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分布区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承标 冯昌林 +3 位作者 李保平 邓振海 罗玉婷 蓝玉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了更好地繁殖和保存兰科植物的优良基因,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按兰科植物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状况,选择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地22个,分别取样测定土壤(0-20 cm)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密度为0.530-1.012 g.cm-3,平均值为0.... 为了更好地繁殖和保存兰科植物的优良基因,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按兰科植物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状况,选择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地22个,分别取样测定土壤(0-20 cm)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密度为0.530-1.012 g.cm-3,平均值为0.794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39.7%-62.9%,平均值为54.1%;土壤通气度为16.7%-34.4%,平均值为25.1%。土壤pH值为5.33-8.03;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0.55-98.32 g.kg-1;全氮及水解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46-7.38 g.kg-1和191.40-713.40 mg.kg-1;全磷及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为0.72-1.77 g.kg-1和0.80-6.30 mg.kg-1;全钾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为1.32-9.88 g.kg-1和25.30-99.80 mg.kg-1。从而充分表明,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分布区土壤较疏松、通气性及透气性能良好。土壤中氮、磷、钾主要养分质量分数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分布区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
下载PDF
新疆植物分布区特征及其与气候和丰富度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利平 贾秀红 尹林克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4-324,共11页
结合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分布本底数据,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特征.按照经纬度,将新疆地区划分为0.1°×0.1°的栅格,植物分布区以其所占据的栅格数表示;区域植物分布区指在一个区域(栅格)中出现的所有植物... 结合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分布本底数据,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特征.按照经纬度,将新疆地区划分为0.1°×0.1°的栅格,植物分布区以其所占据的栅格数表示;区域植物分布区指在一个区域(栅格)中出现的所有植物的分布区特征的中值.首先,计算新疆地区所有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特征及相互关系;其次,根据单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叠加每个栅格内分布的植物的分布区面积(RA)和分布幅度,其中值作为栅格的植物分布区属性,分析其地理分布格局;最后,分析栅格的植物分布区属性与气候和植物丰富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新疆地区植物RA、南北和东西分布幅度的x分别是1344,51和89个栅格,中值分别是366,42和74个栅格,为右偏格局,即大部分的物种有较小的分布区和分布幅度;物种的RA和分布幅度为正相关关系;区域上,植物RA在北疆较小,尤其是阿尔泰山和伊犁地区,而在南疆较大,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年降水和年均温均显著影响植物的分布区特征,随着年降水的增加,RA和分布幅度减小,而随着年均温的增加,RA和分布幅度先减少后增加;区域上,植物RA和分布幅度随植物丰富度的增加单调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布区 分布面积(RA) 分布幅度 气候 植物多样性 新疆
原文传递
内蒙古地区叶状体苔类空间分布研究
3
作者 邓旭东 田桂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3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研究内蒙古地区叶状体苔类物种组成、地理成分构成、各植物区与生境分布以及水分生态幅度,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地区叶状体苔类植物共有11科、17属、26种,优势科属为钱苔科(Ricciaceae)、疣冠苔科(Grimaldiaceae)、钱苔属(Riccia)、... 研究内蒙古地区叶状体苔类物种组成、地理成分构成、各植物区与生境分布以及水分生态幅度,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地区叶状体苔类植物共有11科、17属、26种,优势科属为钱苔科(Ricciaceae)、疣冠苔科(Grimaldiaceae)、钱苔属(Riccia)、疣冠苔属(Mannia)等,以北温带成分(16种,61.54%)和世界广布成分(7种,26.92%)为主;(2)这些物种主要分布在12个植物区,兴安北部(15种,57.69%)、燕山北部(13种,50.00%)、兴安南部(11种,42.30%)、辽河平原(10种,38.46%)物种数量多,多数物种见于1~2个植物区,皮叶苔(Targionia hypophylla)、石地钱(Reboulia hemisphaerica)、紫背苔(Plagiochasma rupestre)、西伯利亚疣冠苔(Mannia sibirica)、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分布在6~8个植物区;(3)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16种,占61.54%)、林缘湿土、湿岩面、峭壁石缝等(13种,50.00%)、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10种,38.46%)和湿地(8种,30.77%)是物种较集中分布的生境,多数物种为湿中生-湿生生境物种(14种,53.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状体苔类 系组成 植物与生境分布 水分生态幅度 内蒙古地
下载PDF
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地理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田陌 魏达 辛建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7-96,共10页
[目的]调查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并进行区系地理分析,以探明保护区植物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生活型和区系地理学原理,采用野外样线样方调查法,选取8条样线35个样点,对保护区的种子... [目的]调查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并进行区系地理分析,以探明保护区植物的分布规律,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生活型和区系地理学原理,采用野外样线样方调查法,选取8条样线35个样点,对保护区的种子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查阅资料,对保护区种子植物生活型和植物区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红碱淖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242种,隶属于63科167属,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7种,被子植物60科161属235种.生活型和区系地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亚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和两年生草本等5种生活型.科的分布区类型有4种分布型和2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3种,其中有104属为温带分布型,占总属数的62.28%,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保护区水生、湿生及植物种类多样,且发育良好.耐盐、耐旱植物种类较多.[结论]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平衡脆弱,亟待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碱淖自然保护 种子植物 生活型 生态型 地理分布 植物分布区类型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撂荒地自然恢复植被的组成结构与数量分类 被引量:58
5
作者 焦菊英 张振国 +2 位作者 贾燕锋 王宁 白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981-2997,共17页
