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间盘内破裂症的诊断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宏志 李兵 +3 位作者 卓祥龙 陈耀辉 程珂琳 肖增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508-1509,共2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的意义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盘内破裂症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下腰痛的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20例,其中18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结果]18例均得到随访,12~24个月...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的意义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盘内破裂症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下腰痛的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术,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20例,其中18例接受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结果]18例均得到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分,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椎间盘内破裂症的一种可靠方法,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盘内破裂症,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IF 椎间盘内破裂 椎间盘造影
下载PDF
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淼 陈兴灿 +1 位作者 李晓红 潘永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7期497-499,共3页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对腰椎间盘内破裂(ID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3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42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制订CTD的分型,分析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疼痛的关系。结果CTD显...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对腰椎间盘内破裂(ID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3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42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制订CTD的分型,分析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疼痛的关系。结果CTD显示椎间盘内破裂可分为4型,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疼痛具有相关性,阳性和阴性椎间盘病变间对比剂平均注射剂量具有明显差异(t=4.612,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能定性诊断腰椎间盘内破裂,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D能够提供更多的基础诊断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椎间盘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腰间盘HIZ与TNF-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松军 邝立鹏 +3 位作者 王兆杰 安荣泽 谭伟源 方存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6期46-49,共4页
目的:观察腰间盘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的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A组、中度疼痛B组及重度疼... 目的:观察腰间盘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的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A组、中度疼痛B组及重度疼痛C组;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将Ⅲ级归入轻度退变D组,Ⅳ级为中重度退变F组。取手术切除的HIZ及非HIZ间盘组织行TNF-α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和TNF-α含量检测,同时以5例脊柱骨折患者手术时取出的间盘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间盘信号与年龄间的直线相关系数R值0.6111,信号与年龄呈负相关;信号与间盘内TNF-α表达量呈负相关,R值为-0.8710。(2)随着疼痛症状加重,间盘信号逐渐减弱,A、B、C组间盘信号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间盘退变程度与间盘信号改变及TNF-α表达量相关,D组、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DD患者HIZ间盘组织局部炎性反应明显,TNF-α免疫组化染色阳性;HIZ组TNF-α表达量明显强于非HIZ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1)间盘信号与年龄、TNF-α表达量及VAS评分负相关。(2)IDD患者HIZ中TNF-α阳性表达明显,表明HIZ可作为IDD诊断的一个特异性影像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高信号区 磁共振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诊断 治疗 疼痛机制 症状
下载PDF
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嬴政 周黎明 +4 位作者 蔡洪川 郝吉生 贺奇志 陈力 徐俊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顽固性腰腿痛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证实为腰椎间盘内破裂,对造影阳性椎间盘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介入治疗,采用改良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联合11点数字评分法(NRS-11)评定...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顽固性腰腿痛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证实为腰椎间盘内破裂,对造影阳性椎间盘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介入治疗,采用改良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联合11点数字评分法(NRS-11)评定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6个月,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疗前、后11点数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间盘造影能定性诊断椎间盘内破裂,射频热凝联合臭氧介入治疗是椎间盘内破裂的有效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椎间盘造影 射频热凝 臭氧
下载PDF
腰椎间盘内破裂前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9
6
作者 周秀琴 尤佳 +1 位作者 付凌云 钱媛 《现代护理》 2004年第10期914-915,共2页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内破裂 (IDD)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 (ALIF)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对 2 8例患者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肠道清洁 ,术后严密观察与肠道护理 ,加强以被动肢体训练和主动肢体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护理。结果 ...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内破裂 (IDD)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 (ALIF)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 对 2 8例患者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肠道清洁 ,术后严密观察与肠道护理 ,加强以被动肢体训练和主动肢体训练相结合的康复护理。结果  2 8例行ALIF者 ,2 7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融合率达 97%。结论 针对IDD患者行ALIF的特点、手术要点、术后病情发展经过及常见并发症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前路融合手术 护理
下载PDF
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7
7
作者 彭宝淦 吴闻文 +2 位作者 侯树勋 王晓宁 商卫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64-566,共3页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36例慢性失能性下腰痛病人 ,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实为腰椎间盘内破裂 ,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 ,其中 8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PLIF) ,2 8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36例慢性失能性下腰痛病人 ,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实为腰椎间盘内破裂 ,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 ,其中 8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PLIF) ,2 8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 (ALIF)。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 (VAS)评分 ,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2 6个月 ,平均 18个月。 8例行PLIF者 ,6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腰痛 ,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8例行ALIF者 ,2 7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 ,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行PLIF患者 ,融合率为 88% ,行ALIF者 ,融合率达 97%。 结论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内破裂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诊断 治疗 腰椎体间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
