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1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基于ENVI软件监督分类功能对地上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的研究——以郑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2
作者 刘畅 肖哲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7期7-11,共5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碳汇资源,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优化环境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绿地碳汇的研究能够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因此,以郑州市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碳汇资源,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优化环境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绿地碳汇的研究能够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因此,以郑州市中心城区占地约409 km2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包含研究区域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城市植被覆盖面,结合ENVI软件的监督分类功能进一步对城市绿地进行梳理和分类,通过生物量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上植被碳储量进行评估,最后结果得出选区内地上植被碳储量约为129.7×10~3t。借助遥感软件进行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与传统的人工解译地理信息相比,本研究方法更具有高效性,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城市绿地植被信息,为城市绿地植被碳储量估算提供一种更加有效、快捷的方法,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分类 Landsat8遥感影像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碳储量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
3
作者 张邦文 金苏蓉 +2 位作者 邵虹 欧阳勋志 罗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4-1462,共9页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利用江西省宁都县林地变更年度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通过面积权重和单位面积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具体原因。【结果】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面积为26299.85 hm^(2),总体来看主要还是林业用地之间的转换,其中乔木林转出12968.15 hm^(2)、占49.31%,转入9968.21 hm^(2)、占37.9%,是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排序前6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导致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排序为: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3029)>乔木林-竹林(影响值0.2652)>灌木林-乔木林(影响值0.1025)>非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0980)>乔木林-非林地(影响值-0.0669)>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影响值-0.0660),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最大是面积变化和土地类型固碳能力变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面积变化作用的结果,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变化所致。【结论】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变化乔木林为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是+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无立木林地-乔木林、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这6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引起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上,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推进国土绿化、推进集约节约使用林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植被碳储量 林地年度变更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海岛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以洞头大竹峙岛为例
4
作者 谢家颀 张钊 +2 位作者 周稳 王金旺 陈雅慧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3,共10页
以温州市洞头区大竹峙岛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获取海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比选光谱最佳波段组合,以监督分类方法将植被类型分成乔木、灌丛和草丛,分类精度为99.72%,Kappa系数为0.9954。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乔木和... 以温州市洞头区大竹峙岛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获取海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比选光谱最佳波段组合,以监督分类方法将植被类型分成乔木、灌丛和草丛,分类精度为99.72%,Kappa系数为0.9954。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乔木和灌丛进行单木分割(精确率为0.79),获得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结合生物量方程反演各乔木、灌丛优势种的生物量空间分布(乔木R^(2)=0.97,灌丛R^(2)=0.99),其中3个灌丛优势种(天仙果、野梧桐、滨柃)的生物量反演方程通过现场采样构建,其余乔木和灌丛优势种生物量反演方程来自文献。根据优势种的生物量和空间分布,计算得到大竹峙岛的乔木碳储量为300.36 t,灌丛碳储量为47.59 t。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草丛生物量空间分布(R^(2)=0.99),结合根据实测数据构建的草丛优势种(中华结缕草)生物量方程,计算得到大竹峙岛草丛碳储量为21.5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植被碳储量 无人机 多光谱影像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反演植被碳储量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哈尔滨市为例
5
作者 王辉 赵光影 +1 位作者 郑秋宇 杨萍 《乡村科技》 2023年第18期149-152,共4页
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不同土地类型植被碳储量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响应,对哈尔滨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区域的土地低碳利用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 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不同土地类型植被碳储量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响应,对哈尔滨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区域的土地低碳利用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植被生物量回归模型和植被枯损模型,估算2000—2020年哈尔滨市6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地上碳储量,并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哈尔滨市植被地上碳储量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林地植被地上碳储量共减少3.30×106t,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地上碳储量共增加1.34×106t,这表明林地是影响哈尔滨市植被地上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受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影响,哈尔滨市林地植被地上碳储量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这3个阶段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除林地外,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植被地上碳储量也由于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而升高,只有农田和草地的植被地上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不一致,可能是受作物种植结构和草地类型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碳储量 哈尔滨市
下载PDF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6
