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月 杨在利 +1 位作者 刘兵 白子博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8期42-45,59,共5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患者,将其中54例并发后循环多发脑... 目的:探究磁共振(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患者,将其中54例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患者纳入发生组,84例未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未发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Vs)、舒张峰流速(Vd)、平均峰(Vm)、脉动指数(PI)及血流阻力指数(RI),以及颅内责任斑块特征和椎BA分级。结果:未发生组患者BA的Vs、Vd、Vm、PI及RI指标均高于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2、4.323、7.367、4.824、2.351,P<0.05);未发生组颅内斑块狭窄程度(60.31±4.24)%。低于发生组的(73.67±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6,P<0.05)。两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动脉重构指数以及偏心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组患者椎BA分叉高度等级和椎BA偏移度等级均低于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6.419,P<0.05)。结论:MR高分辨血管成像检查可清晰显示椎BA迂曲延长症患者血流速度、颅内斑块情况,并对椎BA进行分级,对预测椎BA迂曲延长症并发后循环多发脑梗死有显著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症 后循环多发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基底动脉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2
作者 黄敏 郭潇 +2 位作者 陈伟 王亚婷 柏根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患者67例,按照是否出现VBD相关症状(缺血、脑干及神经压迫等)分为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的FVH分级与BA病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患者BA管径、FV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4,P=0.000),症状组中高分级FVH (2、3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组(χ^(2)=11.501,P=0.001)。VBD患者FVH分级与BA的管径、长度及高度分级呈正相关(r=0.563,P=0.000;r=0.482,P=0.000;r=0.512,P=0.000),FVH高级别组(2、3级)BA长度及宽度显著大于低级别组(0、1级)(P=0.000,P=0.000),分叉高度高于低级别组(P=0.012)。结论:VBD患者FVH发生率高,且FVH分级越高,患者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椎基底动脉病变更严重;FVH形成机制可能与扩张延长的血管中的缓慢血流及不对称扰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动脉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血管高信号征
下载PDF
二甲双胍调控LC3B/p62自噬通路抑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进展的机制
3
作者 束宁德 刘庆新 曹晓雨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构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大鼠模型,观察VB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水平变化及二甲双胍的影响,探讨自噬在VBD病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VB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将64只雄性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S组)、... 目的:构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大鼠模型,观察VB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水平变化及二甲双胍的影响,探讨自噬在VBD病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VB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将64只雄性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S组)、VBD模型组(V组)、二甲双胍组(M组)、二甲双胍+硫酸羟氯喹组(MH组)。向后三组大鼠枕大池内注射2.5μL弹性蛋白酶构建VBD大鼠模型,S组以同样的手法向大鼠枕大池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4h后,M组、MH组给予二甲双胍(200mg/kg)灌胃,S组、V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MH组在二甲双胍灌胃30分钟前给予硫酸羟氯喹(40mg/kg)灌胃预处理。干预8周后解剖并留取大鼠基底动脉,测量并计算各组大鼠血管重构相关指标,应用Western blot检验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LC3BI、LC3BII、p62蛋白水平,分析各组大鼠基底动脉自噬水平等变化。结果:与S组相比,V组大鼠血管迂曲指数、血管直径及直径增加比率明显增加,LC3BII/I比值降低,p62蛋白水平升高;与V组相比,M组大鼠血管迂曲指数、血管直径及直径增加比率均明显降低,LC3BII/I比值增加,p6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M组相比,MH组大鼠血管迂曲指数、血管直径及直径增加比率改善程度明显下降,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以上实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D大鼠血管迂曲扩张程度增加;VB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活性降低;二甲双胍可延缓VBD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提升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自噬 二甲双胍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
4
作者 姜雪琴 顾伟 徐朱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21-23,27,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确诊为VBD的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4月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确诊为VBD的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及MRA检查,根据有无血管性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对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及MRI、MRA影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序列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延长,图像上呈流空低信号,部分显示高信号。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图能够完整显示迂曲扩张,原始图像结合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图像可清晰显示迂曲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两组患者基底动脉(BA)直径、长度、高度、位置评分以及椎动脉(VA)直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MRA可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扩张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VBD诊断提供可靠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磁共振成像 动脉延长扩张
下载PDF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花 姜晓蕊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6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VB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眩晕、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及平衡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DHI评分及HWBV、PV、E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倍他司汀 天麻素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指标
下载PDF
以前庭和耳蜗为首发症状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雯 贾慧 +4 位作者 段磊 王浩玥 郭玉芬 刘增平 赵瑜梨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9-601,共3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血管壁异常所致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异常扭曲、延长、扩张,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邻近神经及其它组织受压,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血管壁异常所致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异常扭曲、延长、扩张,进而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邻近神经及其它组织受压,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1]。以前庭和耳蜗为首发症状的VBD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现将临床工作中收治的1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的VBD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损失 眩晕 动脉延长扩张
