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植物残体还地提升耕地质量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体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7期159-160,共2页
耕地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近几年农民种植农作物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严重损伤了土壤,修复耕地土壤已刻不容缓.除施用商品有机肥外,还可以利用资源丰富的植物残体还地来提升耕地质量.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植物残体还地 建议
下载PDF
生态茶园植物残体在不同空间的分解动态
2
作者 宋凯 杨瑞 +4 位作者 郭家瑞 马觉兵 刘莎茜 高旭 赵洋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在不同空间的自然分解变化过程,为茶园的物质养分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析茶(Camellia sinensis)修剪物、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杉木(Cunning...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在不同空间的自然分解变化过程,为茶园的物质养分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分析茶(Camellia sinensis)修剪物、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植物残体在土壤、林冠和地表的分解特征、时间动态及不同阶段分解速率差异。【结果】植物残体自然分解过程中总体呈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空间的残体质量损失率为土壤>地表>林冠,具体为茶修剪物、光皮桦和猴樟的残体质量损失率随高度升高逐渐减少,杉木和马尾松的残体质量损失率随高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空间、时间、树种及三者间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植物残体干重剩余率(P<0.01),影响最大为时间,其次为空间和树种,最小为三者交互作用。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估计各树种分解系数发现,总体上林冠分解速率低于地表和土壤,针叶树种植物残体分解速率小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地表和土壤中前期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后期,林冠和土壤的年分解速率排序依次为茶修剪物>光皮桦>猴樟>马尾松>杉木,而地表的年分解速率种间排序依次为茶修剪物>光皮桦>猴樟>杉木>马尾松,且茶修剪物、光皮桦和猴樟的年分解速率与空间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杉木和马尾松则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地表和土壤相较林冠能提高植物残体利用效率,适当清除林冠累积的植物残体,并将其置于土壤和地表环境更利于其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植物 林冠 地表 土壤 分解
下载PDF
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冯娅斯 蒋文婷 +4 位作者 刘益宏 王燕 李渊 陈有超 蔡延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9,共15页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型退化草地(CK)、退化草地进行翻耕(PL)、退化草地进行植物残体覆盖(MR)、退化草地进行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PL+MR)4种处理,并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硝化和反硝化酶活性、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和28 d N_(2)O累积排放量。结果显示:翻耕较对照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了44.2%,翻耕后进行植物残体覆盖显著抑制了N_(2)O排放,减少了29.1%。翻耕后,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丰度显著增大,增幅分别为2.6%、209.5%、23.8%、180.4%、233.9%、74.6%和68.0%,土壤C/N、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1.3%、13.6%和72.8%。翻耕后覆盖植物残体较翻耕显著降低了土壤DOC含量,抑制了BG、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活性及AOA-amoA、AOB-amoA和nosZⅠ基因丰度,降幅分别为12.8%、49.1%、59.9%、31.6%、25.0%、46.5%、59.5%、23.1%,显著增加了MBN含量,增幅为29.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pH、DOC含量、胞外酶活性、氮循环基因丰度(除nirS以外)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N、SOC和MBN含量显著负相关。AOA-amoA和AOB-amoA丰度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综上,翻耕会增加土壤胞外酶活性和amoA基因丰度,但会导致SOC分解消耗和N_(2)O增排,而植物残体覆盖能够有效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改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植物覆盖 高寒草甸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氧化亚氮排放
下载PDF
太湖沉水植物残体理化性质和资源性分析
4
作者 张宁 何品晶 +2 位作者 章骅 宗兵年 吕凡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3-882,共10页
太湖区域的沉水植物残体产生量大、二次污染严重,亟需解决其资源化利用问题。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选择取决于生物质废物的理化性质。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太湖区域5种沉水植物和1种对照浮水植物的生物化学组成、元素组成、厌氧和好氧生物稳定... 太湖区域的沉水植物残体产生量大、二次污染严重,亟需解决其资源化利用问题。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选择取决于生物质废物的理化性质。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太湖区域5种沉水植物和1种对照浮水植物的生物化学组成、元素组成、厌氧和好氧生物稳定性以及热转化过程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的木质纤维素含量(以干质量计)为17.1%~31.7%,低于常见的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以干质量计)分别为11.3%~19.9%和1.8%~3.2%,低于大部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具有木质纤维素含量低、适口性好的特点,可经过加工后用作饲料。生物化学甲烷潜力的分析结果显示,粗破碎沉水植物的累计甲烷产量(以有机质质量计)为106.2~150.2 mL·g^(-1),低于常规厌氧消化处理物料的产气量,不适合以单一底物方式进行厌氧消化。沉水植物的7日好氧呼吸量(O2,以干质量计)在534.5~698.8 mg·g^(-1)范围内,一级降解速率常数为0.051~0.097 d-1,快速降解的特性显示其适合采用堆肥技术进行处理。热重分析表明沉水植物的热转化温度低,更适合生产用作吸附剂、土壤调理剂的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性质 生物化学甲烷潜力 好氧呼吸量 热重分析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马来眼子菜为例
5
作者 徐达 金伟 +5 位作者 尉艺 王春柳 朱伯淞 化柯 周攀 刘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0-1367,共8页
