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强化术后恢复高度对邻近椎体的影响:一项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商鹏 崔伦旭 +3 位作者 马奔原 侯光辉 宋万振 刘艳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5741-5746,共6页
背景:椎体压缩骨折是当前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的:旨在利用CT图像,建立不同恢复高度的椎体强化后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恢... 背景:椎体压缩骨折是当前骨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的:旨在利用CT图像,建立不同恢复高度的椎体强化后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得出不同恢复高度下邻近椎体的应力情况,并进一步探讨椎体强化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的重要性。方法:建立并验证了胸腰椎(T_(11)-L3)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4种不同恢复高度(100%,80%,60%,40%)的L1术后有限元模型,其中骨水泥容量随着恢复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模型如下:Model 1为正常恢复高度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8.3 mL;Model 2为L1前部高度切除20%,后凸角变为10.41°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6.9 mL;Model 3为L1前部高度切除40%,后凸角变为20.17°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4.7 mL;Model 4为L1前部高度切除60%,后凸角变为28.85°的术后模型,骨水泥容量为3.6 mL。对术后模型进行评估时,施加了7Nm的力矩和500N的轴向力,记录并分析L2上终板和T12下终板的峰值应力,以及L2和T12松质骨的峰值应力。结果与结论:①L2上终板、T12下终板、L2松质骨、T12松质骨各工况的最高峰值应力都出现在Model 1和Model 4,特别是T12下终板(除后伸工况外),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工况都在Model 4达到了最高峰值应力,应力分别为50.3,33.1,44.9,34.3,31.9 MPa;②根据邻近椎体终板和松质骨的峰值应力,排除Model 1和Model 4两个模型后,大部分工况的最小峰值应力都是出现在Model 2模型上,且Model 2模型出现最小峰值应力的情况占据了66.6%,尤其是在L2的上终板和松质骨(除后伸工况外),最小峰值应力都是出现在了Mode 2上;③因此将恢复高度控制在原高度的100%和40%左右是比较危险的恢复高度,对邻近椎体的影响较大;将恢复高度控制在原高度的80%左右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恢复高度在原高度的80%左右,邻近椎体所承受的应力较小,从而减小了患者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体强化 体恢复高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椎体支架系统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效果分析
2
作者 徐响阳 沈晓涛 周祖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4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支架(VBS)系统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10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传统PKP治疗,实验组PKP术中应用VBS系统... 目的探讨椎体支架(VBS)系统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对伤椎畸形的矫正效果。方法10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常规组接受传统PKP治疗,实验组PKP术中应用VBS系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球囊压力、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ECK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局部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BECK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均优于术前,实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伤椎Cobb角优于术前(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63.17±3.85)min、透视时间(45.46±2.92)min长于常规组的(47.43±2.54)、(36.19±1.81)min,球囊压力(219.47±10.83)psi高于常规组的(193.81±4.55)psi,骨水泥注入量(9.54±1.31)ml多于常规组的(7.57±0.95)ml,骨水泥渗漏率2.0%低于常规组的20.0%,住院费用(53456.46±1357.22)元高于常规组的(39067.59±3566.61)元,且术后1个月伤椎Cobb角(7.44±0.81)°、末次随访伤椎Cobb角(8.34±0.76)°均小于常规组的(11.47±0.45)、(12.49±0.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使OVCF患者疼痛得到明显改善,但PKP术中应用VBS系统可使伤椎畸形得到更好的矫正,并能够明显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但PKP术中应用VBS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体后凸成形术 体支架系统 畸形
下载PDF
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林国中 马长城 +2 位作者 吴超 司雨 杨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管肿物行微创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肿物位于硬膜外,6例位于硬膜内外,40例... 目的:探讨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管肿物行微创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肿物位于硬膜外,6例位于硬膜内外,40例位于髓外硬膜下(6例位于脊髓腹侧)。肿物最大径0.5~3.0 cm。患者临床表现包括颈肩部或上肢疼痛43例,感觉障碍(麻木)22例,肢体无力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肿瘤显露,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35例切除半侧椎板,12例采用半侧椎板间开窗,2例在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基础上切除内侧1/4小关节,经解剖间隙(未切除骨质)2例。肿瘤切除程度包括50例全部切除和1例次全切除。肿瘤性质包括36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2例肠源性囊肿和1例皮样囊肿。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未发现颈椎不稳或后突等畸形,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颈椎管较为宽大,不超过三个节段的颈椎管肿瘤可借助微通道技术进行充分显露,除髓内或恶性肿瘤外,可显微外科切除。患者术后更多颈椎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得到保留,有利于颈椎保持正常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有助于避免脊髓或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板间开窗 板切除术 选择性板切除术 管肿瘤 稳定性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4
