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吴东朝 孙先泽 +1 位作者 顾振芳 孟德静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939-943,共5页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120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局部不稳OPLL患者分为A组(n=68)与B组(n=52)。A组经肌间...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120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局部不稳OPLL患者分为A组(n=68)与B组(n=52)。A组经肌间隙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颈椎功能状态、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矢状面C_(2)-C_(7) 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ROM),计算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后伸肌群萎缩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P<0.05)。时间对JOA有影响(F_(时间)=533.741,P_(时间)<0.05),组别对JOA有影响(F_(组别)=17.137,P_(组别)<0.05),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F_(组间×时间)=7.206,P_(组间×时间)<0.05)。两组术前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JOA均降低,于术后两年达到最低值;且A组术后3个月、1年、2年的JOA均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术后2年A组C_(2)-C_(7) Cobb角高于B组。术后3个月、1年、2年A组C_(2)-C_(7) ROM均高于B组(P<0.05);颈后伸肌总萎缩率、颈后伸肌开门侧萎缩率和颈后伸肌门轴侧萎缩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显著改善局部不稳的OPLL患者颈椎功能状态、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减轻疼痛症状,但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功能状态
下载PDF
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沈晓龙 魏磊鑫 +8 位作者 徐辰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吴卉乔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侧显露选择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selective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SCA-LP)治疗多节段颈椎行性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对比3种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7月共114例行颈后路LP的患者资料,其中男62例、女52例,年龄58.27±7.36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2例、颈椎管狭窄症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7例。39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SCA-LP,33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muscle-preserved laminoplasty,MP-LP),42例患者接受了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随访12~28个月(18.46±5.75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三种手术方法对C2-C7 Cobb角的影响及椎管面积的增加程度(比较每个节段的增加程度及每例患者的平均增加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MP-LP组均最短、SCA-LP组次之、LP组最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MP-LP组均最少、SCA-LP组次之、LP组最多,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中,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要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即刻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随访,SCA-LP组、MP-LP组的颈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LP组(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三组的颈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即刻的C2-C7 Cobb角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LP组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均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SCA-LP组、MP-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三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C2-C7 Cobb角SCA-LP组、MP-LP组均大于LP组(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椎管面积增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A-LP组中所有患者的C7(100%)、12例患者的C6(30.77%)、6例患者的C3(15.38%)需要通道下制作铰链。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SCA-LP组和LP组患者C7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均优于MP-LP组(P<0.05);三组间C3~C6椎管面积增加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LP相比,两种改良术式均能有效减少铰链侧肌肉韧带的损伤,术后加速康复,减少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与MP-LP相比,SCA-LP能更有效地增加手术节段的椎管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选择性通道辅助 单侧显露 疗效
下载PDF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3
作者 陈广东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干旻峰 陈俊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β,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随访3~15个月,平均7.3±3.8个月;B组随访3~17个月,平均7.7±3.3个月。A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57.3%±19.0%,B组为56.1%±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8.8°±5.9°,与术前18.3°±5.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为17.1°±5.5°,与术前19.0°±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0.3°±4.4°,与B组的39.0°±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3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5/20,明显低于B组的15/25(P<0.05);B组2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和传统缝线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内固定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微型钛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邱素均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潘胜发 于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随访2.5-15个月,平均4.3个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MRI检查,在横断面MRI片上用Photoshop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左右两侧颈后肌肉的横截面积,以5个水平的总面积表示颈后肌肉的容积。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各个水平的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术前左侧与右侧总面积、末次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总面积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单侧总面积的变化,用SPSS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个椎间盘水平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3/4、C4/5、C5/6水平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在C2/3、C6/7水平上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C2/3、C3/4、C4/5、C5/6水平颈后肌肉面积及右侧总面积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术前)与左侧相对应的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6/7水平上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与左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了对颈后方肌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颈后肌肉的容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肌肉韧带复合体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肉面积 肌肉容积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间隙入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被引量:8
6
作者 周非非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 自20世纪70年代Hirabayashi等[1]报道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简称单开门术)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经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其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2]。但是,传统的单开门术由于对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造成破坏,术后出现明显的颈部轴性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疗效[3、4]。为了减少对后方结构的损伤引起相关的并发症,1991年日本学者大岛义彦等[5]报告了保留一侧附着在棘突上的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我院骨科自2006年开始,对日本学者报告的术式进行了改良。现就我院开展的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做一简介,供广大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型颈 椎管狭窄 临床随访观察 肌肉韧带复合体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后路 长期疗效