通过将不同含量马来眼子菜残体堆积在沉积物中,分析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流变特性变化,明确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发现随着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的增加,表层沉积物密度呈指数型下降趋势,并伴随... 通过将不同含量马来眼子菜残体堆积在沉积物中,分析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流变特性变化,明确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对表层沉积物性质的影响.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发现随着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的增加,表层沉积物密度呈指数型下降趋势,并伴随着浮泥形成.同时,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腐解导致了沉积物的絮凝和团聚.且沉积物胞外聚合物(EPS)中高比例的多糖/蛋白质使沉积物颗粒不易沉积,有利于浮泥形成.此外,流变试验中沉积物的屈服应力值与沉水植物残体堆积量呈指数衰减(R^(2)=0.97),当堆积量超过0.4%后,浮泥屈服应力逐渐稳定,易于发生再悬浮现象.因此,本研究加深了对沉水植物残体在沉积物腐解对沉积物性质影响的认识,并对沉积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水植物 沉积物 密度 胞外聚合物 流变特性
下载PDF
木质素和氮含量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52
6
作者 黄耀 沈雨 +1 位作者 周密 马瑞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在 2 5℃和水分含量为 40 0g·kg-1 (以风干土计 )条件下对 1 9种植物残体进行培养实验 ,同时进行田间填埋试验 ,研究残体的木质素和N含量对其在土壤中分解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全N含量呈正相关 ,... 在 2 5℃和水分含量为 40 0g·kg-1 (以风干土计 )条件下对 1 9种植物残体进行培养实验 ,同时进行田间填埋试验 ,研究残体的木质素和N含量对其在土壤中分解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与其初始全N含量呈正相关 ,与初始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N含量之比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 ,植物残体的C分解与全N及木质素含量的数学关系可表达成 :Y =B0 +B1 N +B2 L。式中 ,B0 、B1 和B2 为回归系数 ,N和L分别表示植物残体的初始全N含量及木质素含量。Y可分别表示为植物残体C分解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培养 9周的CO2 _C矿化率和填埋 2 3周的重量损失率 ,相应的复相关系数 (R2 )分别为 0 .81 2 、0 .82 8 和 0 .799 。此外 ,实验室培养测定的CO2 _C矿化率和填埋试验的残体重量损失率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R2 =0 .863 ,n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分解 N含量 木质素含量 定量关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薇 王子芳 +3 位作者 王辉 郑杰炳 鲍金星 高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残体的矿化速率进行拟合表明,好气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大小顺序为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而淹水条件则为水稻秸秆>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分状况和植物残体化学组分的差异影响紫色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最终导致碳累积矿化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植物 土壤水分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下载PDF
武汉南湖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及其氮磷分布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明生 熊邦喜 +1 位作者 杨学芬 张清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08-1513,共6页
对武汉市南湖5个采样点30 cm沉积物柱样中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植物残体的总氮和总磷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湖中水生植物残体具有较大的沉积量,是一个重要的N、P库;不同采样点之间,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水生植... 对武汉市南湖5个采样点30 cm沉积物柱样中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植物残体的总氮和总磷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湖中水生植物残体具有较大的沉积量,是一个重要的N、P库;不同采样点之间,水生植物残体的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水生植物残体的TN和TP的垂向分布上,0~5 cm段TN为20.230 mg·g^-1,25~30 cm段TN为20.613 mg·g^-1,检测TN与沉积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5851,P〉P0.05,两者相关不显著;0~5 cm段的TP为2.546mg·g^-1,25~30 cm段的TP为0.634mg·g^-1,上下相差4倍,TP与沉积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9507(P〈P0.01)说明两者呈紧密负相关,即沉积年代越早,TP值越低;沉积年代越晚,TP值越高,这与南湖的富营养化过程是一致的。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水生植物残体可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一种新的证据材料,其TP值可以作为一个环境变化的指标,对研究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湖 沉积物 水生植物 总氮 总磷 分布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新 黄庆慧 +1 位作者 江和龙 宋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495,共7页
通过长期(700 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太湖优势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分解过程,并通过454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质在0~8、8~18 和18~28... 通过长期(700 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太湖优势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分解过程,并通过454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质在0~8、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降解率分别为49.6%、40.7%和38.7%,降解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沉积物腐殖化程度加强,腐殖质(包括HA 和FA)含量均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加,并且18~28 cm 处的腐殖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的含量(P〈0.01);经过长时间的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库从易降解有机质(LP)转化为难降解有机质(RP),植物残体中的木质素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大部分仍残留在沉积物中.从门的分类水平来看,初始沉积物和驯化后沉积物中的优势细菌相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螺旋菌门(Spirocha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从属的分类水平来看,与初始沉积物相比,驯化后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优势细菌为Flavobacterium、GOUTA19、LCP-6、Crenothrix,但是驯化后深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以厌氧细菌为主,如属于螺旋菌门中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在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7.4%和8.8%.