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黄精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及10种植物源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窦敏 夏燕 +5 位作者 邹越纪 鲁茸格丁 李迎宾 王海宁 朱书生 张治萍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1-629,共9页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12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ITS、ACT、CAL、...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12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ITS、ACT、CAL、CHS-1、GAPDH和TUB2)分析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合致病力测定,表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引起寻甸县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平板熏蒸法或带药平板法评价了10种植物源化合物对C. fructicola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α-松油醇、4-松油醇及香芹酚对C. fructicola的抑制效果显著,EC_(50)值分别为54.26、81.74和94.78μL/L。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滇黄精 种苗 炭疽菌 分离鉴定 植物源化合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几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棉铃虫海藻糖酶活性及相关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于彩虹 梁晓贺 +3 位作者 卢丹 王晓军 姜辉 林荣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9,共9页
碳水化合物对昆虫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2种一般性生物碱(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烟碱)以及2种β-葡萄糖苷类化合物(七叶灵和皂角苷),研究其在不同浓度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体内海... 碳水化合物对昆虫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用2种一般性生物碱(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烟碱)以及2种β-葡萄糖苷类化合物(七叶灵和皂角苷),研究其在不同浓度下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及相关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饲喂法处理3龄幼虫96 h后,皂角苷对棉铃虫幼虫的活体抑制效果明显,且随添加物浓度增高,棉铃虫死亡率上升,10,20,40 g/L浓度下棉铃虫的均重分别是0.194,0.089和0.034 g,分别为对照的86.99%,39.91%和15.24%。对海藻糖酶活性及其相关代谢酶的测定结果表明,2种苷类化合物显著抑制中肠海藻糖酶活性,饲喂40 g/L皂角苷的试虫中肠海藻糖酶比活力仅是对照组的54.21%;饲喂30 g/L七叶灵的试虫中肠海藻糖酶比活力为对照组的83.73%。而2种生物碱类化合物显著抑制血淋巴和脂肪体中海藻糖酶活性,20 g/L氢溴酸东莨菪碱对棉铃虫血淋巴和脂肪体组织的海藻糖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24%和71.43%;而20 g/L烟碱对试虫血淋巴和脂肪体组织的海藻糖酶活性抑制率为26.29%和33.44%。用氢溴酸东莨菪碱、烟碱和七叶灵处理试虫后,血淋巴海藻糖含量都有所增高。4种化合物能够导致试虫糖原磷酸化酶活性变化,其中,皂角苷在中肠和脂肪体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而随外源化合物浓度变化,糖原含量和糖原磷酸化酶活性表现为此消彼长关系。饲喂4种植物源化合物的试虫血淋巴中葡萄糖浓度变化和其海藻糖变化一致。本研究证明β-葡萄糖苷类化合物是海藻糖酶抑制剂,在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农药创制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海藻糖 海藻糖酶 植物源化合物 糖原 糖原磷酸化酶
下载PDF
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闫磊 肖婷 +2 位作者 牛洪涛 于天丛 罗万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利用离体生测方法,系统测定和比较了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结果表明,dl-薄荷醇和香茅醇等10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具有较高的活性;选用6种高活性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处理24 h和48 h后6种化合物的... 利用离体生测方法,系统测定和比较了15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活性。结果表明,dl-薄荷醇和香茅醇等10种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具有较高的活性;选用6种高活性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处理24 h和48 h后6种化合物的LC50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油酸<间苯三酚<间苯二酚<柠檬酸<dl-薄荷醇<香茅醇;油酸<间苯二酚<香茅醇<间苯三酚<柠檬酸<dl-薄荷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化合物 马铃薯茎线虫 活性
下载PDF
50种植物源化合物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石超 陈怡飞 +5 位作者 贾振宇 孙怡 郭都 杨保伟 杨华 夏效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7-54,共8页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kaii)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够引起菌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新生儿脑膜炎等多种疾病。本研究选取50种植物源化合物,检测其在含C.sakazkaii培养基中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kaii)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够引起菌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新生儿脑膜炎等多种疾病。本研究选取50种植物源化合物,检测其在含C.sakazkaii培养基中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旨在评价植物源化合物对C.sakazakii的抑菌作用并筛查优选高效抑菌剂。