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疗效观察
1
作者 芮晓东 《青岛医药卫生》 2002年第1期55-55,共1页
我院自2000年2月~2000年12月应用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 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3岁,平均56.1±7.2岁。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58.3... 我院自2000年2月~2000年12月应用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方法 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3岁,平均56.1±7.2岁。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58.3±6.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疗效观察 降纤酶治疗 局部脑血流量 临床疗效 脑血管病 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变形能力 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浆NO、ET和甲襞微循环改变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怀宇 朱公悦 黄志东 《中国微循环》 1998年第2期112-113,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 tia 微循环 血浆 NO ET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4例临床诊治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温湧 刘改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182-182,共1页
基底动脉供血于大脑半球后下部、丘脑、脑干和小脑,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如不及时治疗,易进展为脑干及小脑等部位梗死。本文总结笔者遇到的椎基动脉系统TIA34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旨在引起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的高度重视,以减少... 基底动脉供血于大脑半球后下部、丘脑、脑干和小脑,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如不及时治疗,易进展为脑干及小脑等部位梗死。本文总结笔者遇到的椎基动脉系统TIA34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旨在引起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的高度重视,以减少脑干小脑梗死的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tia 诊治体会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青 李化勇 李伟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93-93,共1页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1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36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纤维蛋白...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1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36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因素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关系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5
作者 高青 吕心明 李伟 《海南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2 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 3 6小时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TIA组与对照组比较 ,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2 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 3 6小时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TIA组与对照组比较 ,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因素可能与其血液流变学异常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tia 纤维蛋白原 全血粘度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性
下载PDF
中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HCT、FG的影响
6
作者 马旭雯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3年第1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中药 动脉系统 tia HCT FG 脑缺血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与SPECT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戴艳萍 冯涛 李昕 《中国医刊》 CAS 2003年第10期42-43,共2页
目的 对比研究TCD与SPECT对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了TCD检查 150例VBI患者异常数及SPECT检查 50例VBI患者的异常数。结果 TCD与SPECT对于VBI检查异常数无差别。结论 两种检查均为理想的非创伤性VBI诊断方... 目的 对比研究TCD与SPECT对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V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了TCD检查 150例VBI患者异常数及SPECT检查 50例VBI患者的异常数。结果 TCD与SPECT对于VBI检查异常数无差别。结论 两种检查均为理想的非创伤性VBI诊断方法 ,互相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tia TCD SPECT 脑梗死 颅多普勒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VBI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与SPECT对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戴艳萍 冯涛 李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9-469,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tia TCD SPECT 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检查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以幻嗅、视物变形和短暂性全面遗忘为表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永全 孙莉 王守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3-953,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tia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视物变形 幻嗅
下载PDF
体外反搏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璐璐 李予鲁 王丽兰 《中国康复》 2006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100例,分为A、B 2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同时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及B组比较,A组血液流变学及平均血...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100例,分为A、B 2组各5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同时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及B组比较,A组血液流变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明显(P<0.05)。6个月后随访,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动脉系统 Itia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岩 姚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0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丹参针、尼莫地平针静脉输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丹参针、尼莫地平针静脉输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1.6g,每日3次口服。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估及脑彩超、血液流变学的对比检测。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速度,并降低血液黏度,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 -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的诊断与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应用 被引量:48
12
作者 宋江顺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44-347,共4页
本文综述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的概念、分型与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概括地介绍与分析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客观诊断VBTI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领域之进展;总结了ABR测试诊断VBTI... 本文综述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的概念、分型与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概括地介绍与分析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客观诊断VBTI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领域之进展;总结了ABR测试诊断VBTIA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供血不足 短暂性脑缺血 诊断
下载PDF
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瑞兰 李社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3期106-107,共2页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最多在24h内基本恢复。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tia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CT,MRI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新峰 金泳清 +2 位作者 陈光辉 高波 蔡松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年第4期226-228,共3页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L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L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脑缺血发作 CT MRI 成像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CT、MRI与临床研究
15
作者 刘新峰 金泳清 +1 位作者 陈光辉 高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的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可见MRI在检测VBTIA患者的梗塞灶较CT更敏感、更可靠,对处于TIA时程的椎-基底动脉区缺血患者有必要行头颅CT特别是MRI检查,以作出具体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综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塞 CT MRI
下载PDF
体外反搏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6
作者 马璐璐 张玉霞 张淑娟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6期357-357,共1页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TCD检测Vm变化情况及2周后和半年随访时两组病情... 目的 探讨体外反搏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TCD检测Vm变化情况及2周后和半年随访时两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TCD Vm明显快于对照组。在两周后及半年随访时治疗组 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反搏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的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动脉系统 tia 治疗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强 张耐 孙鹏举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未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及急性闭塞。所有患者DSA随访6~12个月,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治愈9例、夹层动脉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载瘤动脉内膜过度增生及狭窄并发症。结论双支架重叠技术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未破裂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尤瑞克林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郭晓洁 李浩 +2 位作者 刘营营 李瑞红 章晓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79-281,287,共4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对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n=54)。对照...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应用尤瑞克林治疗对神经功能、脑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n=54)。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罂粟碱30 mg bid治疗,联合组增加静脉滴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qd治疗。治疗2 w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Advanced central injury severity,MESSS)评分测定神经功能;采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量(Blood flow,Q)、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V),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R)等脑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cadher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kine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大脑中动脉Q、V均高于对照组,R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VE-cadherin、MCP-1、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够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液循环状态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动脉系统脑梗死 神经功能 脑循环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19
作者 吴敌 李子孝 +2 位作者 刘丹丹 陈绪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3-717,722,共6页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伴/不伴AS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12.3)岁。45例患者中sVAD 33例(73.3%)、sV-BAD 5例(11.1%)和sBAD 7例(15.6%);伴AS 12例(26.7%)、不伴AS 33例(73.3%)。与不伴AS组相比,伴AS组年龄较大[(56.0±6.7)岁比(37.2±9.7)岁],高血压比例较高(91.7%比24.2%),颈部按摩比例较少(0比42.4%),多发病灶比例较高(90.9%比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AS组与不伴AS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或颈部疼痛到脑梗死发作时间的比较[6.0(0.0,20.0)d比2.0(0.0,1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伴AS的sVAD、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颈部按摩比较高。sVAD患者发病前出现的头痛、枕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其脑梗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岳琳 陈树春 +2 位作者 王玥 位学迎 董细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BMI)与颅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6至8月健康体检者共1169例。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经颅多普勒数据。依据BMI分为3组:正常组(<24 kg/m^(2))546例、超重组(24~<28 kg/m^(2))484例和肥胖组(≥28 kg/m^(2))139例。比较3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情况。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条分析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并确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风险增加的临界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呈负相关(P<0.01),与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无相关性(P>0.05)。限制性立方条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线性相关(P>0.05),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BMI之间呈非线性相关(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BMI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当BMI超过特定值(24.18~24.26 kg/m^(2))时,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超重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动脉 动脉 颈内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