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沙区流动沙丘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植被空间变化过程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守刚 许清涛 曹凤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0-64,共5页
以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组群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的时间顺序,分析了过渡带变化对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单元植被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区的沙埋导致背风坡过渡带部分沼泽—草甸植物退出丘间低地... 以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组群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的时间顺序,分析了过渡带变化对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单元植被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区的沙埋导致背风坡过渡带部分沼泽—草甸植物退出丘间低地,风蚀导致典型沙生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从而在丘间低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植被空间动态变化过程;(2)芦苇和黄柳对于迎风坡过渡带植被恢复的作用大于沙蓬和乌丹蒿;(3)流动沙丘迎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植物种类比流动沙丘的多、但远比丘间低地少,具有流动沙丘区特有的边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组群 植被入侵 过渡带 植物多样性 边缘效应
下载PDF
闽东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方怡 张嘉诚 +2 位作者 曹彦 游巍斌 何东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9-587,共9页
为研究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的生态风险,以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遥感方法与技术,结合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了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指标... 为研究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滨海湿地的生态风险,以闽东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遥感方法与技术,结合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了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互花米草入侵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生态风险变化趋势来看,2006—2016年霞浦滨海湿地生态风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后5 a风险增加速度减缓,斑块相对集中。2006—2016年间,极高生态风险面积不断增加,10 a共增加了12583.00 hm^2;高生态风险面积则不断减少,共减少了2509.92 hm^2;中生态风险面积10 a间共增加了4433.04 hm^2;低生态风险分布面积比例最大,面积先减少5593.50 hm^2,后增加990.23 hm^2,共减少4603.28 hm^2;极低生态风险面积不断减少,10 a减少了9912.20 hm^2。从分布范围来看,极高、高和中生态风险主要以研究区域东南部为主,中生态风险集中在中部区域,而低、极低生态风险主要以西北部为主,从西北到东南部大致的分布梯度为极低生态风险、低生态风险、中生态风险、高生态风险、极高生态风险、中生态风险、低生态风险。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溪南镇、松港东部、下浒镇和长春镇的西部、沙江镇和三沙镇的中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柏洋乡、崇儒畲族乡、水门畲族乡、松城、牙城镇西部,松港和盐田畲族乡的北部。由此可见,研究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强度、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互花米草 植被入侵 生态风险 评价 闽东滨海湿地
下载PDF
一种多信息级联聚类输电线检测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赖尚祥 杨忠 +4 位作者 韩家明 张秋雁 李弘宸 陈聪 李捷文 《应用科技》 CAS 2020年第5期86-93,共8页
针对树障清理空中机器人作业时需规避输电线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级联聚类的输电线检测方法。使用基于海森(Hessian)矩阵的边缘增强算法进行图像预处理;采用霍夫(Hough)变换法提取候选直线;设计一种融合直线空间位置分布特征及长... 针对树障清理空中机器人作业时需规避输电线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级联聚类的输电线检测方法。使用基于海森(Hessian)矩阵的边缘增强算法进行图像预处理;采用霍夫(Hough)变换法提取候选直线;设计一种融合直线空间位置分布特征及长度特征的级联聚类法,有效地删减由复杂背景造成的与输电线特征不相匹配的干扰线,并最终得到对应于输电线边缘的所有直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较强的鲁棒性,为树障清理空中机器人的视觉避障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输电线路巡检 植被入侵 输电线检测 边缘增强 K-MEANS算法 霍夫变换 避障
下载PDF
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任广波 刘艳芬 +1 位作者 马毅 张杰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96-603,608,共9页
利用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1990~2013年逐年的24景 Landsat 遥感影像,开展了互花米草自引种至今的分布监测;根据互花米草随时间及分布区域的变化特征,分别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为4个时段和4个区域,开展了互花米草变迁分析;结合黄河每... 利用覆盖现代黄河三角洲1990~2013年逐年的24景 Landsat 遥感影像,开展了互花米草自引种至今的分布监测;根据互花米草随时间及分布区域的变化特征,分别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为4个时段和4个区域,开展了互花米草变迁分析;结合黄河每年的水沙量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分析了互花米草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互花米草总面积随时间出现较大波动。自1990年引种开始,总面积分别在1994年、2000年和2006年出现了3次较大幅度的减少,并分别于1992年、2003年、2005年和2012年达到了总面积的极大值,面积最大的1992年达到了约1138 hm2,最小面积值出现在2001年,仅有不到30 hm2;2)在空间上,互花米草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表现为从东北方向西南方向扩展,但4个子区域的局部变化表明互花米草的引种并未有效遏制海岸的侵蚀后退,其中五号桩和孤东采油区东部的互花米草一直处于不断的面积减小和侵蚀后退中。另外,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互花米草发展和变迁与黄河水沙输送量有较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被 互花米草 遥感监测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国产高分卫星遥感数据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监测方法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俊芳 马毅 +2 位作者 任广波 张精英 樊彦国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2,共7页
本文以国产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影像为数据源,辅以现场调查数据,发展了一种结合空间位置与决策树分类的互花米草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基于互花米草适宜生长于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下部区域的特点,利用高潮时获取的Landsat 5遥感图像缨帽变换... 本文以国产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影像为数据源,辅以现场调查数据,发展了一种结合空间位置与决策树分类的互花米草信息提取方法。首先基于互花米草适宜生长于高潮带下部至中潮带下部区域的特点,利用高潮时获取的Landsat 5遥感图像缨帽变换的湿度分量,通过二值化处理和矢量后处理提取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生长的向陆边界,进而对高分图像的互花米草生长区域进行掩膜;基于掩膜后的高分图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互花米草分布范围进行提取。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信息提取实验,表明提出的分类方法能够较为精确地识别和提取互花米草信息,总体分类精度达到97.05%。通过对提取的互花米草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整个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互花米草总面积约有3278.1100 hm^2,主要分布于黄河故道西侧、五号桩、孤东油田东南侧和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等四个区域,其中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是2002年之后出现的新生互花米草区域,互花米草面积最广,占现代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1.39%;其次为孤东油田东南侧及五号桩,自首次引种互花米草至今都有互花米草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6.22%和1.59%;本文首次在黄河故道西侧发现互花米草,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均未报道,互花米草面积最小,约为26.1527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黄河三角洲 高分一号 高分二号 入侵植被 互花米草 遥感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