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植被模型对青藏高原植被的模拟检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鲍艳 王玉琦 +1 位作者 南素兰 俞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动态植被模型是研究植被变化对气候反馈和影响的重要模型工具。本文对耦合了动态植被(Dynamic Vegetation,DV)和碳氮(Carbon and Nitrogen,CN)模型的NCAR陆面过程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 动态植被模型是研究植被变化对气候反馈和影响的重要模型工具。本文对耦合了动态植被(Dynamic Vegetation,DV)和碳氮(Carbon and Nitrogen,CN)模型的NCAR陆面过程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植被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获得了定量化的偏差信息,并对高原植被和气候变化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模型能大致再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历史时期的季节循环、长期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但空间变率较遥感资料大。模拟的乔木覆盖度偏大,草地覆盖度偏小,因此严重高估了植被高原南部和东部的LAI。与遥感观测相比,模拟的LAI呈现了1~2个月的滞后,这与模式本身的植被动力机制不完善和模式的降水驱动偏差有关。高原植被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与表层土壤水和降水等气象因子的趋势变化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在该研究时段,地表水循环的变化(主要是降水和土壤水含量)对高原植被生长可能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覆盖度 动态植被模型 CLM4.5-CNDV
下载PDF
动态冠层模型ICM的改进及其对中高纬地区植被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俞淼 陈海山 孙照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1-588,共18页
植被动态冠层模型Interactive Canopy Model(ICM)考虑了生态系统中较完整的碳氮循环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描述较短时间尺度上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在ICM原有碳氮分配方案基础上,考虑了植物花、果实等新生组织对碳氮分配的影响,... 植被动态冠层模型Interactive Canopy Model(ICM)考虑了生态系统中较完整的碳氮循环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描述较短时间尺度上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在ICM原有碳氮分配方案基础上,考虑了植物花、果实等新生组织对碳氮分配的影响,假设新生组织碳库是花期以后植物的主要碳汇之一,并利用物候模型Forc-Sar预测花期,调控碳氮分配过程;用卫星观测的LAI(Leaf Area Index)产品对模拟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ICM能够更好地模拟北半球中高纬植被的季节变化过程。7月前后是模拟的植被生长最旺盛的时间,与实际情况更为一致,从而较好修正了原方案中模拟的植被生长落后于实际观测的问题;模拟与观测值的季节变化相关系数有了显著提高,各类型植被的模拟误差也都不同幅度减小。改进后模拟与观测的年际变化相关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年际变化趋势的改进效果稍弱。模拟的LAI变化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和水汽收支状况,对于美国东部温带落叶阔叶林来说,植被吸收太阳辐射、叶面和地面的感热、潜热通量在植被生长前期的变化量最大,说明改进后的ICM将会引起模拟下垫面物理状况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冠层模型 碳分配 物候模型 模型改进 中高纬地区
下载PDF
一个动态植被模型在欧洲森林碳水循环模拟中的适应性评估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毛嘉富 王斌 +1 位作者 戴永久 MORALES Pablo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79-1391,共13页
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M-SDGVM(Modified Sheffield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在1996~1998年15个欧洲森林通量站碳通量和水汽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模拟和评估研究,总的来说,模型能够合理再现各个站点春、夏季节碳的吸收,... 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M-SDGVM(Modified Sheffield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在1996~1998年15个欧洲森林通量站碳通量和水汽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模拟和评估研究,总的来说,模型能够合理再现各个站点春、夏季节碳的吸收,秋、冬季节碳的释放,以及水汽释放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对水汽通量的模拟更为理想。对模型的上述适应性评估研究表明,改进后的M-SDGVM有能力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欧洲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及其响应机制,但是,模型对部分站点的模拟仍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这些偏差及其可能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有助于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M-SDGVM评估 欧洲通量监测网 碳水通量
下载PDF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CLM3.5-DGVM中碳循环过程的模拟与检验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杰臣 乔方利 +1 位作者 宋振亚 鲍颖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64,共12页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CLM3.5-DGVM)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陆面模式CLM3.5(CommunityLand Model Version3.5)的陆地碳循环子模块,模型本身根据当地的温度和降水等环境条件计算得出植被分布。本研究参照陆地-碳模式比较计划(C-L...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CLM3.5-DGVM)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陆面模式CLM3.5(CommunityLand Model Version3.5)的陆地碳循环子模块,模型本身根据当地的温度和降水等环境条件计算得出植被分布。本研究参照陆地-碳模式比较计划(C-LAMP)的模拟方案和评价标准,对CLM3.5-DGVM中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与检验。结果表明,CLM3.5-DGVM高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初级生产力(NPP),且在中高纬地区尤为明显;其模拟的LAI最大值与观测值相比在全球尺度上有1~6个月不等的位相偏差。CLM3.5-DGVM很好的模拟了NPP的全球分布以及总初级生产力(GPP)和感热通量(SH)的季节变化,但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对NPP模拟过高;对陆地碳通量的年际变率模拟较好,但高估了其振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 C-LAMP 碳循环 叶面积指数 初级生产力 感热通量 碳通量
下载PDF
