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串联重复序列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桢 邹红岩 +2 位作者 邓志辉 程良红 金士正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99-101,共3页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嵌合体 短串联重复序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植入状态 移植后 演变 监测 AMELOGENIN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
下载PDF
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状态中的应用(英文)
2
作者 邹红岩 李桢 +4 位作者 孙革 李茜 魏天莉 程良红 邓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2期8598-8601,共4页
背景: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活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体内各种遗传标记,其在敏感性和有效性方面各不相同,故亟待建立一种鉴别力强、敏感性高、不受性别限制的检测方法。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及受者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样... 背景: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植活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体内各种遗传标记,其在敏感性和有效性方面各不相同,故亟待建立一种鉴别力强、敏感性高、不受性别限制的检测方法。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及受者移植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样DNA短串联重复序列遗传位点检测情况。设计:观察测量实验。单位: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重点实验室。对象:选择2004-02/2005-12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免疫遗传实验室配型成功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对供受者血样,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平均35岁。接受血缘关系供者移植6例,无关供者移植12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技术,对18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的系列血样及移植前供、受者的血样进行15个STR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观察移植后供者的STR基因在受者体内的植入情况及变化过程,找出最早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时间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的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移植前供受者差异基因。②供者STR基因及完全嵌合体最早出现时间。结果:供受者18对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供受者中能区分出彼此差别的平均STR差异位点数为12.4(8~15)个。②患者移植后最早可检测到供者STR基因的平均时间为8(5~14)d,由受者型向完全供者型转化的平均时间为14(9~23)d。植入状态由供受者嵌合型转为完全供者嵌合型。结论:荧光标记复合扩增STR检测方法可精确地描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可为临床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状态 嵌合体 短串联重复序
下载PDF
HLA-B位点不合两份脐血混合移植植入状态的动态观察
3
作者 邹红岩 李桢 +2 位作者 邓志辉 喻琼 吴国光 《江西医学检验》 2003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动态观察分析两份HLA不全相合异基因混合脐血移植后的植入状态。方法一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了两份HLA-B位点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脐血1有核细胞数为2.5×107/kg,脐血2有核细胞数为1.53×107/kg),对其移植前... 目的动态观察分析两份HLA不全相合异基因混合脐血移植后的植入状态。方法一例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了两份HLA-B位点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脐血1有核细胞数为2.5×107/kg,脐血2有核细胞数为1.53×107/kg),对其移植前、移植后15天、30天、52天和69天的外周血进行HLA及STR基因两种遗传学标记物的检测。采用PCR-SSP基因分型试剂盒对HLA-B位点进行差异分析,用“ProfilerPlus”及“Cofiler”试剂盒检测15个STR位点,对移植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LA及STR检测均显示移植后15天、30天基因型为完全两份脐血的嵌合型,移植后52天、69天只表达脐血1的基因型。结论两份脐血移植初期可同时植入,而后其中有核细胞数高的一份脐血可长期植入。HLA及STR基因作为植入证据为临床脐血混合应用及治疗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位点不合 异基因 脐血移植 植入状态 遗传学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剖宫产史次数对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欢 陆海茜 +1 位作者 陈勤芳 何晓英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408-415,共8页
目的 探讨剖宫产史次数对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20年10月具有剖宫产史的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 探讨剖宫产史次数对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20年10月具有剖宫产史的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剖宫产史次数分为2组:1次剖宫产史患者,共33例;≥2次剖宫产史患者,共16例。探讨比较2组患者的引产结局。结果 剖宫产史≥2次的患者较1次剖宫产史的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引产出血量多,且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感染和子宫切除发生率均较高(P<0.05)。4例经阴道引产失败后子宫切除者均为具有2次剖宫产史的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植入型或穿透型患者。结论 剖宫产后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伴植入经阴道引产的结局与剖宫产次数有关。剖宫产史≥2次的患者较1次剖宫产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产后大出血、DIC、感染或子宫切除等不良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前置状态植入 剖宫产史 中期妊娠阴道引产
下载PDF
Sry监测体外扩增造血细胞植入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孔佩艳 陈幸华 +2 位作者 罗成基 胡川闽 郭朝华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 探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 (Sry)作为评价和追踪造血细胞移植后植入状态检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SryDNA序列设计引物及制备探针 ,然后进行PCR检测、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 ,动态追踪经不同条件下体外扩增的纯系雄性小鼠BMMNC回... 目的 探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 (Sry)作为评价和追踪造血细胞移植后植入状态检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SryDNA序列设计引物及制备探针 ,然后进行PCR检测、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 ,动态追踪经不同条件下体外扩增的纯系雄性小鼠BMMNC回输至雌性小鼠后的植入状态。结果 PCR结果显示在各移植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脾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中均有Y染色体特异性序列的存在 ;斑点杂交结果显示在各回输组间并无明显差别 ,但用脾脏组织作原位杂交的结果则发现基质细胞支持扩增回输组的阳性颗粒数目与输注新鲜细胞组相似 ,但略少于雄性小鼠 ;而输注细胞因子扩增细胞实验组小鼠则明显少于雄性动物的阳性对照标本和基质细胞支持扩增回输组。结论  (1 )经重复检测表明上述方法的重复性好 ,结果可信 ,可作为检测性别不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状态 体外扩增 基质细胞
下载PDF
Effect of Implanted Chip System on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in Rabbits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兴亚 王汉军 +4 位作者 朱国庆 郭瑞 张枫 张颖 陆祖宏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4年第6期279-282,共4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n implanted chip system on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Methods: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heart rate (HR) were recorded in anesthetized rabbits. Based on the set poi...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n implanted chip system on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Methods: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heart rate (HR) were recorded in anesthetized rabbits. Based on the set point theory, an implanted chip system was designed to regulate the blood pressure by stimulating the aortic depressor nerve (ADN)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of blood pressure. The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induced by the implanted chip system was carried out twice (lasted for 15 min and 60 min respectively) and the change of MAP and HR during the regula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MAP during the first regulation ([-32.0 ± 6.6] mmHg) and second regulation ([-27.4 ± 6.2] mmH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The HR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regu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Both MAP and HR returned to the baseline immediately without rebound after the regulation ceased. Conclusion: The implanted chip system can regulate the blood pressure successfully and keep the blood pressure in a lower constant level without adap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lanted chip blood pressure set point HYPERTEN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