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地上部分氮素的挥发损失 被引量:46
1
作者 李生秀 李宗让 +1 位作者 田霄鸿 王朝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8-25,共8页
采用水培、土培、^(16)N标记试验,在尽量杜绝土壤和空气有关气体干扰的生长室中,捕获和测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释放的N_2,N_2O和NH_3。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挥发N_2,但能释放N_2O和NH_3。释放的N_2O数量甚微,而释放的NH_3数量较大... 采用水培、土培、^(16)N标记试验,在尽量杜绝土壤和空气有关气体干扰的生长室中,捕获和测定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地上部分释放的N_2,N_2O和NH_3。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挥发N_2,但能释放N_2O和NH_3。释放的N_2O数量甚微,而释放的NH_3数量较大,是挥发损失的主要形态。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生长后期。但是植物挥发损失的NH_3量难以与地上部分氮素的减少量相比似。要彻底阐明作物生长后期地上部分减少的氮素的归宿,需要拓宽视野,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氮素 氮素损失 水培 生长室 植物地上部分
下载PDF
云雾山草地植物地上部分和枯落物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马任甜 方瑛 安韶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0-1180,共11页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为探究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封育年限植物和枯落物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以云雾山封育1、12、20、30年的天... 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要特征。为探究云雾山天然草地30年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封育年限植物和枯落物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以云雾山封育1、12、20、30年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方调査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封育年限植物和枯落物养分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间,植物地上部分C∶N、C∶P、N∶P比变化范围分别为24.91~37.37、380.1~562.1、12.14~15.86,均值分别为32.51、473.6和14.64;枯落物C∶N、C∶P、N∶P比变化范围分别为37.18~47.11、755.5~885.9、16.41~22.31,均值分别为40.71、819.9、20.30。植物地上部分C、N、P含量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植物地上部分P含量与C∶N、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C、P、C∶P、N∶P呈极显著相关(p〈0.01)。云雾山植物N∶P比介于14~16之间,植物生长受氮磷共同限制,建议增加草地氮、磷肥的使用量。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雾山草地C、N、P在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地上部分 枯落物 草地 封育年限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地上部分生长动态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应武 张志山 +2 位作者 郑敬刚 李新荣 张景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19-1826,共8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种人工植被柠条和油蒿在4种配置方式下地上部分的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下它们的密度、高度、冠幅和生物量基本不变或略微呈下降趋势;油蒿新梢的年生长动态呈S型曲线,柠条新梢春季生长速度较快,...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种人工植被柠条和油蒿在4种配置方式下地上部分的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下它们的密度、高度、冠幅和生物量基本不变或略微呈下降趋势;油蒿新梢的年生长动态呈S型曲线,柠条新梢春季生长速度较快,7月份以后生长速度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柠条、油蒿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年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型,4种配置方式下共有8种1年生植物入侵,并具有较高的植被盖度;同其它3个样地相比,纯油蒿样地1年生植物的密度、盖度和生物量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植物地上部分 生长动态
下载PDF
短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植物-土壤C,N化学计量及季节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永万 白炜 +2 位作者 尹鹏松 冯月 张景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53-1561,共9页
为了探讨植物-土壤C,N化学计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和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优势种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OTC)模拟气候变暖,对2种增温幅度条件下(T1:增温1.5~2.5℃... 为了探讨植物-土壤C,N化学计量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和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优势种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室(OTC)模拟气候变暖,对2种增温幅度条件下(T1:增温1.5~2.5℃;T2:增温3~5℃)植物-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及其季节变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在不同增温幅度下对C、N的利用率不同;该研究区土壤处于氮限制状态,增温加剧了这种限制,植物通过提高养分重吸收率来应对自然胁迫;植物C,N含量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影响了沼泽草甸植被生长及其C,N含量,但不同季节对其影响并不一致;在养分供应上,整个生长季内增温和对照处理下植物生长均受N素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草甸 增温 植物地上部分 枯落物 根系 土壤
下载PDF
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昼夜变化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静 杨玉盛 +4 位作者 曾宏达 陈光水 刘乐中 李熙波 杜紫贤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用Li-8100对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分室昼夜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地上部分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草坪生态系统的呼吸速... 采用Li-8100对亚热带马尼拉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分室昼夜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坪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地上部分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3:00~14:00;草坪生态系统的呼吸速率最低值只出现在6月的7:00左右,其他月份的最低值出现在23:00~2:00;土壤呼吸速率的最低值出现在4月和6月的7:00左右,8月则在2:00达最低值,11月土壤呼吸速率波动不大,极值不太明显.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始终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4月、6月、8月和11月生态系统呼吸的日排放C量分别为27.30、43.94、44.79和25.18g m^2d^-1.6月、8月和11月土壤日呼吸量占整个生态系统日呼吸总量的比例大约为50%,远小于4月的74%.除11月外,生态系统、土壤总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均与5cm土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草坪生态系统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4月〉11月〉6月〉8月,土壤总呼吸的Q10值大小顺序为6月〉4月〉8月〉11月;除11月外,土壤呼吸的Q10值大于生态系统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草坪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植物地上部分呼吸 昼夜变化 土壤温度 Q10
下载PDF