集水区森林动态模型模拟东北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申玉贤 国庆喜 梁玉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49,53,共5页
运用基于个体的集水区森林动态模型(Catchment scale Forest Dynamic Mode,CFDM),对老爷岭张家沟次生林集水区进行了为期300 a的模拟,并预测了该区域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发展进程。经过验证证明,所得模型能较准确地量化模拟出树种组成和蓄... 运用基于个体的集水区森林动态模型(Catchment scale Forest Dynamic Mode,CFDM),对老爷岭张家沟次生林集水区进行了为期300 a的模拟,并预测了该区域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发展进程。经过验证证明,所得模型能较准确地量化模拟出树种组成和蓄积量,并能合理地预测森林结构动态。长期演替结果显示:天然次生林在当地原生地带性顶极群落优势种——红松缺失的情况下,由水曲柳、紫椴等主要阔叶树种组成的天然次生林能够顺利地完成演替与更新,整体蓄积量在一定时期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在无人为干扰背景下,次生林将长期处于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模型 集水区 次生林 次生演替
下载PDF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草地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定量影响分析
6
作者 朱求安 吴晓丽 +4 位作者 于冬雪 江善虎 方秀琴 颜亦琪 任立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3-555,共13页
为厘清黄河兰州以上区域草地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结合逐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源涵养量的变化趋势和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年均水源涵养总量约24... 为厘清黄河兰州以上区域草地变化对水源涵养的影响,利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结合逐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源涵养量的变化趋势和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年均水源涵养总量约242.1亿m^(3),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贡献量约为202.8亿m^(3),占比83.8%,并且在2002年前、后分别呈下降(-5.1亿m^(3)/a)和上升(3.5亿m^(3)/a)趋势;黄河兰州以上区域1980—2020年草地变化对该区域水源涵养具有不显著的负向效应,2015—2020年间年均减少了6.7亿m^(3),整体上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草地退化程度情景下的模拟表明,虽然轻度退化带来的草地蒸散发分量变化使得区域水源涵养量略有提升,但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区域水源涵养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草地覆盖变化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回顾 被引量:10
7
作者 毛嘉富 王斌 戴永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3-771,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通过能量通量、水汽通量、物质交换相互影响、作用。作者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总结了当代5类主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即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森林林窗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通过能量通量、水汽通量、物质交换相互影响、作用。作者对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总结了当代5类主要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即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森林林窗模型、陆面生物圈模型和动态全球植被模型,以及它们与气候模式耦合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及其与气候模式耦合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最后,对未来模拟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气候系统模式 耦合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下载PDF
Forest-CEW:一个模拟森林“能-碳-水”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
8
作者 谭正洪 曾继业 +5 位作者 刘曙光 彭书时 朱彪 徐湘涛 陈德祥 三枝信子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85-292,共8页
过程模型是探究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这方面,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原创性工作还比较少,鉴此,本文介绍了一个自主研发的、复杂程度适中、用户易于使用、结构合理、过程机理明确、接口丰富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同时将其命名... 过程模型是探究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这方面,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原创性工作还比较少,鉴此,本文介绍了一个自主研发的、复杂程度适中、用户易于使用、结构合理、过程机理明确、接口丰富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同时将其命名为Forest-CEW.该模型借鉴了陆面过程模式的框架,对现有的知识进行了整合,而且它还注重对环境生物物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刻画,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设计.为了验证模型的模拟效果,本文还将其模拟的结果与日本苫小牧站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其模拟效果非常理想,实测和模拟结果的线性回归斜率接近1. 0,决定系数达到了0. 88,并且其可以成功地再现生态系统的内部主要过程.此外,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该模型还有望给业界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从而使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内部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物理 生理基础 动态植被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延征 王焓 +3 位作者 朱求安 温仲明 彭长辉 林光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2599-2611,共13页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DGVMs)在模拟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中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将定义植物功能型的性状值设置为常数,忽略了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DGVMs)在模拟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中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将定义植物功能型的性状值设置为常数,忽略了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现有的植物功能型框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其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克服这种局限性.