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儿童长QT间期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燕 王成 +4 位作者 刘启明 毛定安 文川 丁异熠 刘晓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3-383,共1页
关键词 长QT间期综合征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儿童
下载PDF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安全设计的伦理审视——价值敏感设计方法论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瑞琳 王健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53,86,共4页
植入性医疗设备安全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技术设计与患者价值需求相矛盾,技术上可行的设备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等问题。植入性医疗设备的安全设计既应具备理想的技术性能,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诉求。价值敏感设计是一种关于技术... 植入性医疗设备安全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技术设计与患者价值需求相矛盾,技术上可行的设备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等问题。植入性医疗设备的安全设计既应具备理想的技术性能,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诉求。价值敏感设计是一种关于技术设计的理论方法,对患者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心理诉求予以关注,为以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为代表的植入性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设计提供方法指导和建议,对我国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敏感设计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 安全设计 医疗技术伦理
下载PDF
起搏器和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召回和安全警示
3
作者 WilliamH.Maisel MichaelO.Sweeney 等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2002年第4期179-184,共6页
关键词 永久性起搏 医疗安全 械故障 心脏疾病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
下载PDF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仅仅是权宜之举? 被引量:3
4
作者 田颖 刘兴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尽管电极导线设计在不断创新,功能逐渐完善,但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相关并发症,三尖瓣病变有时使得电极导线难以植入,而植入的电极导线亦会发生断裂、脱位和穿...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尽管电极导线设计在不断创新,功能逐渐完善,但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相关并发症,三尖瓣病变有时使得电极导线难以植入,而植入的电极导线亦会发生断裂、脱位和穿孔。需要拔除或导线故障需要更换时往往带来额外风险,甚至导致死亡。全皮下植入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支持的ICD适应证患者,其安全有效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 皮下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救命神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5
作者 孙玉杰 张海澄 《保健医苑》 2014年第7期22-23,共2页
我们知道,当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室颤的时候必须要紧急除颤,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能永远躺在除颤器旁边,随时等待着医生电击除颤。此时,患者就需要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除颤器——植入性心脏复律... 我们知道,当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室颤的时候必须要紧急除颤,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能永远躺在除颤器旁边,随时等待着医生电击除颤。此时,患者就需要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除颤器——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在外观上和普通的起搏器极为相似,也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紧急除颤 生命危险 电击除颤 植入体内 患者
下载PDF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研究
6
作者 赵志宏 郭继鸿 李学斌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5期309-312,共4页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ICD的临床研究,分析ICD对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适应证的变迁。ICD应用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从室颤导致心脏骤停病史者,扩展到自发或可诱导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 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手段,本文综述近年ICD的临床研究,分析ICD对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适应证的变迁。ICD应用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从室颤导致心脏骤停病史者,扩展到自发或可诱导出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低,QRS波群时限增宽)、以及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30%~35%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应用。临床荟萃研究表明ICD一级预防具有良好的费用/获益比,临床医师应积极接受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植入性心脏除颤 预防
下载PDF
双相波除颤及复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谷云飞 惠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4172-4174,共3页
自从Lown等将直流电除颤引入室颤治疗后。电击除颤的发展日新月异。1996年.在用于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双相波除颤效率及安全性都得到很好证明后,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双相波体外自动除颤器(AED)-ForeRunner应用于临床。自此,双... 自从Lown等将直流电除颤引入室颤治疗后。电击除颤的发展日新月异。1996年.在用于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双相波除颤效率及安全性都得到很好证明后,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双相波体外自动除颤器(AED)-ForeRunner应用于临床。自此,双相波的除颤复律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将就双相波的放电波形特点、复律及除颤的效果、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双相波除颤 体外自动除颤 直流电除颤 FDA批准 电击除颤 进展综述 安全性
下载PDF
现代起搏器的远程监测技术——必要,还是多此一举?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图城 张海峰 王景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43-145,共3页
近年来,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日益增多,而随访负担也随之日益加重。远程监测技术在现代起搏器中的应用应运而生,远程监测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随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起搏器功能障碍,及早制定医疗策略,减少随访时间及工作量,降低随访费用,... 近年来,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日益增多,而随访负担也随之日益加重。远程监测技术在现代起搏器中的应用应运而生,远程监测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随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起搏器功能障碍,及早制定医疗策略,减少随访时间及工作量,降低随访费用,远程监测技术在随访及优化患者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 远程监测 随访
下载PDF
起搏器的未来
9
作者 王如兴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再同步起搏 人工心脏起搏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是否需要除颤测试
10
作者 李延辉 林运 李剑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2-665,共4页
在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发明之初,甚至有学者质疑其真实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上的任何进展都应该被肯定,在ICD临床应用之初,对于ICD除颤可靠性的担心及细致严谨的研究同样是值... 在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发明之初,甚至有学者质疑其真实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上的任何进展都应该被肯定,在ICD临床应用之初,对于ICD除颤可靠性的担心及细致严谨的研究同样是值得肯定的.除了ICD系统的稳定、可靠性之外,有关除颤阈值的研究是最重要的.随着ICD相关技术的发展,如何动态的、历史性的认识和对待ICD的植入测试是当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展望并提出一些观点,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 测试 ICD系统 临床应用 除颤阈值 可靠性 科学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植入复律除颤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翀 沈珈谊 +3 位作者 韦铁民 吴小燕 黄岩花 曾春来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8-701,共4页
