温度是调控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总解释率达22.4%。可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为人工林的森林林型转换会导致森林地表理化特征变化,使得米槠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更为简化,进而可能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分解的贡献,最终深刻作用于亚热带森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凋落叶分解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不同更新方式下亚热带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林秋沙 严雨亭 +3 位作者 袁程昱 李帅军 贺纪正 于丹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探讨不同更新方式下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以福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天然更新次生林和原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宏病毒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更新... 探讨不同更新方式下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以福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天然更新次生林和原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宏病毒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病毒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原生林和天然更新次生林主要病毒类群为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62.60%、31.49%),而杉木人工林主要土壤病毒类群为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27.89%)。在3种土壤中均发现了核质巨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其在天然更新次生林中占比最高(20.83%);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更新次生林中最主要的病毒宿主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原生林则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3种森林类型土壤病毒宿主均包括戈登氏菌(Gordonia)、红球菌(Rhodococcus)、分枝杆菌(Mycolicibacterium)等感染人和动物的致病菌;病毒功能组中均检测到丰富的辅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基因,其中杉木人工林土壤病毒中编码CAZymes的基因丰度(4个)显著低于原生林(210个)和天然更新次生林(69个)。研究结果揭示了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病毒结构、宿主和碳循环功能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宏病毒组 群落结构 辅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
下载PDF
广西地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山地森林树木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结构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曾文豪 石慰 +2 位作者 唐一思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08-8716,共9页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以广西地区植被调查集资料总共365个群落样方(样方面积在300—1000 m2,50%左右为400 m2)为基础,将样方分为海拔≤1000 m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三类生境,探讨这3种生境森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差异及其与年均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含有4种以上的科比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多24科,比喀斯特森林多18科,其中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等都是两种非喀斯特森林生境的重要组成科;大戟科为喀斯特森林含有种数最多的科,其中出现在非喀斯特森林的山茶科和杜鹃花科等没有在喀斯特森林出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指数与年均温不相关或相关不强;海拔≤1000 m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的Gleason指数比另外两种生境显著高。海拔≤1000 m非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比中山地带的非喀斯特生境的森林高。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非喀斯特的绝大部分样地以及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大部分样地都表现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推测生境过滤在广西地区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群落构建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喀斯特和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两种生境森林群落发生系统发育发散的比例都比海拔≤1000 m的非喀斯特森林低,揭示生境过滤在这两个生境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非喀斯特 物种多样性 群落构建 系统发育结构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11
作者 张诗雨 张润 +2 位作者 牛喜妹 李佳南 管平婷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1期89-93,102,共6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者。随着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地上植物类型和多样性的改变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别。为了深入探究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生物学...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土壤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者。随着森林演替的正向进行,地上植物类型和多样性的改变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别。为了深入探究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生物学特性,为长白山地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数据,本研究选取长白山年龄为30年、70年、300年的森林样地,分析了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70年与30年和300年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化,70年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以及多样性均显著高于300年,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土壤pH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 演替阶段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甘肃省三条内流河水系鱼类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及其构建机制研究
12
作者 娄晋铭 杨婷越 +1 位作者 王太 高坚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42-48,共7页