作者 李振宙 曹峥 +2 位作者 赵宏亮 朱加亮 侯树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71,共10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例(20个节段)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期间我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例(20个节段)胸腰段硬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3.3±12.6岁;2例三节段病变,2例双节段病变,10例单节段病变。硬性致压物分类包括:钙化性椎间盘突出3例、骨赘性椎间盘突出6例、不典型休门氏病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后缘离断症2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脊髓或马尾神经症状,其中6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手术先采用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减压,继而行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术。观察术后第2天、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影像学变化,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疼痛症状及功能恢复状况。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神经学功能评估采用Nurick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胸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更换手术方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胸腰段MRI及CT检查均显示脊髓或马尾神经减压充分,无致压物残留;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术后Nurick评分、mJOA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术后1年较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mJOA平均恢复率72.5%,优7例、良5例、可2例。有2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未予特殊处理,但随访未见脑脊液漏及假性脊膜膨出发生;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体间融合、突出椎间盘切除结合全麻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是治疗位于胸腰段脊髓或马尾神经腹侧的硬性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突出症 全内镜下体间融合术 间盘切除术 间孔入路
下载PDF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5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棘突与板外缘定位 弓根技术 胸腰骨折
下载PDF
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
6
作者 熊绪 刘家明 +5 位作者 刘志礼 黄山虎 钱珊 高静 陈江伟 吴志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2021年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W Siever 3.2后处理工作站Volume viewer对患者术前伤椎椎体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计... 目的探讨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2021年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W Siever 3.2后处理工作站Volume viewer对患者术前伤椎椎体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计算术前伤椎椎体容积。将伤椎丢失容积<50%患者归为低丢失组,伤椎丢失容积≥50%者归为高丢失组,比较2组术后伤椎高度变化及再压缩发生率。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低丢失组37例,高丢失组33例。高丢失组患者术前伤椎容积和椎体前缘高度低于低丢失组(P<0.05)。高丢失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低于低丢失组(P<0.05)。高丢失组术后伤椎再压缩发生率高于低丢失组(48.5%比10.8%,P<0.05)。低丢失组中植骨患者术后再压缩发生率均与未植骨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比9.1%,P=0.380);高丢失组中植骨患者术后再压缩发生率与未植骨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比56.5%,P=0.260)。结论术前伤椎椎体容积丢失≥50%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术后伤椎再压缩发生率高,而伤椎椎体植骨有降低术后再压缩发生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体再压缩 体容积测量 体内植骨
下载PDF
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郑连生 李学民 李玉龙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植入cage类型及数目不同分为单枚解剖组、2枚解剖组和单枚香蕉组。单枚解剖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65(53.74±5.6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62~28.13(22.08±2.15)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4.0(2.7±0.8)年;L3,45例,L4,535例,L5S111例;植入单枚解剖型cage。2枚解剖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7~66(54.15±6.02)岁;BMI为18.25~28.44(21.74±1.83)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7±0.9)年;L3,44例,L4,532例,L5S110例;植入2枚解剖型cage。单枚香蕉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38~65(54.49±6.45)岁;BMI为18.85~28.20(21.63±1.59)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6±1.0)年;L3,43例,L4,536例,L5S16例;植入单枚香蕉型cage。观察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和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部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无病例脱落。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11.08±1.78)mm、(10.95±1.62)mm]、前凸曲度[(12.05±1.86)°、(11.63±1.57)°],高于单枚解剖组(10.14±1.54)mm、(10.9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枚解剖组、单枚香蕉组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95.65%、95.56%),高于单枚解剖组(78.43%);3组术后1、6个月腰部VAS、ODI较术前下降(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融合器治疗LDH术后复发均能取得显著效果,但植入2枚解剖型cage和单枚香蕉型cage更有助于维持LDH术后复发患者椎间隙高度、前凸曲度,可获得良好椎间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融合器 间盘突出症 间隙高度 间融合
