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廓内动脉组织学和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吕衡发 李幼琼 李富德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54-155,共2页
本研究观测了40具成人尸体的胸廓内动脉,并对10条胸廓内动脉进行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胸廓内动脉起点原位移植适用于心脏前、后壁冠状动脉血管重建,不适于心脏后壁的冠状动脉。胸廓内动脉营养血管仅存在于动脉外膜,未穿入中膜。提示... 本研究观测了40具成人尸体的胸廓内动脉,并对10条胸廓内动脉进行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胸廓内动脉起点原位移植适用于心脏前、后壁冠状动脉血管重建,不适于心脏后壁的冠状动脉。胸廓内动脉营养血管仅存在于动脉外膜,未穿入中膜。提示动脉中层营养完全来自管腔,说明胸廓内动脉游离移植不会发生缺血损伤,进一步证实该动脉游离移植完全适用于冠脉旁路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路术 动脉 组织学 解剖学 研究
下载PDF
椎动脉近段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薛爱芹 王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研究椎动脉椎前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2具(64侧)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进行颈部解剖,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始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并测量椎动... 目的研究椎动脉椎前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2具(64侧)经甲醛防腐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进行颈部解剖,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始部位、走行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并测量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起始部位的外径。结果 64侧中3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4.69%),29侧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45.31%),32侧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50%);64侧中1侧穿C5横突孔,63侧穿C6横突孔;椎动脉近段的长度(mm):左侧37.6±5.1,右侧36.8±4.9;椎动脉近段的起始外径(mm):左侧4.23±0.37,右侧3.98±0.35。结论椎动脉近段的起源有变异,主要发生于左侧;左右起始外径左侧大于右侧,但椎动脉近段的长度和入横突孔处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变异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与椎动脉的解剖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蔡贤华 江斌 +5 位作者 陈庄洪 黄继峰 徐峰 黄卫兵 刘曦明 王华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钉道的安全性。[方法](1)在30套国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测量相关的解剖参数;(2)在6具国人尸体标本上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及CT检查,观察椎动脉与钉道的解剖学关系。[结果]干...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钉道的安全性。[方法](1)在30套国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测量相关的解剖参数;(2)在6具国人尸体标本上行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行X线及CT检查,观察椎动脉与钉道的解剖学关系。[结果]干燥标本上枢椎上关节面下椎动脉沟深(5.86±1.45)mm;15侧椎动脉沟延伸到枢椎上关节面下内侧1/3,达中1/3和外1/3者分别为36、9侧,其理想钉道内倾角分别为(26.4±3.44)°、(16.1±2.44)°和(15.1±2.24)°。CT图像上测得钉道与椎动脉最小距离位于枢椎椎动脉沟顶点2.75~5.78mm。[结论]枢椎椎动脉沟的位置决定钉道的角度,在枢椎上关节面下钉道与椎动脉关系最为密切,但两者之间仍有一定的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后路 经关节螺钉内固定 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大鼠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成英 苗华 +1 位作者 田鹤村 陈前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3-55,共3页
在45只大鼠脑标本上,观察了椎—基底动脉系。大鼠的基底动脉有两个无分支区,分别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和前、中段移行部。第二无分支区无侧副支跨越,便于操作,可作为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血管阻断部位,经实验应用获得成功。
关键词 动脉 基底动脉 脑缺血 解剖学
下载PDF
健康成人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的超声特征解剖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宝维 戴良 +3 位作者 夏玉光 唐维平 吴宣树 刘智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5-648,655,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44例20-39岁健康成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内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探讨成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内部结构特征,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44例20-39岁健康成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管内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相关分析,年龄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270;身高与颈总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346;体质量与颈总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58,右侧0.337;身高与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1,右侧0.264;体质量与颈内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左侧为0.345,右侧0.309;以上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颈内动脉内径的影响更大一些,并且通过影响身高、体质量而间接影响颈总动脉内径。两侧颈总动脉、两侧椎动脉内径常有不同,左侧椎动脉的狭窄比例为6.25%,右侧为24.31%。结论:对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体质量;对颈总动脉内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身高和体质量,同时,颈总动脉内径大小两侧经常不同;对颈内动脉内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性别、身高和体质量;而对椎动脉内径影响的因素较复杂,两侧椎动脉内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解剖学
下载PDF
寰椎椎动脉沟变异与椎弓根置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韩春 杨庆国 +1 位作者 张银顺 廖旭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30-3932,共3页
