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椎间孔高度恢复与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顾宏林 刘斌 尹东 郑晓青 黄帅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65-2070,共6页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 背景: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并通过随访治疗后椎间孔高度的变化及内固定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来探讨椎间孔撑开高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行Coflex植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随访患者的椎间孔的高度、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记录患者内固定治疗前、治疗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ODI及目测类比评分值。结果与结论: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均有明显的增高,治疗后1周内复查的X射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各高度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平均内固定后26.4个月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内固定前的高度仍具有显著差异。根据ODI功能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即可见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在内固定后1年左右进一步改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达到最佳,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值与内固定后1年随访值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oflex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可取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效果主要来自于术中对硬膜及神经根的减压,而Coflex对椎间孔高度的恢复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会逐渐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COFLEX 高度 高度 退变性疾病 内固定 非融合手术
下载PDF
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阿尖措 王喜民 +1 位作者 李占银 许志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8期7185-7191,共7页
背景:传统的带螺纹水平圆柱形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虽能改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症状,但患者预后较差、椎间融合率较低。目的:研究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及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背景:传统的带螺纹水平圆柱形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虽能改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症状,但患者预后较差、椎间融合率较低。目的:研究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生物相容性及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25)采用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对照组(n=25)采用传统钛合金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比、椎间孔高度比、椎体间角度活动域、融合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水平角及骶骨水平角。结果与结论:随访6-29个月,试验组骨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8%,P<0.05),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感染、慢性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治疗后3,6个月,试验组椎间隙高度比、椎间孔高度比、椎体间角度活动域(L_(3/4)、L_5及L_5/S_1)、融合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腰椎水平角及骶骨水平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果表明,解剖型表面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脊柱融合术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解剖型表面微钛合金融合器 生物相容性 退变性疾病 应用效果 传统融合器 高度比 椎间孔高度比 节段前凸角 融合率
下载PDF
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雅辉 刘正蓬 +6 位作者 褚立 明颖 张义龙 孙志杰 王建华 李哲 孙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19-2623,共5页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 目的对比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科行单节段LSS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其中接受后路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66例(对照组),接受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患者58例(观察组)。术后随访15~27个月,平均20.6月,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和治疗费用。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并计算记录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并发症、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术后7 d,术后1、3、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30 316.6±826.8)元,对照组医疗费用(35 356.5±916.2)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体间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两种植骨融合方式在治疗单节段LSS方面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在降低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方面更具优势,但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能有效减少远期椎间隙、椎间孔高度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 管狭窄症 高度 高度 前凸角
下载PDF
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自身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被引量:5
4
作者 任荣 郭启发 +2 位作者 李钊伟 李泽清 唐保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350-2354,共5页
背景: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修复方法,但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单靠钉棒系统固定容易脱位,椎体松动发生率高,不能达到有效坚强内固定效果。目的:试验拟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方法治疗... 背景: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修复方法,但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单靠钉棒系统固定容易脱位,椎体松动发生率高,不能达到有效坚强内固定效果。目的:试验拟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方法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以增加椎体稳定性,使固定物更加牢固,更有利于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方法:纳入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13例,年龄65-70岁,性别不限,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方法进行修复,随访时间为术后4,14个月。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4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优良率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前,术后4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优良率,术前,术后4,14个月目测类比评分、腰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滑脱距离和角度比较,术后4,14个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椎体融合成功率、腰椎再次滑脱发生率。试验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QHY023G)。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设计时间为2017年10月,试验于2018年6月开始进行患者招募及数据收集,2018年12月招募结束,2020年1月进行结果指标分析,2020年2月试验完成。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800015335),注册方案版本号1.0。讨论:试验主要观察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效,结果是否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症 老年人 改良后路融合 骨水泥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组织工程 高度 高度 再次滑脱发生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郝定均 温世明 窦榆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3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发现: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B组、C组植骨融合失败率高(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症 融合器 固定治疗 弓根钉固定 JOA评分 高度 高度 弓根钉系统 应用治疗 单独应用 治疗方法 对比研究 植骨融合 临床疗效 并发症 B组 C组 后外侧 失败率 优良率 术前 随访 术后 复位
下载PDF