下载PDF
椎板间入路手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8
作者 屈志强 孙玉录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手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进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参照组以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手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进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参照组以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以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椎功能恢复及下肢疼痛症状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腰椎功能ODI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对其进行椎板间入路手术椎间孔镜下治疗可以帮助其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其对患者腰椎功能可以起到明显改善作用,更有利于减轻患者下肢疼痛,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间入路 间孔镜 间盘突出症 功能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L_(3/4)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敏 彭婧 +1 位作者 张强 陈德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7-851,共5页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同时罹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行常规后入路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腰椎整体力学强度及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尚未明确。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其无创、可重复性高、结果精确等优势在生物力学领域...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同时罹患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行常规后入路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腰椎整体力学强度及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尚未明确。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其无创、可重复性高、结果精确等优势在生物力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特定人群,建立L_(3/4)椎板减压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评估弯腰动作下骨骼内固定复合体的生物力学情况。方法:利用Mimics 21.0提取脊柱CT的DICOM数据建立腰椎(T_(12)-L_(5))三维骨性结构,导入Geomagic wrap 2017,通过重划网格、删除钉状物、剪切模型、填充空洞、探测并编辑轮廓线、构造曲面片及格栅、拟合曲面等操作建立L_(3/4)全椎板减压模型。利用Solidworks 2017构建椎弓根螺钉、连接杆、椎间融合器,将其组装于L_(3/4)全椎板减压模型,通过拉伸、等距曲面、移动与复制实体等操作建立椎间盘、关节突软骨等结构。应用ANSYS Workbench 17.0进行材料赋值、模拟脊柱韧带、网格划分、施加作用力及限定边界条件,建立完整骨质疏松性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脊柱有限元模型。观察弯腰工况下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全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结果与结论:(1)应力云图方面:T_(12)-L_(1)椎体平均应力值最高,L_(2)下降24%,L_(3)下降55%,L_(4-5)下降约80%;L_(4/5)关节突区域应力集中程度最高,L_(2/3)次之,L_(1/2)及T_(12)/L_(1)程度轻;螺钉与连接杆交界处应力集中明显,螺钉在椎弓根进出口处次之;(2)应变与位移云图方面:L_(4/5)及L_(2/3)关节突的应变程度最高,T_(12)/L_(1)及L_(1/2)的应变程度次之,L_(3/4)节段融合器、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杆无任何可见变形;各节段椎间盘均出现较大变形;(3)提示多软件协同操作可顺利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性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脊柱有限元模型;老年腰椎术后患者可耐受前屈动作,证实L_(3/4)椎板减压及椎间融合能够维持脊柱形态并保证脊柱稳定性,但是需警惕胸腰椎应力性骨折及邻椎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骨质疏松 板减压 间融合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和骨密度对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预测效能
10
作者 杨海青 李海波 +2 位作者 张瑞 赵建辉 张志坚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9期78-83,共6页
目的 探讨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135例,根据术后1年是... 目的 探讨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135例,根据术后1年是否继发椎体再骨折分为继发组27例和未继发组10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BMD,分析各参数与BMD对PVP术后继发骨折的预测效能。结果 继发组年龄大于未继发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未继发组(P<0.05);继发组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大于未继发组,BMD小于未继发组(P<0.01)。椎体压缩率、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棘突间距增加值、椎弓根间距增加值与BMD呈负相关(r=-0.688、-0.463、-0.519、-0.481、-0.504,P<0.001)。椎体压缩率、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棘突间距增加值、椎弓根间距增加值、BMD预测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833、0.808、0.847、0.814、0.782。椎体压缩率、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棘突间距增加值、椎弓根间距增加值高水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风险是低水平患者的5.445、15.164、5.105、7.722、8.800倍;BMD低水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风险是高水平患者的6.214倍。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与BMD联合预测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的AUC大于各参数及BMD单独预测,敏感度为92.59%,特异度为76.85%。结论 定量CT骨性影像学参数联合BMD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继发骨折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早期预测术后继发骨折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经皮体成形术 再骨折 体楔变角 体压缩率 棘突间距增加值 弓根间距增加值
