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样本的露天开采植被扰动范围一般性统计规律——以神东煤炭基地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军 彭传盈 +4 位作者 张成业 李全生 张凯 刘举庆 马雪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5-985,共11页
露天开采对植被的扰动范围对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以单个或若干个煤矿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仅能反映个体煤矿的特点,缺乏对区域尺度上大量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一般性规律研究,难以在实践中推广使用。针对... 露天开采对植被的扰动范围对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以单个或若干个煤矿为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仅能反映个体煤矿的特点,缺乏对区域尺度上大量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一般性规律研究,难以在实践中推广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根据临近煤矿分布特点与生态扰动类型,定义了4种类型的露天煤矿区OD-NDVI曲线(Orientation Distanc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urve),包括“负独立型曲线”、“负密集型曲线”、“正独立型曲线”和“正密集型曲线”,并提出了基于OD-NDVI曲线的开采植被扰动距离提取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OD-NDVI曲线提取、曲线分类与开采扰动距离识别4个主要步骤。以神东煤炭基地106个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露天开采对植被扰动范围的一般性统计规律。结果如下:(1)采用Shapiro-Wilk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神东煤炭基地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符合正态分布(R^(2)=0.95),开采扰动距离大多在均值1 214 m附近,且68.26%的开采扰动距离分布在[939.05 m, 1 488.71 m]内(均值的1倍标准差内);(2)借助箱线图统计,揭示了露天煤矿的开采扰动距离存在有界性特点,最大值为2 025 m,最小值为600 m,仅有0.13%的开采扰动距离大于2 038.37 m(超过均值3倍标准差);(3)通过分析露天煤矿在8个方向上开采扰动距离的变异系数,发现其开采扰动距离存在显著的方向异质性,70.7%的煤矿方向开采扰动距离存在较强或中等方向异质性,仅有29.3%存在弱方向异质性;(4)通过拟合建模分析,发现开采扰动距离与实际年产煤量存在显著的对数模型关系(R^(2)=0.613),随着煤矿的年产煤量增长,其开采扰动距离呈对数增加,但在年产煤量增加至232万t后,年产煤量对扰动距离无明显影响作用。基于大样本露天煤矿的统计分析结果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精细度,有望为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的分级分区治理、精准修复、生产计划优化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植被扰动范围 开采扰动距离 统计规律 神东煤炭基地
下载PDF
煤炭开发区植被扰动时空效应及影响范围界定:以宁东矿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涛 倪璇 周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117,共8页
煤炭开采是一种具有大规模高强度性质的生态扰动行为,会产生区域地表压占与损毁、植被破坏等生态扰动和环境污染问题。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本身极其脆弱,宁东矿区是典型的干旱荒漠煤炭开发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煤炭开采是一种具有大规模高强度性质的生态扰动行为,会产生区域地表压占与损毁、植被破坏等生态扰动和环境污染问题。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本身极其脆弱,宁东矿区是典型的干旱荒漠煤炭开发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择宁东矿区以及与矿区自然条件相近的自然植被参照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08—2019年共276期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通过STL时间序列分解、函数主成分分析(fun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PCA)、像元二分模型植被覆盖度计算等方法,从时间维度上分析了矿区周边区域和参照区NDVI均值在研究期内的总体变化趋势,发现随着开采过程的持续,相比自然参照区植被而言,矿区周边植被生长受到了明显胁迫;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了不同距离缓冲区NDVI数据的相关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函数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函数,确定矿区生态影响范围边界在7 km左右;本研究还在像元尺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按照变化的程度进行了分级统计分析,发现矿区周边区域虽然NDVI均值总体长期趋势相对稳定,但植被中度和重度退化区域面积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煤炭开采 植被扰动 时空分析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时序数据的高潜水位煤矿区植被扰动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方良成 陈永春 +5 位作者 安士凯 徐燕飞 殷梦杰 李志辉 赵萍 陈业禹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5,共9页
我国东部矿区是重要的煤粮生产复合区,由于境内地势平坦,地下潜水位高,采空区形成的沉陷大多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尤为严重。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外界干扰和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具有动态... 我国东部矿区是重要的煤粮生产复合区,由于境内地势平坦,地下潜水位高,采空区形成的沉陷大多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尤为严重。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外界干扰和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具有动态特征。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的常用指示因子,基于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揭示植被的扰动效应。以安徽淮南顾桥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分级统计,以及热点分析、聚类与异常值分析和剖面线分析,研究NDVI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煤矿开采沉陷对周围植被的扰动效应。研究表明:2007—2018年间顾桥矿植被生长状况整体良好,但植被覆盖离散程度在增大;NDVI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均为“高–高”聚类和“低–低”聚类,无异常出现;受煤炭开采影响,热点区减少,冷点区增加,热点向冷点的转化主要发生在沉陷积水区、德上高速和永幸河附近;沉陷积水区周围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植被扰动,开采初期扰动较小,随着积水区范围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扰动范围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具有时序滞后性和时空累积性。研究成果为采煤沉陷区生态影响范围的确定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植被扰动 高潜水位 NDVI Landsat时序数据 淮南顾桥矿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长汀县植被扰动与恢复长时序监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英璋 陈文惠 +1 位作者 林莉平 洪琴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1年第4期31-37,47,共8页
