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娴娴 王雪扬 +3 位作者 沈媛 吴莉娟 胡建斌 侍海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9-911,916,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对比症状性与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R-MRI确诊有椎动脉狭窄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检查前有无与责任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后循环梗死发生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确定椎动脉狭窄部位,计算最狭窄处的狭窄率,并对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行T1加权抑脂序列成像,信号高于周围肌肉150%判定为斑块内出血,应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症状组28例,无症状组32例;两组椎动脉狭窄率对比,无症状组高于症状组[(72±33)%vs.(65±28)%,P=0.3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内出血例数对比,症状组显著高于无症状组(9例vs.2例,P=0.024)。结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中斑块内出血发生率较无症状组高,斑块内出血可能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高分辨磁共振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分析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奕双 彭晓容 +1 位作者 詹恺洲 肖利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9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究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的方法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分析扫描,分析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 目的:探究使用高分辨磁共振的方法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患者进行分析扫描,分析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48人,根据患者治疗前有无症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22)为无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实验组(n=26)为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以及患病史情况,探讨两组患者资料对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史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和吸烟史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组间结果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椎动脉狭窄率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在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高分辨磁共振技术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同样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椎动脉狭窄斑块内出血 发生率 脑血管疾病 卒中
下载PDF
MRI显示颈动脉中度狭窄斑块内出血预测无症状男性发生脑血管缺血事件危险度的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N.Singh A.R.Moody +4 位作者 D.J.Gladstone G.Leung R.Ravikumar J.Zhan 王鹤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5期499-500,共2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中度狭窄无症状男性快速三维T1加权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MRI显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与远期同侧脑血管事件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此项回顾性研究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书面知情同意通知。所有病人在电话随访中都给... 目的研究颈动脉中度狭窄无症状男性快速三维T1加权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MRI显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与远期同侧脑血管事件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此项回顾性研究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书面知情同意通知。所有病人在电话随访中都给予了口头知情同意通知。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间在血管门诊就诊,发现无症状颈动脉狭“弥漫受累”)、血清参数和疾病分期,以及与伴或不伴皮质破坏之脊柱外病变检出可能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脑血管事件 中度狭窄 无症状 内出血 MRI 缺血事件 男性
下载PDF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同侧锁骨下、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谷涌泉 张成超 +5 位作者 齐立行 杨盛家 王大帅 吴中俭 郭连瑞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3-475,共3页
随着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椎动脉开口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是较常见的颅外供血血管阻塞性疾病,也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上肢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2]。... 随着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椎动脉开口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是较常见的颅外供血血管阻塞性疾病,也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上肢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2]。我科曾成功应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3],2018年7月我们将此技术应用于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狭窄 球囊治疗 重度狭窄 药物涂层 动脉 同侧 斑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5
作者 高鹏 陈左权 +3 位作者 鲍遇海 焦力群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63-369,共7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META分析 医学信息学
下载PDF
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浩佳 丁玉宝 +1 位作者 张慧 辛世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710-3712,共3页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经颈部血管彩超发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经颈部血管彩超发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完成颈动脉MRI及CTA检查,并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内出血(IPH)组和非IPH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学特点(包括斑块内CT值以及是否存在斑块溃疡)的差异性。结果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97例,狭窄颈动脉共114条,其中存在IPH者67例,IPH的发生率约为58.8%。CTA检查结果示IPH组斑块内平均CT值为(87.13±14.82)HU,非IPH组为(35.17±12.47)HU,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A检查结果示IPH组存在斑块溃疡者53例(79.1%),非IPH组5例(10.6%);CTA评估斑块溃疡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75%,两组在是否存在斑块溃疡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MRI检查禁忌的患者,可使用CTA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估,以斑块内CT值以及斑块溃疡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内出血 动脉狭窄 斑块溃疡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颅内出血1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军 巴华君 +1 位作者 陆川 陈献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告1例颅内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支架植入术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右侧额叶脑出血,后行手术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行"中性"治疗(不止血、不抗凝... 