植物功能性状不仅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连续变化的响应,而且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可提升当前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对生态系统过程的模拟和功能的预测.本文从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发展和植物功能型局限性入手,详细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发展现状及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重要价值,归纳总结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主要方法,并指明植物功能性状对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改进的发展方向.以期通过凝练植物功能性状在构建下一代动态全球植被模型中发挥作用,推动动态全球植被模型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DGVMs) 植物功能型 植物功能性状 模型改进
原文传递
全球植被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动态 被引量:8
10
作者 孙晓芳 岳天祥 +1 位作者 范泽孟 张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2-791,共10页
植被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的全球植被碳储量,分析植被碳储量在1901年-2000年间的时空... 植被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的全球植被碳储量,分析植被碳储量在1901年-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关系。将LPJ-DGVM(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模型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与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后得出,该模型对植被碳储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过去100年的植被碳储量在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16kgC/(m2a),通过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得出植被碳储量时间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初以前,植被碳储量具有下降趋势,线性斜率为-0.0014kgC/(m2a),之后植被碳储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55kgC/(m2a),是整体增加率的3倍多,因此整体增加率显著低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植被碳储量的实际增加率。在空间栅格尺度上的分析表明,植被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变化趋势贡献不同,并与各地区植物生长所受的环境条件约束的状况有关。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LPJ能够较好的模拟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植被碳储量变化规律和特征,另外为了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下一步需要对LPJ进行改进,增强其对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和农业灌溉行为等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储量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全球植被动态模型 分段线性回归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样带NDVI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7
11
作者 唐海萍 陈玉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5,共8页
NDVI是研究大尺度生态学问题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数 ,它可以为估价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提供足够的信息。中国东北样带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首选样带之一 ,本文分析了分辨率为1km× 1km的NDVI年内季节变化的两个特征值 :年均NDVI(NDVI I)和NDV... NDVI是研究大尺度生态学问题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数 ,它可以为估价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提供足够的信息。中国东北样带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首选样带之一 ,本文分析了分辨率为1km× 1km的NDVI年内季节变化的两个特征值 :年均NDVI(NDVI I)和NDVI年内极差 (NDVI MM)在样带内 5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变化及其与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NDVI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格局 ,NDVI I和NDVI MM由东到西均呈下降趋势 ,NDVI I与降水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降水量能够解释NDVI I和NDVI MM空间变异的绝大部分。这一结果说明NDVI反映了植被沿环境梯度的时空变化格局 ,可用于监测样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季节变化 气候因子 生态学 植被动态模型 季节变化 中国东北样带 年平均气温 降水量
下载PDF
基于改进PT-hybrid算法的地表潜热通量变化分析
12
作者 周耀坤 邢万秋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3,共7页
潜热通量(LE)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收支。【目的】提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应的地表潜热通量的反演精度对于探究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模型,引入表征植被占比的参数fv对PT-... 潜热通量(LE)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和能量收支。【目的】提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应的地表潜热通量的反演精度对于探究生态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模型,引入表征植被占比的参数fv对PT-hybrid潜热通量算法加以改进,从而提高陆面蒸散发的反演能力。【结果】根据全球49个通量站点的地面观测LE验证改进后的算法,改进算法所得LE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从0.63增加到0.74,均方根误差RMSE从17.1 W/m^(2)降低到11.7 W/m^(2)。进一步分析1982-2014年全球陆地LE变化特征,发现低纬度地区的LE均高于高纬度地区,并且LE在同一纬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结论】改进后的模型对地表潜热通量模拟精度显著提高,有助于精细刻画地表LE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hybrid算法 动态植被模型 潜热通量 亚像元 时空演变特性
下载PDF
Extracting Vegetation Phenology Metrics in Changbai Mountains Using an Improved Logistic Model 被引量:4