了解植被扰动与恢复时空特征可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传统的植被扰动恢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期或者几个时期的对比分析,无法掌握植被的连续变化特征,导致植被长期监测和生态环境的评估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了解植被扰动与恢复时空特征可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而传统的植被扰动恢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期或者几个时期的对比分析,无法掌握植被的连续变化特征,导致植被长期监测和生态环境的评估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以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LandTrendr算法探讨1984~2020年间长汀植被扰动与恢复变化特征,总体识别精度达86.67%。结果表明:近35年来,长汀县植被总体恢复趋势向好,部分区域存在植被扰动,扰动和恢复累计面积分别为181.81km^(2)和292.83km^(2);89.9%的植被扰动发生在2000年以后,植被扰动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年;植被恢复贯穿始终,植被恢复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4.65年;植被扰动集中在城镇、乡村、交通路网等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区域,植被扰动的平均强度为0.33,植被恢复的平均强度为0.21,总体呈现扰动剧烈、恢复慢的特征。本文可为长汀环境治理评估提供客观信息,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LandTrendr 植被恢复 植被扰动 长汀
下载PDF
Plant Diversity as a Good Indicator of Vegetation Stability in a Typical Plateau Wetland 被引量:5
5
作者 LI Wei TAN Rui +1 位作者 YANG Yu-ming WANG J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464-474,共11页
Biotic indicat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monitor wetland health.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icitly evaluated if plant diversity could serve as a useful community-level indicator of wetland stability,especially wh... Biotic indicat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monitor wetland health.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icitly evaluated if plant diversity could serve as a useful community-level indicator of wetland stability,especially when wetlands are confronted with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Based on three-year record of wetland plant species abundance in Napahai plateau wetland, Shangri-l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 types, our study tests the impact of such perturbations on plant rich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temporal stability and plant richness, and further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lant diversity indicator to probe ecosystem temporal stability of Napahai plateau wetland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realistic variation in plant diversity, and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ecosystem temporal stabil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alistic variation in plant diversity. In particular, communities with high levels of diversity might have better capacity to dampen perturbation impacts than communities with low levels of diversity, and statistical averaging coul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ausing greater stability in more diverse communities. Also, asynchrony might have a stabilizing effect on community stability, and diversity could have stabilized communities through both species asynchrony and population stability propagation. Therefor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lant diversity could be used as a useful indicator of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of plateau wetland ecosystems confronted with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at sufficient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s necessary for maintaining healthy plateau wetlands and for sustaining their essential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ser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wetland Plant diversity Community stability Ecological indicat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