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家研究发现首个铁线蕨基因组揭示真叶植物起源和茉莉素进化等分子机制
1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2期72-72,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外8家科研院所首次绘制了染色体级别的铁线蕨基因组,揭示了蕨类植物孢子发育、真叶植物起源和种子演化、茉莉素信号通路进化等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真叶 铁线蕨 植物起源 茉莉素 分子机制 基因组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几种观点的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路安民 汤彦承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0-430,共11页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系统发育 起源 早期分化 植物起源 植物分类系统 分子系统学 植物类群 起源时间 植物化石
下载PDF
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发展简论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璠 《农业考古》 1993年第1期49-55,22,共8页
采集是植物栽培化的开始栽培植物的起源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生植物开始的,此事看起来平常,却在农业起源上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遗址发现朴子(Celtisbungeana)以后,1976——1977年又在河北武安磁... 采集是植物栽培化的开始栽培植物的起源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生植物开始的,此事看起来平常,却在农业起源上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遗址发现朴子(Celtisbungeana)以后,1976——1977年又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发现朴子炭化籽粒,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采集证据之一。在古代原始社会采集野生植物是取得食物的一种较原始的手段。不难推断,由本能的采集逐渐发展成为带思维的采集,这就是选择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植物 新石器遗址 普通小麦 野生植物 新石器时期 植物起源 炭化 野生种 栽培历史 植物栽培
下载PDF
植物起源演化和环境变迁青年实验室
4
作者 李承森 《生命科学》 CSCD 1997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研究机构 植物起源演化 环境变迁 实验室
下载PDF
我国科学家认为辽西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5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1,共1页
据新华社沈阳2010年8月16日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在最近出版的英文专著《被子植物的曙光》中表达了他的这一见解。
关键词 被子植物 植物起源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科学家 证据 化石 辽西 中国科学院
下载PDF
中国为世界最大的栽培植物起源地
6
作者 王应琪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82-89,共8页
我国的自然环境极其复杂,自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和青藏高原升起以后,我国的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黄土高原就联成一片。形成了由青藏高原向东延伸和降低的阶梯式的高原地形。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逐渐变暖,到了平川河谷地,... 我国的自然环境极其复杂,自从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和青藏高原升起以后,我国的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黄土高原就联成一片。形成了由青藏高原向东延伸和降低的阶梯式的高原地形。随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逐渐变暖,到了平川河谷地,有的地方气候竟接近甚至超过亚热带。在这样的得天独厚的生物环境中,适应各种植物的生长。远古时期,我国的大地上生长着极其众多的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野生植物。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开始仅以采集某些植物作生活资料,以后又扩展到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植物起源 野生植物 西南高原 喜马拉雅运动 原始人类 地方气候 寒温带 海拔高度 西北高原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下载PDF
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谷安根 汪矛 +1 位作者 王立军 谷颐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0年第2期58-62,64,共6页
最近笔者拜读了由中山大学生物系与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第四次印刷本,发现在该书的157—188页,即于论述“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两节中,存在一些值得... 最近笔者拜读了由中山大学生物系与南京大学生物系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第四次印刷本,发现在该书的157—188页,即于论述“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两节中,存在一些值得与作者商榷的问题,现评论如下,谨希同行专家广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植物起源 进化
下载PDF
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8
作者 刘羽 姚玉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5-305,共1页
具根的维管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地球的风化作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故维管植物根的起源和演化是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前沿和热点.
关键词 维管植物 植物起源 演化 早期 陆生 风化作用 生命起源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9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具根的维管植物的出现加速了地球的风化作用,改变了陆地的生态系统。故维管植物根的起源和演化是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关键词 维管植物 植物起源 演化 早期 陆生 风化作用 生态系统 生命起源
原文传递
就植物演化学说浅谈被子植物的起源
10
作者 李秀 《普洱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93-95,9,共4页
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经过多年的研究,植物学家们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可能的祖先各有各的看法,但他们的理论可为我们利用.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摆脱了过去的偏见,重新研究和评价过去的工作,... 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经过多年的研究,植物学家们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起源时间以及可能的祖先各有各的看法,但他们的理论可为我们利用.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摆脱了过去的偏见,重新研究和评价过去的工作,使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幼态成熟 演化学说 维管束 生长迟滞 生殖叶学说 被子植物起源 裸子植物 生长促进 本内苏铁
下载PDF
化石证实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
11
《生命世界》 2010年第10期5-5,共1页
一项研究指出,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有4750万年历史的化石植物属于菊科,为菊科植物起源于南美的学说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 植物起源 化石植物 南美洲 菊科
原文传递
有关多浆植物起源的狂想
12
作者 杨涓 《中国花卉盆景》 2010年第9期31-31,共1页
多浆植物一直以奇特的形状、特异的习性著称。它的怪异和起源有关系吗?它究竟起源于何时?
