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雀儿山西南坡植被碳贮量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林 张世熔 +2 位作者 李婷 余琼 李怡 《四川环境》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ASTER卫星图像,建立波段亮度值与植被碳密度间的回归方程,对横断山区西北部的雀儿山西南坡四种植被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木、草)的植被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雀儿山西南坡365.85km^2范围内,植被碳贮量共计2.05×10^6t。区内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团块状分布,其高值区(125—250t/h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俄产至春龙段和南部的金沙江沿岸的格乌、折松渡等地区;中等区域(60—125t/hm^2)从北部的俄产至南部的岗托沿色曲河均有分布;而低值区(1—60t/hm^2)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贡布堆、上压吧和更庆以南的色曲河河谷内,并在南部的岗托至申龙迭段金沙江沿岸形成一个狭长区域。在其影响因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密度差异较大,而海拔、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内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碳密度影响较南部干旱河谷地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贮量 密度 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区域森林植被碳贮量动态变化研究——以洛宁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叔明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0,共3页
森林类型及其景观格局变化都会影响森林的碳库贮量。通过分析河南省洛宁县1983、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的TM影像图,可知本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750hm2。使用植被碳贮存数据的相关研究结果,估算了本... 森林类型及其景观格局变化都会影响森林的碳库贮量。通过分析河南省洛宁县1983、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的TM影像图,可知本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750hm2。使用植被碳贮存数据的相关研究结果,估算了本区的植被碳存量的变化,由1983年1704180kgC增加到1999年的2727600k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贮量 动态变化 洛宁县
下载PDF
宝天曼不同海拔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光 佟伟霜 +5 位作者 彭舜磊 陈昌东 杨雨华 梁亚红 赵干卿 杨风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0-95,共6页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是地上/地下植被碳贮量比率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该波动主要由底层土引起.森林总碳贮量并没有随海拔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间存在着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 土壤有机 海拔 密度 宝天曼
下载PDF
太行山丘陵区群落演替进程中碳贮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勇 吴明作 +2 位作者 樊巍 朱彦锋 赵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8-212,共5页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碳贮量分布格局,以太行山丘陵区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生态系统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碳密度随演替进程逐渐提高,其排序为:乔木阶段(58.3 t/hm2)>灌丛阶段(43.1 t/hm2)>草本阶...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碳贮量分布格局,以太行山丘陵区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生态系统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碳密度随演替进程逐渐提高,其排序为:乔木阶段(58.3 t/hm2)>灌丛阶段(43.1 t/hm2)>草本阶段(20.47 t/hm2);(2)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演替进程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其含量排序为:乔木阶段(0.94%)>灌丛阶段(0.84%)>草本阶段(0.34%);(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植被碳贮量逐渐增加,栓皮栎群落最高,达40.30 t/hm2;草本群落阶段最低(1.34 t/hm2);灌木群落居中(8.26 t/hm2)。在碳贮量构成中,乔、灌群落的乔木层碳贮量所占比重最高;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草本层碳贮量所占比例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4)生态系统碳总贮量随演替进程呈上升态势,由草本阶段的21.81 t/hm2,增加到灌木阶段的51.36 t/hm2,乔木群落阶段达到最大,为92.63 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增加约4.3倍。在碳贮量构成中,土壤碳储量所占比重最大。土壤碳贮量占总贮量的比重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碳贮量 植被密度 群落演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