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伟平 季劲钧 +1 位作者 董文杰 刘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9,共15页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以北(以南)基本上为正(负)相关。LAI滞后一个月时,北半球中低纬度和20°S以南大部地区LAI与降水的正相关更强;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和南半球热带地区,LAI与前一个月温度的关系更密切。LAI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明显,LAI与降水的关系在雨季最密切。LAI对气温比较显著的正反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S以南大部地区为比较显著的负反馈。LAI对降水比较显著的正反馈分散在北美大陆西北部、东欧平原南部、欧亚大陆东北部和热带沿海地区。中高纬度(尤其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LAI对气温、降水反馈部分的解释方差达到总方差的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时滞相关 反馈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Ⅰ.物理通量和参数 被引量:24
2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山东南向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陆面物理过程 光合作用 呼吸 分配 感热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24
3
作者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5-262,共8页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 利用大气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对青藏高原上 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出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净初级生产力 叶面积指数 降水 水热条件 温度
下载PDF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 被引量:129
4
作者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共47页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低土体渗透系数且增加抗剪强度,所以能提高边坡稳定性和防止地表侵蚀。笔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高等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植物特征,从根本上研究了大气–植被–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可预测植被土的持水能力;构建了考虑植物根系形状影响的地下水渗流与地表径流耦合运移的新模型;推导了计算植被边坡吸力分布与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解析解,引入了指数形、三角形、均布形和椭圆形4种典型的根系形状;并自主研发了用于离心机模型试验的人造根,能够模拟不同形状的植物根系的水力作用和力学加筋作用,并利用其揭示了根系形状对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选取了百慕大草和鸭脚木树两种代表性植物,并考虑了种植间距与真菌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揭示:(1)植物在干燥与降雨条件下均能明显提高土体吸力,提高边坡稳定性;(2)植物引起的土体吸力可以用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等植物特征参数量化,并且鸭脚木树的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3)真菌能显著提高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加强植物的力学加筋作用;(4)所研究的4种根系形状中,指数形根最有利于提高边坡稳定性。上述研究包括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离心机试验和理论建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与测试方法,并为植物护坡的工程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 植物护坡 非饱和土 吸力 根系形状
下载PDF
基于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研究中国地区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5
作者 唐健 汤剑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4-1816,共13页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 本文采用中国地区基于卫星观测的植被光合有效辐射资料(FPAR)和月平均气候数据(1982—2000年)来分析中国区域陆面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反馈作用.通过计算和分析超前滞后相关系数和反馈系数发现:春、夏季FPAR超前气温一个月相关系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为负值,反映出植被生长旺盛,可以降低局地气温.春、秋两季气温与FPAR的同期相关系数较大.夏季降水超前FPAR一个月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夏季降水对于植被生长存在促进作用.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植被对于气温的反馈系数为一致正值,可达0.5℃(0.1FPAR)-1;在30°N以北区域显示出一致的负反馈,可达-0.42℃(0.1FPAR)-1.FPAR对降水全年反馈系数全国区域平均可达-2.12cmmonth-1(0.1FPAR)-1.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季节的植被反馈效应也存在差异.植被反馈系数可以用来验证动态植被模式计算的植被大气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相关性与去相关时间 反馈系数
下载PDF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李银鹏 季劲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9-389,共11页
利用陆面物理过程和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完全动态耦合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为 1 3类 ,土壤质地分为 7类 ,确定了各种植被和土壤的模式参数。采用全球陆地 0 .... 利用陆面物理过程和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完全动态耦合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为 1 3类 ,土壤质地分为 7类 ,确定了各种植被和土壤的模式参数。采用全球陆地 0 .5× 0 .5网格点气候平均资料 ;以 30分钟为步长进行积分。并用全球不同地区各种植被类型的 1 9个 NPP观测样点数据校准模型。AVIM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NPP的主要模拟结果如下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总量约为 60 .72 Gt Cyr- 1。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 NPP分布 ,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向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差异 ,模拟出中国植被生产力的分布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温度、降水和辐射等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相关性 ,北方针叶林地区气候因子与 NPP的相关性明显 ,反映出植被对环境因子的不同响应及其物候特征。赤道热带雨林地区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净初级生产力 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 碳交换 环境因子 模拟
下载PDF
中国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东亚夏季风的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悦悦 黄玫 +1 位作者 季劲钧 巩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4-554,共11页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的,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的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的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的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树华 于飞 +3 位作者 刘和平 张称意 梁福明 王建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9-366,共8页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 利用建立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耦合模式,研究了一定植被覆盖下区域近地面层的水分蒸散过程。模式对土壤水分传导和恢复过程的参数化引入了一些改进。利用此模式模拟了黑河实验(HEIFE)中1991-08-13—17日张掖观测站所在位置的能量通量和近地面温湿度的变化,得到了与观测值相一致的结果,合理地再现了此阶段内蒸散过程的变化趋势。此模式能比较有效地模拟区域复杂下垫面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气候和生态效应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蒸散过程 陆面过程模式 黑河实验
下载PDF
湿润气候区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性状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詹良通 贾官伟 +1 位作者 邓林恒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12-1818,共7页