本研究旨在为水生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归属以及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水生植物 分解 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残体分解特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小燕 吕家珑 +2 位作者 张红 赵世伟 李顺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7,共5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残体的分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植物残体腐解速率为苜蓿〉玉米〉大油芒〉辽东栎〉沙棘,添加氮素比不加氮素的植物残体腐解速度快。根据腐解残留量...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下植物残体的分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植物残体腐解速率为苜蓿〉玉米〉大油芒〉辽东栎〉沙棘,添加氮素比不加氮素的植物残体腐解速度快。根据腐解残留量的变化可将腐解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分解阶段(0-1个月)、分解停滞阶段(2-7个月)、缓慢分解阶段(8-12个月)和趋于稳定阶段(13-15个月)。根据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植物残体腐解速率和腐解时间进行拟合,发现玉米、苜蓿、大油芒、辽东栎、沙棘分解95%所需的时间(T0.95)分别为43.73、23.35、52.56、108.1和161.1个月,且检验结果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地区 植物 分解特性
下载PDF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被引量:24
11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郭继勋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试验表明 ,植物残体腐解动态变化规律一致 ,前期腐解快 ,以后变慢。羊草的碳素残留率比草木樨的高 ,对于植物的不同器官残体 ,根的碳素残留率最高 ,茎次之 ,叶最低。试验结果还表明 ,植物残体不同埋深对碳素残留率...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试验表明 ,植物残体腐解动态变化规律一致 ,前期腐解快 ,以后变慢。羊草的碳素残留率比草木樨的高 ,对于植物的不同器官残体 ,根的碳素残留率最高 ,茎次之 ,叶最低。试验结果还表明 ,植物残体不同埋深对碳素残留率也有影响 ,埋深 7cm,植物残体的碳素残留率最低 ,埋深 15 cm稍高 ,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最高。这说明植物中的羊草、植物残体中的根和茎以及土壤深层的残体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而草木樨、植物残体中的叶以及浅层植物残体都有助于养分向土壤释放。羊草和草木樨残体混合物的碳素残留率介于草木樨和羊草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植物 腐解 东北地区 动态研究
下载PDF
高寒湿地植物残体降解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启兰 曹广民 +1 位作者 姜文波 宋磊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9-44,共6页
用尼龙网袋法测定了高寒湿地植物残体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立枯体和草根的分解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失重发生在样品埋放初期和植物生长季节,非生长季节和样品埋放后期分解作用很弱。不同月份植物残体的分解率呈不同程度的差异... 用尼龙网袋法测定了高寒湿地植物残体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立枯体和草根的分解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失重发生在样品埋放初期和植物生长季节,非生长季节和样品埋放后期分解作用很弱。不同月份植物残体的分解率呈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立枯体埋放的第1个月,沼泽草甸的分解率略高于矮嵩草草甸,以后两草甸的分解率趋于相当;矮嵩草草根在沼泽草甸的分解率显著高于在矮嵩草草甸的分解率。相关分析表明植物残体的降解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温度、水分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植物残体的化学品质也是影响分解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植物 分解作用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用^(14)C示踪法研究植物残体在田间的分解速率 被引量:6
13
作者 车玉萍 林心雄 +1 位作者 程励励 李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9-161,164,共4页
研究植物残体在田间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砂滤管法和尼龙袋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前者透水透气性好,不易破损,并能阻挡植物根系的进入,但因对管内外水分移动所产生滞后效应,特别是在... 研究植物残体在田间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砂滤管法和尼龙袋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前者透水透气性好,不易破损,并能阻挡植物根系的进入,但因对管内外水分移动所产生滞后效应,特别是在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分解 碳14示踪
下载PDF
接种蚯蚓对加入不同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建光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信 王同 王前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8-595,共8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和植物残体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的影响,为将蚯蚓引入农田及水土流失区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为黏粒含量较低的灰潮土和黏粒含量较高的典型红壤,供试植物残体为高碳氮比的玉米秸秆...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和植物残体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的影响,为将蚯蚓引入农田及水土流失区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为黏粒含量较低的灰潮土和黏粒含量较高的典型红壤,供试植物残体为高碳氮比的玉米秸秆和低碳氮比的三叶草,供试蚯蚓为体型较大的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微生物量碳(MBC)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壤无论是否施用植物残体,接种蚯蚓均使土壤基础呼吸(BR)显著增大,尤其是不施用植物残体时;两种土壤中不施用植物残体和施用三叶草时,接种蚯蚓均使代谢熵(qCO2)增大,而施用玉米秸秆接种蚯蚓使qCO2有下降趋势。Biolog孔平均颜色变化(AWCD)在接种蚯蚓时均增大,基质利用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也增大,且未施用秸秆时的变化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变化受蚯蚓、土壤及植物残体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 蚯蚓 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研究植物残体分解和转化机制的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昌明 王晓玥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8-664,共7页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影响了其养分归还和有机质形成过程。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化学结构组成的演变特征和机制仍不清楚。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解析自然有机物化学...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影响了其养分归还和有机质形成过程。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化学结构组成的演变特征和机制仍不清楚。