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皮类中药现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96-199,共4页
植物皮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为探寻此类药物的药性特点,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梳理,筛选出604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药物分布在100个科属中,其中樟科和五加科数量最多;药用部位最多者为树皮,其后依次为根皮、茎皮、果皮... 植物皮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为探寻此类药物的药性特点,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梳理,筛选出604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药物分布在100个科属中,其中樟科和五加科数量最多;药用部位最多者为树皮,其后依次为根皮、茎皮、果皮、种皮、假种皮。四气属性以温性药物数量最多,其次为平性、凉性、寒性和热性。五味分析中味苦者最多,其次是辛味、甘味、酸味、咸味。在有归经记载的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占比最大,其后依次是归脾、胃、肾、大肠经。有毒药物64味,占比10.6%。可外用的药物418味,占比69.2%。现代研究表明:植物皮类中药多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三萜、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眼科、皮肤科、妇科以及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 中药 文献研究 药性 应用
下载PDF
植物皮类药主治与药性相关性研究及用药机理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87-190,共4页
目的: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共整理出植物皮类中药604味,发现其在药性、功效、主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揭示该类药物主治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目的: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共整理出植物皮类中药604味,发现其在药性、功效、主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揭示该类药物主治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思想。方法:将主治、用药部位、四气、五味、毒性等基础数据录入到SPSS22.0软件包中,通过交叉表分析法,将主治定义为名义变量,分别计算植物皮类中药主治与用药部位、四气、五味、毒性间的列联系数,确定主治与药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此类药物的主治与药用部位、四气、五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毒性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类药物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与各类主治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论治以及遣方用药的原则相符。结论:通过以上研究,使植物皮类药物的药性、功效和主治特点更加明确、科学、客观,对用药机制的分析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药药性是决定临床用药和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 药性 主治 相关性 用药思想
下载PDF
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晓霜 马莹莹 +1 位作者 雍永秀 施银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5期22-24,共3页
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在皮肤... 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该类药物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中药 肤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植物皮类中药古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第7期705-708,713,共5页
我国植物皮类中药的集中收载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经过历代沿用与发展,此类药物药性理论不断完善,临证应用更为广泛。通过对《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皮类药的逐条筛选,分析其四气、五味和毒性分布规律。再研读医... 我国植物皮类中药的集中收载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经过历代沿用与发展,此类药物药性理论不断完善,临证应用更为广泛。通过对《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皮类药的逐条筛选,分析其四气、五味和毒性分布规律。再研读医药典籍,发现此类药物功效主治包括消痈疮疥癣、止痢、下气消痰、止吐逆、杀虫、利小便、通关节等;临证多用于治疗疮疡、时行杂病、肺系疾病、经络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等。综合分析认为,果皮类药物的药性以辛、苦、温为主,多治疗肺胃病证;树皮、根皮类药以苦味为主,多用于疮疡、痹痛、痢疾,其作用与"苦入心""心主血脉""苦能坚"等理论相关。参考文献30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 中药 古代文献 药性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从植物皮类中药药性特点探析“以皮治皮”理论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从植物皮类中药入手,分析其药性及应用特点,探析"以皮治皮"理论内涵。方法: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梳理出此部分药物在"皮病"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其药性特点,分析此类药物用于"皮病"的用药思想... 目的:从植物皮类中药入手,分析其药性及应用特点,探析"以皮治皮"理论内涵。方法: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梳理出此部分药物在"皮病"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其药性特点,分析此类药物用于"皮病"的用药思想。结果:可用治疮疡、跌打肿痛、水肿、虫蛇咬伤、烧烫伤、刀枪伤等的"皮病"植物药有450味,占比74.5%;其中以用于外科病证、伤科中的跌打肿痛以及内科中的水肿者为最多。用治疮疡的药物多性寒凉、味苦,清热解毒、通利血脉而疗疮痈;用治跌打损伤者,多味辛、苦,性温,有行气活血、温经止痛的功效;治疗水肿的药物寒热属性相当,味辛、苦居多,既能温中行气、清热除湿,又能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结论:用于治疗"皮病"的多为树皮、枝皮、根皮等草木皮,治疗的"皮病"主要有疮疡、跌打损伤和水肿。"以皮治皮"不只是对病位的界定,亦可指对标本治疗效果的界定,植物皮药大多作用于外在、初期,即对"标"的治疗,之后仍需配伍补虚药物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 中药 药性分析
下载PDF
从植物皮类药特点议“苦入心”非“苦入心经”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447-450,共4页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苦入心",传统观念认为苦味药应多归心经,但现代统计学发现"苦味药多归肝经"。在对植物皮类中药的主治进行研究后发现苦味植物皮药虽多入肝经,但其主治如跌打损伤、疮疡、痹病等皆与血脉密切相...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苦入心",传统观念认为苦味药应多归心经,但现代统计学发现"苦味药多归肝经"。在对植物皮类中药的主治进行研究后发现苦味植物皮药虽多入肝经,但其主治如跌打损伤、疮疡、痹病等皆与血脉密切相关,结合对病因病机和用药思想的分析,认为"苦入心"并不是指苦味药对于心脏的归属和定位,而是因由心主血脉作用于"心-血脉-肝(或心)"这一通路亦或称为系统,从而起到的对"气血""血脉"的调节作用。故文章创新点在于"苦入心"不能理解为"苦入心经","苦入心"与苦味药多归肝经亦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药 归经 苦入心 苦入心经 肝经 气血 血脉 心主血脉