下载PDF
颈椎前凸比率可作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术式选择的决策指标
11
作者 苗嘉航 马胜 +4 位作者 李渠蓬 余会林 胡天宇 高啸 冯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6-1802,共7页
背景:目前仅有研究表明颈椎前凸比率可作为预测椎板成形术后前凸曲度丢失的重要因素,而颈椎前凸比率这一动力位指标是否可作为颈后路术式选择的决策因素之一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过屈位指标颈椎前凸比率这一动力位指标是否可以... 背景:目前仅有研究表明颈椎前凸比率可作为预测椎板成形术后前凸曲度丢失的重要因素,而颈椎前凸比率这一动力位指标是否可作为颈后路术式选择的决策因素之一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颈椎过伸过屈位指标颈椎前凸比率这一动力位指标是否可以作为椎板成形和椎板切除融合这两种术式的选择性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手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141例患者,其中63例接受椎板切除融合治疗(椎板切除融合组),78例患者接受椎板成形治疗(椎板成形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影像学指标(C_(2-7) Cobb角、C_(2-7)运动范围、屈曲位Cobb角、伸展位Cobb角、屈曲活动范围和伸展活动范围)及临床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曲度变化的评估指标为术前、术后C_(2-7) Cobb角差值(ΔCL)。颈椎前凸比率=屈曲位活动范围/C_(2-7)活动范围×10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颈椎前凸比率预测术后颈椎前凸曲度丢失过多(ΔCL≤-10°)的有效性。依据颈椎前凸比率的临界值(68.5%)将所有患者分为低比率组和高比率组,在不同比率组中再次对比两种术式之间的颈椎曲度指标和临床效果指标。结果与结论:①椎板切除融合和椎板成形术后颈椎前凸曲度均降低(P=0.039,P=0.002),椎板成形组的颈椎前凸曲度损失(ΔCL)大于椎板切除融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颈椎前凸比率对预测颈椎前凸曲度丢失过多(ΔCL≤-10°)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曲线下面积=0.792);③在低比率组中,椎板切除融合组和椎板成形组的颈椎前凸曲度变化ΔC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41);④在高比率组中,椎板成形组的ΔCL大于椎板切除融合组(P=0.001),且椎板成形组发生术后前凸曲度丢失过多(ΔCL≤-10°)的概率更高(43%,29%);⑤提示颈椎前凸比率可作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术式选择的决策指标,比率低的患者可考虑行椎板成形治疗,而对于高比率者,椎板切除融合对前凸的维持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 板成形 板切除融合 前凸比率 动力位影像学指标 术后颈前凸曲度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对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阿卜杜吾普尔·海比尔 阿里木江·玉素甫 +1 位作者 林航 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57-4662,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可减少术后椎体二次骨折并有助于改善预后,但如何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问题。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布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骨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93例,骨折椎体≤2个,均接受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术后随访期间(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及邻近椎体是否再次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n=30)和未骨折组(n=163),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基本资料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女性患者绝经年龄、骨水泥剂量、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5%CI:1.016-1.167,P=0.016)、骨水泥渗漏(95%CI:0.080-0.582,P=0.002)、骨密度T值(95%CI:1.214-22.602,P=0.026)和骨水泥分布(P=0.007)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骨水泥分布Ⅰ型(骨水泥分布不接触椎体上下终板)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风险较高;③结果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源于多项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年龄、骨水泥渗漏、骨密度T值及骨水泥分布皆为手术及邻近椎体再次骨折设为独立高危因素,若骨水泥分布Ⅰ型则易引发手术或邻近椎体再次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经皮体成形术 骨水泥分布 相邻体骨折 手术体再次骨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13