结果表明:使C.sakazakii ATCC 29544培养基产生可见抑菌圈的植物源化合物有40种,其中7种(香芹酚、百里醌、百里酚、肉桂醛、柠檬醛、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不小于13 mm;在本研究选取的50种植物源化合物中,百里酚和香芹酚对C.sakazakii有着最强的抑制作用,对9株C.sakazkaii的MIC均为0.1~0.2 mg/m L;百里醌、肉桂醛、柠檬醛和原儿茶醛对C.sakazkaii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C.sakazkaii的MIC为0.30~1.25 mg/m L;阿魏酸、绿原酸、丁香酸、硫辛酸、原儿茶酸、表儿茶素、咖啡酸、丹皮酚和菊苣酸的MIC为2.50~5.00 mg/m L。以上结果表明,部分植物源化合物对C.sakazakii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有潜力作为天然抑菌剂应用于食品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从而发挥其控制C.sakazakii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阪崎克罗诺肠杆菌 植物源化合物 抑菌圈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1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力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丁琦 罗万春 +2 位作者 肖婷 牛洪涛 田立保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5-39,共5页
利用离体生物测定法比较了1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的毒力,并探讨了紫外光照射对这些化合物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苯二酚、DL-薄荷醇、丁子香酚和苦豆碱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最强,邻... 利用离体生物测定法比较了1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的毒力,并探讨了紫外光照射对这些化合物杀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苯二酚、DL-薄荷醇、丁子香酚和苦豆碱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最强,邻苯二酚等6种化合物的毒杀活性次之,野靛碱、毒扁豆碱和间苯二酚的毒力较低。紫外光照射可明显降低苦豆碱和柠檬酸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而其他11种化合物的毒杀活性则基本不受紫外光照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植物源化合物 毒力
下载PDF
6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性和温室防效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丹丹 段玉玺 +2 位作者 陈立杰 朱晓峰 王媛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113,共3页
采用室内离体测定和温室防效测定方法,研究6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防治作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草酸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102.183 4 mg/L,6种化合物按抑制作用由大到小... 采用室内离体测定和温室防效测定方法,研究6种植物源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防治作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草酸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102.183 4 mg/L,6种化合物按抑制作用由大到小顺序为:草酸>巴豆酸>酒石酸>扁桃酸>苹果酸>柠檬酸。温室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防效,仍以草酸最高(76.8%),柠檬酸最低(10.4%),顺序与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化合物 草酸 南方根结线虫 生物活性 温室防效
下载PDF
具杀线虫作用的植物源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丁琦 徐守健 +2 位作者 闫磊 于天丛 罗万春 《世界农药》 CAS 2006年第2期33-40,28,共9页
由于传统化学合成杀线虫剂对植物病原线虫的毒杀作用具有非特异性,且毒性高,对人及其它非靶标生物不安全,易污染环境,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杀线虫植物化合物来源于自然界,在环境中易降解,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对人类安全,将是... 由于传统化学合成杀线虫剂对植物病原线虫的毒杀作用具有非特异性,且毒性高,对人及其它非靶标生物不安全,易污染环境,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杀线虫植物化合物来源于自然界,在环境中易降解,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对人类安全,将是未来杀线虫剂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线虫剂 植物源化合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植物源化合物在蚊虫防治上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KumudaSukumar MichaelJ.Perich +1 位作者 LewisR.Boobar 徐汉虹 《医学动物防制》 1993年第1期49-53,共5页
来源于各种植物的化合物在药物和杀虫剂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机合成杀虫剂尽管对靶标生物比如蚊子是高效的,但它对多种动物以及人类也是有害的(Matsumura,1975)。另外,这些传统杀虫剂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作为疾病主要媒介的蚊... 来源于各种植物的化合物在药物和杀虫剂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机合成杀虫剂尽管对靶标生物比如蚊子是高效的,但它对多种动物以及人类也是有害的(Matsumura,1975)。另外,这些传统杀虫剂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作为疾病主要媒介的蚊虫对许多种杀虫剂也产生了生理上的抗性(Brown,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化合物 防治 杀虫剂
下载PDF
添加植物源化合物(PHY)或自溶酵母(AY)可改善非泌乳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期间的瘤胃生物胺(BA)和脂多糖浓度(二)
9
作者 严毅梅(译) E.Humer +1 位作者 I.Kroger V.Neubauer 《中国饲料添加剂》 2019年第1期31-36,共6页
如图2A所示,与对照组相比,(即精氨酸、天冬酰胺、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PS0.09)相比,补充PHY导致氨基酸增加到34%。PHY增加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P=0.05),与此同时,导致肌氨酸酐降低达9%(P=0.06)... 如图2A所示,与对照组相比,(即精氨酸、天冬酰胺、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PS0.09)相比,补充PHY导致氨基酸增加到34%。PHY增加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P=0.05),与此同时,导致肌氨酸酐降低达9%(P=0.06)。在与对照组相比,补充PHY的奶牛体内的乙酰肉毒含量较高(C5,C14-1)或更低(C18:1)(P<0.10)。如图2B所示,与对照组(P<0.10)相比,PHY增加了溶血磷脂酰胆碱(其中a=酰基)C14:0和溶酶体C16:0和几个PC。此夕卜,PHY增加SM(OH)C22-1和SM C16:0,降低SM C22:3(P<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瘤胃酸中毒 泌乳奶牛 植物源化合物 糖浓度 生物胺 PHY BA 酵母
