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论证的有效与结论的可靠——再论《论语》“植其杖而芸”与《归去来兮辞》“植杖” 被引量:2
1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9-44,共6页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qu...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归去来兮辞 植杖
下载PDF
再论《论语》和《归去来兮辞》的“植杖”——与《“植杖”释义勘正》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50,共2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植杖 勘正 《论语》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陶渊明
下载PDF
“植杖”的“植” 被引量:1
3
作者 陶易 《文史杂志》 2010年第3期69-69,共1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植杖,指放掉手杖,拿起耘田器耕作。植,置。”此注不确。虽然在文献中“植”有时也可训为“置”,如《尚书·金滕》:“相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植杖,指放掉手杖,拿起耘田器耕作。植,置。”此注不确。虽然在文献中“植”有时也可训为“置”,如《尚书·金滕》:“相璧秉硅”(孔安国传:“植,置也”),但此处“植杖”的“植”还是训释为“倚”或“拄”为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朱东润 孔安国
下载PDF
“植杖”释义勘正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宝生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7期56-56,共1页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杖 《归去来兮辞》 勘正 释义 《语文》 陶渊明 人教社 除草
下载PDF
“或植杖而耘耔”辨
5
作者 陈林森 《九江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4-15,共2页
或植杖而耕耘"手杖",非一般的手杖,而是耕田时所用的辅助劳动工具。
关键词 植杖 手杖 耕耘
下载PDF
“植杖”当何解
6
作者 张步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2年第1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植杖 中学 语文教学 《归去来兮辞》 注释 备课参考
下载PDF
《〈“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之思维误区 被引量:1
7
作者 郑义广 《语文学习》 2009年第12期70-71,共2页
读罢杜广学老师针对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写的商榷文章(见《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笔者深为其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然而,仔细品玩该文.发现其中有不少逻辑未通之处.若不加... 读罢杜广学老师针对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写的商榷文章(见《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笔者深为其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然而,仔细品玩该文.发现其中有不少逻辑未通之处.若不加以辨识.很容易误导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杖 勘正 释义 误区 思维 语文学习 治学精神 文章
原文传递
《“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广学 《语文学习》 2009年第3期39-41,共3页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刊载了杨宝生老师《“植杖”释义勘正》一文。杨文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中的“杖”应解释为“犁杖”.“植杖”的意思就是“手持犁杖”。这样的解释,初看很有新意,细想却有不妥...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刊载了杨宝生老师《“植杖”释义勘正》一文。杨文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中的“杖”应解释为“犁杖”.“植杖”的意思就是“手持犁杖”。这样的解释,初看很有新意,细想却有不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杖 勘正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老师
原文传递
也说“植杖”
9
作者 王敬东 《语文学习》 2010年第4期38-38,共1页
郑义广先生对杜广学先生的《〈“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一文对“植杖”之“杖”的释义提出了质疑.以为“杖”应该作“犁杖”解。笔者以为,郑先生的这个理解也陷入了思维误区。查任何一种词典都可以知道.“植杖”的“植”的义项.... 郑义广先生对杜广学先生的《〈“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一文对“植杖”之“杖”的释义提出了质疑.以为“杖”应该作“犁杖”解。笔者以为,郑先生的这个理解也陷入了思维误区。查任何一种词典都可以知道.“植杖”的“植”的义项.与农事有关的只有一个解释:栽种。《说文解字》释“植”:“又倚也”,举的例子就是《论语》“植其杖而芸”。《汉典》释“植”字,有一义项:“立,树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杖 《说文解字》 《论语》 释义 勘正 义项
原文传递
“植杖”注译商榷
10
作者 苏铎 《语文学习》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学 第一册 语文教材 试验修订本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植杖 注译
原文传递
也说“杖”
11
作者 赵秀梅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7期152-153,共2页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对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犁杖 植杖
下载PDF
“为长者折枝”、“植其杖而芸”合考——兼谈上古时期的杖文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连佳鹏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124,共8页
对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为长者折枝"和《论语·微子》中的"植其杖而芸"两句,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迄无定论。其实,这两者有共同之处,皆涉及到上古时期的杖文化。杖在先秦两汉时期,除了当作普通的助步工... 对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为长者折枝"和《论语·微子》中的"植其杖而芸"两句,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迄无定论。其实,这两者有共同之处,皆涉及到上古时期的杖文化。杖在先秦两汉时期,除了当作普通的助步工具之外,还是一种官位和权力的象征。从古文字字形、传世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资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为长者折枝"即为长者折取树枝当作手杖;"植其杖而芸"即放下手杖,开始除草,隐喻为舍弃官位和权力,追求隐士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枝 植杖 杖文化 古文字 出土文物
原文传递
De nov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oot transcriptome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Polygonum cuspidatum 被引量:36
13
作者 HAO DaCheng MA Pei +6 位作者 MU Jun CHEN ShiLin XIAO PeiGen PENG Yong HUO Li XU LiJia SUN Cha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2年第5期452-466,共15页
Various active component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root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However,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ir activity is virtual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25600002 short reads (2.3 Gb) of P. cuspidatum ... Various active component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root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However, the genetic basis for their activity is virtual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25600002 short reads (2.3 Gb) of P. cuspidatum root transcriptome were obtained via lllumina HiSeq 2000 sequencing. A total of 86418 urtigenes were assembled de novo and annotated. Twelve, 18, 60 and 54 unigenes were respectively mapped to the mevalonic acid (MVA), methyl-D-erythritol 4-phosphate (MEP), shikimate and resveratrol biosynthesis pathways,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pharmaceutically important anthra- quinone and resveratrol. Eighteen potential UDP-glycosyltransferase unigene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andidates most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glycosid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dentification of relevant genes could be important in eventually increasing the yields of the medicinally useful constituents of the P. cuspidatum root. From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transcriptome data of 19 non-model plant taxa, 1127 shared orthologs wer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future functional, phylo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of these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gonum cuspidatum ROOT TRANSCRIPTOME HiSeq 2000 sequencing secondary metabolism repetitive sequence ORTHOLO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