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富县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秉成 柯曼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3-176,共4页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三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三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果表明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与气候 晚更新世 陕西富县
下载PDF
陕西北部地区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
2
作者 李秉成 柯曼红 孙建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6-689,共4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3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3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论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与气候 晚更新世 陕西北部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71
3
作者 龙慧灵 李晓兵 +2 位作者 王宏 魏丹丹 张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67-1378,共12页
利用NOAA/AVHRR GIMMS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 利用NOAA/AVHRR GIMMS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于像元的NPP与降水、温度之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分析不同时间单位及尺度上NPP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内蒙古草原区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值为0.861Mt C/a。以年为时间单位,内蒙古草原区年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以季节为时间单位,年际春季和夏季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秋季二者关系相对较弱,春季和秋季NP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空间格局比较一致,且相关性明显高于夏季。以月为时间单位的相关水平明显高于年际水平,多年平均年内月NPP与降水、温度的相关程度明显增强,除去降水的影响,月均温对NPP的影响明显下降,且空间格局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月为时间单位在年内尺度上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比温度要大。而以4、7、10月份为例,在年际尺度上,虽然各月份NPP均受降水的影响较大,但与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4月份和10月份NPP,与之相比,7月份NPP与温度的关系明显高于其他两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与气候关系 内蒙古草原区 GIMMSNDVI
下载PDF
东北三江平原全新世火演化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1
4
作者 李小强 赵宏丽 +1 位作者 闫敏华 王升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通过勤得利泥炭剖面碳屑、花粉记录,重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全新世火演化与植被变化的历史;研究火演化与植被、气候的关系;探讨人类火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信息。三江平原最近9700aB.P.以来,疏林草原植被时期(9200-8500aB.P.)和疏林植被时期... 通过勤得利泥炭剖面碳屑、花粉记录,重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全新世火演化与植被变化的历史;研究火演化与植被、气候的关系;探讨人类火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信息。三江平原最近9700aB.P.以来,疏林草原植被时期(9200-8500aB.P.)和疏林植被时期(9700-9200aB.P.)对应了暖干气候阶段,碳屑浓度出现峰值,而湿润时期的碳屑浓度均很低。显示在暖干气候阶段,火灾发生的频次高、强度大;湿润或相对湿润阶段。火灾力度相对较小或频次较低。同时,自然植被状况和植物类型同样制约了天然火发生的频次和强度。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开发与垦荒对火演化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全新世 火演化 植被与气候
下载PDF
东亚地区MIS 5时期孢粉记录的植被与气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雒聪文 马玉贞 +1 位作者 王凯 李丹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0-551,共12页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 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MIS 5,71~128 ka BP)离现代间冰期最近,对其认识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而化石孢粉是恢复古植被与古气候的重要指标。通过对选择出的东亚地区孢粉记录的具有年代数据和孢粉图谱的古植被和气候研究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①MIS 5的植被格局可与现代间冰期即全新世的植被格局对比。②各区孢粉记录了MIS 5气候波动,部分地区可划分出5a,5b,5c,5d和5e,存在轨道尺度变化,千年尺度事件较少发现。③东亚季风是影响现代东亚季风区环境的主要因素,但日本可能还受到西风环流和洋流的影响;西风、印度季风和地形是影响青藏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④东亚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分辨率较高的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5 孢粉记录 植被与气候 东亚地区
原文传递
河南省黄淮平原区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6
作者 巩文翰 杨德宏 +2 位作者 杜军 王超 于辉 《软件》 2018年第11期39-46,共8页
