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联合IMR技术在椎动脉V3段3DCTA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君琳 翟笃昌 +3 位作者 周秀智 刘蓉 范国华 蔡武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和低对比剂浓度、剂量及注射速率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在椎动脉V3段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临床怀疑上颈椎、颅颈交界区病变而行颈部椎动脉V3...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和低对比剂浓度、剂量及注射速率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在椎动脉V3段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临床怀疑上颈椎、颅颈交界区病变而行颈部椎动脉V3段3DCTA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80 kV、平均管电流为50 mAs的ATCM技术,25 mL注射速率为3 mL/s的对比剂碘海醇(碘含量300 mg/mL)联合IMR技术进行检查;B组采用120 kV、150 mAs固定管电流,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的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 mg/mL)联合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敏感度(FOM),并对所得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两组图像椎动脉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噪声小于B组(P<0.05),A组SNR、CNR及FOM均大于B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4.78±0.41)分vs.(4.85±0.35)分]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vol、DLP、ED均低于B组(P<0.05)。A、B组对比剂碘摄入量分别为7.5、18.5 g,对比剂碘流率分别为0.9、1.85 mg/s,与B组比较,A组碘摄入量及碘流率分别下降了59.5%、51.4%。结论低管电压ATCM和低对比剂浓度、剂量及注射速率联合IMR技术不仅可保证椎动脉V3段3DCTA图像质量,也减少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了对比剂碘摄入量及碘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对比剂 椎动脉v3段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
下载PDF
双源CTA对椎动脉V_3段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耀康 王新宇 《医学信息》 2019年第4期158-159,162,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A对椎动脉V3段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15例,重点观察椎动脉V3段的形态、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综合评估椎动脉V3段的变异。结果全部215例病例中,... 目的探讨双源CTA对椎动脉V3段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15例,重点观察椎动脉V3段的形态、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综合评估椎动脉V3段的变异。结果全部215例病例中,发现椎动脉V3段行程及分支变异者15例,发生率为7.05%,其中C2节段型椎动脉12例,发生率为5.68%,窗口型椎动脉2例,发生率为0.92%,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1例,发生率为0.56%;发现C1后弓椎动脉沟骨桥形成13例,发生率6.05%。结论双源CTA能够很好地显示椎动脉V3段的正常解剖及发现其行程、分支和椎动脉沟桥形成等常见变异,为临床颈部手术或颈性眩晕治疗提供参考,是临床了解椎动脉V3段情况的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3段 变异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