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4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顽固性面瘫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敏 郭锰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1337-1339,共3页
目的:通过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患者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6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组合为试验组31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通过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患者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6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组合为试验组31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H-B量表评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更好地恢复面神经功能,二者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顽固性面瘫 推拿 针刺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赵娟 《大医生》 2024年第20期64-67,共4页
目的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盱眙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VBIV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 目的分析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盱眙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VBIV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眩晕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证、次证、舌苔脉象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均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内皮素-1水平、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脑血流状态和血管内皮功能,缓解疾病所致眩晕,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注射液 倍他司汀 -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定眩合剂对椎基底动脉供应血不足兔脑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国华 赵健雄 +3 位作者 李妍怡 乔成栋 于妍 袁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32-243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定眩合剂(Dingxuanheji)对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青紫兰兔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定眩合剂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 目的观察中药定眩合剂(Dingxuanheji)对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青紫兰兔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定眩合剂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并注射硬化剂,7 d重复1次,6周后造模成功,再连续给相应药物4周后处死,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定眩合剂能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动物脑组织NE,5-HT的含量增加,并使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降低,减少了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定眩合剂可提高NE,5-HT的含量,通过改善通气状况对VBI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眩合剂 -动脉供血不足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症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艳君 鲍海萍 孙文平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及2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病例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及中、低切值、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与健...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及2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病例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及中、低切值、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组血液流变学异常率为95.7%,红细胞电泳时间异常率最高,为57.4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供血不足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舒阳 贾传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0期1908-1911,共4页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红注射液,均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椎-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增加,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眩晕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丹红注射液 脑血灌注量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谭滢 王磊 +2 位作者 朱名安 李文斌 黄萍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组)和1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其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VBI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全血呈高粘滞状态。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及血液的高粘滞状态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该疾病诊治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血小板参数 检测分析 血液流变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障碍 血液流变学指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中西药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素蓉 吕敏贤 狄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637-7637,共1页
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丹参组、维脑路通组,进行中西药治疗对照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以葛根素疗效最好,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对... 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丹参组、维脑路通组,进行中西药治疗对照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以葛根素疗效最好,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对照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治疗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液流变学 葛根素 丹参 维脑路通 副反应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血栓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许文忠 陈分乔 梅建强 《河北中医》 2011年第6期897-899,共3页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血栓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VB I性眩晕9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予清开灵注射液20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0.45 g,均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1组32...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血栓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VB I性眩晕9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予清开灵注射液20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0.45 g,均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1组32例单纯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0.45g,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2组32例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1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2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全血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全血黏度(切变率1.00)(1/s)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组LVA、RVA及BA的Vs、V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2组LVA、RVA的Vs和BA的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1组与对照2组BA的Vs及LVA、RVA及BA的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VB I性眩晕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单纯血栓通及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供血不足 人参 三七 黄芩 牛黄 注射剂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银 白莹 +5 位作者 丁英奇 康金旺 季建中 杨敬芳 于晓云 宋征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5期533-534,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血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d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血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d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血凝系统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2.5%(P<0.05);疏血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脑血流速度;且治疗组在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疏血通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脑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葛酮通络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LF-1、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许忠强 邵枝定 +2 位作者 周佩莉 李忠飞 任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250-1253,共4页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1(ILF-1)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21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VBIV患者120例纳入本次回顾...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1(ILF-1)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21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VBIV患者120例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联合组采用葛酮通络胶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疗程14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ILF-1和内皮素水平。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为(9.05±2.4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2.30±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4 d后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43.02±3.08)、(42.87±3.89)c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67±2.74)、(34.52±3.7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4 d后的血清ILF-1、内皮素水平分别为(35.56±5.01)、(51.65±6.78)pg/mL,均显著低于较对照组[(76.45±5.67)、(99.02±7.2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VBIV患者的疗效显著,不仅可明显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NIHSS评分,还可降低血清ILF-1、内皮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葛酮通络胶囊 前列地尔注射液 血流动力学 清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1
下载PDF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慧茹 杨庆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mL/d静脉输注;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静脉输注。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mL/d静脉输注;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静脉输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P<0.01);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可降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治疗组在改善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脑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葛根素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晔 马建芳 +1 位作者 陈宏 刘素琴 《东南国防医药》 2006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动脉 供血 葛根素
下载PDF
血栓通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丛林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127-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应用血栓通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VBIV患者86例,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应用...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应用血栓通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VBIV患者86例,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疗效、经颅多普超声(TCD)检查结果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48.84%、90.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91%、76.74%)(P<0.05);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及总有效率(51.16%、95.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91%、81.40%)(P<0.05);2组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Vm、Vs、Vd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液流变学参数(高切WBV、低切WBV、PV及FIB)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BIV应用血栓通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及脑血流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栓通 丹参川芎嗪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孙英 刘影 +1 位作者 孙晓羽 徐雅楠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77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77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予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rom 36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SWL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提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利于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血宁 倍他司汀 眩晕 动脉供血不足 血液流变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参苓补肾桑萸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16
作者 李爽 刘洪峰 党中勤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056-3059,共4页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例)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使用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采用TCD检测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显著提高(P<0.05)。结论参苓补肾桑萸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具有临床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供血不足 参苓补肾桑萸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性与血脂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萍 付萍 +1 位作者 李德奎 陈多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76-478,共3页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粘度、血...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粘度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血液流变性 血脂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苦碟子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付明 余明 +1 位作者 刘冀清 李海囡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402-403,共2页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脂、血液...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TCD的改善情况。结果: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血浆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凝血因子Ⅰ,并且TCD的平均速度、频谱明显改善。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降低血脂、血液黏度水平,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作用,其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苦碟子注射液 血脂 血液流变学 TCD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参数与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多智 朱名安 +1 位作者 张吉才 杜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黏度、早期发生血小板变化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血液流变性 血脂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张迈 程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特点,为其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的调查,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症状、舌相、脉象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主要症状、舌象、脉象、证素及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①60例VBIV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痰湿质者>阴虚质者>血瘀质者>气虚质者>阳虚质者。②60例VBIV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5例(91.6%),眩晕为主要症状,其次为盗汗(40%)、发热(30%)、呕吐(30%)、心悸(32%)、头疼(28%)、健忘(26%)、多梦(24%)等。③通过对症状、舌脉分析得到的VBIV中医证候主要为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风痰上扰证等。④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者易出现痰浊中阻证(P<0.05)、风痰上扰证(P<0.05);阴虚质者易出现肝肾阴虚证(P<0.05);血瘀质者易出现瘀血阻窍证(P<0.05);气虚质者易出现气血亏虚证(P<0.05)等。结论:该研究初步明确了VBIV患者的体质类型与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为未来从中医体质与证候方面研究VBIV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分析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