6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张国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5-5121,共7页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储量 森林植被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森林库管理 四川省
下载PDF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被引量:146
7
作者 胡会峰 王志恒 +1 位作者 刘国华 傅伯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MgC·hm-2(1Mg=106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Mg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植被碳储量 密度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吴胜男 李岩泉 +5 位作者 于大炮 周莉 周旺明 郭焱 王晓雨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6-203,共8页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对影响森林植被碳库的自然和非自然因素进行研究更是对增强森林的碳汇作用,继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意义重大。现有的森林动态模型虽然可以很好的模拟碳...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对影响森林植被碳库的自然和非自然因素进行研究更是对增强森林的碳汇作用,继而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意义重大。现有的森林动态模型虽然可以很好的模拟碳储量各影响因子之间的联系,但研究往往集中于小尺度从单一影响因素着手,且由于确定模型输入变量和参数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模型在区域甚至更大尺度上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困难。因此,运用VAR模型,以陕西省为例,构建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病虫害发生面积、木材产量、森林火灾面积、森林抚育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降水和温度之间的动态关系,来验证该模型在省级尺度条件下的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VAR模型也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满足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可知,森林病虫害、木材产量对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呈现出很明显的负作用,并且贡献度很高,分别为5.61%和4.52%;森林抚育、人工更新造林对碳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火灾、温度和降水的冲击给碳储量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各影响因素对陕西省碳储量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模型可应用于省级尺度条件下的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储量 影响因素 VAR模型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下载PDF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辛晓平 丁蕾 +7 位作者 程伟 朱晓昱 陈宝瑞 刘钟龄 何广礼 青格勒 杨桂霞 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757-2768,共12页
【目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 【目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牧等因素对地上地下植被碳库的相对贡献。【方法】基于2002—2009年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调查数据,结合同期MODIS/NDVI遥感影像和1﹕100万草地类型图,建立了我国主要草地类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整合野外考察数据和前人研究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碳库及其空间格局;基于研究区255个县级行政单元,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碳库与气候要素、土壤要素及家畜承载量的关系,应用一般线性模型(GLM)解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地碳密度的相对贡献。【结果】(1)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区草地地上平均生物碳密度为36.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为362.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高于地上10倍,均呈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频率分布图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整个研究区及草原亚区、荒漠亚区、农牧交错亚区内,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MA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MAT)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Clay%)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Sand%)呈显著负相关,整个研究区家畜承载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黏粒含量(Clay%)、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29.6%(P<0.001)、5.8%(P<0.001)、0.8%(P<0.05)、1.3%(P<0.001);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于年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砂粒含量(Sand%),对方差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2.1%(P<0.001)、6.8%(P<0.001)、1.9%(P<0.005),放牧强度没有明显贡献。【结论】气候条件尤其是年降水量是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质地对植被生物碳库也有显著贡献,尤其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更加显著;放牧强度只能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化的1.3%、对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贡献,这一发现意味着气候对生物量碳库的贡献远大于放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 植被碳储量 气候因素 家畜承载量 土壤质地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姜群鸥 邓祥征 +1 位作者 战金艳 刘兴权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9-846,975,共9页
应用GLO-PEM模型和198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估算了黄淮海平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根据NPP和植被凋落物产生量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碳密度。通过对1988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图的叠置分析,统计了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 应用GLO-PEM模型和198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估算了黄淮海平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根据NPP和植被凋落物产生量计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碳密度。通过对1988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图的叠置分析,统计了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量,并估算了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1988~2000年间,耕地转移导致全区植被碳储量下降了0.24%,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结论为正确把握耕地转移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据此制订碳汇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转移 NPP NOAA/AVHRR GLO-PEM 植被碳储量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徐州垞城矿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侯湖平 张绍良 +2 位作者 丁忠义 马昌忠 黄安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50-1855,共6页