原文传递
腰间盘HIZ与TNF-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松军 邝立鹏 +3 位作者 王兆杰 安荣泽 谭伟源 方存迅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9期106-106,共1页
目的:观察腰间盘内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中度疼痛组B组及... 目的:观察腰间盘内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中度疼痛组B组及重度疼痛组C组;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将III级归入轻度退变D组,IV级为中重度退变F组。结果:随着疼痛症状加重,间盘信号逐渐减弱,B组、C组间盘信号改变与对照组比较P<0.05。间盘退变程度与间盘信号改变及TNF-α表达量相关,D组、F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盘信号与年龄、TNF-α表达量及VAS评分负相关,腰痛加重时且局部HIZ明显时间盘信号明显减弱,间盘信号是间盘退变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治IDD提供依据。HIZ作为致痛椎间盘的一个特异性标志物的炎症机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肿瘤坏死因子-Α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椎间盘内破裂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观察
9
作者 隰建成 马远征 +3 位作者 白一冰 史迎昌 黎立 侯树勋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建立椎间盘内破裂的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学及行为学表现。方法实验用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对照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钝性撕开后腹膜,暴露L_(6~7)椎间盘,逐层缝合。椎间盘轻度破坏组(手术1... 目的建立椎间盘内破裂的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学及行为学表现。方法实验用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2只。假手术组(对照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钝性撕开后腹膜,暴露L_(6~7)椎间盘,逐层缝合。椎间盘轻度破坏组(手术1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暴露L_(6~7)椎间盘。于椎间盘前正中点以直径0.2mm的特制针头刺入L_(6~7)椎间盘至后侧纤维环下,深度控制为3mm。少许明胶海绵堵塞针口,逐层缝合。关腹前滴入约1ml左右生理盐水。椎间盘重度破坏组(手术2组),全麻后取仰卧位,经腹腔正中入路,暴露L_(6~7)椎间盘。于椎间盘前正中点以直径0.2mm的特制针头刺入L_(6~7)椎间盘至后侧纤维环下,深度控制为3mm。仍以前正中针口为刺入点,与第一针道各成30°角向左右分别穿刺至后外侧纤维环下。结果手术椎间盘内可见由前方至后方的裂隙,后侧的外层纤维环未破裂。术后髓核内纤维组织样细胞透明样变性,与胶冻状物交织在一起,内层纤维软骨细胞变性。椎间盘内破裂模型手术2组的大鼠术后静止不动时间延长、运动时间减少,同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了一种椎间盘内破裂的动物模型,并观察了手术间盘的病理及行为学改变过程,该模型可模拟临床上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内破裂 动物模型 行为学试验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原文传递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理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东风 侯树勋 彭宝淦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26-327,共2页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内破裂据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该文就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内破裂与下腰痛的关系综述了其病理机制。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椎间盘内破裂 下腰痛 病理机制
下载PDF
退变椎间盘聚集蛋白聚糖中硫酸软骨素链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昊嵬 侯树勋 +2 位作者 商卫林 吴闻文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5-788,共4页
目的:研究内破裂及突出椎间盘细胞合成的聚集蛋白聚糖中硫酸软骨素链(CS)在长度及数量分布上的变化。方法:将正常椎间盘、内破裂(IDD)及突出椎间盘(LIDP)髓核或纤维环的组织20mg培养于24孔板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5S-硫酸盐和3H-丝氨酸标... 目的:研究内破裂及突出椎间盘细胞合成的聚集蛋白聚糖中硫酸软骨素链(CS)在长度及数量分布上的变化。方法:将正常椎间盘、内破裂(IDD)及突出椎间盘(LIDP)髓核或纤维环的组织20mg培养于24孔板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5S-硫酸盐和3H-丝氨酸标记新合成的蛋白聚糖分子。将聚集蛋白聚糖单体从培养的组织片中提取,用四氢硼酸钠或木瓜蛋白酶消化后,凝胶色谱分析硫酸软骨链的变化特征。结果:IDD椎间盘组织内细胞合成的聚集蛋白聚糖内CS链的数量明显减少,但长度保持相对正常;突出椎间盘组织中CS的数量和长度有明显下降和缩短,CS链数量的减少较IDD组织中更为严重。结论:IDD组织合成CS的减少主要是由于生成的CS链数量减少所致,而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以及CS链长度的缩短是LIDP组织中CS合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破裂椎间盘 突出椎间盘 硫酸软骨素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继东 夏群 苗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7-220,共4页
Park等于1979年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其定义为:影像学除外神经根压迫的情况,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导致的顽固性腰痛。当时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Crock通过对退变椎间盘内部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提出了椎间盘... Park等于1979年首先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其定义为:影像学除外神经根压迫的情况,由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导致的顽固性腰痛。当时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之后Crock通过对退变椎间盘内部结构的形态学研究提出了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IDD)的概念,并认为IDD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此后,椎间盘源性腰痛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临床价值 诊断方法 椎间盘内破裂 退变椎间盘 神经根压迫 顽固性腰痛 PARK
原文传递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夏志敏 张西峰 周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8,共4页
Crock 1970年首次提出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disruption,IDD)是导致腰痛的一种独立因素。经过将近40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是指腰椎间盘退变、终板损伤以及纤维环破裂后,椎间盘... Crock 1970年首次提出椎间盘内破裂(internal discdisruption,IDD)是导致腰痛的一种独立因素。经过将近40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是指腰椎间盘退变、终板损伤以及纤维环破裂后,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受到异常应力以及炎性介质等化学物质的刺激而导致的腰部疼痛,且不伴有神经根受累及脊柱节段不稳的临床和影像学证据。Schwarzer等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在慢性腰痛患者中的比例高达39%,最常见于L4-5和L5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内破裂 治疗 椎间盘退变 临床研究 纤维环破裂 疼痛感受器 独立因素
原文传递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锋(综述) 刘观燚(审校)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9期1002-1004,共3页
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根据报道[1-2]慢性腰痛的发病率约为80%,其病因极为复杂,腰肌劳损、腰椎病变、泌尿系统感染等许多疾病都会引起长期反复的腰痛,既往学者们通常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主要病因,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不少学者认... 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疾病,根据报道[1-2]慢性腰痛的发病率约为80%,其病因极为复杂,腰肌劳损、腰椎病变、泌尿系统感染等许多疾病都会引起长期反复的腰痛,既往学者们通常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其主要病因,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由腰椎间盘内破裂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3]。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手术和微创治疗方法不断被发现,笔者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慢性腰痛 腰椎病变 椎间盘突出症 泌尿系统感染 腰肌劳损 微创治疗方法 椎间盘内破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