下载PDF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洪 Hirokazu Ishihara 张腾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 目的:探讨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对1983年2月~1992年3月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门诊随访,确定其手术并发症。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随访2~14年,平均5.3年。39例(4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4例(4.6%)出现神经根麻痹,颈部旋转受限48例(55.2%),过伸受限33例(37.9%),屈曲受限17例(18.3%),侧屈受限17例(18.3%)。颈椎曲度:术前平均14.8°,术后平均4.9°,平均减少9.9°。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较多见,术后颈椎前凸减小,尤其是颈椎后凸可能是产生轴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 并发症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欲燃 张玉民 +2 位作者 王献印 孙广智 韩文朝 《中医正骨》 2011年第10期53-54,共2页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即椎管矢径〈11 mm,椎管椎体矢径比(Pavlov比率)〈0.75,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无症状或有轻度脊髓受压症状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即使合并后纵韧带钙化,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5期60-61,共2页
目的研究与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接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侧块,辅助使用缝线悬挂门轴部分,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O... 目的研究与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例接受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侧块,辅助使用缝线悬挂门轴部分,分析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Odom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所有患者恢复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3例,整体优良率为76.67%。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辅助应用带线锚钉,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机体创伤小,稳定性高,兼具较高的安全性,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优良率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线锚钉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早期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帅 周非非 +5 位作者 赵衍斌 陈欣 潘胜发 韦峰 刘忠军 孙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 目的:探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20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多节段CSM患者,其中42例患者采用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升顶组),年龄31~79岁(57.2±10.7岁);33例患者采用传统"关节囊悬吊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悬吊法组),年龄48~82岁(67.2±9.6岁)。所有患者于术后3~14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两组患者的住院相关基本信息;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C2-7 SVA)、C7倾斜角(C7-Slope),同时测量颈椎活动度(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mJOA)评分、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计算mJOA评分改善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术中出血量和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顶组患者年龄和术后住院天数均小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术前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C7-Slope和颈椎RO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升顶组C7-Slope和C2-C7 SVA小于悬吊法组(P<0.05),C2-7 ROM大于悬吊法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mJOA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mJOA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JOA评分改善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比,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升顶式"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早期可获得相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且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及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升顶 矢状面平衡 活动度
下载PDF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明鑫 常恒瑞 +1 位作者 宋成杰 孟宪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并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ACCF手术22例(ACCF组),行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18例(LP组)。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ACCF组18.50±4.20个月,LP组18.60±4.5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CCF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42.50±7.52min、手术出血量为379.32±65.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7±1.51d,LP组分别为129.06±10.58min、240.00±53.69ml、7.83±1.34d,LP组均明显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5±9)%,LP组为(61±1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CF组术前颈椎曲度9.77°±1.23°,末次随访时11.05°±1.25°;LP组术前10.33°±1.33°,末次随访时11.44°±1.46°,术前、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ACCF组术前颈椎活动度38.18°±2.26°,末次随访时29.05°±2.17°;LP组术前38.17°±2.09°,末次随访时32.44°±2.15°,术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CCF组较LP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降低(P<0.05)。L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ACCF组为54.5%,LP组明显低于ACCF组(P<0.05),其中LP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2例,左侧C5神经根麻痹1例,轻度后凸畸形1例;ACCF组钛网下沉3例,食管牵拉伤1例,喉返神经麻痹2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脊膜漏2例,邻近节段退变3例。结论: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ACCF治疗孤立型颈椎OPLL,短期内在改善颈脊髓神经功能上无明显差异;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的维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ACCF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孤立型 选择性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前路体次全切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健军 赵庆豪 +4 位作者 邓尚希 朱炜嘉 张儒森 马润洵 黎庆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解剖学机制 韧带 神经根损伤
下载PDF
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被引量:5
13
作者 祁敏 陈华江 +4 位作者 刘洋 曹鹏 田野 沈晓龙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融合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后纵韧带骨化症 不稳
下载PDF
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原因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师红立 胡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4期4170-4172,4175,共4页
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见术式,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但术后轴性症状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感觉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 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见术式,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但术后轴性症状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感觉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等症状。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可在6个月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也有持续10年之久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轴性症状发生的机制及发生原因还不确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术前基本条件、C_(2)或C_(7)肌肉脱离、术前轴痛、术后颈椎固定时间延长、颈椎前凸减少、椎板开门角度等。本文就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原因做一综述,希望对临床治疗颈椎病,预防轴性症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开门角度 患者因素 活动度