下载PDF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李盼盼 纪宝玉 +5 位作者 何江龙 李秀清 吴婉阁 陈随清 董诚明 裴莉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目的: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中药 入药组织 性味功效 临床应用 中成药
原文传递
甘肃产小檗属植物茎皮的生药学研究(Ⅱ) 被引量:2
8
作者 高丽英 杨建瑜 +1 位作者 马志刚 潘力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12-212,共1页
对小檗属(Berberis)植物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m.)、甘肃小檗(B.kansuensis Schneid.)、直穗小檗(B.dasystachya Maxim.)进行了茎皮性状特征、显微构造特征、理化鉴别的比较研究。 1 实验材料 见表1 2 实验方法 见前文。 3
关键词 小檗属 植物 生药学
全文增补中
活皮移植物治疗腿部溃疡
9
作者 静雨 《国外医学情报》 2000年第9期23-23,共1页
人类免疫系统抵抗疟疾传染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们所想象的不同。这可能意味着试图设计疟疾疫苗的科学家们将必须改变其指导方针。现有4种疟原虫可引起疟疾。科学家们直到现在仍认为,个体种类的疟原虫对疟疾的免疫力是具有特异性的。但牛津... 人类免疫系统抵抗疟疾传染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们所想象的不同。这可能意味着试图设计疟疾疫苗的科学家们将必须改变其指导方针。现有4种疟原虫可引起疟疾。科学家们直到现在仍认为,个体种类的疟原虫对疟疾的免疫力是具有特异性的。但牛津传染病流行病学中心Marian Bruce的研究结果否认了这种看法。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寄生虫,人类的免疫系统似乎都能控制其总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腿部溃疡 植物 治疗
下载PDF
杉树皮夹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孟泽 汪永泉 +1 位作者 赵国伟 樊炜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6期2455-2456,2459,共3页
目的观察杉树皮夹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41例,其中敷药组69例经手法复位后采用自制杉树皮夹板固定并配合中药外敷,非敷药组72例经手法... 目的观察杉树皮夹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41例,其中敷药组69例经手法复位后采用自制杉树皮夹板固定并配合中药外敷,非敷药组72例经手法复位后采用自制杉树皮夹板固定。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经治疗后,141例患者治愈83例,好转55例,未愈3例;优105例,良24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为91.49%(129/141),其中敷药组优良率明显高于非敷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04)。两组患者3 d消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0,P=0.207);敷药组7 d消肿率明显高于非敷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1,P=0.010)。结论手法复位后采用自制杉树皮夹板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植物皮 夹板 中药外敷 儿童
下载PDF
松树皮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徐小仙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探讨松树皮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影响的机理,为松树皮提取物作为运动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模型,测定运动大鼠力竭运动红细胞抗氧化能力指标,研究松树皮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 目的:探讨松树皮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影响的机理,为松树皮提取物作为运动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模型,测定运动大鼠力竭运动红细胞抗氧化能力指标,研究松树皮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中大鼠红细胞抗氧能力的保护作用。结果:松树皮提取物可以提高红细胞及红细胞膜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大强度运动中红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延缓运动疲劳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药理学 植物提取物/药理学 大鼠 超氧化物歧化酶/代谢 丙二醛/代谢 @松树
下载PDF
使用国产长效避孕皮下埋植剂妇女第一年血清中左旋18甲基炔诺酮、雌二醇及孕酮水平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树衡 吴学浙 樊宝钏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2-178,共7页
10例妇女在月经周期开始的7天内,皮下埋植国产长效避孕埋植剂。埋植后第一年内每周定时抽血一次,用RIA 测定血清中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雌二醇(E_2)和孕酮(P)的浓度。血清中LNG 浓度在埋植后开始两周内下降较快,随后两周较缓慢地下降... 10例妇女在月经周期开始的7天内,皮下埋植国产长效避孕埋植剂。埋植后第一年内每周定时抽血一次,用RIA 测定血清中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雌二醇(E_2)和孕酮(P)的浓度。血清中LNG 浓度在埋植后开始两周内下降较快,随后两周较缓慢地下降,在埋植后第一年内LNG 浓度几乎呈平稳状态,但显示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血清中E_2峰值频繁出现,但随后未见典型的黄体期P 值升高,在高的E_2峰值突然下降时,常伴随阴道流血出现。干扰月经是此埋植剂的主要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埋植物 雌二醇 孕酮 避孕药
下载PDF
榕属植物提取物止泻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Vikas V.Patil Shandavi C.Bhangale +5 位作者 Prashant J.Chaudhari Kundan P.Chaudhari Rajanikant T.Kakade Vinod M.Thakare Chandrakant G.Bonde Vijay R.Patil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47-352,共6页
目的:印度贾尔贡地区森林里的榕属植物多年来被当地人用来治疗腹泻。本研究根据当地人的用药传统选取3类榕属植物的特定部位来研究它们对不同大鼠腹泻模型的治疗及缓解作用。方法:不限性别地选取体质量在180~200 g的Wistar大鼠240只,在... 目的:印度贾尔贡地区森林里的榕属植物多年来被当地人用来治疗腹泻。本研究根据当地人的用药传统选取3类榕属植物的特定部位来研究它们对不同大鼠腹泻模型的治疗及缓解作用。方法:不限性别地选取体质量在180~200 g的Wistar大鼠240只,在每个独立实验中,大鼠分别被分为8组,每组10只。通过蓖麻油诱导大鼠腹泻、大鼠胃肠蠕动测试及前列腺素E2诱导大鼠小肠淤积的3个独立实验来评估孟加拉榕树树皮、聚果榕树叶以及无花果叶的乙醇提取物治疗腹泻的作用。结果:孟加拉榕树树皮、聚果榕树叶和无花果叶的提取物具有显著抑制由蓖麻油诱发的大鼠腹泻及前列腺素诱导的大鼠小肠淤积的作用。当给予大鼠400、600 mg/kg的乙醇提取物时,腹泻显著减少。与标准对照药组对比,服用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大鼠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腹泻缓解现象(P<0.01)。与蓖麻油诱导大鼠腹泻实验中的对照组相比,榕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被证实具有显著的降低粪便排泄量及排泄次数的作用(P<0.01)。所有的植物提取物具有显著减缓木炭餐在大鼠小肠内的推进速度并抑制由前列腺素E2引起的大鼠小肠淤积的作用。结论:印度贾尔贡地区的榕属植物具有止泻作用。这些植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解痉和抗小肠淤积来缓解腹泻,这可能与榕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内含有鞣酸及类黄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泻药 榕属 植物皮 植物 植物提取物 大鼠