关键词 植物起源 多浆植物 仙人掌 物种
原文传递
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课程为例
13
作者 徐娇 欧小宏 +1 位作者 肖承鸿 周涛 《西部素质教育》 2020年第19期149-150,共2页
文章以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课程为例,首先阐述了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的背景,然后从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设置、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设计 植物起源与进化课程
下载PDF
同工酶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以忠 陈庆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综述了同工酶在水稻、小麦、玉米、荞麦、中药材、果树等植物起源及演化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 同工酶 系统学研究 植物起源 中药材
下载PDF
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及其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49
15
作者 汤彦承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1-26,共26页
基于吴征镒将中国全部种子植物 32 38个属的分布区划分为 15个大类型和 34个变型的基础上 ,简要地讨论了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 ,以及它在被子植物起源方面的作用。主要论点如下 :( 1)与热带亚洲区系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 基于吴征镒将中国全部种子植物 32 38个属的分布区划分为 15个大类型和 34个变型的基础上 ,简要地讨论了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 ,以及它在被子植物起源方面的作用。主要论点如下 :( 1)与热带亚洲区系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第 7类型 (热带亚洲分布 )及其 5个变型来体现的。本文列举了 10个科 ,龙脑香科、狭义隐翼科、交让木科、五隔草科、五列木科、肉实树科、心翼果科、八宝树科、兰花蕉科和四数木科 ,来说明这种联系。其中 ,狭义的龙脑香科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的北部 ,而五列木科和交让木科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南部 ,这显示我国热带区系成分 ,由其发生来讲 ,是不同的。 ( 2 )与地中海地区区系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反映于第 12类型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 )、第 10 - 1类型(地中海、南亚或中亚和东亚间断分布 )和第 10 - 2类型 (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 ) ,它们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于 10 - 1类型的马甲子属、假繁缕属和雪柳属是联系我国东部森林区 ,它们是第三纪常绿林的孑遗植物。刺参科Morinaceae可作为联系我国西南高原植物区系之例 ,该科可能是提特斯海退却和青藏高原抬升的产物。隶属于第 12类型的裸果木属、熏倒牛属、琵琶柴属和锁阳属是联系我国西部干旱地区之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物区系 被子植物起源 世界
下载PDF
土壤在植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土壤科学工作者熟知生物作为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在土壤发生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很少问津土壤在植物起源和演化过程的作用。笔者认为,陆地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实质上是对其起源土壤环境的适应过程,土壤对起源植物特性的形成具有"... 土壤科学工作者熟知生物作为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在土壤发生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很少问津土壤在植物起源和演化过程的作用。笔者认为,陆地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实质上是对其起源土壤环境的适应过程,土壤对起源植物特性的形成具有"模具效应"。土壤环境的剖面厚度和层次构型、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多样性形成了起源植物的多样性。由于植物根生长于土壤,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因此,植物起源土壤对植物特性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根型、营养生理和抗逆境生理方面的遗传特性。土壤-植物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生物构建了多样化的生境,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保护土壤环境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追溯作物的起源土壤环境及其与植物遗传特性的关系对于作物布局和育种、作物养分管理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需要丰富的土壤学、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是对土壤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对土壤资源重要性的再认识,也是对土壤学与分子遗传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起源 生物多样性 模具效应 学科交叉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科学史料看观赏牡丹的起源和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德昌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2年第3期261-266,共6页
考察花卉的历史,最能说明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植物和动物经过人工培养以后,在人的手了改变下它们的模样,甚至再也不能认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了。"牡丹的起源和变异是值得研究的显著例子之一。但是,在许多论述栽培植物起源和... 考察花卉的历史,最能说明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植物和动物经过人工培养以后,在人的手了改变下它们的模样,甚至再也不能认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了。"牡丹的起源和变异是值得研究的显著例子之一。但是,在许多论述栽培植物起源和变异的名著里,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德康多没有提及;达尔文不过转引别人的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牡丹 变异 中国古代科学 达尔文 中国牡丹 植物起源 栽培变种 野生种 栽培类型 野生牡丹
下载PDF
5种蜘蛛抱蛋属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研究
18
作者 胡长华 王任翔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78-80,共3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蜘蛛抱蛋属 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详细地描述了各种花粉的外部形态 .5种植物的花粉外壁可分为两大类 :皱波状纹饰和小芽孢状纹饰 .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 ,可为种的鉴别提供参考 .5种花粉外壁纹饰的...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蜘蛛抱蛋属 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详细地描述了各种花粉的外部形态 .5种植物的花粉外壁可分为两大类 :皱波状纹饰和小芽孢状纹饰 .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 ,可为种的鉴别提供参考 .5种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趋势是 :皱波状纹饰→小芽孢状纹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蛛抱蛋属 扫描电镜 花粉形态 百合科 植物起源 植物演化
下载PDF
淡水环境——陆地植物的摇篮
19
作者 孙航 李志敏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9-33,36,共6页
在植物的进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由水生到陆生。这一过程的实现,使得今天的生命世界如此形形色色,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地球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陆地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 陆地植物 植物起源 淡水环境
下载PDF
张宏达与他的植物学理论
20
作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63,共13页
张宏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植物系统学家、植物区系学家和植物生态学家,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和多种地方植物志、专类植物志等学术著述,发现7个有花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新种,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植物学研究领域... 张宏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植物系统学家、植物区系学家和植物生态学家,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和多种地方植物志、专类植物志等学术著述,发现7个有花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新种,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植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他创见性地提出的新华夏植物区系和种子植物系统学是植物系统学研究的新的里程碑,他的理论和学说深远地影响着未来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宏达 植物分类学 种子植物系统学 新华夏植物区系 有花植物起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