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甘肃省三条内流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的方法探讨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0个采样点中3个采样点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甘肃省三条内流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的方法探讨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0个采样点中3个采样点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表现为聚集即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其中2个采样点表现为高寒环境过滤作用,1个采样点为人为干扰形成的水库,作为一种特殊环境过滤作用;除1个采样点仅采集到1个物种,无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外,其余6个采样点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发散,物种间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还讨论了不同建群机制地点的鱼类保护问题,建议在环境过滤作用的地点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在竞争作用的地点要防止外来种引入,从而维持鱼类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 群落构建 系统发育群落结构 环境过滤 竞争作用
下载PDF
贵州三都森林茶园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研究
13
作者 吴欢 龙晓凤 +2 位作者 牛素贞 胡国雄 耿彦飞 《中国茶叶》 2023年第3期37-44,共8页
森林茶园是指以产出生态茶叶为目标,按传统方式管理,符合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面积在0.5 hm^(2)以上,伴生有高于5 m以上至少1种形成林冠的其他野生或栽培的木本植物,覆盖度在10%以上的栽培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群落,相对于台地茶园是一... 森林茶园是指以产出生态茶叶为目标,按传统方式管理,符合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面积在0.5 hm^(2)以上,伴生有高于5 m以上至少1种形成林冠的其他野生或栽培的木本植物,覆盖度在10%以上的栽培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群落,相对于台地茶园是一种新型茶园。为了解森林茶园群落结构多样性,对贵州三都县森林茶园进行调查。研究选取10个20 m×20 m的茶园样地,记录样地的海拔、坡度和群落状况等环境因子,分析森林茶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三都县森林茶园群落共有植物136种,隶属65科108属,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分布区亚热带性地理成分明显。群落垂直空间分层明显,乔木层平均胸径为10.43 cm,毛桐单株胸径最大,为60.19 cm;灌木层平均地径为1.70 cm,黑壳楠单株地径最大,为4.80 cm;茶树为群落的优势种,每个样地平均约有43株;乔木层主要优势树种为枫香树、青冈、朴树等,灌木层优势树种为方竹、水竹、川莓、柃木等。了解森林茶园群落结构与组成,维持森林茶园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森林茶园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都 森林茶园 群落结构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湖区浮游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孙鑫鑫 刘惠荣 +3 位作者 冯福应 孟建宇 李蘅 玛丽娜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0-498,共9页
水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16SrRNA基因片段克隆文库,以期揭示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水体细菌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富营养化与细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利用HaeIII对文库中的87个克隆... 水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16SrRNA基因片段克隆文库,以期揭示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水体细菌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富营养化与细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利用HaeIII对文库中的87个克隆子进行单酶切,产生了23种带型,文库覆盖度达到了73.6%,反映出文库有较好的代表性。选择每种OTU的一个代表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中多数细菌与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细菌门类相同,即α-,β-,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它们分别占总菌数的10.3%、41.4%、4.6%和6.9%,其中β-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是优势细菌类群。与典型淡水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组成不同的是,乌梁素海中存在约10.3%的轻度嗜盐碱细菌。水体中83.9%的细菌与已培养的细菌的同源性低于97%,其中58.9%的细菌未能鉴定到属;其余总菌数16.1%的克隆与具有降解污染物生物活性的已知菌相近。Bacteroidetes、Firmicutes和β-Proteobacteria中的某些类群成为优势菌群可能是对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浮游细菌 群落结构 RFLP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15
作者 孙雪琦 戴辉 +5 位作者 曾泉鑫 周嘉聪 彭园珍 陈文伟 张秋芳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7-1746,共10页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土壤有机碳存储潜力。因此,探究N沉降背景下微生物CUE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CUE鲜有报道。在福建省泉州市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罗浮栲林通过N添加模拟N沉降。实验共包括三个N添加处理:对照(CT,+0 kg hm^(-2)a^(-1))、低氮(LN,+40 kg hm^(-2)a^(-1))和高氮(HN,+80 kg hm^(-2)a^(-1))。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CUE,并使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影响微生物CUE,随着N添加水平的增加,CUE逐渐增加;相反,土壤pH、可提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呈现下降趋势。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总体上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度尺度(NMDS)分析表明,N添加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对于真菌而言,不同N添加处理的真菌群落明显分开为三簇。微生物CUE分别与土壤pH、EOC和真菌NMDS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矿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分析表明,N添加下影响微生物CUE的类群主要是富营养菌(如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研究表明N添加下,微生物CUE不仅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pH的调控,同时还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未来进一步探究N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森林
下载PDF
河南栾川老君山麻栎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动态研究
16