以河南省黄淮平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土地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CASA)模型对河南省黄淮平原区2001年-2010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进行估算... 以河南省黄淮平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土地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CASA)模型对河南省黄淮平原区2001年-2010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进行估算。本文通过计算统计河南省黄淮平原2001年-2010年10年间NPP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地分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空间尺度上得到研究区内NPP的分布规律。其中林地和耕地的NPP最高,其次是水田和草地,人工地表、湿地和其他用地相对较低。提取10年间NPP的月平均变化量,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计算出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从时间的尺度上得到研究区NP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1月-12月,NPP的变化曲线呈现对称的山峰状,5月-8月为峰值期,月均值超过1gC/m2。从10月到次年2月为谷值期,平均值只有0.304gC/m2。夏季的NPP最高,春季次之,秋季低于春季,冬季最少,。计算基于象元的NPP与温度、降水、日照之间的单相关系数和二阶偏相关系数,比较三者对NPP的影响力度,并剖析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不同因子之间相关性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植被与气候关系 河南省黄淮平原
下载PDF
再论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金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根据南海北部17940孔和台湾中部头社孔孢粉序列对比结果,首次提出了华南地区15—40kaBP期间的三个具代表性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第1植物群,该植物群在MIS2阶段(20—15kaBP),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和台湾中部头社盆地... 根据南海北部17940孔和台湾中部头社孔孢粉序列对比结果,首次提出了华南地区15—40kaBP期间的三个具代表性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第1植物群,该植物群在MIS2阶段(20—15kaBP),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和台湾中部头社盆地周围地带性植被;2)以松属或桤木属为主的木本植物为第2植物群,对应于间冰阶,夏季风盛行,降水充沛,气候暖湿,高海面(高湖面);3)以蒿属或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为第3植物群,对应于冰阶,冬季风盛行,降水少,气候暖干,低海面(低湖面)。第2、3植物群在末次冰期时段呈交替出现,表现出东亚季风在本区的旋回特征。文中推论了LGM时段大陆架上的植被类型为陆架前缘的浅水区分布着红树林,裸露的陆架前后缘分别生长着草地、灌木丛和常绿阔叶林。最后,本文提出了蒿属峰值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与气候 末次冰盛期 季风 HEINRICH事件 华南
下载PDF
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环境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汤卓炜 冯恩学 张淑芹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6-1174,共9页
采用孢粉分析方法对中俄合作发掘获得的探方10中第3层、第2层采集的孢粉土样进行分析鉴定,研究了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的古代自然环境。孢粉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样均含有较多孢粉,但孢粉种类较少。出现的植物有23... 采用孢粉分析方法对中俄合作发掘获得的探方10中第3层、第2层采集的孢粉土样进行分析鉴定,研究了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的古代自然环境。孢粉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样均含有较多孢粉,但孢粉种类较少。出现的植物有23科,31属,其中乔、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有松科(Pi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桦木科(Betul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壳斗科(Fag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禾本科(Gramin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蔷薇科(Rosaceae)、杨柳科(Salicaceae)、茄科(Solanaceae)、瑞香科(Thymelaeaceae)、榆科(Ulmaceae)、荨麻科(Urtic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浮萍科(Lemnaceae)等21科的花粉;蕨类植物有石松科(Lycopod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两个科的孢子出现。研究表明,本区在以往所谓的隋唐时期暖温气候阶段呈现的唐中期比较干旱寒冷的气候特征应当是在晚全新世降温的大气候环境背景下,较高纬度地区的地方气候响应。辽代早期的气候愈发干旱寒冷化。中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是本区现代气候特征。本区的气候环境背景应当支持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本项研究一方面提高了这一地区晚全新世期间更小时间尺度环境研究的精度,另一方面通过孢粉分析及古代植被和气候比较研究,为深入全面地了解靺鞨人不同经济形态和生业模式与环境背景条件的关系奠定了植物考古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特罗伊茨基墓地 唐代中期与辽代早期 植被与气候环境
下载PDF
洞庭盆地安乡凹陷CZ04孔第四纪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向轲 刘庚寅 +3 位作者 魏方辉 赵伟 罗来 谭陈诚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20年第2期104-116,共13页
CZ04钻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西南部,孔中第四纪沉积总厚201.63 m。本文通过对CZ04孔孢粉组合特征及各科属含量变化特点的分析,识别出了13个孢粉组合带,详细讨论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植被演替过程,并结合CIA等气候代用指标,重塑了洞庭盆... CZ04钻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西南部,孔中第四纪沉积总厚201.63 m。本文通过对CZ04孔孢粉组合特征及各科属含量变化特点的分析,识别出了13个孢粉组合带,详细讨论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植被演替过程,并结合CIA等气候代用指标,重塑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温干→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温凉偏干→热湿→凉湿→温湿偏暖→冷湿→干热,晚更新世为凉湿→温干→凉湿,全新世总体为凉湿→温略干。铁杉属及松属自洞庭湖组下段中部开始总体含量增加,可能与中更新世中期安乡凹陷西缘沉降及湖盆扩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盆地 安乡凹陷 第四纪 孢粉组合 植被与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