以徐州垞城矿为例,通过RS和GIS技术,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对煤矿区1987年、1998年、2005年、2008年的植被碳储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碳储量的年平均值的变化量与采矿生产能力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2,随着矿区生产能力从45... 以徐州垞城矿为例,通过RS和GIS技术,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对煤矿区1987年、1998年、2005年、2008年的植被碳储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碳储量的年平均值的变化量与采矿生产能力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2,随着矿区生产能力从45万t/a提高到100万t/a,植被碳量的年平均碳密度值从181.24 g/m2下降到111.43 g/m2,矿区总碳储量从443.53 Pg下降到272.68 Pg;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碳密度分析得出,耕地的碳密度降低了43.91 g/m2,林地碳密度降低了53.52 g/m2,水域用地碳密度降低了81.44 g/m2;分析矿区采矿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矿区碳储量的影响表明,在1987—2008年间矿区碳总量降低了170.85 Pg,其中耕地碳总量降低了203.90 Pg,是矿区碳总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采矿活动导致矿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碳密度降低所导致的,林地碳总量增加了25.39 Pg,是因为采矿活动导致耕地转变为林地,林地面积增大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碳储量 垞城矿
下载PDF
复垦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国伟 赵艳玲 +3 位作者 付艳华 倪巍 张艳 余建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37-1444,共8页
分析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煤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复垦矿区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济宁某矿区为例,采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估算矿区的碳储量,然后将碳储量作为衡量气候变化、... 分析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对煤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复垦矿区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济宁某矿区为例,采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估算矿区的碳储量,然后将碳储量作为衡量气候变化、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指标,通过该指标实现气候变化、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的可比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储量以2003年为节点,1987—2003年呈增长趋势,2003—2010年呈衰减趋势,2010—2014年呈增长趋势;2003年碳储量最高,为4 645.738 t,2014年碳储量为3 764.621 t;2)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对碳密度的扰动范围为2.832~9.465 g?m?2,采矿活动对碳密度的扰动范围为9.897~13.435 g?m?2,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共同作用对碳密度的扰动范围为11.132~12.839 g?m?2,人为因素对碳密度的扰动大于气候因素;3)采煤活动破坏了矿区的耕地和生态环境,碳储量大量流失,1987—1995年碳损失量为30.503 t,1995—2003年碳损失量为38.963 t,2003—2014年碳损失量为189.709 t;4)矿区碳储量受采矿活动影响较明显,但土地复垦可以有效恢复部分流失的碳量,矿区碳损失量最大恢复4.731%,一定程度上抑制采煤活动对矿区生态的破坏。因此,土地复垦可以缓解采矿造成的生态破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气候变化 采矿活动 土地复垦 植被碳储量
下载PDF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植被碳储量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牟长城 庄宸 +4 位作者 韩阳瑞 张晓亮 佟静秋 程家友 曹万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9-536,共8页
运用采伐试验与相对生长方程法,设定5个处理,分别为:未透光(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50%)、强度择伐(75%)、全透光(100%)(抚育强度指蓄积量采伐比例)研究了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 运用采伐试验与相对生长方程法,设定5个处理,分别为:未透光(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50%)、强度择伐(75%)、全透光(100%)(抚育强度指蓄积量采伐比例)研究了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①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生物量(154.86±9.84~217.56±4.90t·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1.1%-28.8%),全透光降低幅度相对较小(12.5%);②透光抚育对其乔木层(404.53±1.28—479.64±7.22g·kg-1)、灌木层(454.87±9.82—474.52±5.82g·kg-1)、草本层(401.24±8.65-419.52±7.98g·kg。)和凋落物层(348.91±13.21~376.03±12.36g·kg。)碳含量的影响并不同,降低了红松、家榆、紫椴树干碳含量(2.3%~6.1%,P〈0.05)和蒙古栎、紫椴与家榆树枝与树叶碳含量(2.6%~12.7%,P〈0.05)及灌木层碳含量(3.5%-3.6%,P〈0.05),但提高了红松树枝与树叶碳含量(5.4%~7.7%,P〈0.05);③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碳储量(68.38±1.78~97.40±2.98t·C/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2.5%~29.8%),全透光降低幅度最小(16.1%)。因此,从维持其植被碳库考虑,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采取中低强度择伐或小范围上层全透光方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栽针保阔”红松林 植被碳储量 透光抚育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2 位作者 刘会玉 章春华 段亚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45-1553,共9页
本研究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高程、气象与样地调查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5年,研究区域植被碳储量与密度呈增加趋势,1990... 本研究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高程、气象与样地调查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5年,研究区域植被碳储量与密度呈增加趋势,1990年、2000年和2005年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03×10^8t、1.41×10^8t和1.63×10^8,植被碳密度分别为14.82t.hm-1、20.38t·hm-2和23.49t-hm,基本与四川省(18.47t.hm-1)、江西省(25.38t.hm-2)植被碳密度值一致;在空间分布上,区域植被储量-9碳密度大致呈现西高东低、中低山(海拔〉500m1高而峰丛洼地(海拔〈500m)低的分布格局,1990年西部大部分县市的植被碳密度为15-22t.hm-2,而中东部大部分县市的植被碳密度为8—15t.hm2;而时间上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植被碳储量与密度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低值区的东部增加,高值区的西部减少或轻微增加,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增加明显(1990年和2005年植被碳储量比例分别为45.54%和51.99%)。研究结果表明,峰丛洼地植被碳储量与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移民、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效果显著,有利于增强区域植被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 植被碳储量 时空分异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贵州省绥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蔡广鹏 韩会庆 +2 位作者 张凤太 郜红娟 朱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4,130,共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绥阳县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的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绥阳县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的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增加了22.87hm2,林地、牧草地分别减少了15.78,8.28hm2,植被碳储量2005年比2000年减少了2 945.11t;2005—2010年研究区耕地、牧草地分别减少26.28,4.09hm2,林地增加29.07hm2,植被碳储量2010年比2005年增加了1 786.17t。