作者 马瑞婧 毕会涛 +3 位作者 张志铭 靳珊珊 周梦丽 吴明作 《河南科学》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 在河南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麻栎林设置样地,分别于2018年、2023年进行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5 a间,麻栎林的乔木密度下降,种类组成由52科86属110种减少至41科72属102种,常见种数量由70增加至79,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但各层次优势种、建群种相对稳定,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胸径级与树高级的个体分布均表现出倒“J”形;多样性指数以灌木层的最大,灌木层与草本层均表现为增加,而乔木层表现为下降.研究表明,5 a间,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胸径级 树高级 麻栎林 老君山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对N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毛煜民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张晓花 梁阳森 肖文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137,共13页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 【目的】研究N沉降对不同森林类型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应对N沉降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亚热带高海拔季风气候区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定4个N施氮水平:对照(CK,0 g·m^(-2)·a^(-1))、低氮(LN,10g·m^(-2)·a^(-1))、中氮(MN,20 g·m^(-2)·a^(-1))、高氮(HN,25 g·m^(-2)·a^(-1)),测定施N18个月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1)4种林分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林>高山栎林;不同施N浓度会造成细菌多样性变化,即随着施N浓度增加,细菌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不同施N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均由酸杆菌门(29.10%~44.46%)、变形菌门(25.22%~37.50%)、放线菌门(9.3%~12.1%)组成,其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随施N浓度上升而降低,而变形菌门则相反。3)优势属中仅罗河杆菌属、厌氧黏细菌属、出芽菌属、黏液杆菌属在不同施N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4)土壤细菌一级功能代谢通路包括6类,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代谢(51.5%~52.2%);二级代谢通路功能基因获取41类,其中主要的二级代谢通路包括10类,碳水化合物代谢占总功能基因数最高(10.7%-~11.1%)。【结论】N沉降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具有阈值限制性;土壤细菌可通过改变生化过程来应对N沉降,以此提高对于N沉降的抵抗能力;林分类型因C源差异、立地特征等因素,为影响N沉降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氮沉降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新疆天山西部山脉森林生态系统地衣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阿不都拉.阿巴斯 +1 位作者 热衣木江.马木提 孜比尔尼沙.吾买尔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0-815,共6页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 6种群落 :1)土星猫耳衣 (Leptogiumsaturninum) +矮石蕊 (Cladoniahumilis) +兰灰蜈蚣衣 (Physciacaesia...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 6种群落 :1)土星猫耳衣 (Leptogiumsaturninum) +矮石蕊 (Cladoniahumilis) +兰灰蜈蚣衣 (Physciacaesia)群落 ;2 )黑穗石蕊 (Cladoniaamaurocraea) +角石蕊 (Cladoniacornuta) +硫石蕊 (Cladoniasul phurina)群落 ;3)对开蜈蚣衣 (Physciacaesia) +斑面蜈蚣衣 (Physciadimidiata)群落 ;4 )雪地茶 (Thamnoliasubuliformis)+白腹地卷 (Peltigeraleucophlebia)群落 ;5 )淡肤根石耳 (Umbilicariavirginis) +石梅衣 (Parmeliasaxatilis)地衣群落 ;6 )腊肠梅衣 (Allantoparmeliaalmquistii) +白边岛衣 (Cetrarialaevigata)群落等 ,地衣对基物形成专一性 ,它们的基物包括 :树皮、藓丛、藓土、草地、石面、地面、土层、石浮土等。同时发现树皮生地衣群落的定性和定量最小面积分别为 2 5~5 0cm2 和 5 1~ 72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 群落结构 群落最小面积 天山西部 森林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红花尔基草原—森林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对夏季鸟类群落结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文 王宁侠 +2 位作者 袁力 何俊萍 李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67,共4页
2005年6月和2006年7月,对红花尔基草原—森林过渡带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到鸟类6目13科25种。其中:鸦科(Corvidae)、鹀科(Emberizidae)、鹡鸰科(Motacillidae)的鸟类占观察鸟类总数的69.34%。树鹨(Anthus hodgsoni)、小嘴... 2005年6月和2006年7月,对红花尔基草原—森林过渡带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到鸟类6目13科25种。其中:鸦科(Corvidae)、鹀科(Emberizidae)、鹡鸰科(Motacillidae)的鸟类占观察鸟类总数的69.34%。树鹨(Anthus hodgsoni)、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沙即鸟(Oenanthe isabellina)、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a)为本地区的优势鸟类,占观察鸟总数的72.99%。3种边缘类型生境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灌木草原—樟子松林、白桦针阔混交林生境鸟类物种数是18种,多样性指数为2.4245;草甸草原—天然樟子松成熟林鸟类物种数是14种,多样性指数为2.2348;草甸草原—樟子松人工林鸟类物种数为11种,多样性指数为1.9485。但是树龄长的草甸草原—樟子松成熟林生境内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最高,为0.8388;草甸草原—樟子松人工林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显示最低,分别是1.9485、0.7841。对不同边缘距离鸟类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边缘50m的范围内,3种边缘类型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都显示最高。随着边缘距离的加大,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灌木草原—樟子松林、白桦针阔混交林生境下降趋势最为明显,鸟类群落显示出显著的边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结构 草原森林生态系统 边缘效应 红花尔基
下载PDF
乌梁素海小口湖区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晓军 赵宇龙 +1 位作者 金一荻 冯福应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6-212,共7页
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细菌的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2008年7月乌梁素海小口湖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其中发现小口的49个克隆子主要与δ-proteobacteria(24.5%)Acidobacteria(18.4%),α-proteobacteria(14.3%),γ-p... 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细菌的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2008年7月乌梁素海小口湖区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其中发现小口的49个克隆子主要与δ-proteobacteria(24.5%)Acidobacteria(18.4%),α-proteobacteria(14.3%),γ-proteobacteria(14.3%)和Chloroflexi(14.3%)相关。此外并通过多样性分析发现,富营养化较轻的小口湖区沉积物中细菌数量较多,多样性较完整,分布均匀。与其它相关研究比较发现,乌梁素海小口湖区发现的α-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均为淡水湖生态系统(例如太湖)中常见菌群,而Firmicutes,γ-pro-teobacteria等菌群多出现在太湖沉积物中,水体中很少。但是与典型淡水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组成不同的是乌梁素海中存在一部分的轻度嗜盐碱细菌。α,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以及Chloroflexi的某些类群数量优势可能是对乌梁素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总之,细菌群落与水体富营养化关系紧密,但错综复杂、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沉积物 细菌 16SrRNA 群落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