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解析自然有机物化学组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基于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13)C-NMR spectroscopy)技术评价植物残体的基质质量、解析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及其官能团组成的变化特征、揭示土壤腐殖质特性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未来针对植物残体分解和有机质形成机制的研究,应该结合稳定性同位素质谱和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植物残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物理结构;从多时空尺度揭示不同类型植物残体中有机碳官能团的降解路径;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残体化学结构的协同演变机制,提出不同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区促进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波谱 植物 分解 有机碳官能团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植物残体施用对土壤排放N_2O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丽媛 孙洁梅 徐荣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6-30,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正常温度(20℃)和正常水分(25%)条件下,植物残体施用对土壤N2O排放规律和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施用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不同处理之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N2O排放量与...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正常温度(20℃)和正常水分(25%)条件下,植物残体施用对土壤N2O排放规律和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施用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不同处理之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N2O排放量与植物残体的C/N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处理化肥的N2O排放系数与植物残体的C/N比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植物 土壤 排放系数C/N
下载PDF
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晓玥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359,共7页
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研究分解植物残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影响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植物残体的性质、土壤和气候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这些因素通过... 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研究分解植物残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影响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植物残体的性质、土壤和气候环境因素、农艺措施,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本身的活性和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从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同时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现象。以上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未来针对野外田间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仍需深入研究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腐解 微生物群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现代表层黄土植物残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明建 董军社 +1 位作者 张静 张俊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82-585,共4页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 在黄土高原选择了12个现代黄土堆积的典型地点,采集表层及5cm深度处的黄土样品,提取植物残体作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1)不同深度样品的植物残体δ13C值差异明显,可形成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2)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具有分区的特征,子午岭以西的黄土地区为负相关,其余地区比较复杂;(3)植物残体的δ13C值与降水的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 同位素 气候指标 古气候
下载PDF
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海云 李元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43-446,共4页
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在植物营养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分解期接受UV-B辐射,从而对分解者产生直接作用以... 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在植物营养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UV-B辐射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分解期接受UV-B辐射,从而对分解者产生直接作用以及光降解,这与植物类型、微生物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和种间的差异、微生物的色素、微生物的特性、环境因素等相关。间接影响是指植物生长期接受UV-B辐射,导致植物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对分解者产生影响,这些化合物包括丹宁、木质素等酚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分解 UV-B辐射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营养循环
下载PDF
INAA研究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沉积物和植物残体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世红 李小梅 +4 位作者 毛雪瑛 徐殿斗 欧阳宏 赵俊琳 柴之芳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3-268,共6页
用仪器中子活化法(INAA)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钻孔沉积物和植物残体进行了多元素测定。发现沉积物和植物残体在不同沉积深度分别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并且二者的元素分布特别是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也具有相似性,反映出二者的物源基本相... 用仪器中子活化法(INAA)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湖钻孔沉积物和植物残体进行了多元素测定。发现沉积物和植物残体在不同沉积深度分别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并且二者的元素分布特别是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也具有相似性,反映出二者的物源基本相同。植物残体中不同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有差异,反映了植物吸收元素的选择性。植物残体中许多元素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初步推测植物残体的元素组合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可能比沉积物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植物 仪器中子活化法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