采用样带调查与TWINSPAN分类等方法,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和吴旗174个撂荒地样方的物种组成、出现频率与盖度、及群落类型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植被组成结构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区自然恢复的植被几乎一半是由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蔷... 采用样带调查与TWINSPAN分类等方法,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和吴旗174个撂荒地样方的物种组成、出现频率与盖度、及群落类型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植被组成结构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区自然恢复的植被几乎一半是由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物种组成,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世界与泛热带分布成分占到总物种数近75%,且以中旱生、中生和旱生的草本类植物为主,具有典型的温带地面芽植物气候特征。植被的数量分类表明:调查样方基本包括了该区自然恢复的主要植被类型,延安、安塞和吴旗的植被在1年生草本群落到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阶段,依次均以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赖草(Leymussecalin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等为主要优势物种构成的不同组合的植物群落,且这些物种具有较高的盖度和频度;但在植被演替后期,不同植被带及阴阳坡的演替方向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延安为代表的森林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Rosa xanthin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以安塞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紫丁香(Syringa julianae)、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狼牙刺等为优势种的群落;而以吴旗为代表的草原带,阴阳坡植被分异不明显,为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这些演替后期的灌乔优势物种均为高位芽植物,在阴坡为中生,在阳坡为旱生、中旱生,虽具有比较高的盖度,但分布仅仅是零散出现,并不是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布区类型 植物生活型 水分生态型 植物群落类型 TWINSPAN分类
下载PDF
新疆山地森林乔木和草地草本植物个体大小分布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利平 安尼瓦尔.买买提 +2 位作者 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 努尔佳玛丽.沙尔巴依 万华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02-1212,共11页
个体大小是植物重要的特征之一,目前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基于样地实际调查数据,我们分析了新疆山地森林乔木和草地草本植物个体大小的特征(统称为乔木和草本,分别以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表示),并在物种和区域尺度,分析了其... 个体大小是植物重要的特征之一,目前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基于样地实际调查数据,我们分析了新疆山地森林乔木和草地草本植物个体大小的特征(统称为乔木和草本,分别以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表示),并在物种和区域尺度,分析了其与分布区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物种尺度上,森林植被中乔木物种的个体大小与其分布区特征正相关,即分布范围较广的乔木倾向于个体更大;草地植被中草本植物的特征与此类似;(2)在区域尺度上,乔木平均个体越大,区域植物平均分布区越小,反之亦然;草本植物的平均个体大小与区域植物分布区特征无显著相关性;(3)在区域尺度上,森林乔木和草地草本植物的个体大小与植物多样性均呈正相关关系,即森林乔木和草地草本植物平均个体较大时,其区域多样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个体大小 植物分布区 物种尺度 域尺度 植物多样性 新疆
原文传递
AGE STRUCTURES OF MODULES OF CLONAL PEATLAND SEDGE Carex middendorffii 被引量:1
7
作者 BU Zhao-jun YANG Yun-fei +1 位作者 Hakan RYDIN LANG Hui-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269-274,共6页
Age structure of a plant population carri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traditional age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development phases could not explain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neither b... Age structure of a plant population carri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traditional age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development phases could not explain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neither between individuals nor between modules, and it could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or the tendency of peatland evolution. In a peatland of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China, at the middle of the growth season, the age structures of 3 modules, ramets, active buds and rhizomes of a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thod of classifying age classes of ramets and active buds by counting generation quantity of tiller nodes, and classifying age classes of rhizomes by their real survival time. The quantity of vegetative ramets was dominant. Tiller nodes of ramets can propagate vegetatively for a maximum of 3 generations. The population of ramets consisted of 3 age classes of ramets at the middle of the growth season, and showed a stable age structure. In the two sampling ev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quantities and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The maximum age of an excavated rhizome was 12 years old. Rhizomes were classified in 8 age classes, and age classes 4-6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total bioma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length and total biomass per unit area, or in biomass per unit length in rhizomes between the two samplings. Four age classes of active buds were recognized, and their number increased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achieved regeneration by budding from the tiller nodes of ramets. The age structures of the 3 modules suggested that the Carex middendorffii clonal population could persist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oligotrophic peatland in the Xiao Hinggan Mountains, but it could not be dominant. It also faces the risk to disappear from the community as the peatland develops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ex middendorffii MODULE age structure PEATLAND
下载PDF
我国白垩纪第三纪的鹰粉类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山富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1986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本文简述了鹰粉类的分类和晚白垩世北半球存在的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一个是环太平洋和西伯利亚的'鹰粉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另一个是环大西洋、欧洲和印度的'正型粉区'——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二区各自独... 本文简述了鹰粉类的分类和晚白垩世北半球存在的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一个是环太平洋和西伯利亚的'鹰粉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另一个是环大西洋、欧洲和印度的'正型粉区'——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二区各自独立的植物区系的形成,是受晚白垩世古海、陆的分布所控制。概述了我国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的鹰粉类分布。较详细地论证了我国第三纪鹰粉——小刺鹰粉和粒棒鹰粉是晚白垩世的孑遗分子而不是再沉积的化石。它们至渐新世早期(或始新世)才灭迹。指出了我国第三纪鹰粉的分布、发育规律与古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白垩纪 孑遗鹰粉 分布和孢粉植物地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