目的:统计中国人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变异发生率,对发生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是否能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选取国人干燥寰椎骨标本160例,统计沟环变异发生率并分类,用国产游标卡尺对出现变异的标本进... 目的:统计中国人寰椎椎动脉沟解剖变异发生率,对发生变异的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是否能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选取国人干燥寰椎骨标本160例,统计沟环变异发生率并分类,用国产游标卡尺对出现变异的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了解发生变异的侧别能否胜任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160例标本中存在沟环者共26例,其中全环型9例,半环型20例。椎动脉沟钉道处骨内最低高度在后环变异侧为(2.95±0.22)mm,侧环变异侧为(2.94±0.32)mm,上突变异侧为(4.72±1.04)mm,下突变异侧为(3.18±0.40)mm,吻突变异侧为(4.09±0.72)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变异对椎弓根置钉有明显影响,发生椎动脉沟全环变异及下突变异侧别不适合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发生椎动脉沟上突或者吻突变异时,宜进行个体化钉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弓根 解剖学 变异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卢云 张奎启 王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 ]观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行程、主要分支、变异与后 8对脑神经的关系。 [方法 ]3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标本用 3种不同的方法取出脑干 ,观测椎动脉颅内段 (V4 )和基底动脉 (BA)的行程、管径、重要分支、变异和与后 8对... [目的 ]观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行程、主要分支、变异与后 8对脑神经的关系。 [方法 ]3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标本用 3种不同的方法取出脑干 ,观测椎动脉颅内段 (V4 )和基底动脉 (BA)的行程、管径、重要分支、变异和与后 8对脑神经根的关系。 [结果 ]左右VA粗细明显不同 (直径相差 1 .0 0mm以上 ) 1 1例 ,VA弯曲移位 6例 ,移位的椎动脉可压迫 7~ 1 1对脑神经。大脑后动脉 (PCA)为BA的终支 ,左右PCA近端有时粗细不等。细的一侧有粗大的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左右有明显差别的 5例。 [结论 ]VA和BA主要分支的变异在影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解剖学 脑神经 脑干 变异
下载PDF
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解剖学基础的认识 被引量:10
8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44-546,共3页
关键词 颅外动脉供血不足 解剖学 动脉 牵系机制 代偿机制
下载PDF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学及其起源变异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丁家明 余庆波 张洪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10-11,共2页
目的为解剖学和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在114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动脉椎前部的起源、形态、行程和起始部外径。结果正常起源型:左侧89.47%、右侧100%起于锁骨下动脉。异常起源型均出现于左侧,占5.29%(12/227例),其... 目的为解剖学和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资料和参考。方法在114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动脉椎前部的起源、形态、行程和起始部外径。结果正常起源型:左侧89.47%、右侧100%起于锁骨下动脉。异常起源型均出现于左侧,占5.29%(12/227例),其中主要起于主动脉弓(83.34%):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者占75%;起点在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后方者占8.33%;起点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外动脉者分别占8.33%,后者与枕动脉共干,而且起源和行程独特。左侧椎动脉外径41±0.09mm,右侧39±0.1mm。结论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椎动脉起源异常主要发生在左侧,而且以起于主动脉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解剖学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斌 杨志勇 +2 位作者 朱义用 范红斌 程建青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测量椎动脉颅内段起、止点的压扁外径及长度。结果椎动脉颅内段起点压扁外径左侧为5.19±0.33mm,右侧为4... 目的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测量椎动脉颅内段起、止点的压扁外径及长度。结果椎动脉颅内段起点压扁外径左侧为5.19±0.33mm,右侧为4.82±0.59mm,止点压扁外径左侧为5.05±0.37mm,右侧为4.66±0.77mm;长度左侧为32.7±1.2mm,右侧为32.7±1.1mm。结论椎动脉颅内段的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颅内段的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颅内段 解剖学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椎动脉上段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爱莲 温淑仪 +2 位作者 彭华山 吴红斌 孙静宜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5-28,共4页
详细观测了30例充分暴露椎动脉上段的标本该段动脉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其在被动运动状态下的表现。
关键词 解剖学 动脉上段 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下载PDF
大鼠寰椎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内椎动脉的走行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敏 郭莉华 +2 位作者 李文斌 耿进霞 李清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2-793,共2页
Pulsinelli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是公认的研究全脑缺血尤其是迟发性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适宜模型,其最大优点是缺血效果确切。但此模型的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热灼凝闭大鼠双侧椎动脉是整个模型成功的关键。大鼠椎动脉非常细小... Pulsinelli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是公认的研究全脑缺血尤其是迟发性神经元缺血损伤的适宜模型,其最大优点是缺血效果确切。但此模型的操作复杂,成功率较低,热灼凝闭大鼠双侧椎动脉是整个模型成功的关键。大鼠椎动脉非常细小,而且在第1颈椎(寰椎)处很难被直视,很难判断该动脉是否被完全凝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动脉 解剖学特点 大鼠 全脑缺血模型 走行 迟发性神经元 缺血损伤
下载PDF
兔脑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成英 陈前芬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本文利用51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兔脑标本,对兔脑椎-基底动脉的起始、行程及分支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测量了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长度和管径,对兔脑缺血再灌流模型的实验研究,就血管结扎部位提出商榷。