作者 唐龙 郑佳状 +7 位作者 汪凡栋 刘元彬 宋昭君 张智 王淼 周永 刘会毅 陈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73-3878,共6页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加强,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分析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背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康复理念的加强,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目的:分析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5例,其中男59例、女76例,年龄47-79岁,均接受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部和下肢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疼痛总体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测评估腰椎生理曲度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135例患者术后获得(17.8±3.0)个月随访,发生终板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1例,椎间融合器下沉与移位各1例,慢性感染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2%;②与术前比较,135例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135例患者末次随访的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5);③末次随访时,135例患者的腰椎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椎间融合率为95.8%;④结果显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单轴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脊柱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脊柱内镜 间融合术 经皮弓根螺钉 退变性疾病 间融合
下载PDF
超声骨钻辅助寰椎发育不良型椎弓根置钉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欧昌江 刘军辉 +4 位作者 陈意磊 单治 黄宝 张旭阳 赵凤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19,共3页
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手术策略,手术安全性良好,融合率高[1、2]。寰椎螺钉的置钉方法主要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相比,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多优势,如更好的生物力学强度[3]、更少的椎旁静脉丛出血、避... 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是目前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手术策略,手术安全性良好,融合率高[1、2]。寰椎螺钉的置钉方法主要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相比,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多优势,如更好的生物力学强度[3]、更少的椎旁静脉丛出血、避免对C2神经根的骚扰导致术后枕部神经痛等[4]。椎动脉沟位于寰椎椎弓根上方,与椎动脉和C1神经根紧邻,当椎动脉沟处椎弓根高度(vertebral artery groove height,VAGH)较低时,使用高速磨钻经椎弓根置钉存在较大的神经和血管损伤风险[5、6],尤其当VAGH≤3.5mm时,经椎弓根置入3.5mm的螺钉难度大,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2021年8月~2023年7月,笔者的手术团队使用超声骨钻完成12例寰枢椎不稳共24枚寰椎椎弓根置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置钉 动脉沟 侧块螺钉 后枕部 寰枢脱位 神经根 骨钻
下载PDF
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
15
作者 胡斌 郑畅 +6 位作者 韩晔 李頔 刘春颖 王静 杨倩 张印恩 郑文奎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59-63,共5页
目的 系统性评价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弯角椎体成形术(C... 目的 系统性评价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弯角椎体成形术(CVP)、单侧椎体成形术(UVP)和双侧椎体成形术(BVP)治疗OVCF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包括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次数、骨水泥非理想分布率。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共610例患者,其中CVP 201例、UVP 215例、BVP 194例。Meta分析表明,与UVP患者比较,CVP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增加(MD=0.105,95%CI为0.049~0.160,P=0.0001),骨水泥非理想分布率、骨水泥渗漏率降低(RR=0.094,95%CI为0.040~0.221,P=0.0001;RR=0.372,95%CI为0.222~0.624,P=0.0001),两者VAS、ODI、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66,95%CI为-0.167~0.036,P=0.204;MD=0.324,95%CI为-1.025~1.673,P=0.638;MD=0.319,95%CI为-0.450~1.087,P=0.416;MD=-0.033,95%CI为-1.168~1.102,P=0.954)。与BVP患者比较,CVP患者VAS、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非理想分布率、骨水泥渗漏率降低(MD=-0.110,95%CI为-0.210~-0.010,P=0.031;MD=-16.726,95%CI为-17.503~-15.948,P=0.0001;MD=-8.620,95%CI为-9.702~-7.538,P=0.0001;MD=-1.533,95%CI为-1.600~-1.466,P=0.0001;RR=0.324,95%CI为0.126~0.834,P=0.0001;RR=0.366,95%CI为0.216~0.620,P=0.0001),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94,95%CI为-1.878~1.091,P=0.603)。结论 CVP治疗OVCF可以通过单侧入路优化骨水泥的分布,达到双侧入路的矫形效果,与UVP和BVP相比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弯角体成形术 单侧体成形术 双侧体成形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袁宇飞 张凯 +5 位作者 张存 樊凯彬 颜珍珍 何娟 李健斐 苗洁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单侧横突-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verse process-pedicular,UTPP)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特点。方... 目的探讨经单侧横突-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verse process-pedicular,UTPP)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骨五科行经单侧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UTP)及UTPP入路PVP治疗老年腰椎OVCF患者共133例。记录两组的研究术后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特点、骨水泥分布优秀率、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指标。结果完整随访患者124例至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1 d、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TPP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UTP组,骨水泥分布优秀率高于UTP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U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较经椎弓根入路PVP骨水泥弥散充分,骨水泥渗漏率低,止疼效果好,可实现患者早期下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突-弓根入路 体根入路 经皮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吴永昊 李玉乔 +2 位作者 夏威威 朱震奇 王凯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2-535,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引起的骨折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最为常见,我国OVCF的发病率正不断增加,造成...