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糖氧化酶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丽红 白素芬 《河南科学》 2016年第5期677-682,共6页
昆虫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主要由下唇腺产生,含量很高,经由吐丝器排出体外,是唾液中的主要酶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昆虫唾液中的GOX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它们互作的纽带.在二... 昆虫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主要由下唇腺产生,含量很高,经由吐丝器排出体外,是唾液中的主要酶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昆虫唾液中的GOX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它们互作的纽带.在二者的互作中,植食性昆虫的GOX可以显著抑制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也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直接或间接防御;而不同的寄主植物对同一种昆虫或相同植物对不同种昆虫GOX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和糖,都会对GOX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转录、翻译或翻译后水平.同时,植物中毒素对GOX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综述了昆虫GOX的基本特性、与寄主植物防御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因子对GOX的影响,以期为深入探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X 昆虫-植物 防御 营养成分 植物毒素
下载PDF
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早期信号事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丽萍 李恒 娄永根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8-936,共9页
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取决于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相关信号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过程中,早期信号事件是负责植物识别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的最早反应,它们发生在植物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和防御相关代谢物产生之前,对植物... 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取决于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相关信号迅速和准确地识别。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过程中,早期信号事件是负责植物识别和触发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的最早反应,它们发生在植物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和防御相关代谢物产生之前,对植物的防御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将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早期事件,包括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感知、电信号和Ca^(2+)信号的产生和转导,活性氧的迸发以及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级联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促进对植物诱导防御反应调控网络的研究,以期为改进农业害虫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昆虫互作 早期信号事件 信号感知 质膜电位 电信号和Ca^2+信号 活性氧 MAPK
原文传递
昆虫唾液介导的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防御与反防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子强 林金盛 +5 位作者 马林 曲绍轩 李辉平 蒋宁 侯立娟 骆昕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77-282,289,共7页
植物和植食性昆虫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适应机制.在取食的过程中,昆虫唾液中的激发子会与植物相关受体结合,通过信号传导级联诱导植物产生防御蛋白、有毒的次生代谢物来抵御昆虫的取食或生存.同时,昆... 植物和植食性昆虫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适应机制.在取食的过程中,昆虫唾液中的激发子会与植物相关受体结合,通过信号传导级联诱导植物产生防御蛋白、有毒的次生代谢物来抵御昆虫的取食或生存.同时,昆虫也进化出了干预植物防御的策略,其唾液中的效应子可以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从而有利于昆虫在植物上的正常生长与繁殖.本文综述了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中的主要特征,介绍了植物在感知虫害后所采取的各种策略,以阻止植食性昆虫发展的抗性机制,并强调昆虫唾液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新型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昆虫 昆虫唾液 激发子 效应子 植物防御信号
下载PDF
植物病毒操控介体昆虫行为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尧 厉欣怡 +1 位作者 瞿泽 相颖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8期105-108,共4页
已知85%的植物病毒病经介体昆虫在植物寄主之间流行,造成每年约4 00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植物病毒的流行速度和危害范围往往取决于介体昆虫的行为、分布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毒操控介体昆虫现象和机制,将为研制绿色新型农药提供理... 已知85%的植物病毒病经介体昆虫在植物寄主之间流行,造成每年约4 00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植物病毒的流行速度和危害范围往往取决于介体昆虫的行为、分布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植物病毒操控介体昆虫现象和机制,将为研制绿色新型农药提供理论指导,为开发环境友好的“治虫防病”技术提供新策略。基于此,通过1960—2022年国内外文献总结植物病毒调控昆虫行为及其他生物学特性的现象和机制。植物病毒对介体昆虫的趋向、滞留、取食等行为及寿命、生长、产卵等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从而利于或者不利于自身传播。植物病毒调控介体昆虫行为和生物学特性多数通过改变寄主植物,亦能直接操控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介体昆虫 昆虫行为 生物学特性 植物病毒-介体昆虫
下载PDF
饲料喂养方法评估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田多种植物的适应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廖惠敏 郭烨姗 +4 位作者 黄子岸 王佩越 叶雨涵 舒迎花 王建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96-2506,共11页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采集植物新鲜叶片饲喂植食性昆虫幼虫是研究的通用方法,而此方法受气候、地理位置、植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以玉米(Zeamays)为参照,选取玉米农田及其周边的6种作物和杂草为试验材料,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unguiculata)、番薯(Ipomoea batatas)、艾草(Artemisia argyi)、油麦菜(Lactuca sativ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统一采集、磨成粉末,按1%比例掺入人工饲料中,分别用这些饲料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观测其存活(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长(幼虫增重、蛹重、相对生长率)、发育历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食物利用情况(相对消耗率、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消化转化率)等,探究草地贪夜蛾取食这7种植物后的生物学特性。为验证植物叶片粉末饲料喂养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采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分别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结果显示大豆、豇豆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植物;而番薯、艾草、油麦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若将其运用于玉米间作系统中,可减轻草地贪夜蛾的为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植物粉末饲料和新鲜叶片喂养的效应一致,且前者限制条件少、操作简便,可较好地评估农田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植物 害虫生态防控 生长发育 草地贪夜蛾
下载PDF
油菜叶片蛋白质组对机械损伤应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乐寅婷 李梅 +1 位作者 陈倩 魏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0-225,共6页
植物在对抗昆虫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产生特异的抗性蛋白来应对昆虫的取食。该文用机械损伤模拟害虫取食,研究和对比了油菜(Brassica napus cv.Westar)在机械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变化并试图通过蛋白质组学技... 植物在对抗昆虫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防御机制,能够产生特异的抗性蛋白来应对昆虫的取食。该文用机械损伤模拟害虫取食,研究和对比了油菜(Brassica napus cv.Westar)在机械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变化并试图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来检测可能发生变化的蛋白质。蛋白质定量检测发现,同一植株同一叶片损伤前后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损伤后蛋白表达量增高。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及其差异显示分析损伤前后的蛋白质组,表明有8个蛋白质点发生明显的上调或下调。选择其中2个差异蛋白点经过MALDI-TOF质谱鉴定,它们分别是Rubisco小亚基前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和粪卟啉-3-氧化酶,这些蛋白质可能在油菜叶片应答机械损伤过程中对维持植物的生理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总蛋白 双向电泳 肽质指纹分析 植物-昆虫互作关系