下载PDF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管壁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兵 康志雷 +2 位作者 王心颖 管铁岗 耿姿慧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究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4例经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行HRMR-VWI检查,记录管壁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易损性及斑块特征。比较稳定斑块组和易损... 目的探究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4例经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行HRMR-VWI检查,记录管壁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易损性及斑块特征。比较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一般资料、HRMR-VWI测量的基底动脉(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分析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分析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与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管壁斑块分布以背侧壁为主(57.74%),其次为前壁(14.88%)、右壁(11.90%)、左壁(10.12%)、环壁(5.36%)。易损斑块特征以斑块内出血为主(46.15%),其次为纤维帽断裂(28.21%)、大脂质核心(25.6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BA直径显著升高(t=4.342,P<0.001),BA分叉高、BA曲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9,P=0.014;χ^(2)=5.639,P=0.018);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均为100%。VBD患者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OR=3.026,P<0.001;OR=4.165,P<0.001;OR=3.575,P<0.001)。结论HRMR-VWI能准确判断VBD患者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且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有关。HRMR-VWI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上述指标,为临床判断斑块易损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管壁斑块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病机的中医“虚气留滞”病机假说阐释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兴鲁 齐宝云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1789-1792,1799,共5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后循环血管变异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通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与转归的总结分析,与中医“虚气留滞”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创新病机假说,以“虚气”为发病之本,以“留滞”为发病之标,二...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后循环血管变异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通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与转归的总结分析,与中医“虚气留滞”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创新病机假说,以“虚气”为发病之本,以“留滞”为发病之标,二者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特点,切合疾病螺旋进展、动态演变的模式。并据此形成“扶正护脑以补虚、解毒通络而通滞”的治法,为进一步探索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扩张延长 虚气留滞 扶正护脑 毒损脑络 解毒通络 病机理论 脑血管病 血管变异
下载PDF
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兵 康志雷 +2 位作者 王心颖 管铁岗 耿姿慧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042-1045,1055,共5页
目的 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衡水市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114例,均行HRMR-VWI检查,统计管... 目的 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MR-VWI)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衡水市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114例,均行HRMR-VWI检查,统计管壁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易损性及斑块特征,分析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比较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患者一般资料、HRMR-VWI测量的基底动脉(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分析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与管壁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 存在管壁斑块的VBD患者管壁斑块分布以背侧壁为主(57.74%),其次为前壁(14.88%)、右壁(11.90%)、左壁(10.12%)、环壁(5.36%);易损斑块特征以斑块内出血为主(46.15%),其次为纤维帽断裂(28.21%)、大脂质核心(25.64%);HRMR-VWI诊断VBD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的准确度均为100.00%;易损斑块患者BA直径(6.13±0.84)mm、BA分叉高度3级占比(51.28%)、BA曲折程度重度占比(56.41%)均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HRMR-VWI检查VBD患者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0.612、0.569、0.547,P<0.05)。结论 HRMR-VWI能准确判断VBD患者管壁斑块位置、斑块易损性,且BA直径、BA分叉高度、BA曲折程度均与管壁斑块易损性有关,HRMR-VWI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上述指标,为临床判断斑块易损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管壁斑块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10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对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影响
11
作者 张冬萍 王艳艳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9期47-49,88,共4页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与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太原西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否存在椎-基底动脉异常将其分为迂曲...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与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太原西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是否存在椎-基底动脉异常将其分为迂曲组和非迂曲组,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扩展版(expanded-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e-NIHSS)评分。迂曲组根据椎-基底动脉形态又分为单纯异常组和混合异常组,分析对相关脑梗死的影响程度。结果 迂曲组患者的高血压、椎动脉优势、吸烟史的比例和e-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迂曲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椎动脉优势、吸烟史均是伴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纯异常组中54.3%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混合异常组中58.8%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864)。结论 高血压病史、椎动脉优势、吸烟史是伴有椎-基底动脉迂曲的老年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迂曲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脑梗死 老年人
下载PDF
长春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
12
作者 孙婷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31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建瓯市立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建瓯市立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使用西比灵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治疗,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6%,高于对照组的88.52%(χ^(2)=4.816,P=0.028)。治疗1周后,2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快,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SOD、NO水平高于治疗前,MDA、CRP、IL-6及ET-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28%vs.1.64%,χ^(2)=1.367,P=0.242)。结论长春西汀联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长春西汀 西比灵 血流速度 氧化应激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艳爽(综述) 苗重昌(审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32-134,137,共4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独立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表现为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颅内段的扩张、延长与迂曲,继发供血区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邻近结构颅神经、脑干或第三脑室相关刺激或压迫症...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独立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表现为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颅内段的扩张、延长与迂曲,继发供血区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邻近结构颅神经、脑干或第三脑室相关刺激或压迫症状。VBD的发生发展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治疗仍存在困难。因此,VBD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和介入技术的进步,早期诊断、治疗有所进步。本文对近年VBD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扩张延长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3D-TOF-MRA表现为假性再通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
14
作者 马泽兰 夏子强 +1 位作者 邓先琴 马作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934-1935,共2页