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引起的骨折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最为常见,我国OVCF的发病率正不断增加,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1]。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为代表的椎体成形术近20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OVCF。椎体成形术创伤较小,不仅能够减轻、缓解患者疼痛,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并发症,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椎体强度、稳定骨折,对抗甚至部分逆转椎体骨折后躯体承重向脊柱后柱的转移[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 体成形术 经皮体后凸成形术 骨折发生率 骨量丢失 医疗负担 体骨折 全身性疾病
下载PDF
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对椎间盘、椎体峡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张瑞 王琨 +2 位作者 沈子聪 毛路 吴小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3-839,共7页
背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为植入工作套管,需切除部分骨质,但目前尚无术中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两种成形术对腰椎局部结构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目的:比较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对椎间盘、椎体峡部生物力... 背景: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开放手术优势明显,为植入工作套管,需切除部分骨质,但目前尚无术中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两种成形术对腰椎局部结构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目的:比较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对椎间盘、椎体峡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骶CT图像,建立L_3至骶椎的有限元模型M0。在M0基础上建立L_(5)/S_(1)的椎间孔一级成形模型M1和椎间孔二级成形模型M2、椎板间成形模型M3。施加相同载荷,比较各模型椎体间活动度、椎间盘应力、L_(5)椎体峡部等效应力特性。结果与结论:(1)与M0相比,M1和M2 L_(5)/S_(1)节段的活动度在各方向工况下变化不明显;M2整体活动度在前屈时增加8.60%;M3在L_(5)/S_(1)右侧弯、右扭转时增加8.23%和8.26%,整体活动度在前屈、右侧弯时增加5.39%和5.67%,其余工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2)与M0相比,M1 L_(5)/S_(1)椎间盘最大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M2在前屈、后伸、左扭转、右扭转时增加11.06%,12.50%,18.32%,15.48%,M3在前屈、后伸、左扭转、右扭转时增加12.22%,19.54%,10.05%,9.97%,其余工况和L_(4/5)椎间盘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3)与M0相比,M1的L_(5)左侧峡部最大应力在左侧弯时增加12.43%,右侧峡部在后伸、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时增加18.38%,13.29%,13.62%,40.00%;M2的L_(5)左侧峡部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时增加38.87%,42.63%,16.95%,19.35%,右侧峡部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扭转时增加12.58%,33.70%,12.92%,17.42%;M3的L_(5)左侧峡部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右扭转时增加67.07%,78.14%,32.33%,62.94%,89.99%;(4)结果提示,椎间孔成形和椎板间成形对脊柱活动度影响较小,椎板间成形和二级椎间孔成形手术节段椎间盘应力极值轻度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椎板间成形模型手术同侧峡部应力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间盘突出 间孔成形 板间成形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常刚 左金良 +1 位作者 邱思强 韩建龙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4期482-485,491,共5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问题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危险因素主要包...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问题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骨水泥渗漏、骨质疏松、生物力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深入了解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有助于加强对其病因和治疗的认识,减少术后再骨折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 再骨折 经皮体成形术 经皮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椎体后缘法超声引导腰椎经椎间孔注射治疗的运用效果
20
作者 刘智伟 白晓亮 +4 位作者 胡长青 陆芳 连勇 康亚娟 孔亚荣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1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后缘法超声引导腰椎经椎间孔注射治疗的运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根据不同穿刺引导方式分组;40例采用传... 目的探讨椎体后缘法超声引导腰椎经椎间孔注射治疗的运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根据不同穿刺引导方式分组;40例采用传统X线引导,设为对照组;40例采用椎体后缘法超声引导,设为超声组。比较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时疼痛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超声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缘法超声引导腰椎经椎间孔注射操作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后缘法 超声引导 间孔注射 间盘突出症 神经阻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