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欢欢 李俊 +10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陈刚 蔡明俊 祝源 刘鹏 赵曰圆 盛柳青 金二亮 汤伟 马廉亭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直接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影像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下行开颅动脉瘤灼闭手术1例,1例因血管内栓塞治疗失败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2例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1 d 患者再出血死亡,1例栓塞未成功又未行手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余3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多数手术治疗难度大,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 神经导航 血管内栓塞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
下载PDF
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
2
作者 孙力泳 李桂林 +4 位作者 李茗初 马妍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椎-基底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的8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蛛网膜...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复杂椎-基底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的8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3例为症状性夹层动脉瘤。对6例患者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另2例在术中直接夹闭动脉瘤。分析术野暴露情况,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DSA检查示桥血管均通畅。术中实际测量枕动脉获取长度为(12.5±1.1)cm;6例旁路移植的吻合深度为(50±6)mm。术后随访4~21个月,7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新发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另1例术后小脑半球支配区域脑梗死,mRS评分4分。无一例发生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及脑脊液漏。结论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可有效地获取较长的枕动脉,减少了肌肉的占位效应和增加术野深度,利于病变显露及深部吻合手术操作,是神经外科治疗椎-基底动脉瘤较为安全实用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动脉 动脉旁路移植术 外侧入路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联合处动脉瘤1例
3
作者 李光宏 欧绍武 +1 位作者 杜江 王运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0期640-640,F0003,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入院前4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疼,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查体:意识恍惚,呼之能醒,合作差。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迟钝。颈强(+),克氏征(+)。Hunt分级: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8岁。入院前4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疼,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查体:意识恍惚,呼之能醒,合作差。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射迟钝。颈强(+),克氏征(+)。Hunt分级:2或3级。辅助检查:头CT(图1)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脉 动脉 外侧入路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后循环远端缺血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震杰 李国民 孙勇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2期216-217,共2页
椎基底动脉狭窄是由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病变,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约20%脑梗死患者是由后循环缺血所致[1]。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研究将后循环缺血根据血管走... 椎基底动脉狭窄是由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病变,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约20%脑梗死患者是由后循环缺血所致[1]。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研究将后循环缺血根据血管走行分为远端、中间段、近端3个部分,其中远端血管解剖及生理结构特殊,一旦发生缺血,预后最为凶险,有效评估患者后循环远端缺血血流动力学,对病情诊断、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工作中,MR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判定脑血流灌注方面具有良好效果[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动脉 脑血流灌注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走行 血流动力学 血管 病情诊断
下载PDF
青少年颅内远端动脉瘤二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坤 张震宇 蒋秋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3,共3页
青少年是指年龄为15 ~18岁的一类特殊人群,其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低.颅内远端动脉瘤主要是指远离Willis环、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而位于动脉远端的一类动脉瘤,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5.5%.其中,青少年颅内动脉... 青少年是指年龄为15 ~18岁的一类特殊人群,其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低.颅内远端动脉瘤主要是指远离Willis环、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而位于动脉远端的一类动脉瘤,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2%~5.5%.其中,青少年颅内动脉瘤不在Willis环,且位于颅内动脉远端者极为罕见,国内外鲜有相关文献报道,偶见个案报道[3],故其确切发病率尚未见相关报道.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青少年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青少年 WILLIS环 赣州市人民医院 动脉主干 发病率 -
原文传递