关键词 动脉 基底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寰枢椎因素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瞿东滨 钟世镇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4期301-304,共4页
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椎动脉供血不足 ,寰枢椎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 寰枢 解剖学
下载PDF
椎动脉解剖学特点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柴尔青 侯一平 王建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动脉 解剖学特点 临床疾病
下载PDF
内乳动脉和桡动脉的临床解剖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学志 王玺胜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 (IMA)、桡动脉 (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 30例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动脉血管材料———内乳动脉 (IMA)、桡动脉 (RA)的临床解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CABG患者术中IMA、RA长度及近远端外径各 30例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ABG术中收集到的IMA、RA远端片段各 30根。并测量IMA、RA内、中膜各层厚度。采用动脉内膜与中膜厚度之比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并将其分为 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结果 测量IMA平均长度 18.2 5cm(16 .10~ 2 0 .4 0cm) ,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 3.10mm(2 .99~ 3.2 1mm)和 2 .0 3mm(1.90~ 2 .16mm) ;RA平均长度 2 2 .0 6cm(19.5 6~2 2 .5 6cm) ,外径近端和远端分别为 3.2 1mm(3.0 9~ 3.33mm)和 2 .6 0mm(2 .5 0~ 2 .70mm)。IMA与RA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MA和RA内、中、外膜三层结构清晰 ,两者的显微结构很为相似。IMA与RA动脉硬化程度之比P >0 .0 5。结论 IMA和RA有足够的长度能满足CABG ,IMA和RA直径与冠状动脉相匹配。IMA和RA均为搏动性的肌性动脉血管 ,解剖与组织学比较相差无显著性。均为较理想的动脉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乳动脉 动脉 解剖学 组织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椎动脉近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敏才 胡振武 胡圣望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4期265-266,共2页
目的 为椎动脉近段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4具 4 8侧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分支、走行情况 ,测量椎动脉近段两端管腔外径、长度。结果 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外径左侧为 (4 5 2± 0 79)mm ... 目的 为椎动脉近段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4具 4 8侧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分支、走行情况 ,测量椎动脉近段两端管腔外径、长度。结果 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外径左侧为 (4 5 2± 0 79)mm ;末端外径左侧为 (4 1 2± 0 71 )mm ,右侧为 (3 90± 0 82 )mm ;全长左侧为 (33 7± 8 3)mm ,右侧为 (2 7 75± 5 1 )mm。结论 椎动脉近段的观察与测量结果对椎动脉近段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应用解剖学 -基底动脉
下载PDF
老年人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义凯 刘莉 +1 位作者 李忠华 钟世镇 《解剖与临床》 1998年第3期122-124,共3页
目的:为颈部推拿手法治疗提供老年人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老年人尸体标本椎动脉的行程、弯曲和管径等情况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与10具年轻人尸体标本做比较。结果:老年人标本椎动脉的弯曲明显多于年轻人。多者达10余处,C2~G6... 目的:为颈部推拿手法治疗提供老年人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老年人尸体标本椎动脉的行程、弯曲和管径等情况进行解剖学观察,并与10具年轻人尸体标本做比较。结果:老年人标本椎动脉的弯曲明显多于年轻人。多者达10余处,C2~G6段弯曲多为增生的Luscka关节向外推挤所致;左右侧椎动脉管径相差悬殊者并不少见。结论:老年人椎动脉变异较多,易受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动脉 解剖学 颈部 推拿手法 动脉管径
下载PDF
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应续 余海元 陈浩 《咸宁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为椎动脉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2具 4 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椎动脉颅外部各段的走行、分支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椎动脉第 1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 4 .35± 0 .78mm ,右侧为 3.97±... 目的为椎动脉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2具 4 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椎动脉颅外部各段的走行、分支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椎动脉第 1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 4 .35± 0 .78mm ,右侧为 3.97± 0 .5 6mm ,长度左侧为 4 0 .1± 5 .8mm ,右侧为 39.6± 9.3;第 2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5 6± 0 .6 7mm ,右侧为 3.0 4± 0 .82mm ,长度左侧为 5 9.8± 7.3mm ,右侧为 6 0 .2±6 .9mm ;第 3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0 3± 0 .4 8mm ,右侧为 2 .98± 0 .75mm ,长度左侧为 38.7± 2 .5mm ,右侧为 39.2± 3.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解剖学 研究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 被引量:28
20
作者 瞿东滨 钟世镇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9年第1期33-33,共1页
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 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这四段亦可称为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 而影像学上椎动脉的分段却与之相差甚远: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椎动脉,该段呈垂直走行;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V3(寰椎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分段 临床解剖学 形态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