目的报告1例颅内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探讨支架植入术后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方法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右侧额叶脑出血,后行手术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行"中性"治疗(不止血、不抗凝及不抗血小板聚集)。结果患者恢复良好,GCS15分,四肢肌张力正常,5个月后行颅骨修补术。随访至今,无脑卒中发生。结论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脑出血并发症应积极抢救,"中性"治疗手段是可取的,但仍需临床实践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狭窄 支架植入术 内出血 治疗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狭窄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晓欧 徐惠琴 《当代医学》 2021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究VBAS(椎基底动脉狭窄)、老年PCCI(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例,以回顾性方式对患者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n=20)诊断结果显示... 目的探究VBAS(椎基底动脉狭窄)、老年PCCI(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例,以回顾性方式对患者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n=20)诊断结果显示无斑块,实验组(n=40)诊断结果显示有稳定性斑块,观察组(n=30)诊断结果显示有不稳定性斑块,观察3组临床症状、预后状况,分析3组神经功能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I、CI再发、头晕、双肢乏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ESS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NSE、S100β及GFAP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而BDNF低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YKL-40、ICAM-1及VCAM-1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关于PCCI患者神经功能的分析比较,与无斑块患者、稳定性斑块患者比较,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状况最差。不稳定性斑块患者个人的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呈上升状态,可参与患者斑块进一步发展,经过监测血管造影结果、神经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可及时了解患者个人病情变化发展,有助于临床制定全面、科学的方案进行诊治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PCCI 神经功能 基底动脉狭窄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凸阵探头于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检测中的价值
9
作者 卢敏艳 《当代医学》 2013年第34期101-102,共2页
目的: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凸阵探头于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4例临床可疑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常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 目的: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凸阵探头于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4例临床可疑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常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再进一步联合低频凸阵探头扫查起始部,观察并记录狭窄处的残余管径、原始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椎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特点、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结果凸阵探头与DSA检测椎动脉起始段斑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阵探头与DSA检测起始段狭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凸阵探头的使用提高了椎动脉起始部高流速的检出率,远段低搏动性血流的检出率,进一步提高了超声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狭窄 凸阵探头 脉粥样斑块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0
作者 阿力木.吾甫尔 买买提吐尔.克力木 张小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quo...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内出血 破裂纤维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卫东 《中医临床研究》 2009年第21期66-66,共1页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之一。有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在早期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或全身抗凝治疗,但卒中发生率依然很高。一项研究表明,颅内血管狭窄〉50%的患者,即使接受正规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仍...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之一。有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在早期通常采用抗血小板或全身抗凝治疗,但卒中发生率依然很高。一项研究表明,颅内血管狭窄〉50%的患者,即使接受正规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仍有50%的患者复发。而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预后极差,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血管内介入治疗使药物难治性的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狭窄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现就我院治疗的VBA狭窄2例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颅内血管狭窄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与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钊 《广州医药》 2023年第9期64-69,共6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PC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36)和无斑块组(n=29)。对比3组患者临床一...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PC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36)和无斑块组(n=29)。对比3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再次发病情况与NIHS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高于其他2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BDNF低于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NSE、S100β高于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对比无差异(P>0.05);3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37(IL-37)、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人软骨糖蛋白40(YKL-40)水平对比有差异,不稳定斑块组高于其它2组(P<0.05),但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与BDNF呈负相关,与NSE、S100β、CRP、IL-37、TNF-α、VCAM-1、ICAM-1、YKL-40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DNF、NSE、ICAM-1、YKL-40是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再次发病率越高,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越严重。同时血清相关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BDNF、NSE、ICAM-1、YKL-40可作为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预测的重要指标,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清相关生化指标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基底动脉狭窄 神经细胞因子 炎症因子 相关性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蓝玉 罗曙光 +4 位作者 韦英海 钟有安 欧阳强 吴振宏 钟才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1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53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1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53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程度,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CTA与DSA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2.2%(Kappa=0.89,P<0.01),CTA对颅外段椎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轻度狭窄为87.50%、95.24%、87.50%、95.24%;中度狭窄为95.65%、96.67%、91.67%、98.31%;重度狭窄为100%、98.81%、93.75%、100%;闭塞为100%、100%、100%、100%。