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贡嘎山东坡表土植硅体组合的海拔分布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安晓红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4-945,共12页
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预警作用,使其成为全球变化领域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是目前能够敏感记录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环境指标非常有限。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贡嘎山东坡海拔高度1200~4600m不同植被带以约50m间距采集的70个... 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预警作用,使其成为全球变化领域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但是目前能够敏感记录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环境指标非常有限。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贡嘎山东坡海拔高度1200~4600m不同植被带以约50m间距采集的70个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结合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研究结果,发现表土植硅体组合沿海拔变化明显。植硅体类型和数量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垂直植被带的变化:1)低海拔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200~2200m)为阔叶木本"Y"字型-哑铃型-十字型-短鞍型植硅体组合;2)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2200~3200m)为阔叶木本"Y"字型-针叶树类型-方型-扇型-长鞍型的组合;3)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3200~3700m)为针叶树类型-帽型-齿型-尖型-针茅哑铃型组合;4)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3700~4600m)为帽型-齿型-团块型-针茅哑铃型组合。表土植硅体组合PCA分析的第1轴得分较好地指示了植被沿海拔的分布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反映山地植被带及其对应的植硅体组合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硅体分析可以作为恢复山地古植被演替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组合 被带 海拔分布 PCA分析 贡嘎山
下载PDF
普洱地区湖泊表层沉积物植硅体组合与气候因子关系
2
作者 袁瑞瑞 蒙红卫 《绿色科技》 2022年第7期196-200,共5页
对云南普洱地区的46个水体(湖泊、水库、池塘)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植硅体比重占优,其中长鞍型、哑铃型含量最高,次为十字型、方型、长方... 对云南普洱地区的46个水体(湖泊、水库、池塘)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中以禾本科植物植硅体比重占优,其中长鞍型、哑铃型含量最高,次为十字型、方型、长方型和平滑棒型;蕨类植物植硅体三棱柱状占优势;木本植物植硅体以刺球型、不规则立方体或多面体型为主。通过无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2个组合带:①低海拔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1000~1500 m)为刺球型—阔叶木本“Y”字型—长鞍型—哑铃型—十字型;②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带(1500~2500 m)为刺球型—针叶树类型—长鞍型—扇型—方型。植硅体组合与气候数据冗余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年均温、7月降水是控制普洱地区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组合 湖泊表层沉积物 气候因子 普洱地区
下载PDF
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梅娥 介冬梅 +7 位作者 葛勇 王婷 李荣麟 王刘奎 王培明 刘洪妍 刘利丹 李楠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9-650,共12页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湿地表土中的植硅体分析是恢复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途径。文中选取长白山区的桦南到哈尼一线的6处湿地表土,并采用PCA和CA分析植硅体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温度因子是造成长白山不同湿...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湿地表土中的植硅体分析是恢复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途径。文中选取长白山区的桦南到哈尼一线的6处湿地表土,并采用PCA和CA分析植硅体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温度因子是造成长白山不同湿地表土植硅体组合差异的第1环境因子,且植硅体的种类和含量与采样点上覆植被、湿度与海拔等环境条件都存在相关性。结合方差分析和植硅体大小变化趋势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不同表土中符合方差分析条件的植硅体类型的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总体来看,长白山区6处湿地中,植硅体类型基本相同,但温暖指数和植硅体的大小差异较显著,说明植硅体大小及其组合对温度都有较敏感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湿地 植硅体组合和大小 方差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市不同品种玉米穗、叶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楷婧 张鸿鹏 +8 位作者 赵黎 朱清乔 介冬梅 刘洪妍 刘利丹 李楠楠 高桂在 高玉山 王晓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 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取并鉴定植硅体10 311粒、10 466粒、8 530粒。结果表明,21个玉米品种中,植硅体形态基本相同,相比于其它植物玉米十字型植硅体含量十分丰富,常见的还有哑铃型、帽型、棒型等;不同部位植硅体总浓度差异较大,存在有穗中>叶中>整株中的规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及十字型植硅体的大小有显著差别。穗中十字型含量较多,叶中十字型和帽型含量较多;镜下测量结果显示,叶中十字型植硅体比穗中十字型植硅体大。此外,不同品种中十字型植硅体宽度差异较大,其可能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鉴别玉米与其它禾本科植物提供依据,也为玉米种间差异及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亦可为探究玉米起源、环境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硅体组合特征 十字型 乾安地区 松原市 吉林省
原文传递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罗武宏 张居中 +3 位作者 杨玉璋 尹承龙 林留根 甘恢元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284,共12页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本文对遗址三个不同文化时期连续剖面土壤堆积物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先民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一直延续到遗址三期(7500...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淮河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本文对遗址三个不同文化时期连续剖面土壤堆积物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先民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一直延续到遗址三期(7500 BP)。植硅体组合分析结果表明,顺山集遗址所处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存在气候波动,从一期至三期大体上经历了温暖—偏凉—回暖的过程,可能对应了全新世高温期到来之前的气候转暖。从顺山集遗址水稻遗存的连续发现以及水稻驯化水平不断提高来看,气候变冷并未抑制当地稻作农业的发展,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了其发展与扩散。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组合 稻作农业 古环境 人类适应 顺山集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