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血液动力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宁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研究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后循环远端缺血(PCDI)患者血液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7例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R灌注加权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比... 目的研究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后循环远端缺血(PCDI)患者血液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7例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正常人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MR灌注加权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两组人员后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各类灌注值比值情况,并分析后交通开放情况与各类灌注值比值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后交通动脉、软脑膜动脉以及新生微小血管显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兴趣区(ROI)/脑血流量(CBF)、ROI/脑血容量(CB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I/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交通开放组ROI/CBF水平明显高于未开放组,ROI/MTT水平明显低于未开放组(P<0.05)。结论MR灌注加权成像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可客观评价后循环远端缺血患者缺血区的血液动力学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动脉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的最新进展
7
作者 杨建华 张春阳 +1 位作者 冯士军 赵志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24-127,共4页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神经外科医生对颅底的探索逐渐从前颅底转移到了后颅窝,主要用于椎动脉远端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也涉及脑干的腹外侧及近中线部位斜坡的肿瘤,因此远外侧入路应运而生。1986年Heros第一次正式的描述了远外侧入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神经外科医生对颅底的探索逐渐从前颅底转移到了后颅窝,主要用于椎动脉远端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也涉及脑干的腹外侧及近中线部位斜坡的肿瘤,因此远外侧入路应运而生。1986年Heros第一次正式的描述了远外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动脉瘤以来[1],远外侧入路出现了很多改良,包括磨除枕髁、去除C1后弓、椎动脉移位等,同时,远外侧入路的适应症也逐渐拓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入路 中线部位 后颅窝 神经外科医生 动脉 枕髁 动脉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许百男 孙正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2期2234-2235,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手术策略 动脉 动脉颅内段 颅内动脉瘤 动脉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动脉分叉部 动脉分支
原文传递
远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波 游潮 +2 位作者 蔡博文 贺民 帅克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处治中下斜坡、颈延交界区腹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其中枕髁后入路12例,经部分枕髁入路5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完整枕...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处治中下斜坡、颈延交界区腹侧及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其中枕髁后入路12例,经部分枕髁入路5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颈静脉结节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20例肿瘤全部切除15例,近全部切除5例,3例椎基底动脉瘤均顺利夹闭,3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率,结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小脑或脊髓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脑干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手术操作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和延伸范围来选择入路,进而最低限度切除颅底骨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入路治疗 腹侧病变 寰枕关节不稳定 后组颅神经损伤 外侧入路 颅颈 显微外科手术 全部切除 颈静脉孔区 颈静脉结节 动脉瘤 手术死亡率 手术并发症 动脉损伤 中下斜坡 枕颈融合 脑脊液漏 脊髓缺血 手术操作
原文传递
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人路治疗岩斜区脑干腹侧巨大占位
10
作者 吴斌 周忠清 +2 位作者 石祥恩 杨庆哲 宋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3,共4页
目的 探讨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在广泛侵及斜坡-脑干腹侧巨大肿瘤和椎-基底动脉复杂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例椎-基底巨大动脉瘤和1例巨大颅内外沟通之颈... 目的 探讨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在广泛侵及斜坡-脑干腹侧巨大肿瘤和椎-基底动脉复杂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例椎-基底巨大动脉瘤和1例巨大颅内外沟通之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并广泛侵犯岩斜及鞍旁区域,对此3例临床、影像资料及手术入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例巨大肿瘤近全切除,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术后10d好转,但周围性面瘫较术前加重,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术前水平。例2、3巨大椎一基底动脉瘤患者术后饮水呛咳均有好转,行走正常。结论远外侧一乙状窦前联合入路对于侵蚀全斜坡的巨大颅底肿瘤或椎一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是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 岩斜区巨大肿瘤 -巨大动脉瘤
原文传递
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肿瘤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东 陈文裕 +2 位作者 陈荷红 张晓东 梁恩和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3-245,共3页
颅颈交界区是颅底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有很大难度,一直是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自1972年Hammon和Kempe[1]提出一种从枕下远外侧方暴露椎基底动脉瘤的术式以... 颅颈交界区是颅底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有很大难度,一直是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自1972年Hammon和Kempe[1]提出一种从枕下远外侧方暴露椎基底动脉瘤的术式以来,该入路得到了不断改进.1990年Sea和Sekhar[2用该入路成功地处理下斜坡和延髓腹侧的硬膜内病变,并倡议将该入路普及为处理下斜坡病变的常规入路.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国内也相继开展了此入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34].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此入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肿瘤26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外侧入路 颅颈交界区腹侧 肿瘤 显微神经外科 床体 动脉瘤 临床研究 外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