13
作者 LI Ming WU Zhengfang +1 位作者 QIN Lijie MENG Xiang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3期304-311,共8页
Remotely sensing images are now available for monitoring vegetation dynamics over large areas.In this paper,an improved logistic model that combines double logistic model and global function was developed.Using this m... Remotely sensing images are now available for monitoring vegetation dynamics over large areas.In this paper,an improved logistic model that combines double logistic model and global function was developed.Using this model with SPOT/NDVI data,three key vegetation phenology metrics,the start of growing season (SOS),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EOS) and the 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LOS),were extracted and mapped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ey phenology metrics and elevation were established.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SOS of forest,cropland and grassland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re on the 119th,145th,and 133rd day of year,respectively.The EOS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are similar,with the average on the 280th and 278th,respectively.In comparison,average EOS of the cropland is relatively earlier.The LOS of forest is mainly from the 160th to 180th,that of the grassland extends from the 140th to the 160th,and that of cropland stretches from the 110th to the 130th.As the latitude increases for the same land cover in the study area,the SOS significantly delays and the EOS becomes earlier.The SOS delays approximately three days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es 100 m in the areas with elevation higher than 900 m above sea level (a.s.l.).The EOS is slightly earlier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e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with elevation below 1200 m a.s.l.The LOS shortens approximately four days as the elevation increases 100 m in the areas with elevation higher than 900 m a.s.l.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phenology metrics and elevation may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and covers.Validation by comparing with the field data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improved logistic model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 for extracting vegetation phenology metr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 model SPOT/NDVI phenology metrics Changbai Mountains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动态模拟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西宁 赵亮 尹云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4-1374,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地理分布与生态过程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已有模拟方法中,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由于考虑了气候作用下植被的演替与更新等机理,能较为合理地模拟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地理分布与生态过程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已有模拟方法中,林窗模型和全球植被动态模型由于考虑了气候作用下植被的演替与更新等机理,能较为合理地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瞬态响应,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植被动态模型以植物功能类型(PFTs)表示区域森林植被组成,通过模拟PFTs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森林地理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通过回顾上述两类模型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模型在模拟研究森林地理分布及生态过程中,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方面的应用,并针对模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在动态模型多尺度研究、加强模型对非气候因子的描述、模型间比较、多源遥感数据与模型同化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动态 模型模拟 林窗模型 全球植被动态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2000年1km植物功能型分布图 被引量:6
15
作者 冉有华 马瀚青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7-832,共6页
植物功能型(PFT,Plant Functional Types)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陆面过程模型和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用以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本数据基于近年发布并广泛应用的中国1km土地覆盖图(MICLCove... 植物功能型(PFT,Plant Functional Types)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陆面过程模型和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用以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本数据基于近年发布并广泛应用的中国1km土地覆盖图(MICLCover),根据土地覆盖类型与植物功能型的气候转换规则,结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TPCAS)最新发展的中国区域近30a0.1°大气驱动数据,实现了中国2000年1km植物功能型分布制图,间接验证表明该数据在1km尺度上具有更高的精度,是中国区域的生态学相关研究和陆面过程模拟中植物功能型数据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型 植被动态模型 生态 数据