患者男,56岁。因突发行走左偏、左侧面部麻木7 h就诊。头颅DW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亚急性腔隙性脑梗死,3D-TOF-MR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图1)。发病3天后DS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图2,3)。经药物治疗后,... 患者男,56岁。因突发行走左偏、左侧面部麻木7 h就诊。头颅DW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亚急性腔隙性脑梗死,3D-TOF-MR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图1)。发病3天后DS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图2,3)。经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出院。发病5个月后患者复查3D-TOF-MRA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显影,可疑治疗后血管再通(图4)。为明确诊断,遂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检查,显示基底动脉下段管壁增厚,提示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下端管腔内血栓形成(图5,6)。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迂曲延伸,基底动脉外径增宽达0.5 cm,向右侧明显偏移,且分叉处达第三脑室水平,符合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iectasia,V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急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15
作者 景良 许学杰 +1 位作者 舒艳 罗军 《大医生》 2023年第5期11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伴急性卒中的临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75例VBD伴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同将75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6例,改...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伴急性卒中的临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75例VBD伴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同将75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6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和预后良好组(59例,mRS评分≤3分)。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病后90 d内mRS评分>3分者16例,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1.33%。预后不良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较预后良好组显著延长,基底动脉直径长于预后良好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椎动脉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两组患者梗死部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NIHSS评分高、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发病至再通时间长、Hcy水平高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高是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VBD伴急性卒中不良预后较高,其发生与患者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或再通时间、Hcy及收缩期峰值流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 急性卒中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血管内诊治研究进展
16
作者 董俊君 郑勇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0期16662-16669,共8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或先天性因素有关。其异常的血管会导致多种临床疾病,包括脑卒中、脑积水、颅神经受压等。VBD所致的颅神经受...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或先天性因素有关。其异常的血管会导致多种临床疾病,包括脑卒中、脑积水、颅神经受压等。VBD所致的颅神经受压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发展,更多的无创检查及更清晰的图像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之其本身可能导致的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就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 VBA)迂曲延长综合征引起的相应症状及其存在的风险,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血管内治疗进展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扩张延长 颅神经 动脉 脑卒中
下载PDF
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血液流变特性研究
17
作者 陈晓琴 李星江 +5 位作者 宋新 于泽霏 李洪义 常文轩 胡涛 胡明成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方法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为基础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S型、U型、L型、螺旋型与对照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血流流线、管壁壁面压力(... 目的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方法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为基础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S型、U型、L型、螺旋型与对照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血流流线、管壁壁面压力(WP)。结果VBD各组别血流速度及W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型VBD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椎基底动脉汇合处表现为紊流及回流;U型VBD高速湍流集中在右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及双侧大脑后动脉,L型VBD高速血流位于双侧大脑后动脉区域;螺旋型VBD整体血流状态不稳定,双侧椎动脉为高速血流。不同分型下的整体WP值均高于对照组,以椎动脉、大脑后动脉明显,高WP区域与高速血流区域高度吻合。结论不同分型下的VBD在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为高速血流、高WP,临床上应着重关注此区域。基于MRA的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可得出VBD血流流线图、管壁壁面压力分布图,对VBD诊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迂曲扩张 高速血流 紊流 高壁压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周围性眩晕相关性研究——评《眩晕临床诊疗》
18
作者 王嘉南 陈玺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4-I0004,共1页
《眩晕临床诊疗》由周文华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ISBN:9787557838713。位于椎动脉左侧和右侧的动脉便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颈椎两侧穿行的横突孔,并向上进入到脑颅部分,合并起来呈现为一支具有供血作用的动脉,也是大脑之中最为主... 《眩晕临床诊疗》由周文华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ISBN:9787557838713。位于椎动脉左侧和右侧的动脉便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颈椎两侧穿行的横突孔,并向上进入到脑颅部分,合并起来呈现为一支具有供血作用的动脉,也是大脑之中最为主要的供血动脉,可以提供丰富的血液给丘脑以及脑干等结构。椎基底动脉发生变异带来的直接性恶劣影响是会导致患者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病情发展还可能会合并颅脑血管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眩晕症的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疾病3%~10%的患者可能会终身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临床诊疗 患病风险 供血动脉 横突孔 眩晕 耳鼻喉科 周文华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并发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清梅 尚珂 +2 位作者 李佳 秦川 汪明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7-592,共6页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VBD患者21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脑梗死者15例,脑干或颅神经压迫4例,脑出血2例。对其中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分析发现,病灶位于前循环者为4例、后循环者9例。临床合并吸烟、高血压以及较高D-D二聚体水平的VBD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脑梗死。结论对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DSA)可以增加VBD的检出率,D-D二聚体升高为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迂曲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TOF-MRA评估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琰 陆瑶 +2 位作者 杨文蕊 杨黎 张洪英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 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对各项特征/指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之间有高血压者的比例(χ^(2)=11.168,P=0.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5.4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Z=-4.498,P<0.001)血浆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其它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负相关(r=-0.514,P<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正相关(r=0.427,P<0.001)。两组之间血管形态学特征比较,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及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者的组内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9,P<0.001)。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和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的是否发生均呈负相关(r=-0.342、-0.564和-0.593,P值均<0.001)。结论:高血压、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水平是椎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因素,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在椎动脉夹层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动脉 血管迂曲 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