综上,该县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且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等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植被碳储量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分析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新疆鄯善县绿洲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绪 刘志辉 +3 位作者 菊春燕 戴维 易莉 姜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1-236,共6页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依据鄯善平原绿洲群1990、1999两年9月TM与SPOT4(P)的融合影像以及2004年9月SPOT5(XS/XI)影像数据,采用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估算其变化面积以及林地与各土地...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依据鄯善平原绿洲群1990、1999两年9月TM与SPOT4(P)的融合影像以及2004年9月SPOT5(XS/XI)影像数据,采用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估算其变化面积以及林地与各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转换。结果显示:1990~1999年、1999~2004年研究区林地面积年变化率分别为+4.59%、-1.70%,植被碳库1999年比1990年增加了264.13×10^3t,2004年较之1999年减少了70.75×10^3t,但2004年植被碳储量较1990年上升212.04×10^3t,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小的净碳汇。15a间天然草地的植被碳储量一直下降,并在后期呈现更为严峻的态势。说明在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仍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实现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人居生存环境相协调,做好土地、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更为深入、审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干旱区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 陆地植被碳储量
下载PDF
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 被引量:21
17
作者 丁圣彦 梁国付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森林碳库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利用伊洛河流域中部地区洛宁县1983年、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份的TM影像图,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320hm2增加到1999年...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森林碳库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利用伊洛河流域中部地区洛宁县1983年、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份的TM影像图,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750hm2。使用已经公开发表的植被碳储存数据估算了该地区植被碳储存量的变化,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3年1704 18MgC的增加到1999年的2727 6M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储量 动态 洛宁县
下载PDF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常守志 王宗明 +4 位作者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春华 张素梅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07-214,共8页
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IPCC《2006指南》提供的方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1954~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 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IPCC《2006指南》提供的方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1954~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农田大面积增加,沼泽湿地、林地、草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农田、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之间;农田是沼泽湿地、林地、草地的主要转出对象,林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草地,沼泽湿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林地。1954~2005年共有1.07×10^3 km^2林地、5.73×10^3 km^2草地和2.59×10^4 km^2沼泽湿地转出为农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不断减少,1954~2005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共减少57.48Tg。林地、沼泽湿地、草地向农田的转化及林地向草地、沼泽湿地的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减少97.06Tg,农田向林地、沼泽湿地、草地的转化及草地、沼泽湿地向林地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增加39.58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遥感和GIS 三江平原
下载PDF
西双版纳区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修玉 宋巍巍 +2 位作者 许振成 张恒军 曾凡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5-1110,共6页
科学评估区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双版纳1988、1998年与2008年3个时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08年期间,西双版纳植被总体碳储量与平均碳储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但... 科学评估区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西双版纳1988、1998年与2008年3个时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08年期间,西双版纳植被总体碳储量与平均碳储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但2008年与1998年均低于1988年,1988年总体碳储量与平均碳储量分别高达66184501.40 t与41.61 t·hm-2。2)3个时期2个自相关系数的数值Moran I与Greary C都在0~1之间,碳储量分布格局由随机离散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2008年Moran I最大,说明2008年碳储量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3)3个时期基台值较为接近(1.002~1.045),说明西双版纳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强度相近,其中,1998年碳储量异质性略强于其它时期。西双版纳区域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主要是橡胶林等人工林大面积种植与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植被片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植被碳储量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重庆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祥江 何丙辉 +2 位作者 马正锐 王蕾 何邦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1,共7页
对2005年和2013年2个年度遥感大样地采用区划判读与地面验证调查的方法,结合林地变更调查数据源,准确获得样地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物量信息,进而进行总体估算,得出重庆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数据,科学测算... 对2005年和2013年2个年度遥感大样地采用区划判读与地面验证调查的方法,结合林地变更调查数据源,准确获得样地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物量信息,进而进行总体估算,得出重庆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数据,科学测算全市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所引起的植被碳储量变化情况,以期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参与碳交易等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市土地类型未发生变化面积7 169.15万hm^2,发生变化面积1 070.85万hm^2,变化率为13%;其中乔木林地增加38.53万hm^2,年增加量4.82万hm^2。2)2005、2013年植被碳储量分别是7 887.24、12 051.49万t,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其中乔木林地碳主要分布于马尾松、栎类、柏木和杉木等优势树种(组)的林分中。3)2005-2013年全市植被碳储量增加4 164.25万t,增长率为52.80%,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增加量1 208万t,年增量151万t,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库具有明显的增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碳储量 重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