下载PDF
植物主动免疫的研究
14
作者 李克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50-56,共7页
本文评述了植物对病愿菌避敏反应,氧化过程作用和蛋白质代谢免疫作用和近几年的研究状况及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植物主动免 过敏反应 氧化过程 蛋白质代谢
下载PDF
种皮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文娟 朱宁 郝利平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8年第5期15-18,共4页
介绍了种皮的组成和作用,综述了采用各种技术提取种皮中的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色素和果胶等有效成分。种皮的综合利用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植物 成分 提取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微粒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晓波 许晓光 +3 位作者 汪洋 朱彩 武智强 李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124-126,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微粒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7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经正规治疗1个月后不愈合的创面,使用PRP结合微粒皮移植方... 目的观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微粒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7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经正规治疗1个月后不愈合的创面,使用PRP结合微粒皮移植方法治疗。创面清创后,按供受比1∶4~1∶8取刃厚皮,同时制备成微粒皮。采用PRP制备用套装抽取患者静脉血50 ml,2次对血液离心得到10 ml PRP,制备成PRP凝胶备用;创面无渗血后,将微粒皮均匀涂抹于创面,再用PRP凝胶覆盖创面,最后用聚氨酯泡沫敷料包扎固定,术后第6天首次换药,隔3 d换药观察1次,连续观察2周,随访1~2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2例创面均在30 d内愈合,随访无复发,供皮区7 d内愈合。结论PRP结合微粒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有良好的疗效,进一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供区损伤,值得继续研究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微粒/移植物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17
作者 段晓敏 李佳佳 +4 位作者 李靖宇 李艳楠 袁存霞 王英娜 刘建利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105,共14页
藓结皮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演替的稳定阶段,参与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微生境。了解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认识藓结皮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藓结皮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演替的稳定阶段,参与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微生境。了解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认识藓结皮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藓结皮植物–土壤连续体以及结皮下层不同粒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测序结果得到10,730个细菌变异序列(ASVs)和3,035个真菌ASVs。藓结皮附着土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低于结皮下层,而藓结皮附着土真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结皮下层和结皮抖落土。藓结皮层常见的细菌门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蓝细菌门、拟杆菌门,结皮下层土壤常见的细菌门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藓结皮附着土细菌群落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多度高于不同粒径藓结皮抖落土及藓结皮下层土。藓结皮层和藓结皮下层常见的真菌门有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藓结皮附着土与不同粒径抖落土在细菌群落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地嗜皮菌属(Geodermatophi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Rubellimicrobium、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相对多度存在显著差异,藓结皮附着土与不同粒径抖落土在真菌群落曲霉属(Aspergillus)、Knufia、Darksidea、粉褶蕈属(Entoloma)、Monosporascus、Bhatiellae、亚隔孢壳属(Didymella)、链格孢属(Alternaria)、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多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藓结皮附着土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比不同粒径藓结皮抖落土和藓结皮下层土细菌和真菌共现性网络更复杂且连通性更好。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在微环境尺度探究生物土壤结皮参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植物–土壤连续体 土壤粒径 细菌群落多样性 真菌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Phytoecdysterones from Cucubalus baccifer (Caryophyllaceae) 被引量:7
18
作者 程永现 周俊 +1 位作者 谭宁华 丁中涛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316-318,共3页
Six phytoecdysterone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n-BuOH portion of Cucubalus baccifer L., a Chinese folk medicinal plant.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ecdysterone (1), 24(28)-ecdysterone (2), 22-deoxyecdystero... Six phytoecdysterone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n-BuOH portion of Cucubalus baccifer L., a Chinese folk medicinal plant.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ecdysterone (1), 24(28)-ecdysterone (2), 22-deoxyecdysterone (3), 25-hydroxypanuosterone (4), rubrosterone (5) and 2,22-dideoxyecdysterone 3 beta -O-beta -D-glucopyranoside (6)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methods. Among them compound 6 was a new phytoecdysterone glycoside and 1-5 were first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YOPHYLLACEAE Cucubalus baccifer phytoecdysterones 2 22-dideoxyecdysterone 3 beta-O-beta-D-glucopyranoside