原文传递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海波 马明国 王旭峰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9-377,共9页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影响重大。冻土中的碳储量占据全球陆地碳储量的重要份额,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研究冻土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两大主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影响重大。冻土中的碳储量占据全球陆地碳储量的重要份额,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研究冻土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冻融对碳循环过程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冻融影响下碳循环模拟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冻融与碳循环研究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全球植被动态模型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1981-201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2 位作者 赵东升 郑度 潘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71-1481,共11页
基于1981-2010年青藏高原8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通过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实际蒸散及其与降水的平衡关系(P-E)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降水量整体略... 基于1981-2010年青藏高原8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通过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实际蒸散及其与降水的平衡关系(P-E)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降水量整体略有增加,潜在蒸散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前减少趋势显著;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呈增加趋势,P-E的变化趋势呈西北增加—东南减少的空间格局。大气水分蒸散发能力降低理论上会导致实际蒸散减少,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增加,实际蒸散呈增加(减少)趋势的区域中86%(73%)的降水增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实际蒸散 潜在蒸散 动态植被模型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森林分布响应过去气候变化:对未来预测的启示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鸿雁 印轶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501-3512,共12页
植被动态可能导致全球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改变,并反馈于气候变化.本文以森林植被动态为重点,基于古生态学研究的成果论述了冰后期以来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动态的特点以及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模式,区分了气候对植被的胁迫作用、非气候因子对... 植被动态可能导致全球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改变,并反馈于气候变化.本文以森林植被动态为重点,基于古生态学研究的成果论述了冰后期以来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动态的特点以及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模式,区分了气候对植被的胁迫作用、非气候因子对植被动态的缓冲作用以及干扰事件对植被分布改变的驱动作用.对过去研究的回顾表明,由于植被系统的开放性以及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的共同作用,使得植被-气候关系远离平衡态,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是线性的,这也使得当前的植被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难以量化.过去类比法、空间代替时间和动态全球植被模型是目前预测未来植被动态的3种主要途径,但都是建立在植被-气候关系平衡态的基础之上.提出动态全球植被模型较传统的经验性生物地理学模型更全面地考虑了植被动态的主要过程、火的干扰以及不同植物功能类群对气候变化响应方式的差异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要结合古生态学的相关成果,将时空尺度、气候变化本身的复杂性、非气候因子的作用、森林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以及人类活动对干扰的调控作用纳入模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第四纪生态学 气候变化 孢粉 动态植被模型
原文传递
流域土壤有效厚度水平衡验证及其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的影响
19
作者 黄日超 陈喜 +3 位作者 孙一萌 高满 程勤波 张永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7-816,共10页
由于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流域土壤有效厚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等通量的时空分布。以湿润地区的东江流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淮河流域以及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PJ动态植被模... 由于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流域土壤有效厚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等通量的时空分布。以湿润地区的东江流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淮河流域以及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PJ动态植被模型,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率定土壤有效厚度,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效厚度以及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通量(径流量R,实际蒸散发量ET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结果表明:东江、淮河、泾河流域的土壤有效厚度分别为70 cm、90 cm和140 cm,土壤有效厚度和蓄水容量随着气候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效厚度的修正有效减低该模型水平衡误差,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与区域气候条件有关,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实际蒸散发修正前后变化显著,半湿润、半干旱地区NPP变化显著。研究成果为提高LPJ模型在不同气候区应用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厚度 土壤蓄水容量 实际蒸散发 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植被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