经椎板间入路椎管扩大减压Walli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华 王立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2-564,共3页
经椎板间隙入路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常用术式之一,该术式能够在保留后柱骨性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有效的神经减压。潜行减压扩大椎管,有效处理神经根管和侧隐窝,重视小关节的完整性,可达到椎管有效减压的目的。
关键词 WALLIS 管扩大减压 管狭窄症 高度 减压治疗 神经根管 骨性结构 关节突关节 后缘高度 高度
下载PDF
腰椎术后早期椎间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分析
7
作者 吴琪 朱建非 +2 位作者 丁杰 陶伟伟 章浩杰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4期2935-2936,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是临床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后路手术是其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了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以及稳定椎体。目前融合椎间稳定椎体主要有融合器植骨及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2种融合方法。既往研究表明2种植骨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是临床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腰椎后路手术是其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了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以及稳定椎体。目前融合椎间稳定椎体主要有融合器植骨及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2种融合方法。既往研究表明2种植骨方式在融合率上未见明显差异,而椎间融合器在恢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融合器 术后早期 原因分 后路手术 打压植骨 高度 脊柱外科
下载PDF
椎间孔高度改变与退变性腰4椎体滑脱症术后根性神经痛的相关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猛 张怀栓 +4 位作者 潘玉林 郭小伟 李宝田 杨广辉 毛克政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6期556-557,共2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改变与术后L_4根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 47例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发生L_4根性神经痛者23例为根性疼痛组,无根性神经... 目的探讨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改变与术后L_4根性神经痛的关系。方法 47例退变性L_4椎体滑脱症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发生L_4根性神经痛者23例为根性疼痛组,无根性神经痛者24例为无症状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平片检查结果,应用PACS系统测量侧位片上椎间孔高度,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手术过程均顺利,根性疼痛组手术时间[(97.0±11.0)min]、术中出血量[(235.0±19.0)mL]与无症状组[(95.5±12.1)min、(230.2±2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滑脱复位良好;根性疼痛组手术前、后椎间孔高度[(21.79±2.09)、(18.93±1.53)mm]与无症状组[(20.87±1.12)、(19.55±1.10)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根性疼痛组椎间孔高度改变值[(2.86±1.00)mm]大于无症状组[(1.32±0.76)mm](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发生根性神经痛与术后椎间孔高度改变有关,手术应尽可能恢复椎间孔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滑脱症 根性神经痛 高度
原文传递
腰骶椎前路螺旋融合笼对脊柱腰骶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兆龙 许立 +2 位作者 杨惠林 杨同其 唐天驷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 (AFC)对腰骶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 在人尸腰骶椎节段标本 (8具 )、新鲜牛腰骶椎节段标准 (8具 )及临床病例 (5例 )上用特定方法定量测量AFC放置前后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 目的 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 (AFC)对腰骶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 在人尸腰骶椎节段标本 (8具 )、新鲜牛腰骶椎节段标准 (8具 )及临床病例 (5例 )上用特定方法定量测量AFC放置前后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变化 ,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上述三种实验对象在AFC放置后 ,三组测量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 <0 0 5 )。后侧椎间隙高度与椎管容量的变化、椎间孔高度的变化相关性均较好。结论 AFC的适当使用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容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笼 高度 高度 管容积
下载PDF
术前骨密度T值对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景陆 周兴茂 +1 位作者 刘永皑 吴俊哲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骨密度T值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12采取PLIF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40例骨密度T值<-1.0 SD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骨密度... 目的探讨术前骨密度T值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3-12采取PLIF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40例骨密度T值<-1.0 SD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骨密度T值≥-1.0 S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周、术后2年的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及术后2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81例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术后1周2组椎间孔高度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年观察组椎间孔高度以及椎间隙高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术后2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密度T值的减少会导致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的丢失,影响椎间融合的效果。PLIF术前应进行骨密度测量及评价,术中采用加强和维护椎弓根钉稳定性的方法,并注意在术前术后积极采取抗骨质疏松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骨密度T值 后路融合术 高度 高度
原文传递
微创TLIF是否优于开放TLIF?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2-393,共2页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于1982年由Harms首先介绍并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该技术通过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从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减压完成后在椎间放置结构性支撑物。来恢复椎间隙...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于1982年由Harms首先介绍并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该技术通过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从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减压完成后在椎间放置结构性支撑物。来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促进植骨融合。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相比,TLIF能够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术 LUMBAR 高度 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并发症 微创 关节突关节 植骨融合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邓波 李旭东 +1 位作者 罗小中 颜学亮 《中国骨伤》 CAS 2024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分为冗余组和非冗余组,其中非冗余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2.00±10.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09±2.22)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_(2)-L_(3)12例,L_(3)-L_(4)38例,L_(4)-L_(5)20例,L_(5)-S_(1)4例。冗余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3.36±8.73)岁,BMI为(22.63±2.60) kg·m^(-2);最大狭窄节段分别为L2-L33例,L3-L49例,L4-L527例,L5-S14例。仰卧位行MRI检查,观察矢状位马尾神经的走形以及形态。分析比较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腰椎滑脱及黄霞韧带肥厚发生率;同时测量最狭窄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以及狭窄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2例患者发生RNRs,发生率为36.2%。两组性别、年龄、BMI、术前腰腿痛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持续时间、腰椎滑脱率以及黄韧带肥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椎体层面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间隙层面正中矢状径是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冗余征 高度 高度 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