下载PDF
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的毒力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石丹妮 康鹏 +5 位作者 常静 马崇勇 嘎丽娃 赵万凯 温雅欣 李海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1-19,共9页
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是一种重要的储粮害虫,为明确3种植物源化合物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杂拟谷盗的毒杀作用,研究了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的熏蒸和拒食作用,以及对杂拟谷盗2种靶标酶离体活性的抑制和对3种解毒酶... 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是一种重要的储粮害虫,为明确3种植物源化合物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杂拟谷盗的毒杀作用,研究了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的熏蒸和拒食作用,以及对杂拟谷盗2种靶标酶离体活性的抑制和对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狼毒素A、百里香酚和印楝素熏蒸杂拟谷盗24 h后,致死中浓度LC 50分别为28.366、51.009、42.201 mg/L;非选择性拒食处理杂拟谷盗5 d后的拒食中浓度AFC 50分别为6.630、2.862和0.489 mg/L。3种化合物对杂拟谷盗离体AChE和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3种化合物处理杂拟谷盗后,细胞色素P450和GST活性被诱导升高;而CarE活性降低,表现为抑制作用。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杂拟谷盗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对AChE、ATPase和CarE有抑制作用,对细胞色素P450和GST活性有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拟谷盗 植物源化合物 毒力 靶标酶 解毒酶
下载PDF
天然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司晓慧 王奕凯 +5 位作者 王潇 王安琪 刘静 任晓敏 董虹 刘晓晔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8,共8页
良好的饲料质量对于畜禽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加,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能够帮助减少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物等有害物质在畜禽产品中的使用,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开发高效... 良好的饲料质量对于畜禽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加,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能够帮助减少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物等有害物质在畜禽产品中的使用,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开发高效、安全、多来源、精准应用的植物源饲料添加剂是目前畜牧行业的首要问题之一。天然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皮、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位。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毒素、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潜在开发价值。本文综述了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结构分类、生物活性及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旨在为不同天然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精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 饲料添加剂 畜禽养殖
下载PDF
基于mt-roGFP1荧光探针研究几种植物源除草化合物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2
作者 桑杰 吕鹏飞 +1 位作者 朱雪珍 周利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5-881,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源于秃杉的秃杉素、台湾脂素H(Taiwanin H)和台湾脂素E(Taiwanin E)等新型除草化合物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mt-roGFP1标记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测定了不同浓度的新型除草化合物处理拟南芥后,...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源于秃杉的秃杉素、台湾脂素H(Taiwanin H)和台湾脂素E(Taiwanin E)等新型除草化合物对拟南芥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方法]采用mt-roGFP1标记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测定了不同浓度的新型除草化合物处理拟南芥后,对其根的根冠、分生区、过渡区和伸长区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秃杉素、台湾脂素H和台湾脂素E均能降低根尖细胞氧化还原电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对根分生区细胞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越大。0.1、1、5和10μg·mL^(-1)的秃杉素分别处理mt-roGFP1标记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后,根分生区细胞平均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最大差值分别为13.06、18.59、27.74和29.92 mV;1、5和10μg·mL^(-1)台湾脂素H和台湾脂素E分别处理mt-roGFP1标记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后,其根分生区细胞平均氧化还原电位变化最大差值分别为12.21、15.72和22.67 mV以及14.71、24.03和28.69 mV。[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秃杉素、台湾脂素H和台湾脂素E的浓度越大,拟南芥根分生区细胞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差值越大,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这对利用mt-roGFP1荧光探针技术研究除草化合物对根细胞线粒体的作用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建立除草活性化合物快速筛选平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roGFP1 植物除草化合物 氧化还原电位