燕麦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对盐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韩博 李广 +2 位作者 卓玛草 邵倩雄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497-2506,共10页
探究盐胁迫对燕麦(Avena sativa)C、N、P分配及化学计量的影响,可为燕麦作为河西地区盐渍土壤改良的生物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了5个盐浓度胁迫下燕麦地上及地下部分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燕麦地上及地下部分C... 探究盐胁迫对燕麦(Avena sativa)C、N、P分配及化学计量的影响,可为燕麦作为河西地区盐渍土壤改良的生物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了5个盐浓度胁迫下燕麦地上及地下部分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燕麦地上及地下部分C、N、P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NaCl浓度为150 mmol·L^−1时达到最大值。2)燕麦主要通过改变自身N、P利用效率来适应逆境,且盐胁迫下燕麦地上部分C∶N、C∶P均低于地下部分;燕麦N∶P(2.5~10.6)均小于14,与P相比,N在河西地区限制燕麦生长的能力更强。3)盐胁迫下燕麦地上和地下部分养分的转换及利用显著相关(P<0.05),其中N表现最敏感。研究结果表明,150 mmol·L^−1为燕麦在河西地区的最大耐盐阀值,合理的施加氮肥,更有利于燕麦作为河西地区盐渍草地改良和修复的生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上部分 植物根系 河西走廊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有机碳
下载PDF
荒漠草原植被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梁晓谦 李建平 +2 位作者 张翼 尉剑飞 黄绪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4-875,共12页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0.05)高于降水量增加的处理;植物群落地下部分C、氮(N)、磷(P)随着降水梯度增大而先减后增,且地下部分C、C꞉N、C꞉P均在66%降水处理下显著(P<0.05)高于其他梯度。2)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增水梯度下,表层土壤的SOC、TN和TP显著(P<0.05)高于深层土层。3)土壤SOC与植物群落地上部分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群落其他部分和土壤C、N、P无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控制 荒漠草原 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 土壤元素
下载PDF
云雾山不同恢复方式下草地植物与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方瑛 安韶山 马任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8,共9页
研究云雾山天然草地、灌草地、禁牧地、撂荒地4种恢复方式下草地各植物组分(植物地上部分、枯落物、根系)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显著相关,并且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之... 研究云雾山天然草地、灌草地、禁牧地、撂荒地4种恢复方式下草地各植物组分(植物地上部分、枯落物、根系)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显著相关,并且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之间P的联系比N紧密,土壤与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之间N的联系比P紧密,而土壤与枯落物、根系与枯落物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恢复方式间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总体的C、N储量无显著差异,P储量差异显著且以撂荒地最大(0.49 g·m^(-2))禁牧地最小(0.29 g·m^(-2)).禁牧年限对植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较小;耕地撂荒恢复12年后土壤C、N(分别为9.98和1.07g·kg^(-1))仍显著低于天然草地(分别为14.27和1.55 g·kg^(-1)),两者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由撂荒地各植物组分P浓度高引起;由于根系生物量的稀释作用,天然草地根系N、P浓度最低(分别为6.25和0.57 g·kg^(-1));灌草地地上部分N、P浓度偏低(分别为12.77和0.98g·kg^(-1)},但根系N、P浓度偏高(分别为9.30和0.77 g·kg^(-1)).物种组成是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恢复方式间群落相似度高则整体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物地上部分 枯落物 根系 土壤
原文传递
Marigold(Tagetes erecta): The Potential Value in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Chromium 被引量:2
9
作者 Lívia C.COELHO Ana Rosa R.BASTOS +6 位作者 Paulo J.PINHO Guilherme A.SOUZA Janice G.CARVALHO Viviane A.T.COELHO Luiz Carlos A.OLIVEIRA Rimena R.DOMINGUES Valdemar FAQU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59-568,共10页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chromium (Cr) is harmful to humans, animals and plants, while in plants it causes diminished growth, anatomical alterations and death.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otential value of marig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chromium (Cr) is harmful to humans, animals and plants, while in plants it causes diminished growth, anatomical alterations and death.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otential value of marigold (Tagetes erecta) in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Cr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involved the exposure of plants to nutrient solutions containing 0.00, 0.04, 0.08, 0.12, 0.16 or 0.24 mmol L-1 Cr(III). Chromium toxicity was observed at Cr(III) concentrations ≥ 0.12 mmol L-1 as demonstrated by diminished growth of the aerial parts and reduced density of the root system. Increasing Cr(III) concentrations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resulted in a higher bioaccumulation of total Cr in the tissues, although translocation from roots to aerial parts was not efficient (maximum value of 25% at 0.12 mmol L-1 Cr(III)). The Cr bioaccumulation was up to 11-fold greater in roots than in the aerial parts. Tagetes erecta exhibited leaf plasticity when exposed to Cr,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tolerance mechanism to Cr in this species. Chromium caused a reduction in xilem vases, resulting in a plastic effect in T. erecta leaves that increased the metal tolerance in culture solution. Tagetes spp. are potential Cr hyperaccumulators; at Cr(III) concentrations up to 0.12 mmol L-1, the plants accumulated levels above that proposed for hyperaccumulators and still maintained a considerable growth and even flourished. However,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nutrient solution, and studies on species confirmation as Cr hyperaccumulator should be conducted in soils for further cla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tomical alterations heavy metal hyperaccumulor leaf anatomy TOXI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