下载PDF
Study on Soil Microbiotic Crust and Its Influences on Sand-fixing Vegetation in Arid Desert Region 被引量:132
19
作者 李新荣 张景光 +2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肖洪浪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9期965-970,共6页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 Based on secular fixed_site data in the artificial sand_fixing vegetation district at the southeast fringe of the Tengger Desert, the f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otic crus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were analyzed. Once sand barrier and artificial vegetation have stabilized the surface of the sifting sand, could form aeolian deposition crust and then evolve into algae_dominated crust. Such processes result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physical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ust and silt deposition on sand surface, sinking and raindrop impact, and soil microorganism activ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ess than 200 mm precipitation, the presence of microbiotic crust changes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lte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mited precipitation in sand layer and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deep_rooted shrub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iotic crust and subsurface soil affects the plant growth and seed rain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diversity of plant species gradually tend to become saturated and finally affects the veget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region microbiotic crust sand_fixing vegetation
下载PDF
Pesticidal character of phytoecdysteroids from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on larvae of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20
作者 迟德富 孙明学 夏文富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7-182,250,共6页
Eight kinds of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tested for killing effects on the 2-instar larvae o... Eight kinds of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Ajuga multiflora Bunge (Labiatae)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t different time were tested for killing effects on the 2-instar larvae of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by adding them to the artificial diet of larva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dding 1-3-mL phytoecdysteroids to the artificial diet could lead 58%-100% of 2-instar larvae of C. lapathi to death within 24 days. The phytoecdysteroids extracted from the whole plant of A. multiflora which was collected before flowering time were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s collected at flowering and after flowering periods, and the modified mortality rate of larvae reached 65.22%, 85.07%, and 98.11% at the dosage level of 1-mL, 2-mL, and 3-mL extracts, respectively. The extract made from root of A. multiflora plant was more effective in killing efficiency than those from stem and leaves, and the average death rates of larvae were up to 100%, 98.20% and 98.32% at dosage levels of 1-mL, 2-mL, and 3-mL extracts, respectively. The killing speed of the extracted phytoecdysteroids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triflumuron, hexaflumuron or deltamethrin 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The mortality rate of larva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eding duration on the diets containing phytoecdysteroids. Feeding on the diets with addition of phytoecdysteroids for 16 days, more than 80% of treated 2-instar larvae of C. lapathi were led to death. The killing effect of the extracts was little affected by the growth areas of A. multiflora plant and the adding way to artificial d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juga multifora Bunge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 Larva Phytoecdystero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