目的了解丽水市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寻解决方案,以推动MI后一级预防植入ICD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 092例急性MI患者中... 目的了解丽水市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一级预防植入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寻解决方案,以推动MI后一级预防植入ICD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 092例急性MI患者中符合一级预防植入ICD指征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ICD的认知情况和接受情况。此外,选取心血管专科医师及全科医师260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文化程度、接受心血管专科进修培训情况、对ICD植入指征的掌握程度、主动对患者进行ICD宣教并提供植入建议等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回收MI患者问卷165份,其中仅有3例(1.8%)患者在1年内接受了一级预防ICD植入治疗。在162名未接受ICD植入的患者中,62.3%的患者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拒绝植入。如果不考虑家庭经济条件,134例(81.2%)患者不愿意植入ICD,其中66.4%的患者对ICD电击存在恐惧,53.0%的患者对ICD植入后的随访表示担忧,50.7%的患者担心ICD电池耗竭后的更换问题,38.8%的患者对ICD的疗效表示不确信。愿意接受ICD植入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不愿意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高于不愿意接受者,对ICD有基本认识的比例高于不愿意接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推荐植入ICD的医师中,三甲医院医师、硕士及以上学历、有过心血管专科进修培训经历、年收治心肌梗死患者超过50人次、主动进行ICD植入指征学习及主动进行健康宣教者的比例高于未推荐植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丽水地区针对急性MI患者开展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比例很低。应注重医患双方素质的提升,共同推动MI后一级预防植入ICD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性猝死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原文传递
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鹏 范静波 +3 位作者 程康安 陈太波 程中伟 方全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2期100-103,106,共5页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 目的总结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2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再同步化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年龄(57.0±11.6)岁,男22例(84.6%,22/26),其中再同步化转复除颤器16例(62%,16/26),非缺血性心肌病22例(85%,22/26),9例(35%,9/26)有慢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需外科植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QRS波时限由(161±29)ms缩短为(137±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9)级vs.(3.2±0.6)级,P≤0.01];射血分数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13.3%vs.24.9%±6.8%,P≤0.01)。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脑钠肽浓度以及左心室舒张或收缩末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2.5±1.7)年,7例(27%,7/26)死亡,其中2例心源性猝死。结论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减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 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
下载PDF
ICD术后电风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正庆 陈逸飞 +1 位作者 金加发 杜荣生 《现代临床医学》 2014年第1期12-14,共3页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等,是由于心脏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导致的严重恶性心律失常.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ACC/AHA/ESC)定义的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等,是由于心脏电活动极度不稳定导致的严重恶性心律失常.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ACC/AHA/ESC)定义的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预防的广泛应用,目前最普遍接受的电风暴定义是指24 h内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需要ICD干预治疗的危急临床综合征.超过2周无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则定义为电风暴的终结[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风暴 ICD 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心源性猝死 临床综合征 术后 恶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程序性心室刺激用于预测心脏结节病患者未来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
14
作者 Aizer A. Stern E. H. +2 位作者 Gomes J. A. D. Mehta 王亭忠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1期34-35,共2页
The utility of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to predict future arrhyth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sarcoidosis is unknown. Similarly,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s) ... The utility of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to predict future arrhythm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sarcoidosis is unknown. Similarly, the long-term benefit of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s) in cardiac sarcoidosi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irty-two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ardiac sarcoidosis underwent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or inducible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n=12) underwent ICD insertion. All stud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the combined arrhythmic event end point of appropriate ICD therapies or sudden death. Mean length of follow-up to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or sudden death was 32±30 months. Five of 6 patients(83%) with spontaneous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4 of 6 patients(67%) without spontaneous but with inducible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received appropriate ICD therapy. Two of 20 patients(10%) with neither spontaneous nor inducible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experienced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sudden death.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predicted subsequent arrhythmic events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relative hazard 4.47, 95%confidence interval[CI] 1.30 to 15.39) and in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out spontaneous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relative hazard 6.97, 95%CI 1.27 to 38.27). No patient with an ICD died of a primary arrhythmic event.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or inducible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mean survival from first appropriate ICD therapy to death or cardiac transplant was 60±46 months, with only 2 patients dying or reaching transplant at study end. In conclusion, 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 identifies patients with cardiac sarcoidosis at high risk for future arrhythmic events. ICDs effectively terminate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survival after first appropriat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事件 心脏结节病 预测价值 程序性 患者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 心室 室性心律失常 ICD治疗 随访时间
下载PDF
不平凡的2020: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15
作者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9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新方法、消融新策略、筛查策略的综合评... 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9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新方法、消融新策略、筛查策略的综合评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折返机制、消融的恰当时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效能的再评估,生理性起搏新突破等。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探索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心脏性猝死 导管消融 心脏起搏 植入性除颤器
原文传递
欧洲心脏病学会2014年肥厚性心肌病诊断管理指南要点介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炎 陈亚蓓 陶荣芳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172,共3页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于2014-08-31—2014-09-03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推出了4部指南。《肥厚性心肌病诊断管理指南》由20位国际顶级专家执笔,全文55页,14项内容,参考文献506篇,推出143条推荐,其中Ⅰ类推荐占37.8%[1]。和ESC...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于2014-08-31—2014-09-03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议推出了4部指南。《肥厚性心肌病诊断管理指南》由20位国际顶级专家执笔,全文55页,14项内容,参考文献506篇,推出143条推荐,其中Ⅰ类推荐占37.8%[1]。和ESC其他指南一样,每条推荐意见后均注明推荐等级[由强而弱依次为Ⅰ、Ⅱ(Ⅱa、Ⅱ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影像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心性猝死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