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1
作者 王源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74-0176,共3页
对本次纳入研究的脊椎骨折患者分别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并对实施后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 本次收集的60名患者样本在院时间为2023年内的3月-9月间,均为发生脊椎骨折的患者,按照手术模式的不同纳入试... 对本次纳入研究的脊椎骨折患者分别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开放手术,并对实施后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 本次收集的60名患者样本在院时间为2023年内的3月-9月间,均为发生脊椎骨折的患者,按照手术模式的不同纳入试验组和常规组,平均分入每组30名。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脊椎骨折病例的实际临床效果。结果 在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中患者的出血量平均值、手术时间平均值、切口尺寸平均值以及在院时间平均值进行统计,对比手术指标结果以上诸项均要比常规组患者优异,数据存在差异(P<0.05);对比手术治疗前后试验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去肾上腺素、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血清皮质醇)均优于常规组,实验数据存在差异(P<0.05);最后对比治疗后的运动感觉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情况,试验组患者的数据均有较大的优势,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脊椎骨折患者在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相对于常规开放手术效果突出,患者可以更快的康复,并快速愈合骨折部位。实施该手术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更少和更短的手术时间,可以大幅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对其病情恢复有十分良好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 效果比较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苏士雨 范世革 +1 位作者 杨青松 张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3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采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方法48例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行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研究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椎弓根钉...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采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方法48例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行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研究组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椎弓根钉内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手术应激指标(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为100.0%(24/24),高于对照组的83.3%(2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4,P=0.037<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时间为(69.24±3.41)min、术中出血量为(23.24±3.42)ml、手术切口长度为(3.56±1.22)cm,均优于对照组的(125.21±2.67)min、(175.50±12.67)ml、(9.41±1.24)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41<0.05)。结论脊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恢复患者脊椎功能,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经皮微创 开放式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有效性
下载PDF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中护理配合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骆喆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36期330-331,共2页
目的通过对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术中护理配合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本院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6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 目的通过对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术中护理配合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本院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6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术中护理方式,对比二者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都要短于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方面,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也要好于对照组。结论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采用优质化术中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胸腰骨折 术中护理配合 患者术后恢复
下载PDF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中配合及护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淑芹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7年第4期39-40,共2页
我院行择期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新术中配合及护理,一般组采用常规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研究组术后Cobb角小于一般组患者,复位准确率为94.7%高于一般组81.1%,术后1d、3d、1周的VAS评分均低于一般... 我院行择期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7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新术中配合及护理,一般组采用常规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研究组术后Cobb角小于一般组患者,复位准确率为94.7%高于一般组81.1%,术后1d、3d、1周的VAS评分均低于一般组(P<0.05)。结论:对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高质量的的手术室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手术复位的准确性,改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配合 手术室护理
下载PDF
对比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吴正文 胡智辉 章明福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1期33-34,共2页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以及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其术中出血量也显著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治疗后1天、2天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6天、1年的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6天、1年的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小,同时可显著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与病程,改善脊椎的活动能力,因此该手术方法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涛 《医药前沿》 2022年第5期54-5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接受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跨伤... 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接受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60.16±8.85%)、(59.98±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12.87±4.21)%、(13.69±3.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02±5.44)%、(19.11±5.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 o b 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畸形复发率、二次手术发生率(2.33%、4.65%)低于对照组(16.28%、20.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375.43±13.26)mL、(141.38±6.83)min]均明显少于/短于对照组患者[(381.67±12.77)mL、(147.38±5.97)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相比,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采取经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症状,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率、二次手术发生率等,临床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和跨伤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治疗 胸腰骨折
下载PDF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伟 王钰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23期41-42,共2页
目的:对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4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患者,给予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传统椎弓根钉棒系... 目的:对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64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患者,给予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2种手术方法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明显的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 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治疗 胸腰骨折 效果
下载PDF
One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combined with subaxial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7
8
作者 WANG Chang-sheng LIU Mou-jun +2 位作者 LIN Jian-hua XU Wei-hong LUO Hong-b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1年第3期137-142,共6页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 tures of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combined with subaxial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SCI), and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indic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 tures of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combined with subaxial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SCI), and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indica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in such cases. Methods: From March 2004 to September 2009, 16 cases with this trauma were admitted and surgically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Before surgery, skull traction was performed. Posterior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were conducted to manage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s for subaxial CSCI,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or discectomy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teel plates were applied. Results: All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 3 hours and operative blood loss 400 ml. Satisfactory reduction of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and complete decompression were achieve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to 36 months.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by various levels.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ranged from 10(improvement rate=70.10%). X-rays, spiral CT and MRI confirmed normal cervical alignments, complete decompression and fine implants' position. There was no breakage or loosening of screws, nor exodus of titanium mesh or implanted bone blocks. The grafted bone achieved fusion 3-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nd no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was observed. Conclusions: Traumat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may combine with subaxial CSCI, misdiagnosis of which should be especially alerted and avoided. For severe cases, one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to decompress the upper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 together with reposition, bone grafting and fusion, as well as internal fixation can immediately restore the normal alignments and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inal nervous function, thus being an ideal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lanto-axial joint Cervical vertebrae Spinal injuries CERVICOPLAS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