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由天然非胀缩土料组成,其造价及后期维护费用明显低于传统覆盖层,是填埋场封场覆盖的理想型式。采用基于非等温多孔介质中水热耦合运移控制方程的软件,考虑外界气候条件、地表蒸发作用、植被蒸腾作用,建立土质覆... 固废堆场封场土质覆盖层由天然非胀缩土料组成,其造价及后期维护费用明显低于传统覆盖层,是填埋场封场覆盖的理想型式。采用基于非等温多孔介质中水热耦合运移控制方程的软件,考虑外界气候条件、地表蒸发作用、植被蒸腾作用,建立土质覆盖层–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数值模型,针对中国湿润气候区典型城市长期实测气象条件,系统分析了不同结构型式土质覆盖层的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可把水分阻滞在根系生长层,便于植被蒸腾作用的提取,其性能优于单一土层型覆盖层。土质覆盖层内水分的排出主要依靠植被蒸腾和地表蒸发,二者与植被特征相关,植被条件越好则腾发总量越大;根系生长区内的含水率变化幅度大于其它区域。在本文气候条件下,选择厚度为1.4 m的毛细阻滞型覆盖层并结合一定植被条件可防止产生深层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堆场 土质覆盖层 湿润气候 土质覆盖层–植被大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一个植物冠层物理传输和生理生长过程的多层模式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季劲钧 胡玉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25-37,共13页
通过提出一个多层的植物冠层和土壤的模式,对冠层中辐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传输等过程,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以及土壤中水、热传输等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把物理过程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植被与大气的双向反馈;应用此... 通过提出一个多层的植物冠层和土壤的模式,对冠层中辐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传输等过程,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以及土壤中水、热传输等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把物理过程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植被与大气的双向反馈;应用此模式于小麦生长期各主要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 陆面过程
下载PDF
生态边坡稳定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洁 雷学文 +3 位作者 黄泽彬 徐骏 吕建根 邱剑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从植物根系形态分布研究、植物根系力学特性及固土机理、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固土4个方面,明确了生态边坡的概念,简要介绍了生态边坡稳定性机制的理论及试验进展,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边坡 植物根系固土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系统 微生物岩土技术
下载PDF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 over a hilly forest in the southern Huaihe River Basin: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basic observations
12
作者 Qiudan Dai Zhenhai Guo +1 位作者 Shufen Sun Xia Xi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1期33-39,共7页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_(2) exchange and the cycling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ver a typical hilly forest in southeastern China,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al observat...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_(2) exchange and the cycling of energy and water between the la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over a typical hilly forest in southeastern China,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al observatory was established in Huainan,Anhui Province.Here,the authors briefly describe the three parts of ongoing research activities: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t the site,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a high tower,and particularly the intensive measurement of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 on a lower tower.Specifically,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basic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a typical clear day(13 July 2018),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e low tower’s operation(4 June to 31 August 2018),and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data from the high tower,are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a demonstrate reasonable variabilities,and the variables exhibit significant diurnal variation,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values,and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summer months.The daily and monthly average albedos above the forest canopy were both 0.13.The daily average soil CO_(2) concentration was 1726 and 4481 ppm at 2 and 10 cm,respectively.The soil CO_(2) concentration changed with soil volumetric moisture contents,but showed a weak correlation with soil temperature in summer 2018.As the observatory continues to run and data continue to be collated,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monsoon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the future.The experiment is useful in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interaction research,as well 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climate models,in the 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action Diurnal variation Huaihe River basin Soil CO_(2)concentration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原 黄玫 王祥荣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1-648,共8页
以上海市主要植被类型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的近50年上海市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1987、1997和2004年上海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NPP总量变化的... 以上海市主要植被类型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的近50年上海市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1987、1997和2004年上海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分别计算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海市农田生态系统NPP总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气候变化,1961~2006年上海农田年平均NPP值增加了64.37g·m-2(以C计),平均每年增长1.43g·m-2.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与NPP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上海农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1987年的76%递减到2004年的43%.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双重因素的驱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农田NPP总量减少了42%;相对于气候变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NPP总量影响较大,其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NPP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占78%;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达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变化 上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