下载PDF
城市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及其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路佳 李春林 +1 位作者 胡远满 熊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023-10031,共9页
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植物会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维护自身生长。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剧烈的人为干扰导致城市环境特征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从而使城市植物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与自然界出现较大差异。城市中的植... 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植物会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维护自身生长。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剧烈的人为干扰导致城市环境特征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从而使城市植物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与自然界出现较大差异。城市中的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会直接与城市中的氧化物质接触,生成二次污染物,并在高温、强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严重破坏城市大气环境,危害居民健康。总结了城市BVOCs的常见类型、作用机制及现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城市BVOCs排放特征,并进一步梳理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旨在为大气环境治理、环境空间规划、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大气污染物 空间分布 公众健康
下载PDF
四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存活率、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训兵 李辉 +1 位作者 涂雄兵 张泽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4,共7页
为开发防控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生物农药,本研究于室内测定芦丁、单宁酸、烟碱和苦参碱4种植物源化合物处理后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存活率以及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浓度、3种解毒酶和3种保护酶的活性。... 为开发防控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生物农药,本研究于室内测定芦丁、单宁酸、烟碱和苦参碱4种植物源化合物处理后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存活率以及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浓度、3种解毒酶和3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芦丁、单宁酸、烟碱和苦参碱处理后,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存活率分别为43.63%、62.65%、25.91%和16.62%,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体内ROS浓度分别为263.56、186.94、351.62和392.13 pg/g,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分别为562.19、362.63、679.36、659.23 U/g,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为236.27、189.25、295.36和315.66 U/g,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分别为326.89、296.97、392.16和386.29 U/g,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活性分别为359.23、367.16、382.79和435.65 U/g,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活性分别为196.63、136.68、278.37和327.16 U/g,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CarE)活性分别为413.62、365.37、395.27和469.30 U/g;4个处理的存活率、ROS浓度、CAT活性、POD活性、CYP450活性和CarE活性均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烟碱和苦参碱毒性表现最强,芦丁和单宁酸次之。表明这4种植物源化合物在亚洲小车蝗绿色防控和生物农药开发方面均具有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蝗虫 植物源化合物 存活率 解毒酶 生物农药
原文传递
桑天牛对5种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8
15
作者 毕拥国 郭丽 +2 位作者 王志刚 吕飞 阎爱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8,共7页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是桑树等多种经济林木的蛀干害虫。为筛选可用于桑天牛防控的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采用触角电位仪测试桑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反-3-己烯醇、壬醛、癸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植物源单体挥发性化合物以及5种化合物不同配比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并用自制"Y"型嗅觉仪测试雌、雄成虫对上述不同浓度植物源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桑天牛成虫对5种植物源单体化合物均有明显的EAG反应,而且化合物浓度在0.000 1~1 mol/L范围内,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EAG反应值有增大趋势;以不同单体化合物配制混合物进行的测试中,桑天牛成虫对第5、8、9、10号方案的混配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高。在应用单体化合物测试桑天牛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时,反-3-己烯醇、癸醛对桑天牛成虫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P<0.01),而壬醛、Z-乙酸-3-己烯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则对其有较好的引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成虫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 触角电位 嗅觉行为 Y型嗅觉仪
下载PDF
