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植入电极法记录大鼠视觉诱发电位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郭群
谢蓓
顾永昊
安晶
夏峰
张作明
-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临床教研室
-
出处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1530-1534,共5页
-
基金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371517
30571999)~~
-
文摘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植入式颅骨电极记录大鼠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方法,同时应用于RCD大鼠及CSNB大鼠,看是否可行。方法:大鼠麻醉后,暴露颅骨表面,分别在前囟(bregma)前4mm和后8mm处钻孔,植入长2mm,直径1.2mm的不锈钢螺钉,分别作为参考和记录电极;接地电极接入尾部。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下视觉诱发电位(刺激光强:0.011,0.035,0.11,0.35,1.1和3.5ed·s/m^2,叠加100次,不同光强间隔2~5min,刺激频率1Hz,时程300ms)。1wk后,以同样条件再次记录暗适应和明适应下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植入电极后的大鼠存活时间较长,能达数月。记录时基本无干扰,波形清晰,稳定。植入法记录的波形与传统方法记录(记录电极捕于两耳连线中点,向前刺入1~1.5cm,保持电极与身体长轴平行;参考电极由不锈钢针制成,插入右侧颊部;接地电极也由不锈钢针制成,置于尾部,对侧眼遮盖。)的波形没有差异,但幅值明显增大。在视锥细胞缺失(RCD)及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大鼠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结论:由于电极可以长期留置于大鼠上,有利于观察其视觉诱发电位的动态改变,对长期病程变化的研究也非常有利,同时记录和参考电极的位置同定,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无变化,可大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及精确性。
-
关键词
视觉诱发电位
植入颅骨电极
大鼠
-
Keywords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implanted scalp electrode
rats
-
分类号
R770.4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植入电极记录豚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刘兰涛
夏峰
范馨燕
郭群
张磊
张作明
-
机构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临教研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6期429-434,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571999)
-
文摘
目的探讨用植入电极方式记录豚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方法。方法豚鼠麻醉后,暴露颅骨表面,在前囟(Bregma)前6mm、后10mm及矢状缝正中处钻孔,均植入长5mm、直径为1.2mm的不锈钢螺钉,分别作为参考电极、记录电极和地极。3d后,将清醒状态下的豚鼠固定于自制多功能头身一体化固定台面上,银-氯化银电极连接于豚鼠体表的不锈钢螺钉上,采用RETI-port系统(Roland Consult,德国)分别记录不同空间频率和不同颜色下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结果植入电极后,在无出血感染条件下,实验豚鼠生存时间与正常豚鼠没有明显区别。在其清醒状态下可以记录到豚鼠的PVEP波形,呈NPN形状。空间频率对PVEP波形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N1、P1波的潜伏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当空间频率大于0.5cpd时,潜伏期延长明显;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振幅降低。在不同对比度(97%、60%、30%)下,P1波的振幅随着对比度的增加而提高,且任意两个对比度之间P波振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关键词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颅骨植入电极
豚鼠
-
Keywords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implanted skull electrode
guinea pig
-
分类号
R77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大鼠视觉诱发电位记录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榆欣
鲍义琴
徐颖
杨晖
-
机构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
出处
《眼科学》
2017年第3期101-106,共6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A030313610)。
-
文摘
目的:比较不同F-VEP检测电极设置方法的差异,为大鼠F-VEP检测探索更优的电极放置方法。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三组,分别予以植入式颅骨电极、传统皮下式针状电极、改良皮下式针状电极记录。检测指标为F-VEP的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N1-P1波振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入式颅骨电极记录组P1波潜伏期较传统皮下式针状电极记录组提前(P = 0.002),改良皮下式针状电极记录组P1波潜伏期较传统皮下式针状电极记录组提前(P = 0.025),而植入式颅骨电极组与改良皮下式针状电极组P1波潜伏期无差异(P >0.05);植入式颅骨电极记录组N1-P1振幅较皮下式针状电极组均更大(P = 0.028/P = 0.011),两组皮下式针状电极组振幅无差异(P >0.05);安全性方面仅植入式颅骨电极组出现不良事件,皮下针状电极组无一例出现。结论:植入式颅骨电极其敏感性、重复性较优,传统皮下式针状电极安全性较优,而改良皮下式针状电极保留了安全性的优势,同时增强了敏感性和重复性,是对F-VEP检测的有效改良。
-
关键词
皮下式针状电极
植入式颅骨电极
视觉诱发电位
大鼠
-
分类号
R73
[医药卫生—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