CTA在颅外段椎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CFDS(P<0.05)。结论 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而且能确切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作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贺新 张婷婷 +4 位作者 王正 杨涛 董少义 王晓东 汪超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 d内行(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93例临床诊断或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3例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5~10 d内行(DSA)检查。采用双盲法对所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DSA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各段狭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侧椎动脉不同性质的斑块在椎动脉各段的分布进行多组频数分布的X^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46条椎动脉既行CTA检查又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74,P>0.05),同时采用Kappa检验评价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Kappa=0.803,P=0.000,P<0.05,Kappa>0.75),CTA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81.6%,特异度97.0%,准确度94.2%,阳性预测值86.1%,阴性预测值95.9%。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狭窄 斑块
下载PDF
椎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我国开展
15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5年第11期61-61,共1页
脑供血有两大系统,一是颈动脉,供应大脑;一是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后导致动脉狭窄,病人会出现间歇性头晕,恶心、呕吐,偏盲、黑蒙、视力运动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吞咽困难,一过性意识障碍等症状。若出现椎... 脑供血有两大系统,一是颈动脉,供应大脑;一是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椎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后导致动脉狭窄,病人会出现间歇性头晕,恶心、呕吐,偏盲、黑蒙、视力运动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吞咽困难,一过性意识障碍等症状。若出现椎动脉梗塞,死亡率很高。此前,我国已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严重的颈动脉硬化狭窄,但尚无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硬化斑块 动脉狭窄 吞咽困难 一过性意识障碍 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颈部皮下血肿1例
16
作者 马孝俊 郑俊 徐建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258-258,共1页
关键词 动脉支架成形术 颈部血管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皮下血肿 动脉狭窄 并发 颈内动脉 斑块形成
下载PDF
血清CD147对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文城 崔梅 +2 位作者 王寻 陶虹月 余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2期3437-3441,共5页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 目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3.0T MRI结合8通道颈动脉体表线圈扫描颈动脉,通过斑块成分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定量斑块内的脂质、IPH、钙化成分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结合血清CD147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血清CD147在存在IPH组(5 510.1 ng/L)较不存在IPH组(4 648.0 ng/L)更高(P=0.04)。血清CD147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质、IPH、钙化的定量参数及纤维帽破裂均无显著相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较不使用时,血清CD147更低(4 914.0与5 926.7,P〈0.01)。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CD147呈正相关。在男性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下,血清CD147对颈动脉IP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81,P=0.04,95% CI 0.62~0.99)。结论血清CD147可能成为IPH的血清学标志物,对特定人群的颈动脉IPH存在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硬化狭窄 斑块内出血 CD147 血清学标志物
原文传递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朱欣伟 李俊林 +2 位作者 张建平 包金岗 吴日乐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6期427-431,共5页
斑块内出血(IPH)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因此,IPH的识别和定量分析对卒中预防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各影像学检查效果尚有争议,影像检查策略有待完善。本文从IPH影像学检测应用进展... 斑块内出血(IPH)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能有效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因此,IPH的识别和定量分析对卒中预防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各影像学检查效果尚有争议,影像检查策略有待完善。本文从IPH影像学检测应用进展、IPH检测对卒中事件的预测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为构建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和IPH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症状性椎动脉重度狭窄的腔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谷涌泉 高喜翔 郭建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761-1764,共4页
约25%~40%的脑缺血事件发生在后循环,其中20%左右的后循环卒中是由椎动脉狭窄引起。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高。目前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本文着重复习椎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尤其对腔内... 约25%~40%的脑缺血事件发生在后循环,其中20%左右的后循环卒中是由椎动脉狭窄引起。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风险高。目前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本文着重复习椎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尤其对腔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推动其治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药物洗脱支架 斑块切除术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艳丽 朱晓旭 +1 位作者 韩煦 刘颖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第6期38-40,53,共4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患者88例(176支椎动脉)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色多普...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住院及门诊患者88例(176支椎动脉)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176支血管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的有147支(8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有椎动脉狭窄而DSA诊断无狭窄的有6支(3.4%),彩色多普勒诊断无狭窄而DSA诊断有狭窄的有4支(2.2%);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狭窄程度高于DSA的有11支(6.3%)。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狭窄程度低于DSA的有8支(4.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简单方便,敏感性高,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若准确评价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则需要血管造影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供血 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