下载PDF
唾液效应因子BtArmet靶向NtWRKY51调控烟草防御烟粉虱的分子机制
7
作者 都慧 王晓伟 刘树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3-760,共8页
重要农业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具刺吸式口器,在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同时将唾液分泌到植物中。前期研究发现,烟粉虱通过分泌唾液效应蛋白BtArmet(Bemisia tabaci arginine rich, mutated in early stage of tumors)靶向烟草体内... 重要农业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具刺吸式口器,在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同时将唾液分泌到植物中。前期研究发现,烟粉虱通过分泌唾液效应蛋白BtArmet(Bemisia tabaci arginine rich, mutated in early stage of tumors)靶向烟草体内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素蛋白,抑制植物的抗虫性。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筛选与烟粉虱唾液效应蛋白BtArmet互作的烟草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实验发现,普通烟的转录因子WRKY51可以与BtArmet发生互作。烟粉虱的侵染可以显著诱导烟草中NtWRKY51基因表达上调,但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方法结合烟粉虱生物学测定实验显示,烟粉虱在沉默NtWRKY51基因烟草上的产卵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沉默空载的烟草),且沉默NtWRKY51基因烟草中水杨酸和茉莉酸介导的激素信号通路均不受影响。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植物对烟粉虱的抗性及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唾液 烟草 植物防御 WRKY51 昆虫-植物
下载PDF
Molecular strategies of plant defense and insect counter-defense 被引量:27
8
作者 KEYANZHU-SALZMAN JIAN-LONGBI TONG-XIANLIU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15,共13页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worldwide indicates there will be a nee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n food supply.This can be achieved in part by the effective man...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population growth worldwide indicates there will be a need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n food supply.This can be achieved in part by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sect pests. Since plants have co-evolved with herbivorous insects for millions of years, they have developed an array of defense gen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a wide variety of chewing and sucking insects.Using these naturally-occurring genes via genetic engineering represent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sect pest-control measure. Insects, however, have been actively evolving adaptive mechanisms to evade natural plant defenses. Such evolved adaptability undoubtedly has helped insects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o rapidly overcome a great many humanimpose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gents, including chemical insecticides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Thu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basis of plant defense and insect counter-defense mechanisms is imperative, not only from a basic science perspective, but also for biotechnology-based pest control practice. In this review, we emphasize the recent adv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strategies of attack-counterattack and defense-counter-defense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herbiv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plant interaction coevolution plant resistance molecular biology
原文传递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育种利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建平 陈荣智 +2 位作者 杜波 祝莉莉 何光存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6-1334,共9页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BPH)是全球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水稻科学家坚持从水稻种质资源库中发掘抗褐飞虱基因,深入研究...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BPH)是全球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水稻科学家坚持从水稻种质资源库中发掘抗褐飞虱基因,深入研究抗褐飞虱机理,促进了水稻抗褐飞虱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本文以几个典型抗褐飞虱基因为重点,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发掘、机理解析、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植物抗虫性的奥秘以及抗虫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昆虫互作 抗褐飞虱基因 图位克隆 种质 育种
原文传递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flowering plants and insect pollinators 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 for their interactions 被引量:5
10
作者 Victoria L. SCAVEN Nicole E. RAFFERTY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18-426,共9页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flowering plants, pollinators, and the mutualistic interac- tions between them has led to a recent surge in research. Much of this research has addressed the co... Growing concer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flowering plants, pollinators, and the mutualistic interac- tions between them has led to a recent surge in research. Much of this research has addressed the consequences of warming for phenological and distributional shifts. In contras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plants and insect pollinators to climate warming and, in particular, how these responses might affect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Here, we summa- rize the direct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flowering plants and pollinating insects to highlight ways in which plant and pollinator responses could affect floral resources for pollinators, and pollination success for plants, respectively. We also con- sider the overall effects of these responses on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 networks. Plant responses to wanning, which include altered flower, nectar, and pollen production, could modify floral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reproductive output of pollinating in- sects. Similarly, pollinator responses, such as altered foraging activity, body size, and life span, could affect patterns of pollen flow and pollination success of flowering plants. As a result, network structure could be altered as interactions are gained and lost, weakened and strengthened, even without the gain or loss of species or temporal overlap. Future research that addresses not only how plant and pollinator physiology are affected by warming but also how responses scale up to affect interactions and networks should allow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is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UALISM Networks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POLLINATION Temperature THERMOREG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