杀线虫植物以及植物源杀线虫活性化合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佳 曾广智 +1 位作者 汪哲 谭宁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9-479,共11页
植物寄生线虫现已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第二大类病害,其防治迫在眉睫。线虫的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线虫防治策略,主要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线虫进行防治。植物源次级代谢产物即植物源化合物,源于自然,是植物源农药的核... 植物寄生线虫现已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第二大类病害,其防治迫在眉睫。线虫的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线虫防治策略,主要是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线虫进行防治。植物源次级代谢产物即植物源化合物,源于自然,是植物源农药的核心。相比于化学杀线虫剂,植物源杀线虫剂对环境影响较小、靶向性强且不易使线虫产生抗药性。因此,从植物中获得结构新颖且杀线虫活性好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将其开发成绿色农药,对于线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杀线虫植物、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植物源化合物及其杀虫机理、植物源杀线虫农药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植物寄生线虫病的防治与植物源杀线虫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线虫 杀线虫植物 植物杀线虫活性化合物 杀虫机理 植物杀线虫农药
下载PDF
城市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与臭氧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鲍歆歆 周伟奇 +1 位作者 郑重 徐林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9-1762,共14页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和浓度逐年增加。针对BVOCs与近地面O_(3)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植物BVOCs的特性与作用出发,综述了不同因素尤其是O_(3)浓度增加对树木生理状态及BVOCs排放速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已有研究中O_(3)对不同植物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速率的影响,以及BVOCs对O_(3)形成的贡献,总结了BVOCs与O_(3)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包括:(1)城市树种BVOCs排放因子的实测,建立物种的排放速率数据库,优化模型参数,提升精细尺度BVOCs排放量估算模型精度;(2)多种环境因子,比如污染物浓度、温湿度等对城市植物BVOCs排放的交互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研究;(3)植物BVOCs对O_(3)形成贡献的定量研究,及其对植物抗污染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减轻城市O_(3)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臭氧 城市植物 异戊二烯 单萜烯
下载PDF
植物源性化合物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柳 刘宗慧 +1 位作者 于录 郭娜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4年第7期82-84,共3页
通过考察13种植物源性化合物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及其被膜态菌活性,发现桃柁酚和白花丹素植物源性化合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及其被膜态菌的作用,其他植物源性化合物厚朴酚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它所形成的生... 通过考察13种植物源性化合物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及其被膜态菌活性,发现桃柁酚和白花丹素植物源性化合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及其被膜态菌的作用,其他植物源性化合物厚朴酚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它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性化合物是一类有待开发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食品抗菌剂,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清除提供了一种新方案,值得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合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植物源性化合物在雄性家禽不育管理中的应用
19
作者 靳文广(译) 潘雪男(审) Roberto Montanhini Neto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2年第1期12-14,共3页
雄性家禽在种蛋受精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导致雄性家禽不育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介绍了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源性化合物可对雄性家禽的精子和雄性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群的繁殖性能。
关键词 雄性家禽 不育 植物化合物
下载PDF
植物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触杀生物活性测试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鸿雁 孙锦程 +1 位作者 运泰来 郝蕙玲 《海军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31-232,240,共3页
目的探讨30种植物源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杀蟑物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强迫接触法。结果 30种化合物中肉桂醛、胡椒酚、茴香醛、柠檬醛、松油烯-4-醇、百里香油、薄荷油、土荆芥油等物质相对生物活性较... 目的探讨30种植物源功能性化合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活性,为开发有效的植物源杀蟑物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强迫接触法。结果 30种化合物中肉桂醛、胡椒酚、茴香醛、柠檬醛、松油烯-4-醇、百里香油、薄荷油、土荆芥油等物质相对生物活性较高。其中肉桂醛和百里香油,在10%浓度时72 h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结论肉桂醛和百里香油触杀效果最佳,以其开发杀蟑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小蠊 毒性测定 触杀活性 植物源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