下载PDF
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影响
15
作者 杨寿志 周炳华 +6 位作者 黄卫民 祝晓聪 黄伟 余文忠 冯文龙 邓凯 李艳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6期13-17,共5页
目的:研究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孤立型OPLL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作观察组... 目的:研究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孤立型OPLL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作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开展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观察组则开展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分析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JOA、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以及术前颈椎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应用于孤立型OPLL患者中的疗效较佳,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型颈后纵韧带骨化症 选择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6
作者 刘懿锋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9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组101例与钛板组129例。悬吊组进... 目的:比较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组101例与钛板组129例。悬吊组进行悬吊固定,钛板组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医疗费用)水平、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悬吊组医疗费用低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ROM均低于术前,但悬吊组高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出院时OPG水平、出院时RANKL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固定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OPLL患者可提高ROM,降低医疗费用,效果优于微型钛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悬吊固定 微型钛固定 活动度
下载PDF
在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对患者的疗效及ROM、颈椎曲度的影响
17
作者 王传菊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对其临床疗效、颈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 目的:探讨在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对其临床疗效、颈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潜江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诊的72例MCSM患者,对其均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根据是否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将其分为试验组(36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与对照组(36例,不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量表的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和颈椎ROM。结果:1)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在术后1年,试验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ROM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MCSM患者进行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过程中为其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有助于减少其颈椎ROM及颈椎曲度的丢失,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颈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曲度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寰枢椎脱位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18
作者 林耀兵 《智慧健康》 2022年第26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寰枢椎脱位(AAD)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LCS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AAD合并LCS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寰枢椎脱位(AAD)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LCS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AAD合并LCS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寰齿前间隙(ADI)和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CSD)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均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下颈椎椎管椎板稳定的效果,未发生“再关门”和寰枢椎再脱位现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均有所改善。结论在AAD合并LCSS治疗中应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寰枢脱位 下颈椎管狭窄
下载PDF
从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发展与创新看微创理念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19
作者 孙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45-649,共5页
颈椎后路减压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40多年来,各国学者在探索颈椎后路减压与颈椎功能的保护与重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微创脊柱外科这个“新理念”,激发了经肌间隙入路颈椎管扩大术这一“新技... 颈椎后路减压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40多年来,各国学者在探索颈椎后路减压与颈椎功能的保护与重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微创脊柱外科这个“新理念”,激发了经肌间隙入路颈椎管扩大术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新进展”。它较好地实现了在颈椎后路减压的同时,保护和重建颈椎结构与功能的目标。这些成绩不仅源于微创脊柱外科理念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具体实践,也展示出脊柱外科医师对实现颈椎“原生态”手术理念的执着与永无止境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肌间隙入路 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微创脊柱外科
原文传递
Vertex钉棒系统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楠健 徐荣明 +1 位作者 马维虎 梁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40-1444,共5页
目的评价Vertex钉棒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月,对28例颈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开门侧应用侧块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侧掀开椎板用棘突椎板螺钉... 目的评价Vertex钉棒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月,对28例颈椎疾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开门侧应用侧块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侧掀开椎板用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7岁,平均61.3岁。脊髓型颈椎病1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8例。病程2个月~11年。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7。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并进行颈椎曲度及椎板开门角度测量。结果手术时间为(142.5±22.8)min,术中出血量为(288.2±55.1)mL。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1周及1年CT示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钉棒系统位置良好,无松动、拔出和断裂;术后1年门轴侧骨性融合率为89.3%(25/28)。术后1周及1年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9.5%±15.0%和64.9%±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10,P=0.00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术前、术后1周及1年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4.29±5.04)、(23.89±3.57)、(23.41±3.35)°,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年椎板开门角度分别为(27.90±4.74)°和(28.07±4.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862)。结论 Vertex钉棒系统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x钉棒系统 脊髓型颈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